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以德立世,人前人后皆君子
- 安身立命大智慧(孔子学堂)
- 欧阳彦之
- 10869字
- 2018-03-29 14:24:45
1.宽容是终身奉行的原则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论语·卫灵公》
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词,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孔子说:“那大概就是宽恕吧!”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并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让,而是宽容。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摩擦,或因观念的冲突,或因秉性的不合。所谓宽容就是在别人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不要去勉强别人。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接任了蜀国宰相之职,主持朝政。当时,有个叫杨戏的人,甚为蒋琬看重,但是杨戏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于是,有些别有用心的人便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当面顺从而背后非议,这是君子所不为的。杨戏要称赞我,这又不是他的本意;要反驳我,又会表明我的错误,所以沉默不语。这正是他为人坦诚的表现。”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其实,任何想法都有其来由,任何动机都有一定的诱因。要想了解对方想法的根源,就要从对方的立场角度想问题。
宽容是一种幸福。那些缺少宽容的人,总是为了些琐碎小事而耿耿于怀,稍不如意便会拍案而怒,甚至对他人恶语相向,从此让自己陷入斤斤计较的泥潭,生活变得黯淡无光。
宽容又是一种智慧。有时,原谅别人的某些冒犯并不会让人觉得你软弱,反而能够为你赢得别人的尊重。这种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一种不拘小节的洒脱,也是一种伟大的仁慈。
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乃是安徽桐城县人。有一年,他的家人因为盖房子,与邻居桐城名医叶天士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人寸步不退,一时间僵持不下。最后,叶家更是一纸诉状将张家告到了县衙。张家在京城有人,自然不慌,只派管家飞书京城,想让张英利用权势“摆平”叶家。而张英看了家信后,只是淡淡一笑,提笔写下了一首诗,让管家带回去。“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立马明白了他的意思,心中感到很惭愧。之后,他们来到叶家,告诉叶天士,张家准备明天拆墙,后退三尺让路。叶家以为张家在戏弄他们,根本不相信这是真话,管家就把张英的这首诗拿给叶天士看。叶家看了这首诗后,十分感动,连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张宰相真是好肚量。”
第二天早上,张家就动手拆墙,后退了三尺。叶家见了,也把自家的墙拆了,后退三尺。于是,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百来米长、六尺宽的巷子,被称为“六尺巷”。据说,这里成了桐城县一处历史名胜,一直保存了下来。
其实,尺许篱墙只是意气之争,多几尺少几尺都无关紧要。张英不愧是大学士出身,一首诗便化解了邻里之间矛盾,更是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对于别人的过错与冒犯,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若能以博大的胸怀宽恕别人,岂不是更好。以宽容的心去看待他人的过错,自然就可以原谅别人。在天性善良、心胸宽广的君子眼中,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美好的,因为他总是抱着乐观开朗的态度去看待它们,待人接物都守着宽大为怀的原则。而那些自私狭隘的人,他们对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物只是一味地谴责和迁怒,在他们眼中,世间的一切似乎都在与自己作对。这样的人,自然不可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宽容是一种美德,为人常怀一颗宽容之心,就能理解别人的难处,从而原谅别人的稍许过错。同时,它也是使你摆脱烦恼的良药。人际交往中,唯有抱着谦和宽容的心态去相处,才能够获得真诚和友谊。
2.君子不念旧恶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公冶长》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从来不记别人过去的罪恶,别人对他们的怨恨自然也就少了。”孔子一向都非常赞扬伯夷、叔齐的高尚品格,对他们这种不念旧恶的博大胸怀备加推崇。
在汉末三国的宛城之战中,张绣投降曹操后,又乘着曹操不备,伺机发难,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就连曹操自己的左臂也被张绣的士兵乱箭射伤,险些死在乱军之中。这可算是曹操戎马生涯中少有的几次险境之一,两人之间的仇怨不可谓不深。后来,张绣为躲避袁绍的报复,再次向曹操投降时,曹操非常热情地迎接了他。曹操的一个部下进言道:“张绣与您有大仇,为什么不杀了他呢?”曹操却说:“张绣当初之所以能让我损子折将,那是因为他有本事,是个人才。”因而,曹操不仅对张绣的杀子之仇既往不咎,还与张绣结成了儿女亲家,并封张绣为扬武将军。
就曹操的人品而言,史书上众说纷纭,不过无论哪家的学说,都没有把他标榜为一个坦荡君子。刘备、孙权、曹操,汉末三国的三位君主中,曹操是被人诟病最多的,但魏国却比蜀吴两国更加强大,这当中,曹操那不念旧恶的品格无疑帮了他大忙。事实证明,曹操是正确的,后来张绣在官渡之战中立下战功,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不念旧恶需要的是一个宽广的胸怀,不看从前,而着眼于未来。放过小恶,只观其大善之处,你也许就能看到人性的闪光点。
世上人有千百样,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遇到不喜欢自己的人,冲突亦是在所难免,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温和地对待别人的无礼。若是以无礼反击无礼,只会引起更强烈的人际冲突。如果你保持温和的态度,就能有效化解别人的强硬,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假如别人无礼的态度使你很受伤,那固然说明对方缺少修养,也说明你的内心过于软弱。与其仇视对方,不如努力训练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查拉图斯特拉在赶路的途中在一棵树下睡着了,这时,突然蹿出一条蛇咬伤了他的脖颈,查拉图斯特拉因为疼痛醒了过来。
蛇见他醒来,便想逃走。结果,查拉图斯特拉却说:“你还没有得到我的感谢!感谢你叫醒我赶路。”
蛇奇怪地问:“我的毒液会杀死你的,你还要感谢我?”
查拉图斯特拉听了,哈哈大笑说:“你什么时候听说过天龙会被一条蛇毒死的呢?收回你的毒液吧,你并没有富足到可以将毒液赠我。”于是,那蛇又重新爬到他脖子上,吸去了毒液。
面对不怀好意咬伤自己的蛇,查拉图斯特拉不仅没有厌恶或者一气之下杀死蛇,反而“感恩”蛇及时“叫醒”自己赶路,即便蛇告诉他可能为此而丧命,他也没有动怒。正是这种“化敌为友”的尊重,让蛇最终为他吸去了毒液。
有人说人生会遭遇到完全不同的“三种人”。第一种是能够“理解、欣赏和器重自己的人”;第二种是“曲解、中伤甚至排斥自己的人”;第三种是与自己“毫无关系、无关痛痒的人”。第一种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应当尊为师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第二种人可以智慧地远离,而不应烦恼和计较;第三种人要以礼相待,与之和平共处。但是真正的智者,即便是面对不喜欢自己的人,依旧可以感化他、善待他。
《资治通鉴》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狄梁公与娄师德曾经一同担任宰相,狄仁杰非常不喜欢娄师德。一天,武则天问他说:“你知道我为什么会重用你吗?”狄仁杰回答说:“我因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受到重用,并不是依靠别人而庸碌成事的。”过了一会儿,武则天对他说:“我曾经不了解你,你之所以能得如此高的官位,全仗娄师德举荐。”说完,她便令侍从拿来文件箱,拿了十几份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折给他看。狄仁杰读了之后,羞愧地说道:“我没想到竟一直被娄公容忍!而娄公从来没有自夸的神色。”
由于每个人的文化水平、工作生活、性格爱好等都有所不同,相处久了,难免会发生磕磕碰碰和矛盾冲突,严重的甚至会产生仇恨的心理,导致兄弟、朋友反目成仇。
《左传·宣公二年》有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如果仅仅因为一个错误而去否定一个人,未免有失偏颇。其实,有些矛盾只是小矛盾,只要有一方能豁达一些、大度一些,该宽容的宽容,该忘记的忘记,问题自然就能迎刃而解,干戈也会化为玉帛。
3.对不喜欢自己的人也要尊重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论语·宪问》
孔子在卫国,一天正在敲磬。一位挑筐的隐士从门前经过,说:“这个击罄的人有心事啊!”过了一会儿又说:“生硬硁硁,真是可鄙啊,没人了解自己,便只为自己就是了。”最后引用《诗经》的句子“深则厉,浅则揭”,暗喻孔子不知深浅,不辨时务。
在诸多隐士对孔子的嘲笑、挖苦、轻蔑中,这位“荷蒉者”是相当苛刻的。其有意为之的“自言自语”,被门人听到并汇报给了孔子。闻听常人以为难堪的贬斥,孔子面无愠色,从容如旧。他举重若轻,轻描淡写,对在旁的弟子只说了六个字:“果哉!末之难矣。”意思是说,若事情果真像诗句说的那样,问题倒简单了,日子也好过了。孔子话中有话:“道不同,不相为谋。”应答得极有技巧,令人回味无穷。
孔子言传身教,以雍容大度告诉弟子们,如何对待贬低自己的非议和批评。不正颜厉色地驳难,不等于服从刻薄与无理。有大智慧者,必有大器量,反之亦然。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的表达,陈寅恪先生“同情的理解”,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就做到了。
我们每天免不了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在这些人中,难免会有不喜欢自己的人,如果你与他们个个都要较真,一天不知要得罪多少人,生多少气。能容得下不喜欢自己的人,并与之和睦相处,体现的不只是一个人的修养,更是气度和胸怀。
虽然人的某种本能趋势就是与喜欢、欣赏自己的人亲近,而远离那些不喜欢自己的人,但是,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随心所欲,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经常要与不喜欢自己,甚至是与自己相敌对的人打交道,这时就需要用到一些技巧:用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包括不喜欢你的人。
被后世誉为“全世界最伟大的矿产工程师”的哈蒙从著名的耶鲁大学毕业后,又在德国弗来堡读了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哈蒙向美国西部矿业主哈斯托求职时,脾气执拗、注重实践、不太信任专讲理论人员的哈斯托说:“我不喜欢你的原因就是你在弗来堡做过研究,我想你的脑子里一定装满了一大堆傻子一样的理论。因此,我不打算聘用你。”
这时,哈蒙没有怒气冲冲地为此事争执,反而假装胆怯地对哈斯托说道:“如果你不告诉我的父亲,我将告诉你一句实话。”当哈斯托表示守约后,哈蒙便说道:“其实在弗来堡时,我一点学问也没有学回来,我尽顾着实地工作,多挣点钱,多积累点实际经验了。”
听完哈蒙的回答,哈斯托连忙笑着说:“好!这很好!我就需要你这样的人。”
哈蒙了解了哈斯托的偏见后,并没有正面驳斥他的观点,反而尊重他的意见,维护他的“自尊心”,并巧妙地消除了他的顾虑。
学会和不喜欢你的人相处,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难,关键是要摒除自己的偏见。
只要我们试着摆正心态,主动一点,就一定能将可能形成的敌对局面变成一片和谐,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增加接触的机会,对对方好一些。也许你选择躲避这些人,但多接触有助于改善你们的关系。
(2)不要来硬的,要投其所好。如果对方喜欢喝点小酒,那就私下请他喝点,如此可改善关系。
(3)要主动地活跃气氛,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多讲讲笑话,让大家一起乐一乐,虽然这样做可能不太容易。
(4)保持适当的距离,与不喜欢自己的人相处时尽量不要表现出排斥的意思,适当的距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树敌。
(5)在关系僵持或恶化的时候,一定要主动表示友好,不要碍于面子,觉得难为情。
(6)包容和忍让是最重要的。哪怕你善待对方,对方还是对你不好,你仍旧要继续保持友好的态度,毕竟连草木、动物都有感情,更何况是人呢?只要心存善念,不断地付出,对方一定会转变。
一个真正智慧的人,在对待不喜欢自己的人时,也会示以尊重,笑脸相迎,友好相处。所以,为了不因某人对自己毫无理由的“好恶”而到处树敌,我们应该试着去和不喜欢自己的人友好相处。这是气度,更是胸襟。
4.爱正义,胜于爱权威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妙解孔子,认为这就是孔子教育弟子的高明之处。他不搞个人崇拜,也不搞专制,就像哈佛大学的校训一样:“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当我们的意见与老师、上级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不是权威的地位而是正义的力量,要让自己的心永远站在正义的那一边。
为了进一步说明“当仁不让于师”,孔子又说:“君子贞而不谅。”这个“不谅”不是不原谅,而是说,一个君子要真正诚敬而不能马虎,不能随便违反正义。因为真理而冒犯老师不是对老师的不尊敬,而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信仰的坚持。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道理看起来都不怎么高深,可就是这稀松平常的话才能显出坚持的不容易。比如,你是某个人的下级,明知道领导交给你的任务是错的,那么你是拒绝他,还是毫不反抗?“当仁不让”,这就是孔子的教育。对于这一点,孔子的一个弟子就真正做到了,这个人就是宓子贱。
宓子贱是鲁国人。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蔓延,而此时单父正由宓子贱治理。当时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不久就能够收割入库,可是齐军一来,眼看到手的粮食就要让齐国抢走了。于是,当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贱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要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个人也认为:“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没有粮食,自然坚持不了多久。”尽管乡中父老再三请求,但宓子贱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过了一些日子,齐军一来,果真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老埋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宓子贱说:“今年没有麦子,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令,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不是吗?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会因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失去单父这一年的小麦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甚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了这种借敌国入侵能获得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才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子贱把老师平时教育的做人做官的原则实践得很好,爱正义胜过爱权威。只有坚持正确的选择,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今天的我们身处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随时都要面对一些被“扭曲”的事情。这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向宓子贱学习,真正做到“爱正义胜于爱权威”呢?在仁德正义的问题上,无论是谁,都不能退让。
5.成人之美,乐己之心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孔子所说的“成人之美”即成全他人的好事,这种成全也包含了想方设法帮助他人实现美好的愿望,甚至是要有一种“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
汤姆是一家大银行的秘书,奉命写一篇关于吞并另一家银行的可行性报告,但事关机密,他知道只有一个人可以为他提供需要的资料,那就是怀特。因为怀特在那家银行效力了十几年,不久前,他们成了同事。于是,汤姆决定去找怀特帮忙。当他走到这位叫怀特的同事的办公室时,怀特先生正在接听电话,并且很为难地说:“亲爱的,这些天实在没有什么好的邮票给你了。”
挂电话后,怀特向汤姆解释说:“我在为我那10岁的儿子搜集邮票。”
汤姆说明了来意,并提出了一些问题。但是怀特不是很愿意合作,回答问题时总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所以,这次会面,汤姆并没有得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汤姆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突然,他想起了怀特为他儿子搜集邮票的事情,同时也想起了自己有一个喜欢搜集世界各地邮票的朋友。
第二天一早,汤姆带着以一顿法式大餐为代价换来的精美邮票,再次来到了怀特的办公桌前。接过汤姆递过来的邮票,怀特满脸笑意,对汤姆非常客气。“我的乔治肯定会很喜欢这些的。”怀特一边说,一面抚弄着那些邮票,“瞧这张,这是一张无价之宝。”接下来,他们花了一个小时谈论邮票,并看了怀特儿子的照片,然后,怀特把汤姆想要的资料都说了出来。不仅如此,他还打电话向以前的同事询问,把一些事实、数字、报告和信件中的相关内容全都告诉了汤姆。
成人之美赢得人心,“帮人最终帮自己”,这成了汤姆后来一直信奉不疑的真理。
在日常工作中,同事之间免不了互相帮忙。假如一个同事请你提意见,诸如“你认为我的工作态度不对吗”、“我是不是不该以那种方式处理同老王的矛盾”……这些问题当然都不易处理,却也给了你一个帮助对方进步和表现气度的机会。最愚蠢的回答就是直接答“是”或“不是”,你的回答应有一些建设性,也就是说,你应该提出一个可行的办法。因为,要是你的答案不能令对方畅快,他肯定不会接受你的意见,甚至会认为你是在敷衍他,白白辜负了他对你的信任。
当然,要表示你的关心,你的态度必须是诚挚的。这不仅能让付出关心的人和接受关心的人都有成就感,还能让当事人双方都受益。
拿破仑·希尔曾写道:“为你自己找到幸福的最有保障的方法就是奉献你的精力,努力使其他人获得快乐。幸福是捉摸不定、透明的事物。如果你决心去追寻幸福,你将会发现它难以捉摸;如果你把幸福带给其他人,那么幸福自然就会来到。”
当你尽自己所能成人之美时,你就是在帮助自己。因为在这个由人组成的社会里,当接受你帮助的人对你十分感激时,你会感受到一种温情,那种因为使别人幸福而令自身欣喜的感觉,能让你知道幸福的真正含义。
6.有德者朋友遍天下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孔子说:“一个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当今社会,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某些人总以功利的眼光批判道德为无用之修养,而基于道义、原则而放弃一些物质利益的人,却遭人讥笑,被说成迂腐甚至虚伪。
但真正的道德君子,他们一生都在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即使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但他们相信,只要不懈地追求,最后一定会遇到支持、认可自己价值的朋友。
也许有人会说,有些人道德品质不好,个人修养难以恭维,可身边不是同样有许多朋友吗?
这样的“朋友”显然并不是真正的朋友。别人与他交往不是冲着其本身,而是奔着覆盖在他们身上的光环而去的,所以,充其量只是“势利之交”。一旦其没有了利用价值,那些所谓的“挚友”就会弃他而去。这也就是所谓的“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只凭权势利益,是交不到真正的朋友的。
万章问孟子:“如何交友?”孟子说:“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意思是:交友不依仗年长,不依仗富贵,不依仗亲戚。交友是以德交,不是为了依仗权势而交。
一个人道德品质和修养的高下,是决定与他人相处得好与坏的重要因素。道德品质高尚,个人修养好,就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友谊;如果不注重个人道德品质修养,就难以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交不到真心朋友。
南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德不孤,必有邻”说:“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低级文明向高度文明发展过程的重要因素和内容体现。它也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一个有道德的人,在自己行德的同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影响到身边的人,从而使得别人也变得高尚,这也不失为一种“德不孤,必有邻”的法门。
有德的人,无私无我地与人为善,凡事总能先为别人着想,为事情的整体大局想,圆融好周遭的一切。善良有德的人,心宽路自宽,有失亦必有得,终其一生是永远都不会寂寞的,因为“德不孤,必有邻”。
7.君子慎独,守住自己的精神防线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中庸》
“慎独”这个词出自《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它的意思是说,在最隐蔽的时候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在最微小的地方最能显示一个人的灵魂。
孔子路经陈蔡去应楚国的聘请。陈蔡的统治者担心孔子的圣贤之道一旦为楚国所用,就会危及自己国家,便派兵包围孔子,阻止他前行。这导致孔子粮食断绝,跟随他的人都生了病。但孔子却不因处境艰难而放弃追求,而是更加慷慨地讲诵诗书。
子路因处在困境而深感气恼,他问孔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讲仁德的人却被困?”
孔子就开导他:“历史上有才有德而不被接纳的人很多,怎么做在于自己,而回报与否则在于上天。”
孔子具有芝兰一样的精神,即使在没人的时候也不会显现出一点不好的言行,和在人前是一样的,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曾国藩在他的《金陵节署中日记》里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慊’,《中庸》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之所谓‘仰不愧、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能知道一个人真正的品行。
杨震是东汉时期的名臣,一次因公出差,途经昌邑之地,曾经受到杨震提拔的昌邑县令王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敲开他的房门,献出十两黄金以表达自己对他的感激。杨震拒绝了王密,王密对杨震说:“半夜三更没有人知道,您就收下吧!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杨震义正言辞地回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谁说没人知道!”说完,他态度绝决地把黄金退给了王密。
元代大学者许衡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一日,许衡与人结伴外出,天气十分炎热,这一行人口渴难耐,在经过一颗挂满成熟果实的梨树时,他人纷纷跑到树下摘梨解渴,只有许衡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有人问许衡:“你为什么不摘梨,难道你不渴吗?”许衡回答说:“这不是我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大家讥笑他迂腐,哄笑着说:“世道这么乱,谁还管这棵树是谁的呢!”许衡却不以为然,他说:“世道乱,而我的心不乱,梨虽无主,可我心有主。”
“慎独”就是人前君子,人后亦君子,这一点对于修身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坚持“慎独”,就要在“隐”和“微”上下工夫,即人前人后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邪念萌发,这样才能防微杜渐,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在我们内心埋下了善恶的标准,但重要的不是我们心里有善恶,而是我们的行为能够遵守内心的标准,尤其是在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
虽说君子慎独,但是慎独不该只是先哲和圣贤们的追求,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践行它。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处境,我们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要知道,人一旦失去了外界的监督和束缚,个人的私欲便可能会成为至高无上的追求,当你降低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让自己快活的时候,你已经在悄悄地腐败了。
慎独来自于不断地反省自己,它可以使你的内心变得清朗透彻,让你的人格越发坚韧;慎独还是一面盾牌,可以为你抵御来自方方面面的不良诱惑,使你踏实做事、坦荡为人,让我们这个社会更加文明有序,相处和谐。
著名的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画过一幅非常能体现“慎独”题材的漫画,画上的题词是“无人之处”。画上的那个人在有人的时候总是戴着一个面具,笑容礼貌客气,但没有人的时候,他摘下了面具,面具下的面目狰狞可怖,令人作呕。这就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伪君子”做派。真正的君子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样,不会因为有没有人而改变自己的言行。
慎独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试金石,也是人生正己修身的必修课。生活在这喧嚣的浮世中,面对来自外界的鲜花和掌声,定力不足的人难免会飘飘然起来。但是慎独可以锻炼我们,警醒我们不可失了分寸,不能没了尺度,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而慎独之人也就成了真正的君子。
8.浩然之气,给生命注入正义的理念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义的。”
孔子的衣钵传人孟子就孔子的仁义思想,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阐述。他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孟子由此将孔子的人生观进一步归纳为“舍生取义”。
在这种人生价值观的引导下,无数志士仁人把为民族、国家和人民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而不惜牺牲一切去追求:范仲淹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满怀豪情;岳飞把“精忠报国”刺在背上以明己志;文天祥用生命体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无畏精神。历史上无数的忠烈之士都用自己的行动为“舍生取义”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许多年前,一位作家在一次投资中损失了一大笔财产,濒临破产,他计划用他所赚取的每一分钱来还债。3年后,他仍在为此目标而不懈地努力。为了帮助他,一家报纸组织了一次募捐,许多人都慷慨解囊。这是一个诱惑——接受这笔捐款意味着他很快就能摆脱这种折磨人的负债生活。然而,作家却拒绝了,他把钱退还给了捐助人。几个月之后,随着他的一本轰动一时的新书的问世,他还清了余下的所有债务。这位作家就是马克·吐温。
正直意味着有高度的名誉感,正直就是具有道德感并且遵从自己的良知,正直就是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
在一所大医院的手术室里,一位年轻的护士第一次担任责任护士。
“大夫,你取出了11块纱布。”她对外科大夫说,“我们用的是12块。”
“我已经都取出来了。”医生断言道,“我们现在就开始缝合伤口。”
“不行。”护士抗议说,“我们用了12块。”
“由我负责好了!”外科大夫严厉地说,“缝合。”
“你不能这样做!”护士激烈地喊道,“你要为病人想想!”
大夫微微一笑,举起他的手,让护士看了看这第12块纱布。“你是一名合格的护士。”他说道。
原来,医生是在考验她是否有正义感和责任心,显然,她具备这些优点。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革新与守旧、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在前者与后者的斗争中,就必须有舍生取义的人,就必须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是不容置疑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而舍义取生,他们在严刑拷打面前胆颤心惊,屈膝变节;在高官厚禄面前媚态百出,认贼作父;在金钱美女面前腿软筋酥,不能自已。这样的人必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受世人唾骂。即使是现在,也不乏其人,为了一己之私,不惜以身试法。
我们在以那些变节之人的下场告诫自己的同时,更应学习品行高洁的前辈们舍生取义的精神。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使正义战胜了邪恶,光明战胜了黑暗,革新战胜了守旧,真善美战胜了假丑恶。这种精神源远流长,历久不衰,推动历史前进,使人类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