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家庭生活(2)

【等一下,马上开门!——女儿总偷偷看言情小说怎么办?】

“怎么办?女儿中了‘言情毒’,每天晚上看小说都要到凌晨两三点,不看完不睡觉。”露露的妈妈发愁极了,晚上和露露的爸爸抱怨道。

露露今年上初二,多关键的一年啊,可偏偏这时候孩子迷上了言情小说!本来露露的妈妈不知道,有一回,她想给开夜车的女儿送些点心,却发现女儿把房门反锁了。

“等一下,马上开门!”过了两三分钟露露才磨磨蹭蹭地打开门。

母亲虽然有疑问,但是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她没有多问。第二天女儿上学之后,她在女儿的床单底下发现了好几本巴掌大小的言情小说,顿时明白了怎么回事。

露露的妈妈知道,打骂是没有用的,她等女儿放学回来之后,好好地和女儿谈了谈,乖巧的女儿答应不再看了。可是一天晚上,妈妈起夜,发现女儿房间有微弱的灯光,她开门进去一看(自从上次之后,妈妈让女儿睡觉不许锁门),原来女儿正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言情小说呢!

露露的妈妈觉得软的不行只有来硬的了,她严厉地斥责了露露一番,然后进行了“围追堵截”,没收了所有的言情书籍,也不许女儿上网,免得她从网上下载。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女儿的手机里居然也有言情小说!这下妈妈彻底“崩溃”了,认为女儿是中“言情毒”了,千方百计地看言情小说。

听了妈妈的话,爸爸也很着急,但他对此束手无策,他们决定去学校向老师请教请教,这样的孩子该怎么管。

读懂孩子心理

青春期的女孩子正处在情窦初开的年龄,对于爱情都是有所期待和憧憬的,在她们的心里总有着自己幻想的童话情节,总期待有一天在马路上与自己心仪的王子邂逅,并发展一段唯美的恋情,然后双宿双栖,共度今生。言情小说在女孩的一生中扮演了开启爱情梦想的角色。但因为不少父母对充满憧憬和幻想的孩子常常采取回避的态度,所以孩子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电视和书刊来获取,而其中又以言情小说最具吸引力。

专家给你支招

1.冷处理

孩子上初中后,生理、心理上都发生了变化,引导不好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应该了解孩子这种变化,因势利导,不要轻易去触动她那脆弱的神经。如果发现孩子在看爱情小说,不要急着去处理,家长可以找个适当的时机,在和孩子谈话气氛比较融洽时,从侧面提醒孩子注意,或者找个孩子的好朋友、孩子比较敬佩的老师提醒一下她,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一些,效果也会好得多。

2.宜疏不宜堵

孩子爱看言情小说,家长宜疏不宜堵。一方面,青春期孩子的世界观正在慢慢形成;另一方面,现在孩子的视野较上世纪开阔得多,可供选择的读物很多,阅读的渠道更多,所以,堵是堵不住的。惟有理性的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不妨有意选择一些适合学生成长阶段和心理需求的言情类书籍,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阅读,让他们学会判断,在书中吸取精华。

3.将计就计

孩子爱看言情小说,父母也可以从此入手,将计就计:

第一,通过看言情小说,要让孩子明白,小说的世界里有我们生活中所拥有不了、接触不到的东西,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不可能遇到那么浪漫的爱情,在小说中,我们可以寻找安慰,同时满足自己对完美爱情的憧憬,但那只是虚幻的。由此让孩子对言情小说逐渐产生厌倦感。

第二,家长可以借言情小说让孩子明白什么样的男人才是好男人,正好以此来反衬孩子身边男孩子的幼稚和不成熟,反而可以防止孩子早恋。

4.“言情”不等于“色情”

不少家长之所以特别反对孩子看言情小说,是在观念上把言情小说和淫秽书刊画上了等号,其实不然。在中国言情小说拥有悠久的历史,古代的文人们塑造了一系列或凄美或荡气回肠或惹人艳羡的爱情故事,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就是最好的例子。言情小说其实是一种对爱情的升华和憧憬,它只是为了勾勒出人们心中对爱情的渴望和幻想。现在,有很多家长尚且还在看电视里的爱情片,那么,为什么孩子们就不能借助小说来幻想自己的未来呢?

妈妈送给女儿的母爱小纸条

想象与现实永远都有差距。

【为什么你不去沏茶,要让我去?——当唱反调成了女儿的习惯……】

星期天,童童的叔叔来串门。

“童童,给叔叔沏杯茶!”童童的妈妈一边拿花生、水果出来,一边对童童说。可是等了老半天,童童都没有动,妈妈定睛一看,原来童童耳朵里塞着耳机,正摇头晃脑地陶醉于其中。

“跟你说话没听见啊!去给叔叔倒杯茶!”妈妈一把扯掉女儿的耳机,语气严厉地说。

正陶醉在音乐中的童童被着实吓了一跳:“干嘛啊你!为什么你不去沏茶,要让我去!我不去!”说着转身走进了自己的房间,再也没出来。

妈妈正想进房间好好说说童童的时候,爸爸拉住了她:“你这种态度,要是我也会跟你对着干的!动不动就‘命令’孩子干这干那,她现在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你要尊重她的意见。”

一旁的叔叔乐呵呵地说:“我们家孩子也和童童一样,我说东,她往西,你心态要好,别生气,孩子嘛,要好好开导。”

童童的爸爸说:“不过她今天在客人面前这样是不对的,晚上我和她谈谈。”

晚上,叔叔走后,爸爸走进了童童的房间,和颜悦色地说:“知道你今天的行为对叔叔是不礼貌的吗?”

“我知道,可我就是气不过,妈妈干什么都要指使我,我已经长大了!”

“我理解,但是你的行为会让叔叔觉得难堪,让他觉得自己不受欢迎,这怎么办呢?”

“那下次他来的时候我给他道个歉好了……”

“妈妈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一会儿我会和妈妈好好谈谈,你别生气了。”

童童点点头,露出了笑容。

读懂孩子心理

青春期的青少年与成人之间充满着冲突和矛盾,充满着逆反,常常“你说东,我偏往西”,为什么孩子这么不服管教、爱唱反调呢?

1.家长的原因

孩子爱唱反调与家长有一定的关系:首先是家长说得太多了,要求孩子事事都得按照家长的想法去做;二是家长过于武断,根本不听孩子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就从心里反感大人说的每一件事;三是家长平时对孩子过于溺爱,使他们缺乏约束,不懂礼貌,在长辈面前我行我素,养成了唱反调的习惯;四是家长以身作则不够,平时在家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对老人不尊重,往往为一些小事与家人发生口角,这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2.孩子的原因

经常唱反调的孩子可能是逆向思考型的孩子,这种孩子通常表现为:观察敏锐,喜欢逆向思考,好奇心强,却不追根究底;倾向特立独行的学习风格,容易受刺激,常带有强烈的反抗心理;对于不是自己所想或计划中的事,决不苟同,甚至不管对错都想反抗;思考模式经常跨越常理,不受限制,具有批判的倾向;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任意而为,言行颇多棱角,个性略带另类与批判色彩。

专家给你支招

“不要你管!”……如果这类伤人的话语开始从那个原本温顺的孩子口中不断冒出,多数父母一定会从震惊转变为恼怒,再到茫然不知所措。不过这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只要父母能恰当处理,孩子就会迅速度过这一充满“挑衅”的烦恼阶段。

1.改变命令式的说话习惯

不少父母习惯于命令式说话,当孩子听到“一定要”、“应该”及“不可能”这些字眼时,精神便会立刻紧张起来,并要相应地做出选择:“究竟做,还是不做呢?”而在没有自由选择余地的情况之下,子女通常会表现出无可奈何、抗拒等举动。换言之,只要父母注意克服命令式的说话习惯,孩子接受父母意见的机会自然会大增。

比如:“孩子,你放学了!”

“对呀!”

“快去换鞋?”

“哦。”(本来在换,但听到命令后情绪有些不好了。)

“去冰箱里拿点饮料喝。”

“我不渴,要喝的时候我会自己拿。”(开始和家长唱反调)

“喝完饮料赶紧做作业。”

“我会自己安排,你别管了。”(进入完全抵触的情绪状态)

家长如果改变说话的命令方式,情况则会完全不同:

“孩子,你放学了!”

“对呀!”

“在换鞋吗?”

“是啊!”

“冰箱里有饮料,要不要喝一点?”

“唔!”

“喝完饮料要快点做作业哦,妈妈给你录了你爱看的演唱会!”

“好!”

举例后者在谈话中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我没有事事都安排你,你可以自己做出选择;我在充分征求你的意见,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在这种谈话的氛围中,孩子唱反调的可能性一定会大大减小。

2.家长要以身作则

家长的榜样力量对孩子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孩子之所以常常和大人唱反调,家长一定要看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常粗鲁地反对长辈或同事、爱人提出的意见、想法,让孩子“依葫芦画瓢”了。如果没有则好,如果有这种情况,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改变,用自己的行动带领孩子走出爱唱反调的怪圈。

3.纠正对孩子的溺爱现象

所有的家长都知道溺爱的害处,如果真是因为溺爱造成孩子爱唱反调的习惯,那只能从治根开始,把对孩子溺爱的氛围清除了,唱反调的现象就能减少了。在孩子无故唱反调时,家长要定下心来,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给他讲道理。等到孩子有所改变后,要用鼓励的言行肯定他的转变。

4.坚决制止孩子不礼貌的行为

小蕾的阿姨兴高采烈地带着她外出就餐,回来后,阿姨却生气地告诉小蕾的妈妈,在吃饭时,她让孩子多吃点,别顾着减肥只吃那么少,可小蕾却说,“你又不是我妈妈!别再整天唠唠叨叨!”

当孩子唱反调,对别人出现不礼貌行为时,家长一定要明确地告诉孩子,她这样做是不对的,要立刻向对方道歉,然后对孩子说:“妈妈很失望,也很生气。因为你对阿姨说了很不礼貌的话,让我和她都很伤心。”如果孩子争辩,说她今天心情不好时,可对她说:“我知道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还要讲礼貌是很困难的,但是对长辈说如此不礼貌的话是绝对不允许的,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然后要求她立即向阿姨道歉。虽然可能孩子的道歉并不是发自内心的,但这足以让她认识到,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妈妈送给女儿的母爱小纸条

长者是指导者、协商者,不是命令者。——鲁迅

【你是不是看过我的信了?——该不该拆女儿的信?】

一个周末,乔乔准备痛快地玩一天,因为一个星期的紧张学习已经使她筋疲力尽了。可是,在她回来后,却发现书包被翻过了。于是,她立刻想起了书包里笔友的那封信。

“妈妈,你是不是看过我的信了?”乔乔生气地问。

在厨房做饭的妈妈停下手里的活儿:“妈妈也是关心你,想了解你嘛!最近你的老师对我反映,你老是有信,我就是想知道你在干些什么,没其他的意思!”

“你知道吗,偷看别人的信件是犯法的!”乔乔依然气呼呼地说。

“我没有偷看啊!偷偷摸摸地不让你知道那叫偷看,我看了就是看了,明摆着告诉你,这哪叫偷看啊!”妈妈争辩说。

乔乔无言以对,闷头儿坐在沙发上,再也不理妈妈了。

妈妈走过来,摸着女儿头说:“好啦好啦,不管是不是偷看,妈妈都向你道歉,妈妈知道你是个好孩子,来信的是你小学的好朋友,其实你可以跟妈妈说的啊,你这样什么都不说,妈妈能不担心嘛!”

乔乔没有搭理妈妈,因为妈妈的行为仍然让她不能释怀,她的信中有对好朋友诉说的小秘密,就这样被人偷窥了,她感到很伤心。最后,乔乔心中暗自决定,以后还是和同学多打打电话,再也不写信了。

读懂孩子心理

该不该拆女儿的信,这关系到隐私权的问题。说到隐私权,不少家长会认为它是大人才拥有的,对孩子的隐私权就不以为然了,因为一些家长会担心孩子“瞒人没好事”,于是一定要破获孩子的秘密。所谓隐私权是指:个体拥有隐瞒或不公开个人隐私的权力。青春期的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当然也有这个权力,孩子不想让他人知道的秘密就是个人隐私,然而这一点往往不被大人尊重,一家媒体公布了一项调查报告,结果发现,69%的妈妈偷看过孩子的日记和信件。长期以来,孩子的隐私之所以得不到大人的尊重,首先是大人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也有隐私权,再者,因为孩子是弱势群体,他们在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时,往往只能是无助的沉默,不像大人那样会反抗和自卫。

进入青春期,孩子对成人的封闭性、对伙伴的开放性更显得突出,这些“小大人”似的孩子的隐私尤其需要得到尊重。因为尊重孩子的隐私有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一定的隐私意识能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有利于形成孩子相对独立的个性。没有隐私意识的孩子往往比具有隐私意识的孩子显得幼稚,他们的适应能力也普遍比后者差。而具有隐私意识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他们也更能赢得其他人的尊重。

专家给你支招

孩子有了隐私,许多做父母的总是千方百计地去侦察,如:翻抽屉看日记、拆信件,甚至打骂训斥。殊不知这种做法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沉重的精神压力,甚至对父母产生敌意和反抗,采取全方位的信息封锁和防备措施,导致父母与孩子关系的恶化。理智的做法是:充分了解侵犯孩子隐私权的危害,尊重孩子的隐私权,给他们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而非放任自流,并加以积极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