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儿梗儿,不忿儿

大连话“梗儿梗儿”(“梗儿”在这里发音为gengr)是桀骜不驯、不服气、牛气;“不忿儿”也有不肯服气的意思。二者是近义词。

两个人吵架剑拔弩张,一触即发,这时,一方伸出手拨弄对手的脑袋,并怒斥:“你梗儿梗儿什么?来,你再梗儿梗儿?”这种挑衅是恶战的前戏,脑袋是要害部位,敢出手挑衅对方头部的人,大多是骁勇善战不怕死的主儿;被挑衅头部而不敢出手的,就等于举白旗了。

梗,字典里有一个解释是“顽固”, 《红楼梦》里有“凤姐听了,把头一梗”的句子,仅一个“梗”字,将凤姐的性格脾气淋漓尽致地道了出来。“梗”亦指某些植物的枝或茎,凤姐把头一梗,活像一株迎风挺立的高粱梗儿,充满了霸气、清高、顽固和狡黠。

在大连街,两个男人起了事端,脸红脖子粗地唇枪舌剑,开始都极力克制保持语言上的干净,但显然心里都憋着一股火,终于一人爆发了,揪住对方衣领子咣咣地搡着:“你不忿儿,是不是?你有什么不忿儿的?”一场武戏由一声“不忿儿”拉开了序幕。

“不忿儿”还有一种说法叫“气不忿儿”。“气不忿儿”也是大连人侠义性格的体现。大连男人经常会为陌生人打架。在公共场合,看到有人欺凌弱者,大连男人血脉贲张怒火燃烧,“气不忿儿”地拨开围观者扎了进去,结果就惹火烧身挂了彩。这彩是光彩,是大连的硬汉写真。

还有另一种“气不忿儿”。由于心胸狭隘,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气不忿儿”,寻衅闹事,扰乱社会治安,这种“气不忿儿”者是害群之马。

梗儿梗儿、不忿儿除了是打架术语,还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处世态度。一个人在单位“梗儿梗儿”(这里指牛气、硬气)有三种可能:第一,他是专业尖子或技术权威,一不慕升官,二不慕发财,以钻研技术为乐趣,不会或不屑于取悦上司。如果上司德性很差,苛政猛于虎,他便很梗儿梗儿,成天不忿儿。身为技术权威,尽管成天“把头一梗”,却也毫发未损不差一分钱。第二,他是刺头,是滚刀肉,一副“浑不吝”的混世风格。“浑不吝”是北京方言,与“梗儿梗儿”是一个意思。无知无畏,痞气冲天,这类人在计划经济年代居多,眼下已是稀有品种。第三种是关系户。女员工傍上了男领导,男员工扯上了权贵裙带,也会在单位表现得很梗儿梗儿。坐享其成、不劳而获都是这些主儿,不知会被人如何背后唾骂。

在过去年代,有些人“梗儿梗儿”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们并非天生刺头,在某次非常事件中被逼上梁山造了反,从此悟得“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之手段。根据大连作家邓刚的一篇小说改编的电影取名《站直了,别趴下》,这也是梗儿梗儿的意思,表现东北人傲气、不服输、总想压人一头的气势。

在大连话中,梗,猛也,虎也,直也。这三要素也是东北人被称为“东北虎”的原因。此“东北虎”却非彼“东北虎”,不再有激赏之意。“虎”是褒义词,与“英勇无畏”同义,如今却是“虎了吧唧”、“虎腥腥”的缩写。“东北虎”成了看场子者的首席人选。东北人打起架来不要命,将对方打趴下后总要踩上一脚质问一句:“你服不服?还敢梗儿梗儿吗?”失败者虽然遭受皮开肉绽之苦,但尊严,或者说是未死的“虎”气使他仍然梗着脖子,这激怒施暴者继续辣手催命,“我叫你梗儿梗儿,我叫你梗儿梗儿……”直到对方彻底垂下了头,才肯罢手。

大连人不喜欢被说成“东北虎”,不少大连人并不认为自己是东北人。大连人很迷恋“大连是中原文化退守地”之说。有史料显示,身为东北的门户之一,大连的文化类型却不属于“关东文化圈”,它竟然属于在地理上与它风马牛不相及的“中原文化圈”。中原“三人行,必有一师”与东北“三人行,必有一匪”形成强烈对比。大连人具有东北人的豪放与直率,却少了虎气与蛮气。大连男人频登江苏卫视当家节目《非诚勿扰》,在嘉宾眼中,大连男人帅气阳光,心理素质极好,台上比台下更为出色。而有些东北选手上台得喝二两白酒壮胆。大连男人是豪放派,却也不失必要的婉约。当下的审美观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尤其是对男性的审美,诞生了“粉红男生”、“三点半男人”之说。不少大连男孩具有文艺感,喜欢看电影听戏,也很会生活,精通各种吃喝玩乐之道。他们是“粉红男生”,是女生的男闺蜜、蓝颜知己。“三点半男人”是成熟厚重深水静流的中年男,像下午三点半之后的阳光,温暖得恰到好处。与“粉红男生”相比,他们更懂得女人,“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东北男人遭诟病的大男子主义,是他们“不懂得,不慈悲”的铁证。大连男人是东北的“粉红男生”,给人留下了“大连男人并不完全等同于东北男人”的印象。

大连是一座浪漫的国际化城市,城市的定位打磨着城市人的性格,城市的风格熏陶着城市人的气质。城市的开阔包容吸纳了先进的外来文化,大连人也有了与众不同的风范。放眼打量,“梗儿梗儿”的大连男人已不多见,曾被外地人津津乐道的打架街景也是千年遇一回。大连男人现在热衷于以墨以文学、以茶以收藏修身养性,内外兼修,温良恭俭的君子之风。

放眼打量,“梗儿梗儿”的大连男人已不多见,曾被外地人津津乐道的打架街景也是千年遇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