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2)
- 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五位一体”学习读本
- 红旗东方编辑部
- 4604字
- 2018-05-31 15:20:05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虽然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在内容和特征上,与中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许多共性,但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在目的、性质、作用和建设路径上,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存在本质的差别。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是为了实现资本的利润最大化,而是要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不能主要是资本或者少数人获利、不能以牺牲广大劳动者的利益为代价;目的是要建成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虽然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和追求赚钱发财的内在冲动,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难以避免结构失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为了防止或者减少现有固定资产的贬值损失,资本也可能人为扼杀或者限制高新技术的发明和使用、阻碍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金融资本的主宰控制和暴利,使得虚拟经济膨胀难以避免。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政府的合理调控管理则有利于避免资本主义国家这些不利情况的发生,更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新时代中国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呢?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生活需要总是不断变化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由于中国现在已经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大多数人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因此无论是生活需要的种类、结构还是水平、质量,人民的生活需要都跟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需求结构上人民的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生活水平上由衣食无忧的较低水平转向美好生活的高水平。与此同时,生产落后的情况虽然已经根本改变,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是发展还不平衡,还不能适应人民生活需要的结构变化和新的要求,发展还不充分,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有效解决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真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而要实现平衡充分的发展,就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基本实现现代化,最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形成是现代化实现的主要标志之一,实现现代化的主要任务或者说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转方式、优结构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高质量、高效益、持续稳定的发展,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发展方式不可能最终转变,经济结构也不可能优化,社会经济也不可能实现高质量、高效益、持续稳定的发展。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
新时代我们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呢?为了选择正确有效的路径,首先必须弄清中国现在的经济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其原因,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提出更符合实际、更有针对性、更合理有效的对策措施。
中国现在的经济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体而言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具体表现是,经济结构不优,无效供给过剩,有效供给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还需要加强,产业价值链的地位还有待提升;“三农”问题突出,农业现代化滞后,城镇化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待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实体经济大而不强、不优,发展水平、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造成这些问题和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相关制度的不完善。比如,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制度、投资制度、市场调节制度和政府调控制度存在不足,“三农”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地制度和农业经营方式还不完善,创新能力不够强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制度和科学技术保护促进制度还不完善。
新时代应该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总体安排,制定了一系列战略措施,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并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三、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3]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十九大报告指出,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新动能是相对于旧动能来说的。何为旧动能?旧动能主要是指规模速度型目标导向、模仿跟踪型主体支撑、GDP导向制度引领、传统低端产业发展、粗放投入型要素配置,具体表现为:大目标GDP增速、大国企外企主导、大规模造城运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开发区建设、大规模要素投入、大规模招商引资、大规模模仿复制等。何谓新动能?新动能主要指质量效益型目标导向、创新型主体支撑、可持续制度引领、新兴高端产业发展、高级要素配置,具体表现为:新动能驱动(新制度、新要素、新市场);新产业形态(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品牌);新主体支撑(新企业、新企业家、新居民、新平台)。
培育壮大新动能有利于推进创新发展。创新发展是新发展理念之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创新动力的培育,而培育壮大新动能将为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是创新发展的基本主体,新技术是创新发展的核心内容,新制度是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
培育壮大新动能有利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经济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排放结构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两个方面。产业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产业的高端化、集群化、品牌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方面,排放结构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等方面。培育壮大新动能,特别是培育新制度、新要素(含新技术等)、新市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企业等,无疑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排放结构转型升级。
培育壮大新动能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管理政策相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强调通过提高效率驱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强调通过培育增量来化解存量矛盾。而培育壮大新动能,既可达到通过提高效率驱动经济增长的结果,又可达到通过培育增量来化解存量矛盾的效果。
培育壮大新动能有利于应对新技术革命。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革命、智能技术革命、新能源技术革命等方面。培育壮大新动能,既可为应对新技术革命培育新企业等创新型主体,又可为应对新技术革命提供新技术等新要素支撑,更可为应对新技术革命提供新制度、新市场等环境。
培育壮大新动能有利于应对激烈国际竞争。随着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后,中国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经济竞争、人才竞争和制度竞争等方面。培育壮大新动能为应对这些国际竞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已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应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首先,建立新制度。新制度要通过推进新改革来实现,新改革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基础性关键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要推进与“四减”(减税费、减管制、减垄断、减货币超发)相关的改革。与减税费相关的改革有财税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与减管制相关的改革有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审批制度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政府三单制度建设(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与减垄断相关的改革有垄断行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垄断价格改革;与减货币超发相关的改革有货币发行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外汇制度改革等。基础性关键性改革主要有国企国资改革、产权制度改革、政府制度改革、财税金融制度改革、科教制度改革、社保制度改革、司法制度改革、开放制度改革等。
其次,培育新要素。包括培育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新技术;培育专业人才、市场人才和管理人才等新人才;提供和吸收各种新知识;开拓各种新的融资形式和渠道等。
再次,形成新市场。一方面,要通过促进传统五大需求“吃穿住行用”升级,来形成新市场;另一方面,要通过培育新五大需求“学乐康安美”(学习需求、快乐需求、健康需求、安全需求、美丽需求),来形成新市场。
第四,发展新产业。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IT、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机器人等产业;发展现代制造业,如飞机高铁制造、信息装备制造、核电设备制造、特高压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技术服务、专业服务(会计、律师、审计等)、文化旅游休闲服务、养老婴幼服务等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如观光农业、旅游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都市农业、创汇农业、网络农业等。
第五,壮大新主体。即壮大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主体,包括创新型企业(尤其是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型个人(如创客、新型农民等)、创新型区域(如创新型城市、智慧城市等)、创新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型国家平台(如国家创新中心、国家技术中心、国家实验室等)。
四、抓紧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4]
2017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同志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强调: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有不少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妥善应对、合力攻坚。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时,他多次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充分说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必须抓紧抓好的一件大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确立的战略思路。深入理解习近平同志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思想,应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了解其取得的成效,理清其面临的难点,抓紧抓好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