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明历史系列(套装共6册)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编写组
- 3601字
- 2024-11-02 05:05:59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隋唐文化特别是盛唐文化灿烂辉煌。学术上全力总结过去,同时酝酿创新;文学艺术上气魄宏大,一派勃勃生机。
一 思想与宗教
1. 思想
南北朝经学有南学、北学之分,与统一王朝要求思想文化统一的国策相背离。唐朝建立后,太宗令颜师古考订五经,做成五经《定本》;随后又令孔颖达等统一传注,撰定《五经正义》,成为学生学习和科举考试的经典依据。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再令郑覃校定九经(《礼记》、《左传》、《毛诗》、《周礼》、《仪礼》、《周易》、《尚书》、《公羊》、《穀梁》),上石刊刻,成为流传至今的“开成石经”。经学统一,有助于思想统一,对尊崇儒学、完善科举有重要意义。
但统一的同时,经学明显僵化,读经只为考试,无法应对颇具思辨色彩的佛教思想挑战,加上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剧烈,于是新儒学开始萌芽。唐代中期,“《春秋》学”大盛,著名学者有啖助、赵匡、陆淳。他们研治《春秋》,舍传求经,阐说微言大义,主张“大一统”,反对藩镇割据,开创独立发挥个人见解的治学风气。唐后期,韩愈(河阳人,今河南孟州)作《原道》等,抨击佛、老,排列出儒家“道统”,在纲常名教中解释性、情关系。此后李翱作《复性书》,认为人性本善,但被后天的“情”所蔽,所以应该去“情”复“性”,办法是消灭“嗜欲”之心。韩、李汲取佛、道两家思想以拯救儒学,奠定了宋朝理学的思想基础。
2. 宗教
佛教在隋唐时完成了中国化并走向鼎盛。南北朝时,佛教已涌现众多不同的师说,但还不具备形成本土宗派的条件,到隋唐时期,开始结成中国佛教宗派,第一个宗派就是隋吉藏所创的三论宗。其后影响较大的有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密宗(真言宗)、净土宗。这些宗派继续探讨佛性问题,将人的心、性、情与宇宙观连在一起,提出了一些重要哲学范畴,为宋代理学家所继承。到唐后期,主张不立文字、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广为流传的派别。此外,以念佛作为修行方式的净土宗在下层社会有很大影响。随着隋唐文化的高度繁荣,佛教传播中心从印度转到中国;寺院经济、佛教艺术在社会经济文化中也都占有重要地位。唐武宗会昌五年(845),为打压过分扩张的寺院经济,曾下令拆毁寺院、没收寺产良田、迫令僧尼还俗、释放寺院奴婢,是为唐朝历史上著名的“会昌废佛”运动。
道教发展到唐前期达到极盛。唐朝皇帝宣传道教教主李耳是李唐皇室远祖,因此尊崇道教。唐高祖时确定道先、儒次、佛末的次序;太宗重申道先佛后;高宗追号老子为玄元皇帝;玄宗注释《道德经》,亲受道士符箓,道教发展到最高峰。唐代道教以“上清派”影响最大。该派传授符箓和辟谷等方术,也汲取禅法,主张渐进修仙。此外的丹鼎派讲究以炼丹服药追求长生,唐后期几个皇帝都死于服食丹药。随着唐朝衰亡,失去政权支持的道教也衰落了。
隋唐时期还先后传入一些外国宗教:景教是基督教的一支,传自叙利亚,流传很广,西安出土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祆(xiān)教又名拜火教,出自波斯,唐以前已传入,多在胡人间流行,安禄山就有祆教信仰;摩尼教又称明教,也出自波斯,唐时多为农民起义利用。以上三教通称“三夷教”。此外伊斯兰教也约在唐高宗时传入中国。
二 史学与文学
1. 史学
唐以前,纪传体正史多由私家修撰。从唐朝开始,朝廷设立史馆,置史官专修史书,而以宰相总监。唐朝建立不久,太宗就命史家修撰齐、梁、陈、周、隋“五代史”,以房玄龄和魏徵为总监。随后又编写了《晋书》。唐朝史官还负责修撰当代史的“国史”,曾先后递修了自唐高祖至唐肃宗一百四十余年的“国史”一百余卷。这种官修史书制度为后世各朝所效法。
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出任史官三十余年,潜心研究历史,写出了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史通》,对唐以前史学作了全面总结。他在书中强调史学“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主张据实“直书”,反对“掩恶”和“虚美”。书中讨论了各种体裁史书的得失,以及编写史书的方法。另外,他还提出史学家必须具备才、学、识“三长”。这些卓见对后世史学有很大影响。
唐后期杜佑(京兆万年人,今陕西长安县)著《通典》200卷,记录历代典章制度,开创了政书体通史的新体裁。他编此书的目的是从制度上总结历史中的治乱经验,以消除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弊端。杜佑认为“治道”的根本是“足衣食”,因此将《食货》作为《通典》首篇,这是很有见地的。在《通典》影响下,后世出现了《通志》和《文献通考》等政书体通史系列著作。
2. 文学
唐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新高峰,其中最繁盛的是诗歌。仅《全唐诗》就收有二千三百余人的近五万首诗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作者众多。初唐有“四杰”,之后有陈子昂。盛唐有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成就最大的是李白、杜甫。李白(籍贯陇西,生于碎叶,长在四川)的诗气魄宏大、豪迈奔放;杜甫(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的诗雄浑凝练、格调严谨,二人堪称唐诗“双璧”。中唐有“大历十才子”,之后白居易(原籍山西太原)改革诗歌,采平易语言,多叙事成分,创“元和体”,影响最大。其他著名诗人还有元稹、韩愈、孟郊、刘禹锡、李贺、杜牧、李商隐等。唐朝后期,出现了与音乐搭配、句式长短不等的“词”。词一开始就具有抒情和艳丽倾向。
唐代文学的另一重要成就是“散文”文学创作的发展,其表现是“古文运动”,主要发动者和参加者是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反对骈(pián)文,改革文风和语言,以散行单句作文,贯彻“文以载道”思想。韩愈的散文气势豪壮、论理清晰、简洁生动,对后世影响很大。
唐代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成型期,创作高峰在中唐。因为是文人“征异话奇”后“录而传之”,所以也称为“传奇”。传奇小说如《李娃传》、《柳毅传》等情节曲折、人物鲜明、语言明快,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奠定了后代小说文学发展的基础。
由于佛教流行,寺院盛行以说唱方式宣讲佛经故事乃至历史故事,其底本称“变文”,因近代敦煌文书的发现而为人所知。变文对后世民间讲唱文学有重要影响。
三 艺术与科技
1. 艺术
隋唐绘画艺术吸收西域“晕染法”,在各类题材上都有发展:宗教画仍然较多,著名画家吴道子画宗教壁画三百余壁,形成“吴带当风”的独特风格;现存敦煌壁画全部排列起来可长达25公里,其中“经变画”构图复杂、富丽堂皇;人物动物画具有很高艺术水平,阎立本画帝王像,张萱、周昉画贵族妇女都很传神;韩干画马也能曲尽精妙;山水画突破“人大于山”的局限,形成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和王维的水墨山水,后者奠定了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基础。近代出土的大量隋唐墓室壁画是反映当时绘画水平的宝贵资料。
唐代雕塑比前代更细腻生动。唐太宗昭陵前的石雕六骏,是闻名世界的石刻精品;龙门石窟卢舍那佛造像丰满圆润、庄严慈祥,高达17.4米,耳长即近2米;敦煌石窟存隋唐塑像近五百躯,形象柔和生动;墓葬出土的各类陶俑三彩俑与石刻画极大丰富了人们对隋唐雕刻艺术的认识。
书法在风格上兼容南北,达到一个新高峰。初唐书法多学王羲之,以虞世南水平最高;欧阳询吸收北方书法风格,自成一体;他二人与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盛唐时笔意渐肥,颜真卿一扫“肥俗”之弊,笔法遒劲、方正浑厚,影响深远。晚唐有书法名家柳公权。此外怀素、张旭的草书也很有名。敦煌发现的几万件经卷,多为“经生”抄录;墓葬出土的几千方墓志出自众多书手刻工,它们是隋唐书法水平及其普及的最好见证。
音乐舞蹈的最大特点是“胡乐”、“胡舞”,即西域乐舞的流行。唐代朝廷“十部乐”中有六部为西域乐;舞蹈中的“胡旋舞”等也来自西域。
2. 科技
天文学方面,隋朝刘焯(chāo)在历法中以定朔法代替以往的平朔法,是天文学史上的重大变革;唐朝僧一行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次地球子午线测量,还与他人造出黄道游仪以观测恒星。数学方面主要总结前代成果,编选了《十部算经》作为学校教材。地理学方面,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是现存最早的地方总志;贾耽首创沿革地图绘制体例,即“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所绘《海内华夷图》近10米见方,是一幅大型的全国地图。
医药学方面,完善了“分科”的医学教育治疗体系。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开后世病因学和病理学先河;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集前人药方大成;王焘《外台秘要》对妇人、小儿立专章论述,还引进了印度眼科技术。唐高宗显庆四年(659)颁行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此外藏族医学经典《四部医典》也具有很高的医学水平。
唐朝还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大约在中晚唐逐渐应用于印制历书、字书、术数书、佛像经咒等各方面。敦煌发现的咸通九年(868)印造的《金刚经》已经是雕印技术相当成熟时的作品。印刷术的发明对文化传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是中国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隋朝李春所造赵州(今河北赵县)安济桥,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单孔石拱桥;唐朝梁令瓒造天球仪,是世界机械天文钟的开端。这些成果反映了隋唐时期建筑业和机械制造业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