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上古遗韵(3)
- 中国历史极简本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2991字
- 2018-04-23 15:40:56
对于以上两种说法,史书上都有记载,前者见于《史记》等正史,后者仅见于《竹书纪年》(公元280年出土的战国竹简,出土时间尚有争议)。从可信度来说,《竹书纪年》较为确切。
最新的观点是,在2008年清华大学受捐的一批战国中期的竹简中,专家于2011年年末整理出一部被命名为《系书》的史书,此书记载的共和执政与《竹书纪年》完全一致。目前史学界基本一致认为“共和执政”是“共伯和代行天子之政”的意思,而不是2200多年来人们认为的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
目前史学界普遍认为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平王东迁
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继位。第二年,“西周三川皆震”,负责祭祀的太史伯阳甫大惊,他认为,山崩川竭,是亡国的征兆。而幽王却不管不顾,还任用了贪腐的虢石父执政,朝政的腐败激起国人怨恨,加上此时天灾频发,周朝统治内外交困。
引致西周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幽王废掉王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另以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原来周幽王好色,派手下各处寻找美女。有一老臣褒珦劝说幽王管理国家,爱护百姓,却遭幽王囚禁。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三年,家人只好找来美女,取名褒姒,献给幽王,褒珦才得以放出。
从此幽王心思日夜即在褒姒身上。褒姒并不喜欢幽王,总是眉头紧锁,幽王想尽办法以博美人一笑,甚至出一赏格:有谁人能使美人一笑,可赏一千两黄金。这就是“千金一笑”的来历。结果虢石父想出办法,对幽王说,以前为防备西戎(周人西方部落,周称“犬戎”),在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建有烽火台,隔几里一座,西戎进犯,便点燃烽火,如此一个个点燃,附近诸侯便发兵救援。如今天下太平,烽火台失效,请大王带美人去骊山游玩,待晚间点起烽火,招来诸侯,岂不热闹,美人没有不笑的理由。幽王听了大喜。为博褒姒一笑,幽王将其带往骊山,于烽火台燃起烽火。各路诸侯看见烽火,以为犬戎打来,各自率领兵马前来救驾。不知却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褒姒见状,不知为何,一问之下,才知道缘由,但见各路人马来回乱窜,再想到幽王的主意,只觉得又好气又可笑,不由冷笑一声。殊不知,这一“笑”,却引出西周王朝的灭亡。
太子宜臼逃回申国,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准备攻打幽王。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幽王使人连举烽火告急,众诸侯却无人再理会了,原来他们以为幽王又故技重演,“戏”诸侯却失去了“信”。结果周人都城被西戎攻下,周幽王与虢石父都被犬戎杀死在戏(今陕西临潼东)地。美人褒姒也被犬戎抢去了。
周幽王死后,申侯等的目的达到,此时郑、卫、晋等诸侯的勤王之师也已赶来,于是申侯、缯侯与外面的郑、卫、晋等诸侯里应外合,大败犬戎。众诸侯立幽王原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
为避犬戎,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东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因为镐京在西边,所以史上称周朝在镐京做都城的时期作西周;周平王迁都洛阳以后,史称东周。周平王依仗晋、郑、虢等诸侯的力量,勉强支持残局。但是周朝王室衰微,周天子已经失去天下共主地位,诸侯各国间的兼并也愈演愈烈,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铁器已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使用。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铁器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其时,牛耕也已开始使用,农业进一步发展,一些贵族把公田化为私田。到了公元前256年,延续800年的周王朝终被秦国所灭。
司南的故事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特别是指南针,至今还是世界航海上广泛运用的仪器之一。
中国古代的发明,往往附会有神话色彩,比如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养牲庖厨”,神农氏“遍尝百草”,还有仓颉氏“造字”、后羿氏“作弓”、嫘祖“蚕丝”、昆吾“制陶”、鲧“做城池”、伏羲“演八卦”。“指南车”则是风后的发明创造。
4000多年前,在中国北方中原地区,华夏族的首领黄帝和东方部落的首领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黄帝和蚩尤作战三年,交锋72次仍没有分出胜负。一次大战中蚩尤眼看就要失败,他便请来风伯雨师呼风唤雨,给黄帝军队的进攻造成困难。黄帝也急忙请来天上一位名叫旱魃的女神,施展法术制止了风雨,才使军队得以继续前进。这时诡计多端的蚩尤又放出大雾,顿时四野弥漫,使黄帝的军队迷失了方向。黄帝十分着急,马上召集大臣们商讨对策。大臣都到齐了,唯独不见风后,黄帝立即四下寻找。黄帝来到战场上,只见风后独自一人在战车上睡觉。黄帝生气地说:“这都什么时候了,你怎么在这里睡觉?”风后慢腾腾地坐起来回答道:“我哪里是睡觉,我是正在想办法。”接着他用手向天上一指对黄帝说:“为什么天上的北斗星斗转而柄不转呢?我听人说过伯高在采石炼铜的时候,发现过一种磁石能将铁吸住,我们能不能依照北斗星的道理制造一种会指方向的东西呢?有了这件东西,以后就不怕迷失方向了。”黄帝便把风后的这个想法告诉众臣,大家议论了一番,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于是大家动手制作,造出了一个能指引方向的器物。风后把它安装在一辆战车上,车上安装了一个木人,伸手指着南方。风后告诉军队说:打仗时一旦被大雾迷住,只要看一看指南车上的木人,手指着什么方向,就马上可辨认出东南西北了。从此黄帝的军队再也不怕蚩尤的大雾,加上人人骁勇善战,个个努力争先,终于战胜了蚩尤,获得大胜。
风后造指南车只是一个传说。在司南没有出现之前,人们是依靠动物的帮助来辨明方向的。公元前679年,齐桓公会约诸侯订立盟约,燕国告急,说北方的山戎进犯,请求支援。公元前663年,齐国大军开到燕国,大败山戎,而山戎大王密卢逃往孤竹国(今河北到辽宁一带)借兵,齐桓公决定去征伐孤竹。途中他们在“旱海”迷路,走不出去。就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管仲猛然想到,猎狗、信鸽和蜜蜂不管离家多远都不会迷路,不妨找几匹当地老马,让老马在前面带路,或许能够走出这个地方。老马识途,他们果然走出了迷谷。
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古人称它为“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司南的形状和现在的指南针完全不同,它的样子很像我们现在用的汤匙。司南大概是把整块的天然磁铁细心琢磨成勺子的形状,并且把它的S极琢磨成长柄,使重心落在圆而光滑的底部正中。司南做好以后,还得做一个光滑的底盘。使用的时候,先把底盘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底盘的中间,用手拨动它的柄,使它转动。等到司南停下来,它的长柄就指向南方。司南的底盘大多是用青铜做的,有的是涂漆的木盘。青铜和漆器都比较光滑,摩擦的阻力比较小,司南转动起来很灵活。这种底盘内圆外方,四周还刻有干支方位,合成二十四向。现在的出土文物中,就有这样的铜盘和涂漆的木盘。还有东汉时候的一幅石刻,刻着一个小勺子放在一个小方台上,有人认为这就是司南。
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之所以有这样的设计,是古人经过仔细观察自然界有关磁的现象,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再经过长期的摸索才完成的。人们发明司南以后,又不断地研究改进指南的工具。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的科学技术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到宋朝时,中国在指南针的制造方面,跟造纸法和印刷术一样,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或许与西方不同,中国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大都是源于现实的需要和经验的积累。现实的需要是动力,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未知很少做理性的预设,这是东方智慧的特征。这个特征的优点是实事求是,缺点则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学技术知识的系统整合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