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百家争鸣(4)
- 中国历史极简本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3299字
- 2018-04-23 15:40:56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湖北荆山得到一块璞玉,也就是被石皮包裹着的玉的坯料。卞和捧着这块坯料去见楚厉王。厉王命楚宫的玉工查看,玉工回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卞和以欺君之罪遭受刖刑,被砍下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楚宫的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又因此被砍去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失掉双脚的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直至眼泪流干,滴出鲜血。文王听说这件事后,派人询问缘由。卞和说,我不是因为被砍去双脚才痛哭不已,而是因为这块举世无双的宝玉被庸人看作石头,我本来忠贞之人却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到刑辱。文王听闻,大惊不已,连忙命人剖开这块璞玉,发现当真是稀世之玉。文王感佩和氏的忠贞与执着,就把这块玉琢成玉璧,遂命名为和氏璧。
中国玉器所引起的美感,并不仅仅来自形式,而主要是因构成它的特定因素,即人的因素。是人赋予了它种种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这样才使得天才的艺术大师们把自然美、精神美巧妙地汇集于一体,把人文观念与社会功用渗透于玉器之中,把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含蓄地综合体现在平凡的艺术作品里。
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虽然世界各国都有玉矿,但是用玉的民族却主要是生存于环太平洋地区的中国人、中美洲印第安族的玛雅人和新西兰毛利人。玛雅人文化遗址出土了工具、人物、动物形玉器,称为“印第安玉器”。毛利人善雕刻,常以碧玉磨制各种工具或人物形象。也许这一块块温润的玉,正在隐约展示它们之间共同的文化基因。
列国变法
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铁器并推广牛耕技术,社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的家族分化出无数小的家庭,并要求摆脱宗法的羁绊,进行独立的生产与生活。旧的世卿贵族为强化自身的政治与经济地位,与诸侯王国政权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新的社会秩序已开始形成,而旧的国家制度却依然顽固。
在兵燹四起的社会背景下,诸侯王需要整合国家的财力物力,才能得以生存,这就需要专制集权。大批的小家庭为了挣脱旧的宗法家族束缚,成为编户齐民,这便是国王专制集权的拥趸。于是,改造旧制度的“变法”,就成为君主与广大民众共同的选择。历史上的每一次变法,都是这样上下合力的结果。
战国先后出现过三轮变法浪潮:第一轮是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第二轮是齐国威王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第三轮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及燕昭王时的乐毅变法。
魏文侯(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69年)任用李悝进行改革,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强国。李悝变法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削弱贵族特权。卫国人吴起曾到魏国参与李悝变法,后来离魏至楚,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吴起变法主要内容是明法申令,收夺爵禄,凡是封君过三代的就收回其爵禄,废除公族中疏远者的特殊待遇,把一些旧贵族迁移到荒凉的地区。楚国随着变法日益强盛了起来,但楚国旧势力太强,楚悼王刚死,吴起就被乱箭射死。
齐国变法以整顿吏治、广开言路为核心,不如魏国的变法全面,也不像楚国那样激荡。齐国在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前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与同样处于发展态势的秦国比肩。战国变法主要涉及了确立土地私有、废除世卿制、革新官制、军队国家化等内容,但是齐国的情况与其他国家不同,这决定了其变法只能是整肃吏治。韩国申不害变法使韩国国内政局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变法侧重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这对于当时建立官吏的任免考课制度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的变法,是列国变法中最彻底的。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破除贵族封疆,重新规划土地;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制定了军功二十等爵,以此鼓励人们为国家作战,产生了大批的自耕农和地主,并使秦军成为勇于作战的虎狼之师;重本抑末,奖励耕织;为了增加国家税收,鼓励一家一户的生产,规定家中有两个成年男子的结婚后必须分家,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必须出嫁;推行县制;官吏领取国家俸禄,国君有权任免;权力集中于中央集权。当然变法深深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在孝公死后就被车裂。但他所实行的变法却得以延续,为日后秦国平定六国奠定了基础。
在地理位置上,赵国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北方部落胡人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他们常以骑兵进犯赵国边境。赵武灵王看到胡人穿窄袖短袄,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由于实行胡服,赵国建立起以骑兵为主体的一支军队。第二年,赵国就向侵略其已久的中山国发动进攻,辟地千里。燕昭王时,乐毅倾全力协助昭王改革内政、整顿军队。首先,严厉法制加强对官吏的审查和考核;其次,确定察能而授官的用人原则,摒弃“亲亲”“贵贵”等择人传统,使燕国的吏治日趋清明;再次,在军事上,乐毅着重进行战法和纪律训练。昭王在乐毅的辅助下,兢兢业业地奋斗了28载,举兵伐齐旗开得胜。
战国时列国的变法,只有商鞅变法最为彻底,让秦国具备了最强的战争动员能力。而六国的变法多三世而衰,浅尝辄止。变法的最大阻力是社会中层的旧贵族势力,他们是既得利益者,当然不愿意改革。韩非说,变法的人与“当涂之人”(贵族权臣)是“势不两存”。所以许多变法者多功归社稷,命丧当朝。
秦国崛起
上古传说,秦的先祖是帝颛顼的后裔,秦非子因在西犬丘为周孝王牧马有功,故有邑名秦。此后经过秦先公几世努力才称霸西戎、鞭震山东。追寻着秦的足迹,一部家族的功烈史像一幅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文公三年(公元前763年),秦襄公之子秦文公至汧、渭两河的交汇之处,即今陕西宝鸡、眉县附近,开始在这里营造起城邑。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开始建造祭天地的鄜畤,用牛、羊、猪三种牲畜举行祭祀。文公十六年(公元前750年),文公派兵讨伐西戎,西戎败逃,文公遂收集周朝的遗民归为己有,地盘扩展到岐山,把岐山以东的土地献给周天子。文公二十年(公元前746年),开始设立诛灭三族的刑罚。公元前716年,在位50年的文公去世。
秦穆公名任好,在位39年,谥号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晋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军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绵诸王。秦穆公乘胜前进,二十多个戎狄小国先后归服了秦国。秦国辟地千里,国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东到黄河,史称“秦穆公霸西戎”。
秦孝公于公元前361年至公元前338年在位,任内不仅迁都咸阳,更任用商鞅改革变法。孝公在位时,秦因偏于西陲,外交地位颇低,不能参与中原各国的盟会,各国都以“夷狄遇之”。秦孝公在内外压力下,迫切要求变法图强,同时也利用秦地远离中原战场积蓄力量,布施恩德,救济孤寡,修治德政,讲究武功。公元前356年,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革新,制定严厉法令,以法治国,奖励军功,鼓励耕织。三年之后,孝公又用商鞅实行了第二次变法。两次变法,使秦国由原来比较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强大的国家。
孝公之子惠文君在当了诸侯14年后,也即齐威王、韩惠王之后,也开始称王。秦惠王采用张仪的秦韩魏合纵伐齐楚的合纵策略,逐走惠施,任张仪为魏相。秦惠王还任用了魏章、甘茂、司马错等人。秦国在秦惠王时期是一个大发展时期,不仅打通了中原通道,而且夺取了魏国的河西郡和上郡,攻灭了巴、蜀,占领了汉中,使秦国的领土面积骤然扩大了数倍。更重要的是,巴、蜀、汉中与秦国的本土关中一样,是当时第一等的良田。公元前311年,秦国的第一位王秦惠王去世了,在位27年。
秦国的建立者们从国王的马夫到享有爵位的诸侯,用了六代,实属不易,也亏秦襄公赶上护送平王东迁的良机才能升为“侯”爵。而从侯到王,又经历了二十世二十六公才当上了国王,又是一段漫长的路。秦惠文王之后五世,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