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动画产业化语境下的现实主义创作
- 邵奇
- 594字
- 2021-04-02 10:46:43
第一章 现实主义与中国动画
现实主义起源于欧洲,早期的现实主义是一种写作方法,源自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即文学描摹现实的方法。19世纪欧洲一批作家和画家在创作中对抗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致力于对社会和人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精确的描述,形成一种现实主义创作思潮。欧洲的文学与艺术理论家对此加以总结,发展出现实主义精神,即写作者对待现实的创作态度:直面社会,真实地反映现实矛盾。近百年来,现实主义不论是作为创作方法,还是作为一种创作精神,都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但是直面现实,以现实为中心的核心原则并未改变。
追根溯源,中国古代文学不乏现实主义“雏形”,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汉魏六朝乐府的辛延年、陈琳的诗歌,唐朝的杜甫、白居易作品,特别是宋以后的王实甫的《西厢记》以及明清的小说《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等,现实主义在古代文学戏剧中有一个清晰的逻辑发展线。但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的出现,还是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对欧洲的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的消化吸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创作方法。
从欧洲的现实主义的起源来看,现实主义不仅体现在文学,也作为绘画、戏剧所采用的一种创作方法和创作精神。动画作为一门艺术,如文学语言一样,虽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虚拟性,依然可以继承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动画是由现实主义发展而来,是现实主义一种艺术表现形态,具有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现实主义与中国
一、关于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在欧洲的兴起,一开始是针对在欧洲泛滥的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的那样:“我不希望描写幻想的插曲。我的题材应当是到处所发生的事实。”当时法国一些著名的作家巴尔扎克、司汤达、莫泊桑等从浪漫主义文学所建构的主观内心世界走出来,不再想象理想世界的样子,而是聚焦于现实社会,对客观现实进行真实的描绘。
现实主义思潮的兴起,与19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当时在社会上盛行用科学方法去发现自然现象,进而用科学思维去观察分析人类社会业已存在的内在联系。福楼拜说:“以大公无私的方法把物理学的精确予以文学。”这种科学的实证精神也影响了俄国著名作家的创作,契诃夫认为文学创作需要“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它的任务是无条件的直率真实。”别林斯基也主张:“忠实于生活的现实性的一切细节,颜色和浓淡色度,在全部赤裸和真实中来展现生活。”但是现实主义大家所认为的真实地描绘并不是“自然主义”下的“对存在事物的接受和描写”,他们以自身的文学实践阐明只有正确地反映社会真实才是“写真实”。正如巴尔扎克所说:“作者需要做的事情主要是分析求得综合,刻画和收集我们的各种成分,提出一些主题并且对它们全体加以论证,最后,描写一个时代的主要人物以绘写出这个时代的广阔面貌。”恩格斯通过深入分析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对现实主义所提倡的“真实”赋予了新的内涵。“以为它在描写资产阶级暴发户逐渐取代贵族社会这幅中心图画周围……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所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恩格斯认为社会的“真实”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现实主义对社会的真实的描述,其实就是对社会关系的准确反映。
据此,我们不难看出,现实主义所主张的真实有两层含义:首先,准确和客观地进行艺术表达。其次,艺术所反映的客观真实是能够体现社会发展本质的真实。那么,艺术创作如何做到这两方面的真实?恩格斯在评论英国作家哈克奈斯的小说《城市姑娘》时,谈到了这个问题。他首先指出由于作品没有显示出工人阶级对他们四周的压迫环境所进行的叛逆反抗,他们为恢复自己做人的地位所做的剧烈的努力,因此,作品在真实性方面做得并不完全充分,与此同时,恩格斯高度赞扬了巴尔扎克能够违反“自己的阶级与政治同情”,“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灭忙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进而他总结道,“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论成为现实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是具体、概括相融合。“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明确了人物塑造的正确标准,揭示了社会环境与人物的相互关系。
现实主义强调客观和真实性并不否定主体性的作用,恩格斯曾经说过,那些写出优秀小说的挪威人和俄罗斯人全是有倾向性的作家。但是现实主义对主体性的强调并不是去追求唯心的主观论,马克思曾经批评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指出作者将主人公鲁道夫写成了一个天使,一个救世主,“歪曲了社会阶级关系发展的本质方面,是对现实的歪曲和脱离现实的毫无意义的抽象”。所以这种现实主义倾向性并不是个人的意念的主观化表达,而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艺术化的体现。
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作家倾向性体现在以人道主义为思想基础,批判资本主义的黑暗现实。萨克雷以《名利场》为自己代表作的名称,深刻揭示了物欲横流的英国社会的腐朽性和劣根性,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颠覆了维多利亚王朝所极力维护的道德和法律的虚伪和反人性,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则从人道主义的自由、平等出发,对俄国从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转变时期畸形社会中的畸形人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早期的创作实践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倾向和批判精神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论得以强化,但是他们是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
所以,现实主义并不是一个恒定的、封闭的概念,现实主义随着时代变迁和语境的不同,其内涵和外延始终处在一个变化中,正如R·韦勒克所说现实主义本身就“是一个时代性的,不断调整的概念”,但这并不是说现实主义是无边的,捉摸不定的,现实主义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明确性,需要坚守现实主义理论的历史含义,而“真实性”“倾向性”和“典型性”是现实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成为衡量现实主义的基本标准。
二、现实主义在中国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在中国的出现可追溯两千多年前诞生的《诗经》,但是现实主义思潮是在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才涌现,之所以出现在“此时此刻”,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实主义的精神实质找到了契合点。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化的变革,呼吁思想的革命。作为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欧洲现实主义自然成为新文化运动用来传播思想、启迪民众、呼唤思想革命的力量。“它是人生的镜子,能够以慈祥和蔼的光明,把人们的一切阶级,一切国界,一切人我界,都融合在里面,用深沉的人道心灵,轻轻地把一切隔阂扫除掉。惟有他,能够立在混乱屠杀的现实世界中,呼唤出人类一体的福音,使得压迫人的阶级,也能深深地同情于被压迫阶级。”
新文化运动从发挥启蒙和教育等社会功能出发去接纳、推广现实主义,但是也注意到了现实主义的重要特征——真实性,甚至为了纠正“把作品沦为负载思想观念的单一工具”的错误观点,主张借用“自然主义”纯粹描述现实的方式,克服文学的概念化、主观臆想化的倾向。例如,陈独秀对现实主义的解释与自然主义几乎没有区别:其目光惟在写实自然现象,即道即物,去自然现象外,无道无物。”然而,以反帝反封建为宗旨的新文化运动充满着批判的激情,虽然他们也高举科学的精神,可是无法保持冷静的态度进行纯粹的写实,更看重现实主义的社会功能,注重意识形态的表述,“问题”小说和“为人生”就是在这种情势下诞生的。这些小说往往选择那些能够体现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故事题材来进行哲理化的书写和描述,以引导读者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人生问题。但是,“这类问题小说的创作往往都不是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出发,而是从哲学或社会人生问题的讨论中的某一命题出发,然后将问题或观点通过一些简明的故事或单薄的形象加以阐明,这样,情节,人物都成为观念思想的负载物,概念化也就不可避免。”
对现实主义的倾向性的重视,借此突出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忽视对文学本体的深入探讨的现象不仅存在于五四新文学中,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创作中都有所发生,只是倾向性和意识形态的性质有所不同而已。
1927年国共分裂,国民党制造了大屠杀,全中国阶级和派别的斗争越来越尖锐,这促使了文学更加突出政治性。1928年开展的革命文学的争论,1930年左翼文化运动,1938年的“民族形式”的论争,革命文学工作者对文学有着不同的观点,但在突出和强化现实主义倾向性方面达成共识,并强化现实主义的无产阶级性质,对“真实”的认知也发生改变,认为只有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才能对现实进行真实的反映,并且通过论争基本确立了文学的阶级性和文学为政治服务的社会功利性基本原则。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强调文艺的阶级性和党派性,他通过全面论述文艺的服务对象、文艺的功能目标、文艺的评价标准和文艺的表现内容以及文艺的真实性和典型性,指出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地深入开展,现实主义文学要给以党性的制约和社会主义限定。
早在1933年,周扬、胡风就把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介绍到中国,提出了现实主义的阶级性与时代的特点。毛泽东的讲话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进行了中国化的解读和阐述,提出了革命时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意蕴(革命现实主义)。1949年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时期,现实主义的社会功能从批判资本主义转换为歌颂社会主义,中国文艺全面接受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理论。
现实主义从进入中国就被纳入为革命阶级服务的轨道,“现实主义在文学艺术上不是作为流派而存在,而是作为文学艺术家对待他所处的社会、时代和人民采取何种态度而存在。”对于处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之中的中国,现实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化的运用,是有其历史原因的,现实主义文艺作为解决激烈矛盾冲突的社会化工具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当中国进入一个不以阶级矛盾为主的社会,政治、经济开始发生全面变革,多元文化形态的出现和发展的时候,当现实主义不再处于“唯我独尊”的政治一元化形态,现实主义必然面临着变化,现实主义丧失了长久依赖的政治意识形态支撑,必将回归到文学艺术的本体。虽然现实主义在当代中国依然脱离不了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功能性,但现实主义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只是体现在这单一功能上,现实主义将过渡到政治、商业以及审美的意识形态的多融合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