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兵势第五】
1.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瑕投卵者,虚实是也。
2.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3.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4.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5.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6.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译文【兵势第五】
1.治理大军团就像治理小部队一样有效,是依靠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指挥大军团作战就像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到位,是依靠明确、高效的信号指挥系统;整个部队与敌对抗而不会失败,是依靠正确运用“奇正”的变化;攻击敌军,如同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关键在于以实击虚。
2.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像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像江海一样永不枯竭,像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呢。
3.湍急的流水所以能漂动大石,是因为使它产生巨大冲击力的势能;猛禽搏击雀鸟,一举可致对手于死地,是因为它掌握了最有利于爆发冲击力的时空位置,节奏迅猛。所以善于作战的指挥者,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进攻的节奏是短促有力的。“势险”就如同满弓待发的弩那样蓄势,“节短”正如搏动弩机那样突然。
4.旌旗纷纷,人马纭纭,双方混战,战场上事态万端,但自己的指挥、组织、阵脚不能乱。混混沌吨,迷迷蒙蒙,两军搅作一团,但胜利在我把握之中。双方交战,一方之乱,是因为对方治军更严整;一方怯懦,是因为对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为对方更强大。军队治理有序或者混乱,在于其组织编制;士兵勇敢或者胆怯,在于部队所营造的态势和声势;军力强大或者弱小,在于部队日常训练所造就的内在实力。
5.善于调动敌军的人,向敌军展示一种或真或假的军情,敌军必然据此判断而跟从;给予敌军一点实际利益作为诱饵,敌军必然趋利而来,从而听我调动。一方面用这些办法调动敌军,一方面要严阵以待。
6.所以,善战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势”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选择人才去适应和利用已形成的“势”。善于创造有利“势”的将领,指挥部队作战就像转动木头和石头,木石的性情是处于平坦地势上就静止不动,处于陡峭的斜坡上就滚动,方形容易静止,圆形容易滚动。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势”,就像让圆石从极高极陡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这就是所谓的“势”。
【故事1】兖州之战
青州黄巾军进入兖州境内东平、任城一带,声势浩大锐不可当。兖州刺史刘岱轻敌,不听济北相鲍信劝阻,其贸然出战被黄巾军所杀。曹操部将陈宫建议,刘岱被杀兖州无主,可据为霸业之基以争天下。他自荐前去说服刘岱部众,邀请曹操主持州政。鲍信原与曹操友善,其济北相之职即为操所表荐,遂到东郡(治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迎接曹操为兖州(治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南)刺史。曹操即向寿张黄巾军进攻,然而却失利。于是,曹操明令尝罚,激励将士,并针对黄巾军无后勤辎重唯赖抄掠供应的弱点,采用奇袭战术昼夜袭击,使其无所抄掠。最终曹军反败为胜,每战必获。
黄巾军被迫北撤,曹操跟踪追击,在济北(治卢县,今山东长清南)又将其打败,黄巾军势穷愿降。当年冬,曹操受降卒30余万,家属数十万人,遂将其健壮精锐者编组为军,号为青州兵,将老弱妇孺安置屯田。
公元194年8月,曹操率军进攻濮阳,吕布出兵迎战,曹军不利,退兵30里。曹操败回营中,将计就计,谎称曹操被烧伤身亡,引吕布来战。吕布果然率军杀来,被伏兵团团围住,吕布死战得脱,逃回濮阳城中。
公元195年春,曹操重振旗鼓,收复兖州失地,杀死吕布战将李封、薛兰,接着进攻濮阳。吕布出城迎战,曹军许褚、典韦、夏侯、夏侯渊、李典,乐进六将共战吕布,吕布不能支,这时东郡兖州尽归曹有,朝廷正式任曹操为兖州牧。公元196年,曹操乘机将献帝接回,迁都许昌,从此,曹操在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
【故事2】陈平向刘邦献策智擒韩信
汉王六年(公元前201年),有人向汉高祖刘邦上书控告楚王韩信谋反。刘邦与众将商议,将领们都说:“赶快发兵抗击那坏家伙就是了。”刘邦沉默不语,征求陈平的意见,陈平再三推辞不肯发表意见,仅问刘邦:“各位将领们怎么说的?”刘邦将众将的话告诉陈平。陈平说:“有人上书揭发韩信谋反,有其他的人知道吗?”刘邦说:“没有。”陈平说:“陛下的精兵与楚王(韩信)的精兵相比哪个更强?”刘邦说:“我的精兵比不过他。”陈平说:“陛下的大将用兵打仗有能超过韩信的吗?”刘邦说:“没有人能赶得上他。”陈平说:“当今陛下兵不如楚王的精,而大将又赶不上楚王,却发兵去攻打他,这是促使他起兵反抗啊,我私下为陛下感到危险。”刘邦说:“这怎么办呢?”陈平说:“古时候天子外出巡视猎狩,会见诸侯。南方有处云梦泽,陛下只管假装出游云梦泽,在陈县会见诸侯。陈县在楚国的西部边界,韩信听到天子以和平的方式出游,推测其势必会没有变故而且将会到郊外迎接拜谒陛下。在他拜谒时陛下趁机捉拿他,这只是一位力士就能胜任的事罢了。”刘邦采纳了陈平的计策。
刘邦派使者通告诸侯自己要出游云梦泽,让各地诸侯都到陈县会见。
刘邦将要到达楚国时,韩信怀疑刘邦是想图谋自己,便想发兵反叛。但他转念一想,认为自己并没有罪过。他想去见刘邦,却又怕被刘邦抓捕,一时之间犹豫不定。有人向韩信建议:“杀了钟离昧去朝见皇上,皇上一定高兴,就没有祸患了。”韩信最终决定采纳这个人的计策,于是去见钟离昧,他对钟离昧说出了自己要将其舍弃的想法。钟离昧对韩信说:“汉王(刘邦)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您这儿,您想逮捕我取悦汉王,我今天死你也会紧跟着死的。”钟离昧骂韩信说:“你不是个忠厚的人!”言罢,钟离昧刎颈而死。韩信拿着钟离昧的人头前往陈县朝拜刘邦,刘邦命令武士将韩信捆绑起来,押在随行的车上。韩信对刘邦说:“果真像人们说的‘狡兔死了,出色的猎狗就要遭到烹杀;高翔的飞禽光了,优良的弓箭就要收藏起来;敌国破灭了,谋臣就要死亡。’现在天下已经平安,我本来就应当遭烹杀!”刘邦说:“有人告发你谋反。”说罢,刘邦命人给韩信加上刑具。刘邦将韩信带到洛阳后又想起他往日的功劳,不忍心将其杀死,就赦免了韩信的罪过,将他改封为淮阴侯。
韩信是一个军事天才,但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庸才。韩信追随刘邦南征北战东挡西杀,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但是,韩信也因为倚仗武力胁迫刘邦封自己为王,失去了刘邦的信任,使两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难以弥补的裂痕。
汉朝建立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独立镇守一方。对于刘邦而言,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韩信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因此当有人告发韩信谋反时,刘邦竟然不敢贸然发兵与韩信进行武力对决。陈平深知刘邦的心意,因而向刘邦献上了以巡游云梦泽为名智擒韩信的计策。陈平这一计策的要点,是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而不是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这样不但使韩信的军事才能无用武之地,而且恰恰击中了韩信政治才能低下的软肋,因而轻而易举就擒拿了韩信。
【故事3】曹操官渡大胜袁绍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使腐朽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并且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讨伐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他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扬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的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相继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当时,袁绍的兵力远远胜过曹操,他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遂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昌,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他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降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他亲自率领步骑5000冒用袁军旗号进行偷袭。曹操下令,衔枚缚马口,每人带一束柴草,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又作出错误处置,他只派一部兵力救援乌巢,用主力猛攻官渡曹军营垒。哪知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并烧毁其全部粮草。乌巢粮草被烧的消息传到袁军前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曹军乘势出击,大败袁军。袁绍仓惶带八百骑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余人,官渡之战就这样以曹胜袁败而告结束。后曹操北征乌桓消灭袁绍之子袁熙袁尚,并于碣石山上写下《观沧海》。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它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在实现地区性的统一,这一点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曹操在政治上抑制豪强,得到中小地主阶级的拥护,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使自己处于有利的政治地位;他注意网罗人才,从而得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拥护;他在经济上实行屯田,不仅较有效地解决了后勤供应,且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了社会生活,赢得了民心。除此之外,作战指导上的高明也是曹操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曹操根据敌强己弱的具体情况,采取后退一步,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在防御作战中,他能从被动中力争主动,指挥灵活,面临危局坚定沉着。他善于捕捉战机,果断施行,并能听取部属意见,紧紧抓住奇袭乌巢这一关键环节,终于取得胜利。反观袁绍,政治上纵容豪强兼并土地任意搜刮,因而遭到人民反对。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遇事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最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落得了全军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