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动画产业化语境下的现实主义创作
- 邵奇
- 360字
- 2021-04-02 10:46:45
第三章 中国动画产业化语境下的现实主义动画类型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动画片就开始走上有别于传统的道路。从1995年起,中国电影放映公司对动画片不再实行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政策,将动画业推向市场。各种体制的制作单位的多元发展,改变了动画片的生产状态和经营方式,逐步确立了动画片艺术性和商业性并重的观念。动画产业化以来中国动画形态也从较为单一的影院动画艺术短片主导,转为更为大众化的电视系列片动画、长篇影院动画以及新媒体动画。在制作方面,跟随国际潮流,国内电脑动画技术实力也明显增强,电脑绘制背景技术已较为普及,三维和二维电脑动画发展迅猛。
早期的现实题材动画的影响较大,但思想方面受政治局限,主题内涵、人物形象都较为单一,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开放、经济的飞跃和大众审美的多样化发展,现实主义题材呈现出了丰富性、时代性的现代化演变。
第一节 主旋律现实主义动画
自1987年中国主旋律电影概念的明确提出至今已经30年了。一批批以展现革命历史以及体现时代精神的主旋律电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而相继问世,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担负着引导社会舆论,对社会成员进行审美教育的责任。动画片作为电影的一个分支,在中国特定的大环境背景之下,也有许多主旋律思想的作品。
一、主旋律现实主义动画的含义
现实主义创作是人类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艺术观念。艺术起源于对现实的模仿一直以来是一种重要的学说,影响至今。艺术来源于生活,现实主义的创作观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的。“现实主义”文艺创作潮流在在19世纪中后期达到鼎盛。现实题材所运用的现实主义创作观不同于浪漫主义创作观所注重的主观真实,更加强调内容的客观真实,将作品的诉求指向对现实的关怀和解析。而从电影出现起,现实主义的主张也一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它的理论基础建立在对生活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对现实世界进行真实、客观、公允的再现。长镜头理论的集大成者巴赞曾总结说:“我们把力求在银幕上充分展示现实的一切表现体系和一切叙事手段称为现实主义的。”具体到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过程,包括创作理念、选材、叙事技巧、视觉风格等都关注生活,再现社会现实,遵循艺术真实。
在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中,最应该注重的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生活真实主要指实际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和事,是没有经过加工提炼,没有经过人的大脑主观意识过滤的生活。生活真实是基础,是创作的来源,任何艺术都来自于生活真实。没有生活真实做基础,一切文学艺术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生活真实只能是创作的素材,而不是直接成为作品中的题材。作品中的题材是经过创作者加工和提炼的,也即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它允许经过艺术加工适度地夸张,比生活真实更集中,也更能深刻地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艺术真实是艺术作品生命力的保障。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往往能通过对环境和情节的加工,鲜明地体现出人物形象的个性和其形象的普遍性意义,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产生积极正面的内涵意义和社会功能。
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一直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360百科对主旋律电影的定义是:“主旋律电影是指能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的影片。”主旋律电影的特征是:①主流意识形态认可;②国家政策倡导;③主导文化价值观体现;④情态表现积极向上;⑤表现历史与现实的健康的电影创作。
1987年,时任广电部电影局局长的滕进贤对中国电影创作提出了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方向,以此为创作宗旨,中国电影界在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方面出现了表现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丰功伟绩的《毛泽东的故事》《周恩来》等;也有表现中共革命斗争史的《大决战》系列,《开国大典》《建国大业》等;也有表现优秀的民族志士、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扬爱国爱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如《焦裕禄》《国歌》《离开雷锋的日子》等;还有一些表现历史名人和传统文化故事,宣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作品如《孔子》《赤壁之战》等。
动画创作基于主旋律电影取得的丰厚成果,摒弃了动画常见的虚构的叙事和超现实的艺术手法,在现实意义上对动画艺术做了有益的拓展,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在主题、叙事、人物等要素方面选择了符合客观真实的历史或现实题材,遵循主旋律弘扬主流文化价值观,宣传国家意识形态,歌颂英雄楷模。在人物造型、环境场景中同样以写实风格为主,并发挥现实主义作品的社会功能,对观众起到宣传鼓舞和美育教化的作用,创作出现实主义的精品。因为主旋律现实主义动画的受众对象大多数被设定为少年儿童,所以作品主要塑造了少年英雄的形象,通过在其成长过程中的符合社会和历史生活的真实细节的描绘,来刻画主人公的形象,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其个性特征,从而为青少年树立榜样,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
(一)主旋律现实主义动画的类型
1.弘扬主流价值观念,歌颂英雄楷模
将历史知识、寓言小品、名人事迹等编制成动画,作为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的工具,同时弘扬主流价值观念,歌颂英雄楷模的作品有很多问世,如《中华勤学故事》《孔子》《少年岳飞传奇》《少年黄飞鸿》《自古英雄出少年》等。这类动画延续了中国历来文艺作品要“寓教于乐”的传统,引导和教育少年儿童学习名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勤奋努力,热爱祖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995年的百集系列动画片《自古英雄出少年》推出,讲述了古今中外100多位名人少年时期的光辉事迹。其中中国古代名人有勤学苦练的孔子,被母亲激励而终成大家的孟子,唐朝智勇斗贼的少年区寄,还有少数民族著名的领袖成吉思汗,藏族的松赞干布等,以及革命战争时期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与敌人周旋的小交通,还有外国的反法西斯女英雄卓娅,聪明的发明家爱迪生,艺术家达·芬奇,身残志坚的女作家海伦·凯勒等。动画片集中体现了这些名人少年时期的精神风貌,这些小英雄和天才少年,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热爱科学、勇于献身、聪敏好学,在他们身上具有传统真、善、美的品德,是一部对广大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高尚思想品质教育的影片。1999年的动画片《新少年黄飞鸿》记述了家喻户晓的武林大师黄飞鸿少年时代的一段传奇;2009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孔子》,讲述了孔子从一个贫民少年成长为万世师表的励志故事。
在这些以童年英雄模范为表现对象的动画中,选取这些名人成长道路上的典型事件进行描绘,体现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并充分发挥现实主义动画的社会功能,弘扬国家所倡导的主流文化意识,表现积极向上的道德倾向。但其中也存在着中国动画的一些通病,就是虽然也注意到故事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力求故事生动形象,但更多的就是说教意味浓厚,就像中国的学校教育一样,从成人的角度把知识和名人成功的故事灌输给孩子们,主角们完全按照成人世界的标尺和道德规范来被树立为正面典型,他们自小就具备了成人式的美德和责任心,仿佛生下来就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这些完全用来传递教化功能的角色难免千人一面,有着类型化的个性特征,人物形象单一,像一个过于早熟的儿童,缺少本性的天真顽劣和真心流露,难以真正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2.重温红色经典
伴随着时代浓厚的怀旧风,现实主义动画还出现了许多重温红色经典的翻拍动画片。如动画电影《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之红星小勇士》《西柏坡》《冲锋号》《芦荡金箭》以及艺术短片《红头绳》、电视动画《红色经典系列动画——刘胡兰》等。2005年600多人精心创作六年之久的影院动画《小兵张嘎》出品。由于同名电影家喻户晓,所以翻拍的动画片也引起很多关注。虽然并没有超越经典,但也为现实主义动画的创作打开了另外的思路。与之类似的是2007年的《闪闪的红星之红星小勇士》,同《小兵张嘎》一样,这也是改编自家喻户晓的优秀的儿童片。动画版《闪闪的红星》沿用了原著里的潘冬子、胡汉三这些经典角色,再创新地加入了大量新角色,如潘冬子的好朋友小兰、伢子、鼻涕虫这些次要的却个性鲜明的角色形象,讲述了他们共同对抗恶势力——大坏蛋胡汉三的少年英雄故事。《西柏坡》《冲锋号》等则采用儿童的角度重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战争岁月中一段艰苦而光荣的历史。《西柏坡》塑造了几个少年小英雄的形象,讲述了西柏坡村儿童团团长核桃带领小伙伴们和敌人斗智斗勇,粉碎敌人轰炸党中央指挥所的阴谋,从而保卫了党中央的故事。《冲锋号》则取材红军长征,通过流浪儿虎子跟随红军长征,成为合格司号手的成长故事,真实再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队伍在血战湘江、转战遵义、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越草地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追求和为了理想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美好精神品质。
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大赛入围动画短片《红头绳》回归了早期动画制作的办法来表现人物角色的运动,在细致临摹舞剧人物舞蹈动作的基础上来表现动画角色的运动,运用舞蹈的形式来讲述故事,配以民间剪纸风格的人物设定与美术设计,生动再现了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红头绳”的著名段落。
(二)主旋律现实主义动画对红色经典的改编特点
这些红色经典的改编作品一方面在现实主义动画的创作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大多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具有了一些市场化、商业化的意识,但离进入动画市场,与日美等动画大片抗衡的距离还比较远,难以得到票房的认可,其改编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实主义红色题材的现代演绎
这些红色经典都延续了现实主义的题材,一反以往动画大多改编自神话传说或童话故事的题材来源。这种选材的思路独树一帜,在人们对动画奇幻世界司空见惯之后,以不变形的真实形象和真情实景让人耳目一新,它填补了动画大片现实主义题材的空白。
这些作品一方面保留了原电影的经典段落,如《小兵张嘎》的故事已经有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段落:用木头手枪抓翻译官,小胖墩摔跤等。改编后的《小兵张嘎》还把《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等经典的元素集中在这部作品当中,添加了火车上打斗、炸火车等情节。动画版《闪闪的红星》秉承了红色经典所固有的革命性和思想性,也保留了原版中的经典段落。如潘冬子被汉奸胡汉三抓住遭受折磨,以及用盐水打湿衣服为困在山里的红军送盐等。这些情节早已深入人心,很容易获得观众的共鸣。
另一方面,影片并没有完全照搬原型作品,而是结合时代精神进行了全新演绎,力求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和时代要求。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需要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格,重视人物性格形成的背景及环境,情节发展往往围绕着人物塑造。原版电影《闪闪的红星》是一部具有明显政治色彩的影片。主人公潘冬子作为一个小小少年,却有着对于革命的极大热情和对坏人刻骨的仇恨,有着和与之年龄不符的革命理念和一身正气。他爱憎分明、不畏艰险、机智勇敢,是一个符合当时时代的“高大全”式人物形象。改编版本为了适应市场化的需要,在娱乐性和观赏性上做了一些大胆审慎的尝试,使人物不同于以往献身革命的概念化形象,而是更具人性化、情感化,而且切合世界动画的潮流,强调成长的主题,着重体现了人物从一个顽皮的孩子成长为小英雄的历程。改编版为了贴近当代少年儿童,还增加了课堂上孩子们不认真听课、哄闹嬉笑的场面,以及冬子和小伙伴们在树林里捉蚂蚁、等大鸟等情节,小伙伴之间会因为谁的记性差、谁比较笨而淘气地互相嘲笑,这些情节充满童趣和天真。在表现冬子和父母的关系时,也添加许多温馨的情节,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让观众感到无比的温情与真实,人物形象也更丰满,情感更丰富。见图3-1。
图3-1
根据红色经典改编的动画版本由于往往会涉及孩子们不熟悉的革命史,所以多注重用充满童趣的情节让他们对严肃的历史产生兴趣。既诙谐幽默,又生动活泼。《西柏坡》中加入了三个“动物主角”——毛驴、狗獾和公鸡。小动物们个性十足,“一凤”有点骄傲,“顺毛驴”任性倔强,“阿欢”活泼好动。这些动物形象,经由创作人员在当地采风,脱胎于西柏坡最常见的几种动物,不仅造型可爱,还参与了影片的情节,闹出的很多笑话增强了影片的幽默感,在惩治坏人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为了突出动画片特有的视觉效果和消弭红色经典的严肃性,动画版往往还会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如《小兵张嘎》还在现实主义的背景下设置了一个富有传奇性的“梦境”:嘎子梦见自己参加了袭击鬼子的战斗,木头枪能打出子弹,子弹会转弯去射击鬼子,芦苇叶变成了刺刀,而扔出去的玉米则变成了手榴弹去炸小火轮。这些有趣夸张的画面充满了想象力,正是具有无限创造性的动画手段发挥的优势。梦境的加入非常具有想象力,给原本朴素的写实风格平添了浓郁的意趣。见图3-2。
图3-2
2.英雄主义的现实性
电影的一个意识形态功能就在于塑造英雄,建构英雄神话。在动画作品中英雄比较常见的是超现实的英雄,具有常人不具备的超自然的能力,如日本的铁臂阿童木,美国的超人等,他们能够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而中国的红色经典动画中的小英雄都来源于历史,来源于现实生活,作品着重塑造的是英雄精神而不是超能力的奇观性。在尊重原作依旧采用写实主义动画手法的基础上,小英雄的形象突出了既机智勇敢,又质朴可爱,同时还侧重描写了他们的心灵成长。
动画版《小兵张嘎》中的嘎子,初生牛犊不怕虎,英勇无畏,嘎气十足,面对日本鬼子的软硬兼施拒不泄密,当老钟叔被日寇押走时气愤的嘎子冲上去咬了鬼子一口,这些情节都反映了作为孩子个性化的一面。动画《闪闪的红星》弱化了原作那个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的革命者潘冬子的成人性,而强化了儿童的特点。动画中的潘冬子完全是一个尚未成熟的孩子,和一般孩子一样有着诸多的缺点,比如贪玩、胆小,后来是在母亲的鼓励和感召下,潘冬子才逐渐勇敢起来。动画更强调了潘冬子在党和前辈的教育、帮助下,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使这个孩子的形象变得更为可信、可感,更加贴近大众。
3.场景、角色造型的写实风格
红色经典改编的动画作品注重发挥动画制作的优势,通过三维和二维的制作手段,真实地还原当时的许多场景。如红军使用的工具,穿的衣服和草鞋,当时的版画、印刷、肖像画、标语,甚至钞票、邮票和债券都体现着当时的时代特点。还有许多曾经读书的学堂、开会的会址,这些都是可以在红色动画场景中表现出来的,为红色动画的真实性添上历史的痕迹,观众们仿佛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当时的经历和生活。
动画版《小兵张嘎》,是一部由计算机动画技术与传统中国风格绘画相结合的全新作品,全片的场景原型是白洋淀,创造者在当地进行了长时间的写生来搜集素材,片中用水彩画制作的自然环境显得分外清新与真实。见图3-3。
图3-3
动画版《闪闪的红星》在场景美术设计、人物造型等方面也都十分写实,从服饰到语言、行为都突出其个性。片中潘冬子的动画角色造型浓眉大眼、圆形脸庞可爱红润,一顶红军帽、一个布书包、蓝色军帽上闪亮的红色五角星,这些设计让潘冬子显得朴素、善良、机智。而胡汉三的角色造型则是五官较紧凑,倒八眉,一张大嘴牙缝明显,服装以黑色与灰色为主,显得凶狠、恶毒。作品背景和道具也制作得非常精细,过去电影中残酷、紧张的革命色彩被淡化,而是强化了平实的生活色彩。动画一开始就为观众展现了一幅优美恬淡的田园风光图,以潘冬子为首的一群孩子在树林中嬉戏,大人们则在田间劳动忙碌。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他们生活的背景,把中国革命的摇篮,江西乡村的山水风光描绘得色彩明丽,栩栩如生。同时反面人物胡汉三那高大压抑的府邸与冬子家的茅草房子鲜明对照,凸显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4.市场化包装
为了增强影片的吸引力和生动性,动画创作也注意到市场化的包装。《西柏坡》邀请了广受少儿喜爱的主持人、演员为影片主要人物配音。如给“唐老鸭”配音的李扬,少儿节目主持人刘纯燕,另外,著名演员巩汉林、姜昆、陈佩斯等人也加入到了配音队伍中。评剧表演艺术家袁淑梅担任了“红梅”一角的配音,同时还为片头曲《送军粮》配唱。动画版《闪闪的红星》则请“超女”许飞演唱了主题曲,说唱版的主题曲《红星歌》在原版上进行了重新编曲,十分新颖有趣,朗朗上口,契合了时代的发展。
动画版《小兵张嘎》作为中国第一部二维传统技术和电脑三维技术结合的动画电影,加入了电影《铁道游击队》里的情节,将老版烧炮楼的情节改成了更加惊险激烈的炸火车,片中的火车全部用三维生成,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满足了当今已看惯了惊险大片的观众的欣赏需求。
《冲锋号》是国内第一次用3D动画来反映革命历史题材,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整部影片采用先进的三维立体特效技术,营造宏大的气势,极富视觉冲击力。如“飞夺泸定桥”一段,在地势险恶的峡谷,涧底奔腾着湍急的水流,几根光秃秃的铁索横在悬崖峭壁之间。在这样凶险的地理环境中能够取得胜利,体现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此外,悬崖峭壁、滚滚浪涛、皑皑雪山、凶险草地,以及炮弹从天而降,雪崩铺天盖地,山花烂漫,迎风绽放,每个画面都让观众身临其境。见图3-4。
图3-4
5.主旋律现实主义动画的评析
综观这些作品,在现实主义动画的创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要引起很大的反响,引起更多观众的注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主要的不足有:
首先是英雄主义普世性不强,对现代少年儿童思想情感共鸣性不强。这些小英雄的塑造过于囿于经典作品的时代性,虽然创作者也有意同现代结合,但革命斗争所激发出的英雄主义还是让许多现代的小观众觉得离自己的生活比较遥远,难以激发起他们内心感同身受的英雄梦。
其次,故事情节紧张性不强。由于老版电影或故事已经耳熟能详,没有悬念性,所以情节的编排不够紧张曲折,高潮部分也难以激发起观众的情绪,造成高潮并不“高”的现象。
再次是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还有缺陷。人物性格塑造上局限于电影版,还是较为单一,失之灵动。众多少年英雄的塑造都呈现出相似的性格,动画角色一出场,观众就知道他们想什么,要做什么,人物表情、动作、腔调都一成不变,没有吸引力。次要角色也往往是单一性的性格特征,比较符号化和脸谱化。角色过度类型化,这在中国动画创作中体现得比较明显。人物矛盾冲突也过于注重善恶二元对立,还是存在比较明显的“低幼化”“宣教化”的特点,在人物身上感受不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值得思考的深刻的立意。
再次,红色经典的重拍受众定位于老少三代,希望唤起父母或爷爷奶奶辈的怀旧情怀,他们会带着小朋友重温儿时的旧梦。但由于创作者对各个年龄段心理需求并没有很清晰的定位和思路,对不同年龄段动画内容的要求不同考虑不周,所以虽然打着“老少皆宜”的旗号,却最终造成丧失了各个年龄段的受众,形成“老不喜少不爱”的尴尬局面。
最后是不成熟的运作机制。这些动画作品没有过多地从娱乐化的、商业化的角度来宣传,也没有特别针对小孩子进行宣发。因此,宣传不到位。市场上的运作不成熟也成为广泛传播的障碍。
无论如何,动画加红色经典的模式,为我国如何进一步发展国产现实主义动画提供了借鉴与参考。如何兼具“怀旧”与“新鲜”之感,掀起“三代同赏”老少咸宜的观影局面,唤起当代少年儿童的英雄梦,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还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