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天读懂五千年中国美食
- 诸葛文
- 9字
- 2024-12-21 21:50:20
美食典故
皇室宗亲,至尊天子
厨师心生愤怒,秦始皇吃鱼丸
鱼丸的来历有个跟秦始皇有关的故事。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生怕六国后裔造反,于是他采取了许多集权于中央的政治措施,有效地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他还想长生不老,永远地稳坐龙椅,于是让方士仙长们四处找寻灵丹妙药。平时秦始皇特别注重保健养生。根据稗史的记载,秦始皇好吃鱼,他统一全国做了皇帝后,每餐必要有鱼,但又不能有刺,如有鱼刺则赐厨师死,有好几个厨师为此丧命;而烧鱼肉汤,又怕有诅咒秦始皇“粉身碎骨”之嫌。所以厨师们十分愤怒但又无可奈何。有一天秦始皇传命楚国名厨给他做一道鱼菜。厨师害怕极了,因为前一时期,刚有楚国人在秦始皇出巡南方的路途中对秦始皇“刺杀未遂”导致不少楚人枉受株连送了性命。万一此次鱼肴有欠佳处,他就性命难保了。
但没有办法,皇上发话了也不能不听令,所以他怀着忐忑的心情进宫为秦始皇办御宴。厨师看到御膳房内放了不少鱼,心里很胆怯,感到为难,想到自己的性命难保就呆呆地站在案板前发愣。等人们将鱼洗净后,看到鱼中之刺,激起了他对暴戾乖张的秦始皇的满腔怨恨,心头的愤怒一下子都集中到鱼身上。他随手操起厨刀狠命地用刀背砸鱼,砸着砸着,他惊奇地发现鱼骨鱼刺自动地脱落,鱼肉成了鱼茸。这时宫中传来急促的催菜声,他急中生智顺手将鱼茸挤成了小丸子,不假思索地放入锅中舀了鸡汤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个色泽洁白、柔软晶莹、肉质鲜嫩的鱼丸犹如双双对对的鸳鸯在水中嬉戏,他调好口味便端上了桌。谁知道,这道菜汆后味鲜、醇美、爽口,意外地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并称它为“绝世的珍馔”。那些总习惯于阿谀奉承的文臣武将,又纷纷送来“皇统无疆风味汆”的雅号,鱼丸一时成了席上美味,厨师也免遭迫害。从此,民间的老百姓将这道菜称为“汆鱼丸”。
秦始皇
秦始皇吃了鱼丸非常高兴。以前他吃到了鱼刺,就说厨师有意戳破他的喉咙;如果他吃到口中的鱼肉酥烂了,又说厨师诅咒他碎尸万段。这一回品尝到味道特别的鱼丸,才算开心了。此刻,御厨间的楚国厨师还自顾自地在那里提心吊胆,直到皇上亲随传话下来,要赏他许多银子时,他才把心里的一块沉重石块放了下来。
从那时起,“鱼丸”成了秦始皇宫廷膳食中很受器重的名馔。
月下美人,贵妃醉酒
贵妃醉酒历来被公推为中国传统四大美人图之一。在此次酒局中,杨贵妃美中见醉,醉中见美,与太监宫女们演了一出好戏。这是历史上唯一出名的美人酒局,而且是唯一以女子为主角的酒局。那么贵妃为什么会醉酒呢?
读过唐朝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杨贵妃虽然天姿国色,但是并不是在宫中没有竞争对手,梅妃就是杨贵妃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之一。
唐明皇在位后期纵情于声色,派宫中掌握内务的太监高力士到民间征选美女。高力士走遍江南各地,为皇上选中一位美丽的女子,名叫江采萍。她不仅品貌端庄,身材苗条,而且才思敏捷,擅长诗文。唐明皇一见十分欢喜,大摆宴席,赏赐群臣。因江采萍喜爱梅花,唐明皇在后宫建起一座梅园,赐她为梅妃。事隔不久,唐明皇得知儿子寿王的妃子杨玉环美艳绝伦,便下令送进皇宫侍候自己。寿王不敢违抗父命,只得送来。唐明皇仔细端详,见杨玉环果然是天生丽质,千娇百媚,当即赐为贵妃。从此,唐明皇与杨贵妃温泉沐浴,春夜宴饮,赏花听曲,歌舞欢愉。一日,唐明皇想起疏远多时的梅妃,便当夜宿于梅妃住处。杨玉环并不知道,在百花亭摆下酒宴,准备与皇上痛饮一夜。久等不来,杨玉环意识到皇上的心中还有别的女人,不禁一阵酸楚,无限的哀怨难以排遣。她自斟自饮,借酒浇愁,想到人生如梦,君心难测,更加情绪低落,渐渐不胜酒力,醉态十足。她的内心是既气又恨,喝得半醉半醒之际杨贵妃竟然翩然起舞,并且频频做出各种妩媚之态,以至于留下了“中国历史上惊艳的饭局”这样的美名。一旁侍候的高力士,察言观色,小心劝慰,对这位孤独、寂寞的贵妃娘娘充满了同情。直到月西星淡,杨玉环也没有等来皇上,她一步三摇,被人搀扶着回到自己的住所。
贵妃醉酒
杨贵妃专宠善妒,而且挥霍无度。安史之乱后,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再前行,太子李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发动兵谏,说是因为杨国忠专权误国,民怨沸腾,而致使安禄山叛军势如破竹。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说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安史之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不过这贵妃醉酒的一幕却永远流传下来了。
吃饭也要讲计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中国古代,有很多有名的饭局,最出名的就是“鸿门宴”了。这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知道有多少重要的历史决策是在饭局中决定的。就比如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宋。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判我。”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己呀!”
于是,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吗?怕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开国皇帝赵匡胤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石守信等齐声应诺。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禁军领兵权一分为三,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以后宋太祖还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
成吉思汗登帝位,崛起宴特色浓郁
蒙古族的饮食一直以肉类为主,菜品比较单调,人们宴会时也只是做一些炖肉和烤全羊而已。但有一次宴会却名传千古,成为蒙古人发展壮大的代表,这就是成吉思汗登基时的崛起宴。
成吉思汗原名孛尔只斤·铁木真,出生于一个蒙古部落酋长的家庭。他少年时父亲被敌对的塔塔儿部毒死,他先后投奔了王汗部和札木合部,过着穷困逃亡的生活。但他在慢慢地召集父亲的旧部并暗自发展自己的力量,最后独立成立斡鲁朵。他利用蒙古各部落之间的矛盾,联合一方打击一方,再各个击破的战略,先后消灭了世仇塔塔儿部,消灭了令金国人都头疼的乃蛮部,又消灭了曾经的朋友札木合部,最后征服了曾有恩于他但又与他反目成仇的王汗克烈部,统一了呼伦贝尔草原。然后他把各部落重新编为千户,融合了各个部落,从此一个统一的蒙古民族诞生了。在公元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召开忽里台大会宣布自己登上大汗位,成为了蒙古民族的最高统治者,称号为成吉思汗,意思是像海一样大的汗。以这次斡难河盛会为开端,蒙古民族如暴风骤雨一般地迅猛发展起来,仅用了七十年的时间就建立了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成吉思汗已成为了雄才大略、军事天才、勇猛无敌的代名词,他是蒙古民族的骄傲、中华民族的骄傲。
大会之后,成吉思汗就开始了对外用兵,先进攻了西夏,迫使西夏求和,与其联合攻打欺压了蒙古人数百年的金国;歼灭了金国精锐部队,攻克金国都城,使金国的势力大大消减;接着成吉思汗又开始西征,先派大将哲别灭了西辽,自己又亲征花剌子模国,先后攻克了撒马尔罕、玉龙赤杰等地方,蒙古军队一直攻至黑海和印度河流域。蒙古第一次西征结束,接着又回军攻打西夏,在灭亡西夏前夕,成吉思汗病逝。他在临死前,又留下了联宋灭金的战略。
成吉思汗的继任者们,一次又一次地南征西征,向南灭亡征服了金、吐蕃、大理、南宋,向欧洲一直攻打到多瑙河流域,向西灭亡了大食,征服了印度,甚至占领了地中海上的塞浦路斯。假如不是宋军死守四川合州钓鱼城十余年,并飞石击毙了蒙古大汗,使预备进军非洲埃及的蒙古军回师夺汗位,恐怕世界的历史要有另一种写法。
这一切的战争和功绩,都是从那一次崛起宴开始的。可以说这个名字起得太对了,宴会过后蒙古民族便开始了崛起。这是蒙古民族的第一次盛宴,宴会上一定都是具有蒙古特色的美食,有外焦里嫩的烤全羊,金黄喷香的馕饼,热气腾腾的火锅,香气扑鼻的烤牛肉,酒也一定是蒙古族特有的马奶酒。具体有什么并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这次宴会对历史具有重大的影响。
享福不忘念旧,朱元璋吃忆苦粥
朱元璋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放牛皇帝”,自幼穷苦,曾为地主放牛,相传还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遇到灾荒年时他还要外出化缘,也就是讨饭。元朝末年,朱元璋起兵反元,经过十七年的征战终于打下了天下,历尽辛苦。因为朱元璋以前非常贫寒,所以坐了江山后为了提醒自己做一个好皇帝,体贴民间疾苦。他规定,御膳房给他做的饭菜,每顿饭必须有野菜。这在之后成为了明朝自始至终的一个家法。这也是明朝宫膳制度中最有特色的地方。
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大力提倡节俭,自己也身体力行,他每顿饭都会有一个豆腐做的菜,他把这作为自己不忘苦出身的见证,所以就称之为忆苦饭或忆苦粥。说到豆腐,人们或许会想起相声名嘴刘宝瑞的单口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这个相声里说朱元璋年轻时喝过一种味道非常鲜美的汤,所以当上皇帝后就让厨师为自己做一份,御厨们使出浑身解数做出来的美味都不合皇帝的口味,皇帝龙颜大怒,杀死了御厨。有人不得已就用烂菜叶、豆腐之类的做了一份,结果朱元璋大喜。这份汤里的所谓“白玉”,指的就是豆腐。
因为朱元璋每顿饭都要上一份豆腐,这种习惯造就了后世的一些名牌豆腐。直到现在,还有些豆腐托名是当年朱元璋喜爱的,或者是朱元璋曾经御口亲尝过的,是正宗的皇家豆腐,以此吸引食客到来。比如,朱元璋的家乡安徽凤阳县就有一种豆腐名叫“凤阳酿豆腐”。
朱元璋的忆苦饭并非仅仅是豆腐,还有一些苦菜和野菜之类的东西,也是要求每顿饭都要陈列在御膳中的。而且后世的皇帝也要食用苦菜来忆苦思甜,所以忆苦饭就作为传统流传了下来。保存下来的崇祯皇帝的食谱中就有苦菜根、苦菜叶、蒲公英、芦根、蒲苗、蒜薹、苦瓜之类的菜,也有高粱、苜蓿、榆钱、麦粥、杏仁之类普通物料做成的小点心。这些粗菜和点心都是随着季节变化不断变化的。朱元璋一生保持着这种作风,也很体贴民间疾苦。不过到了后来,尤其是明朝晚期的皇帝,就开始阳奉阴违了。虽然他们的每顿饭也都有野菜苦菜,但他们饭里的苦菜做得极为奢侈、极有品位。比如崇祯皇帝是这样吃青菜的:先将青菜放在鹅肚子里,放上水焖煮,然后拿出来用酒洗干净,再用麻油等佐料调制。吃这种粗菜,大概一点警示教育的功效也没有;也许皇帝还会认为,这种野菜味道不错啊,谁说老百姓吃糠咽菜不容易?
所以,朱元璋的忆苦饭,到最后都成为徒有其表的摆设,其功效全无。但如果把这些粗菜、豆腐与宫廷御膳的巨大花费相比,则更加具有讽刺性。
军令如山,努尔哈赤吃菜包
明朝末年,东北女真族崛起,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是清王朝的奠基者,他精通汉语,喜欢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东北部,并屡次打败明朝军队。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后来将女真改名为“满”,也就是今天的满族。满族有很多特色饮食,有一些就是努尔哈赤发扬光大的。
努尔哈赤戎马一生,他的饮食故事也多是发生在战场上的。相传在一次战役中,努尔哈赤身受重伤,精疲力竭沉睡在一个草棚中,敌军进行夜间偷袭放火烧棚,追随他许久的一条猎犬机智过人,自己跑到河中把身体弄湿然后把河水滴在努尔哈赤身边的草堆上,就这样一次次“搬运水”,跑了一夜终于累死了。为感激爱犬的救命之恩,努尔哈赤下令任何人不许吃狗肉。
关于吃菜包的来历也与努尔哈赤有关。当年努尔哈赤带八旗兵出老城去攻打抚顺,将抚顺围了个水泄不通,等到打了胜仗拿下了抚顺城,努尔哈赤没有下令休息,而是指挥八旗兵乘胜追击明军。说来也巧,大兵开拔时,老百姓刚刚做好饭。军令如山,眼看做好的饭士兵们想吃但不敢吃,只得出发了。一家妇女看到饿着肚子的士兵要走,急中生智,把屋外一些刚晒蔫巴的白菜叶子用水洗净、铺平,把已经做熟的带有肉菜的饭盛上一勺子,用菜叶一包,做成大菜团子,交给几个士兵每人一个。
努尔哈赤为了追击明军,没让士兵吃饭,他自己也没吃饭。等到他领兵追出几十里路之后,又遇上了一场大雨。这时候,队伍已是人困马乏,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努尔哈赤便命令休息做饭。然而大雨刚过,地是湿的,柴也是湿的,根本无法做饭。这时那几个带着菜团子的士兵纷纷将自己怀里的菜团子献给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双手捧着菜团子大口吃起来。俗话说:饥时糠如蜜,饱时蜜不甜。在饥饿难忍的时候,吃上这菜团子,别提有多香了。他吃饱以后,便问这几个士兵这菜团子是哪来的,这几个士兵如实向他做了汇报。努尔哈赤听了以后,连连称赞这个女人真聪明,今后咱们打仗时就不会挨饿了。
从那以后,凡遇行军打仗,努尔哈赤就让老百姓做菜团子给士兵带上。这一做法慢慢变成了民间的习俗,形成了满族的一种独特的食品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为示皇恩浩荡,乾隆举办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玄烨六十寿诞,在畅春园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宴请从天下来京师为自己祝寿的老人。康熙帝在宴会上赋了一首名叫“千叟宴”的诗,所以便用这首诗来命名这次宴会。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年届六十九岁,为了预庆自己七十岁生日,他在乾清宫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当时十二岁的弘历作为皇孙参加了这次宴会。千叟宴宏大的场面给幼小的弘历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继位后,效法其祖父,也举办了两次千叟宴。第一次是在乾隆五十年正月,为了纪念他继位五十周年,七十五岁的乾隆皇帝在乾清宫举办了第一次千叟宴。嘉庆元年,乾隆退位,作为太上皇,他在宁寿宫皇极殿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这一次宴会成了历史上千叟宴的绝唱。
乾隆六十年,乾隆已是一个八十五岁的老人,为了不逾越祖父在位六十一年的纪录,他决定将皇位禅让给第十五子颙琰,自己当上了太上皇。嘉庆元年正月初四,禅位刚三天的太上皇在宁寿宫皇极殿再次举办“千叟宴”。此时,乾隆已是八十六岁的老人,六十岁的老人与他已有二十六岁的年龄差距,因此规定,参宴老人的年龄由六十岁改为七十岁以上。
这一天,皇极殿的场面异常的庄严、宏大。皇极殿檐下,陈设着中和韶乐;宁寿门内,陈设着丹陛大乐。殿内,陈设王公、一二品大臣席位;殿廊下,布设朝鲜等藩属国使臣席位;与宴千叟的席位在殿外阶下。
宴会开始,中和韶乐奏响,在嘉庆皇帝的侍奉下,太上皇乾隆帝登上皇极殿宝座。嘉庆帝亲率领三千零五十六名银须白发的耄耋老人山呼万岁,为太上皇祝寿。面对着天下耆老为自己祝寿的场景,太上皇乾隆心满意得。他从小就在宫内学习、走动,祖父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与所作所为为他树立了不朽的榜样。他继位后,继续推行祖父与父亲的治国方略,文治武功都有建树。他一生著文吟诗,以天下文人领袖自居,推行文治教化。他获得十次重要战争胜利的“十全武功”,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到了他的统治后期,国家幅员辽阔,人口繁盛,国势强盛,为此,他晚年以“十全老人”自称。而他一生的辉煌,在宴会当天达到了顶点!
在宴会的过程中,从内心生发出来的喜悦使平时严厉的太上皇充满了温情,他召请王公一品大臣与宴会中九十岁以上的老叟到御座前,亲自给他们一一斟酒。他又命自己的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等给殿内王公大臣斟酒;皇宫侍卫负责给殿外的与宴者斟酒。当时最长寿的一位老人,据说已有一百四十一岁。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作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一百二十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一百四十一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一百四十一岁。当时一百零六岁老人熊国沛和一百岁老人邱成龙也参加了这一次千叟宴,乾隆称他们为“百岁寿民”、“升平人瑞”,赏六品顶戴,九十以上老人梁廷裕等赏给七品顶戴,以示太上皇养老敬老之意。这场酒局体现出来的皇家气派自与民间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满汉全席,喝的也是皇家的贡酒。而且对与宴的老人极为恩待,有人说是:恩遇之隆,无以复加。
这次千叟宴结束后,乾隆帝以太上皇身份继续掌控朝政三年,直到他驾崩。但从象征意义上,这次宴会意味着乾隆时代宣告结束,中国历史上的“康乾盛世”也在千叟宴的一片喧闹中画上了一个句号。
狼狈西逃,慈禧太后吃“窝头”
窝窝头是用玉米面或杂合面做成的,外形是上小下大中间空,呈圆锥状,本来是过去北京穷苦人的主要食品。人们为了使它蒸起来容易熟,底下留有个孔(北京俗语叫窝窝儿),又因为它是和馒头一样的主食,所以北京人称这种食品为窝窝头。
关于窝窝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慈禧在位的时候用餐很讲究,一顿饭要一百多样菜。遇到节日,御膳房还额外地为她做各种花糕上供。御膳房的厨工技术很高明,可是还不能使慈禧满足,一旦她吃得不高兴就要杀人。每年九月间,慈禧要度“斋期”,在这时候,御膳房要为她准备二十天的素菜。有一年九月,她感冒了,嘴里无味,要吃“九皇素”,厨师给她做好了,又好看又味美。谁知她一尝就破口大骂,嫌菜没味道,要厨工重做。厨工只好重做,这次做得比上次更香更有味。可是,慈禧尝了,还是大发脾气,竟下令把这几个厨工都杀了。
后来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带着一帮人狼狈往西逃,一连逃了好几天,带出的干粮已经吃完了。那时兵荒马乱,慈禧吓得也不敢停车向官府要粮,只是一个劲儿地逃。快到西安了,慈禧实在饿得不行了,只好下令停车,要手下人去找吃的。手下人心想,太后吃惯了山珍海味,如今在这荒郊野岭,到哪儿去找这些东西?想到这儿,他们只是哼哼哈哈的,却不见举动。慈禧一见,火了:“你们这帮奴才,存心想饿死我啊?”一个手下人说:“老佛爷息怒,奴才不是不肯去找,可这地方前无村后无店,到哪儿去找呢?”
这时,慈禧突然发现不远的地方有一群逃难的人,正坐着吃什么。手下人跑过去一看,只见那些逃难的人正在啃窝窝头,那一个窝窝头足有四五两重。手下人没有理会,就来禀报。慈禧从来没听说过什么窝窝头,也没见过,心里好奇,就走了过去,看见那窝窝头黄澄澄的,那些人啃起来可香了。侍卫们从老百姓手中买过几个递给慈禧,慈禧接过,狠狠地咬了一口,感到真是太好吃了,接连几口就把一个窝窝头吃完了。
过了一些日子,她带着皇帝、皇后、妃子们又耀武扬威地从西安回到北京。不久她又想起吃窝窝头的事,就下令御膳房照作窝窝头。可是,窝窝头送来了,她咬一口,咂巴咂巴,感到太不是滋味了,一怒之下,就杀了几个厨子。这一下,可吓坏了其他厨子。这天,大家凑在一起出主意、想办法。有的说:“老佛爷逃难,肚子饿了,有窝窝头当然觉得好吃。可现在再吃窝窝头,她能咽得下吗?”也有的说:“对啊!我们得想办法,做得既要像窝窝头,又要香甜可口。”大家一听,这话有理,可怎么做呢?心里还是没底。这时,有位老厨工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主意,他说:“咱们用粟子面加白糖做一两一个的小窝窝头,试试她爱不爱吃?”大家一听,这是个办法,就都同意了。粟子面加白糖做出来的窝窝头,不仅样子像,而且味道也挺好。送给慈禧一吃,慈禧很高兴,说:“我总算又吃到当年逃难时的窝窝头了,就是还不够那么香,那么甜。”这消息传到御膳房,大家才松了一口气,都说:“这才叫‘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不香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