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前景(3)

我国经济要很好地进入新常态,稳定经济增长,实现经济转型,关键是深化改革,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不竭的动力。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很大,完全可以通过改革释放出来。比如,我们如果能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通过政府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落实工商注册登记制度便利化、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和做好公共服务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能做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大提高我国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益。又如,我们如果能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开垄断行业中的竞争性业务,就能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同时更好地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优势,共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再如,深化财税改革,可以为不同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开展公平竞争。营改增的税制改革,正在有力地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正在促进大众创业。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所得税制,对调节个人收入差距很重要。此外,推进金融改革,能够使资源真正流向效益好的部门和区域,使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如此等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通过后,在被视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2014年,改革呈现明显加快之势,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其中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就有近50个)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08个改革任务,共出台370项改革举措等,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们相信,今后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强有力的领导和推动下,经济改革和其他改革将加速推进,从而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使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持续健康运行。

原载《光明日报》,2015-03-29

◎以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稳步进入新常态

张卓元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如何认识新常态,如何使中国经济稳步进入新常态,各方正在热烈讨论。本文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主要是经济改革,推动中国经济顺利进入新常态。

一、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但尚未很好地进入新常态

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演讲时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按照上述三个主要特点,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但还没有很好地进入新常态。

第一,中国经济已从过去两位数高速增长转为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但经济至今仍在探底过程中,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还不小,尚未在7%左右的年均增速中稳定下来。有一些学者认为今后5~10年可能要降到5%左右的中速增长。我认为,如果改革发力,政策得当,7%左右或者6.5%左右的增速应能维持到2020年甚至到2025年。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要延续更长的时间则有很大难度。

第二,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讲新常态下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但目前离这个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认为,成为主体一般应占60%以上。而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8.2%,2015年上半年进一步提高到49.5%。2014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48.8%,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为46.9%,因此,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超过资本形成总额1.9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则达60%,比2014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但离消费需求的主体地位还有距离。

第三,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则更需长期不懈的努力,没有五年十年的持续奋斗难以有实质性进展,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谈不上实现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因此,新常态不是指经济在两三年的短期状态,也不是几十年的长期阶段,而是指大致十年的中长期状态,是涵盖从2013年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以及为实现现代化打牢坚实物质基础的时期,即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初步实现城市化时期,也就是大致到2025年的时期。为什么大致只能维持十年的时间?我认为主要是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的时间不可能太久,能够维持十年左右就很理想了。而且7%左右的增速还必须是质量效益型的,因为延续过去粗放扩张的路径已经走不下去。一般估计,到2025年左右,中国经济增速将再下一个台阶,并逐步向世界平均水平靠拢,正像一些经济学家所说的向“均值”靠拢。

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经济改革加速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后,中国改革包括经济改革进程加速。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推动下,改革呈现明显加快势头。在被称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其中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就有近50个)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08个改革任务,共出台370项改革举措等,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其中,主要的几项改革有:

中央政府带头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在2013年取消和下放416项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2014年又分三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47项。2015年还要砍掉200多项。而且正在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

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改革,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制逐步改为认缴制,大大改善了创业环境,调动了大家创业的积极性。自商事制度改革以来,从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企业1万多户。其中2015年前5个月,新登记注册企业达161.9万户。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就业岗位的增加。

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已经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正在继续推进营改增改革,逐步扩展至第三产业主要行业,促进服务业发展。自2012年试点至2014年年底,营改增3年累计减税3746亿元,为超过95%的试点纳税人减轻了税负。同时,扩大小微企业税收减免优惠,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继续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倾斜。

金融领域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接近实现,银行存款利率浮动幅度扩大到基准利率的50%,推出大额存单,实行存款保险制度,5家民营中小银行也已陆续开业。资本市场改革也在推进,公司上市将逐渐从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等。

自由贸易区建设向前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已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当天,由190条管理措施构成的2013年版负面清单对外公布。这是中国实行的首个负面清单。2014年版负面清单大幅度减少到139条,减少了26.8%。2015年,广东、福建、天津被批准建设自由贸易区。

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推进。2014年7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宣布,在中央企业启动四项改革试点,分别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董事会授权试点、向央企派驻纪检组试点。2014年,央企中石化把油品等销售板块拿出29.9%的股权,作价1071亿元出售,搞混合所有制,成为国有垄断企业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个案例。同时,国企负责人和高管薪酬制度改革正在推进,行政任命负责人和高管薪酬大幅度下降,与一般员工的收入差距缩小。

上述这些改革都有利于稳增长,有利于为经济进入新常态提供新的动力源泉,弱化了原来主要由政府为追求短期GDP增速最大化形成的恶性竞争。

三、改革进入深水区,一些重要改革困难重重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缓慢。前一段时间,由于地方政府公司化严重,地方政府为追逐GDP短期增速最快,搞粗放扩张,结构趋同,造成不少产业产能过剩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地方债务负担沉重。现在要转方式、调结构,压产能,修复生态环境,减轻债务,就要首先转变地方政府职能,不再充当资源配置主角,转为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服务环境、法治环境,着力改善民生,让老百姓过上越来越好的日子,但至今还看不出这方面有太大的实质性进展。看来,政府改革仍然是今后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原载《经济纵横》,2015(10)

◎科学理念引领经济布局和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霍文琦

“十三五”规划建议绘就了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被视作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战略部署。其中提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引发了外界对中国未来五年经济增长的猜测。就与此相关的未来经济增速、潜力及具体发展理念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曾参与过“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建议起草的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

《中国社会科学报》:一段时间以来,对于中国经济“十三五”时期的增速,各方有不同的看法。乐观者认为可以达到8%,悲观者预测中国经济可能“硬着陆”。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提出2016—2020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您怎么看?

张卓元:首先我要谈一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经济增长方面的要求。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十七大提出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而十八大的要求更高,要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可以看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连跳两级,由原来的GDP总量到人均GDP,由20年比较到10年比较,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0—2014年,我国GDP总量已经增长2.5倍,人均GDP也增长两倍多,如果按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今后几年我国经济增长保持较低的4%~5%的增长率就可以。而十八大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必须保持必要的增长速度,2010—2020年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需要在7.2%左右。目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已达到7.8%,那么“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率在6.5%多一点就可达到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报》:一些机构下调对中国经济的预测增速,例如IMF预估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将降至6.3%,瑞士联合银行对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下调至6.2%,有的更悲观,您怎么看?

张卓元:我认为,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调结构转方式阶段,在着力追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要求下,想保持增长率在8%以上,过于乐观,并且没有必要追求那么高的速度。如果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五个发展理念来落实,6.5%多一点的增速是可以达到的,除非出现全球性大危机、外部环境极为恶化的情况,才会受到影响。目前,我国经济还有下行的压力,但在6.6%至6.9%这一区间,能够大体稳定下来。

《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民日报》曾发布“十三五”规划十大目标,根据十大目标,“十三五”时期五条投资主线将成为确定性主题,具体包括4个“中国梦”和1个“现代化”: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智造中国、幸福中国、农业现代化。由此看来,您认为未来经济增长点是否也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

张卓元:我认为从“十三五”规划可以看出,先进制造、服务业、环保产业、基础设施、农业现代化等,都是未来主要经济增长点。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欧盟一些国家经济出现不少问题,但德国较平稳,关键是因为制造业领先。大国需要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对我国而言,第三产业的比重要逐渐提高,但是第二产业也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在前沿技术上要有所突破。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产业发展壮大。

在服务业领域,随着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及中等收入群体的增加,为满足消费升级需要,健康、体育、养老、旅游、医疗、教育、文化等产业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环保产业方面,随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和加强,重化工、高污染企业需要治理,对原有高能耗的工厂设备需要进行改造,发展潜力很大;在基础设施、农业现代化、棚户区改造等领域还有很多可投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