药酒的制备方法

我国药酒酿造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酿酒方法多样化,从简单到复杂,各有各的特点。最开始的制备方法就是将中药直接放入酒中浸泡,唐代孙思邈曾说过:“凡渍药酒,药皆切细,生绢袋盛之,纳酒中,密封头,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为度,去渣,服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或以药煮汁和饭,或以药袋安置酒中……药入坛密封,置大锅中,水煮一日,埋土中七日,出火毒乃饮。”综合历代医家制作药酒的方法,按生产方法的不同,制备药酒主要有浸渍法、渗漉法、酿造法等方法。

浸渍法

浸渍法是家庭药酒制作时最常用的方法,可分为冷浸法和热浸法。

1.冷浸法

适用范围:对有效成分易浸出的单味药,或味数不多的药物,或有较强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多采用此法。

加工过程:将药物依据药方来进行加工,若泡用的酒量不多,可将切片或粉碎的药物装进干净的布袋并封口,放入酒器中;大剂量制作不用盛袋内,可直接将药物放在容器内,后加入适量的白酒或黄酒,密封浸泡。

浸泡时间:根据处方需要和酒量而定,一般需1个月左右, 最短不少于7天。密封后的酒器应放置在阴凉避光处,适当搅动或晃动,使酒与药物能充分接触。开始每天搅动或摇晃1次,7天后可改为每1周搅动或摇晃1次。待药物有效成分浸出后,取上清酒液,药渣压榨后弃去,酒液静置过滤澄清,贮存在酒瓶中,慢慢饮用。有些药酒需浸泡较长时间,如龟蛇酒、三蛇酒、虎骨酒等,均需浸渍3个月至半年,才可饮服。

另一种冷浸方法:不需压榨去渣,在浸泡到一定时间,即可取上清酒液服用,服去一半药酒液时,再加适量原料酒,如此往复,直至药味清淡为止。余下药渣,可研为细末,用第二料药酒送服,如参茸酒就可用此法泡制。

冷浸法泡酒过程

2.热浸法

适用范围:如果药酒的处方配伍众多,酒量有限,用冷浸法有效成分不易浸出,就应当选用此法。对酒精度数较低的酒,如黄酒、果酒,不容易将药物中某些有效成分溶解出来,可利用加温的方法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尽可能多地析出。

加工过程:将药物研磨成粗末或切薄片,直接或用布包裹放进酒器内,加入适量的酒,密封瓶口,然后隔水蒸煮至沸,取出冷却,放置于阴凉处,继续浸泡至所需时间,过滤取清酒液,药渣则压榨后取液过滤,两种液体合并,待澄清后,装瓶慢慢饮用。 另有一种热浸法,将药物放陶器(如砂锅)中,加入适量酒,用厚纸将酒器口封固,浸泡数小时后,上文火慢煮至沸,取下候凉。

浸泡时间:静置2~3日,滤取上清酒液,药渣压榨取汁,过滤澄清,两种液体合并,装瓶备用。

直接酿造法

热浸法泡酒过程

适用范围:家庭药酒制作方法里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直接发酵的方法酿取成酒。

加工过程:根据处方取适量米(糯米或黄黏米)、酒曲和药材。先将药材拣洗干净,打成粗粉状;米淘洗干净、曲粉碎。以水浸米,待其发胀后蒸煮成干粥状,待冷却至30℃左右,加入药粉和酒曲,搅拌均匀,置陶器内发酵。发酵时应保持适当的温度,如温度升得太高,可适当搅拌以降温。另一种方法是先煎煮中药,取药汁与米搅拌同蒸煮,然后加入酒曲发酵成酒。用酿造法制作出的药酒,酒精度数较低,适于不会饮酒者。

浸泡时间:经过7~14天,发酵完成,经压榨、澄清,滤取酒液。将滤取的酒液装瓶,再隔水加热至75~80℃,以杀灭酵母菌及其他杂菌,保证药酒质量并便于贮存。

注意:制作药酒时,为了缓和药性,调和口味,便于服用,还常会使用红糖、冰糖、白砂糖、蜂蜜等。

直接酿造法泡酒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