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上古遗韵(2)
- 中国历史极简本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2847字
- 2018-04-23 15:40:56
周天子把土地以及居民分赐给受封的诸侯,让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诸侯国。诸侯有权管理封地内的居民,有权将自己的封地以及居民分封给自己的亲族,让他们作诸侯的卿大夫。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应该定期进行朝贡,还应该随时准备率领自己的武士和军队,接受周天子的调遣。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分封制形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制度,是周朝社会的基本结构。其国族名称后来成为中华姓氏的来源,而其宗法制度也影响到后世的家族伦理。在当时交通艰难、信息不畅的社会背景下,分封制无疑适合周王朝社会整合的需要,是一个符合实际的政体设计。
其实在商代时就已经有了分封的雏形。殷墟甲骨文中,商王的儿子称为“子某”,分布在商王朝的田猎区内,而非“子某”的诸侯则出现在商王朝的西北。周天子通过分封,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周朝因此也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分封的目的是保证王室的强大,拱卫王室。分封制度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通过分封制,周朝的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分封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对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周朝还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但分封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到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周天子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到春秋时期,更有“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天子都无法管控。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逐渐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到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逐渐崩溃。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葵丘会盟”中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
甘棠遗爱
周武王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武王死后,把江山传给了儿子成王。周成王即位时年幼,幸好有两个贤臣辅佐他。这两个贤臣一个是周公,一个是召公。召公配合周公,为辅佐周朝呕心沥血,政绩也非常显赫,因此大家又尊称召公为召伯。
召公,姓姬,名奭,是西周的名臣,在周王朝兴盛过程中建立了不朽功勋。召公奭是周文王的庶子,在兴周灭商的过程中,他是积极的参与者和主要人物。召公奭结交盟国,争取民心,为武王伐纣、周人灭商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周武王即位后,召公与姜太公、周公旦等一起帮助武王完成了讨伐商纣的大业,建立起强大的周王朝。之后,他奉命释放了被囚禁的商朝逸民箕子,受封于燕。周成王即位,因其年纪尚幼,周公旦代行政事,召公为太保,治理自陕(今河南陕县)以西的广大区域。周公归政后,召公奉成王之命营建东都洛邑。
召公是周朝初年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德高望重的重臣,为建立、稳定、巩固西周政权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他的采邑在召(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部),故称召公;又因他曾与周公旦辅佐成王,故又称召伯。周武王灭纣,封召公于北方的燕,又有人称其为燕召公。
召公以德治国,为完善和发展周礼做了大量工作,历史上有名的“甘棠遗爱”就是召公德治思想的最有力见证。召公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到基层去,深入各地办公。一次,召公到他的封地办公,他不让老百姓为他盖房子,就在路边的甘棠树(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下搭个草棚办公、过夜,连草棚的边也不要人来修剪。召公在当地待了很多天,处理民间事务。他办事非常认真公正,给老百姓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具体难题。召公走了之后,老百姓说:“这样的好官太少了。不仅到我们百姓中来,而且就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办完了公,也不吃我们老百姓的东西,也不喝我们老百姓的东西。如果天下的官员都像他这样的话,不就太好了吗?”
召公去世后,老百姓都很怀念他,对甘棠树都不忍伤害,那株树被当地百姓视为敬物,代代相传,祖祖孙孙都精心保护它。老百姓用口传口唱的歌来描述这件事情:
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砍伤,召公曾用它做房。
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砍劈,召公曾在此休息。
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动手,召公曾在此逗留。
这就是《诗经》中的《国风·召南·甘棠》。《诗经》里的《风》就是纯粹的民歌。可见一个人真正地为人民做了好事,真正为政清廉,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后来孔子也说:“我看见甘棠就像看见宗庙一样肃然起敬。”召公没有留下巨著鸿篇,没有留下警世名言,甚至没有能够留下只言片语。然而,他却把自己留给了千年历史,留给了一代代生息繁衍的中华子孙。
由于《甘棠》这首诗,后来生成了一句成语,即“甘棠遗爱”,表示对清廉贤明的官员离去后的深切怀念,也称为“召棠”。
共和执政
周厉王在位期间,残暴无度,人民生活困苦,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直至爆发。周人西北的戎狄不时入侵;曾臣服于周的东南淮夷也不堪压榨,奋起反抗。周厉王连年征伐,战乱不止,给民间带来深重的疾苦。周厉王宠信虢公长父、荣夷公等佞臣。大夫芮良夫曾加以劝谏,指出荣夷公好“专利”(霸占土地山川的产物),会酿成大难,厉王不听,终以荣夷公为卿士,执政用事。厉王又将原来国人可以自由利用的山林川泽收归国有,禁止国人利用。厉王试图以此加强王权,却违反了与贵族分享利益的传统。国人也对其强烈不满,怒骂谴责,沸沸扬扬。他们对厉王不满而“谤王”,使得厉王大怒,命卫国之巫监视国人,有“谤”者杀,致使诸侯怨恨不朝,国人不敢谈论政事,老百姓在道路上相遇,只好以目光示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大臣召穆公虎进谏,指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是说堵住百姓的议论,其危害远比堵塞河流要厉害。厉王仍不听。经过三年,终于酿成“国人暴动”。“国人”与长官的部属“正人”,联合军队“师氏人”愤而起义,冲进王宫,攻袭厉王,厉王逃奔到彘(今山西霍县)。太子静藏在召穆公家,被国人包围,召公以自己的儿子代替,太子才得免难。召公、周公两大臣代为行政,号为“共和”。这一年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岁在庚申,即公元前841年,史称“共和元年”。直到14年后周宣王继位。从这一年起,中国历史开始有了明确纪年。
关于“共和执政”,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厉王奔彘以后,朝政由周公、召公共同执掌,史称“共和执政”。共和元年(公元前841),为中国古史有确切纪年之始。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周、召二公共立太子静,是为周宣王,共和乃告结束。但是事实上周公、召公这时早已去世百年,所以不太可信。
第二种说法:厉王奔彘后,朝中大臣就公推共伯和代行天子之职。因其是共国诸侯,名叫“和”,爵位为伯,故称其当政期间为“共和执政”。厉王死,共伯和使诸侯奉太子静为王,自己回到卫国。此说与《史记·卫世家》记载不合。因为所谓共和,应该是由两人共同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