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没有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发展的潜力和需求很大,关键是找准增长点,把资源更多配置到有市场前景和老百姓需要的、符合现阶段消费升级需要的领域去。
《中国社会科学报》:“十三五”规划建议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是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有何重要意义?
张卓元:我本人参与过“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起草,“十三五”规划建议与以往的很大区别是,用新的、更加科学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经济布局和发展,是重大的创新。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发展要跳出“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更新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发展理念要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五大发展理念中,要特别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以往经济发展比较粗放,主要是靠物质资源的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很大压力。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此必须转向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创新发展是全面的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其中科技创新具有引领作用。通过全面创新实现从依赖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驱动的传统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
在创新引领下,发展也要协调。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保证经济绿色增长;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进一步开放,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时,着眼于发展的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享发展,社会主义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这五大发展理念是相互联系密切的有机整体。创新驱动,提高劳动生产率,肯定要发展绿色经济,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协调发展是前提,如果不协调,发展就难以持续,共享也很难做到。要绿色发展,就需要创新。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全国人民的福祉。可见这五个方面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1-20
◎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稳步进入新常态
张卓元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如何认识新常态,如何使中国经济稳步进入新常态,各方面正在热烈讨论。本文主要就如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主要是经济改革,推动中国经济顺利进入新常态,发表个人看法。
一、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但是尚未很好进入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的含义是什么?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有哪些?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演讲时对此有很好的概括。他说,“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从上述三个主要特点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但是还没有很好地进入新常态。
首先,中国经济已从过去两位数高速增长转为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但是经济至今仍在探底过程中,经济增速下行的圧力还不小,尚未在7%左右的年均增速中稳定下来。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今后5~10年可能要降到5%左右的中速增长。我认为,如果改革发力,政策得当,7%左右或者6.5%左右的增速应当能维持到2020年甚至到2025年。但是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要延续更长的时间则有很大难度。多家单位预测表明,2020年或2025年以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还会下一个台阶。[1]
其次,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讲新常态下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但是目前离这个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认为,成为主体一般应占60%以上。而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8.2%,2015年上半年进一步提高到49.5%。2014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48.8%,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为46.9%,因此,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超过资本形成总额1.9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则达60%,比2014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见《经济日报》,2015-07-16)。但离消费需求的主体地位还有距离。
再次,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则更需长期不懈的努力,没有五年十年的持续奋斗难以有实质性进展,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谈不上实现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因此,新常态不是指经济的两三年短期的状态,也不是管几十年的长期阶段,而是指大致十年的中长期状态,是涵盖从2013年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以及为实现现代化打牢坚实物质基础的时期,即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初步实现城市化时期,也就是大致到2025年的时期。为什么大致只能维持十年的时间?我认为主要是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的时间不可能太久,能够维持十年左右就很理想了。而且7%左右的增速还必须是质量效益型的,因为延续过去粗放扩张的路径已经走不下去了。一般估计,到2025年左右,中国经济增速将再下一个台阶,并逐步向世界平均水平靠拢,正像一些外国经济学家所说的向“均值”靠拢。[2]
二、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经济改革进程加速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后,中国改革包括经济改革进程加速。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推动下,改革呈现明显加快势头。在被称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其中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就有近50个)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08个改革任务,共出台了370项改革举措等,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有:
中央政府带头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在2013年取消和下放416项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2014年又分三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47项。2015年还要砍掉200多项。而且正在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
近年来由于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改革,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制逐步改为认缴制,大大改善了创业环境,调动了大家创业的积极性。商事制度改革以来,从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企业1万多户。其中2015年头5个月,新登记注册企业达161.9万户。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就业岗位的增加(见《人民日报》,2015-06-13)。
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已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正在继续推进营改增改革,逐步扩展至第三产业主要行业,促进服务业发展。自2012年试点至2014年年底,营改增三年累计减税3746亿元,超过95%的试点纳税人减轻了税负。同时,扩大小微企业税收减免优惠,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继续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