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孩子的出生是一个完美的谜(1)

【新生儿的出生与保护】

新生婴儿的诞生对人类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婴儿从呱呱坠地后就从一个世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是小生命完全陌生的世界。从他开始进入人类生活的世界开始,他原本的生命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具有洞察环境改变的敏锐感觉,并能够顺应自然要求,积极地尽己所能去适应新的生活。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婴儿时期的经历对人生的成长往往有着重要的影响。胎儿在母体中的发育以及出生后儿童时期的成长经历对其成年后的生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一点几乎得到教育界专家的一致认可。

到目前为止,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看法:分娩是一位母亲在其生命旅程中最具考验的艰苦经历,她们所承受的痛苦是未做母亲的人所难以想象的,就如同是处在生死抉择的境地。可是很少有人会去关注新生儿。其实,新生婴儿在出世的时刻同样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经历。

那么,为什么我们认为新生婴儿在出生时与分娩母亲一样同时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呢?

这是因为,婴儿在母亲的体内已经度过了九个多月的黑暗生活,他在母体的保护和供养中发育着,出生的时刻意味着他将被迫离开已经习惯的母体生活环境,步入完全陌生的世界,即将面临着生存的考验,并且只能靠自己去维持生命,可是,此时自己的各种器官还处于没有发育完整阶段。

众所周知,新生儿在出生之前,是靠母体的羊水来获得营养的,在温暖安静的环境中,他慢慢地成长。可是,当他出生的那一瞬间,新生儿突然被带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他还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但是为了生存,他必须学会适应全新的生活环境的呼吸方式,适应新的声音等等方面。

从婴儿离开母体的这一刻开始,他们就没有了母体的保护,也没有经历适应新世界的过渡阶段就开始了生死的搏斗。

我们可以认为,新生儿是带着恐惧与陌生感来到人世间的。

依据科学研究证明,胎儿一般在七个月大时就已经有了心理活动,因此,当离开母体的这一刻,婴儿从一个已经习惯的环境进入完全崭新的环境时,便迫不得已为生命进行最艰难的斗争。

尽管婴儿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还无意识,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所经受的痛苦,但是,这并不能阻止这种痛苦在他的内心深处的潜意识中打下牢牢的印记,我们称之为婴儿的“出生恐惧”。婴儿对出生的痛苦有所感觉,所以会通过清脆的哭声来排解这种恐惧。

婴儿早产或者是以不安全的方式出生都有可能导致其遭遇我们所说的“出生创伤”,这种创伤不仅会造成婴儿的哭泣和抗议行为,还会让他在以后的生活中产生不正常的生活方式。例如,在婴儿阶段会出现长时间的睡眠或不知缘由的哭闹等行为。这些表现均是源于婴儿对陌生世界的恐惧。比较严重的孩子,还会在成长过程中过分依赖家长,或对新事物的接受有障碍。

我们只要对比一下新生儿出生前后的环境,就很容易理解这个小生命将面临何种困难。

即将脱离母体,新生儿身边的早已习惯的羊水不断减少,他娇小的身躯被母体的力量向外推,他不得不焦急地寻找着出去的路,如此脆弱的身体就这样被挤压着来到这个世界上。

那么,我们将如何迎接这个新生命的到来呢?

在母亲分娩过程中,因为这是母亲最为艰难的挣扎时刻,几乎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她身上,而婴儿只是被医生简单地检查一下是否健康就交给家人,不会去考虑他所经受的与母亲同样的痛苦与挣扎。

一般情况下,人们可能更关注新生婴儿的身体和对他的物质上的照顾。生活比较富裕的家庭会给婴儿提供舒适的成长环境,能够为其提供比较奢侈的物质享受,但往往不会注意到他们的心理活动,他们不会知道对于婴儿来说,让其心理健康要远比奢侈的物质享受重要得多。实际上,对于婴儿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温暖的远离嘈杂的环境,而不是具有华丽外表却冷冰冰的物质享受。婴儿的居住环境应该是有着和煦的温暖的阳光照耀,比较舒适的平衡的温度,就和在母体中的环境一样。因为,婴儿在出生前习惯了母体温暖的羊水,自己本身并没有这样的能力去适应外界的温度,所以必须依靠我们大人为婴儿营造这样的温暖环境。衣服和被子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但是,当他已经处在温暖的环境中,如果还将婴儿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反而会阻碍他吸收外界的热量。跟动物一样,刚出生的小动物身上仅有一层细细的绒毛,母亲用自己的身体给他取暖。同样,健康的孩子自己具有抵抗外界侵害的能力,我们家长只要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合的环境就已经足够了。

因此,我们只有了解新生婴儿的特点,才能做到科学地细心照顾他们,才能使婴儿们在环境改变的瞬间不会产生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够健健康康地、踏踏实实地走出生命旅程的第一步。

【重视儿童精神胚胎的发育】

生理学、心理学、脑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表明,人类在产生、形成到发育成熟的过程中要经历两个胚胎期:一个是胎儿期,即指从受孕到离开母体成为独立的个体阶段;第二个是精神胚胎期,即指从出生到两岁半阶段,我们将这个阶段称为人类特有的孕育社会人的时期。上述两个阶段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时期,是奠定我们个人素质基础的阶段。

在“精神胚胎”阶段,所有婴儿的行为特征都很相似。人们常这样说:“所有婴儿刚出生时都是一样的,并且以同一个速度进行发育成长。”这是指婴儿胚胎阶段的生命都大致一样。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无论是艺术家、杰出的领袖还是普通人,都是经历着大致相同的“精神胚胎”阶段而发展起来的。我们无法根据胚胎阶段来预测以后的发展,也不能了解这一阶段人们的心理。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只能为生命的发育提供帮助。由于这一阶段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开始阶段,所以,如果家长在某一方面给孩子提供有力的帮助,必然能大大提高孩子以后的能力。

精神胚胎期与胎儿期主要区别在于:婴儿成为独立个体,精神胚胎期不再依附母体,能够自主地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等,能够靠自己来呼吸、汲取营养、排泄废物,等等。在精神发育方面,各种感觉器官和肢体运动能力均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婴儿能够自主地吸收信息从而促进大脑的发育。因此,如果家长很长时间地抱着婴儿,会使他产生依赖的心理,不利于他身心的发展。我们可以将婴儿放在摇篮中,上面挂满彩色的气球或一些会随着婴儿的手舞足蹈而发出声音的玩具,这样,就能锻炼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感受能力。当婴儿会坐着、会爬行时,我们就要提供一些可以让婴儿去玩弄的玩具,从而去促进其四肢和身体的发展。成年人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要说话,促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欲望。家长为孩子创造积极正面的环境非常重要,因为婴儿期受到的情绪影响着以后其精神发育。

有关学者从情绪中枢发展的特点进行推断,得出这样的结论:婴儿建立起来的情绪是通过与亲人交往的情绪经验建立起来的,由于此时语言能力还未发展,因此,这些经验被婴儿以非语言的形式储存在大脑记忆中。以后婴儿再受到刺激时,这些存储在大脑中印象很深刻的经验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在婴儿阶段,他们与成人交往或在周围环境影响下产生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对其成人之后的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点是家长进行婴儿素质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要抓住培养控制能力的关键期。随着婴儿大脑皮层的不断发育,家长要及时培养婴儿的控制情绪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拥抱、抚摸等安慰性动作来缓和婴儿情绪的冲动,同时,家长要通过使婴儿适当宣泄、转移婴儿的注意力或者通过与婴儿谈心、讲道理的形式,来帮助婴儿发挥大脑皮层对情绪的控制作用。但是,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再想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就十分困难了。从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方面来说,精神胚胎期要着重进行的教育是:训练婴幼儿通过感官和肢体来认识周围事物,使婴幼儿经历愉快的人际交往,从而为其以后的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方面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注婴幼儿心理胚胎期】

我们知道,“生理胚胎期”是指一个胎儿从肉眼看不见的受精卵开始逐渐分裂出许多细胞,形成各种器官,最后发育成人的整个生长过程。同样,“心理胚胎期”是指婴幼儿经过吸取外界信息的刺激,不断积累材料,形成众多感受点,最后产生心理活动的过程。在婴幼儿的心理胚胎期,婴幼儿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也逐渐形成了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并且这一时期也是婴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0~3岁(包括胎儿期)这一时间段被认为是婴幼儿“心理胚胎期”。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婴幼儿“心理胚胎期”的发育成熟有赖于丰富的社会心理刺激。经实践证明,社会心理刺激相当于维生素,给婴幼儿“心理胚胎期”智能发育提供养分。一般情况下,社会心理刺激为婴幼儿提供了:“游戏”的刺激、“好奇心”的刺激、“动作”的刺激以及“语言”的刺激。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忌讳的事情是家长强制孩子学习那些死板的知识,我们应该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通过玩耍的形式来教他们知识,例如:搭积木、玩魔棍、剪纸等,这些游戏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所以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形成有利的刺激,既可以使婴幼儿的大脑皮层得到兴奋的刺激,又能培养孩子的实际操作能力。

另外,好奇心作为孩子智能培养的先决因素,我们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给他们讲一些新奇的故事。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的展开,让孩子一步步地解决已有的疑问和悬念,从而使孩子获得新鲜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

婴幼儿时期要进行对手、眼、耳等动作方面的训练,通过耳听、口辩、手动多方面的协调配合来激发孩子的意识。

我们知道语言感知能力、运动能力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培养在婴幼儿时期十分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因为,只有当语言能力提高了,孩子的智力水平才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