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全球经济

全球经济迎来新图景

在过去30年中,全球的经济运行方式已经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迎来了崭新的发展图景,这直接改变了未来社会的发展形态。国际贸易与海外投资持续增长,增长速度达到各国国内贸易与投资总额增速的两倍。到2020年,为欧洲人、美国人和亚洲人衣食用度提供产品与服务的主要是那些发展速度快、工资水平低的国家,这些国家主要包括中国、孟加拉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巴西、波兰、罗马尼亚、突尼斯以及加纳等。

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成为学者与政治家们热议的话题。其实,全球化早在70年代就开始了,那时,发达国家内部及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开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之一就是,1971年美国单方面终止固定汇率机制。西方跨国公司因而第一次实现了海外利润的自由兑换,而货币汇率此后也随着市场需求而灵活浮动。在同一时期,石油输出国组织把原油价格提高了3倍,这成为改变国际贸易特点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到20世纪70年代末,大量西方跨国公司已经在整个东亚地区广设工厂,输入技术。由于投资转移,美国、欧洲和日本开始丧失大量的制造业岗位,而亚洲新兴国家的经济奇迹却应运而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主导全球谈判,建立了新的世界贸易组织。从技术上说,世界贸易组织只是取代了原来的关贸总协定,世界各国在关贸总协定框架下为削减关税和配额已经谈判了50年。

成立之初,世界贸易组织就雄心勃勃,目标远大,这是因为美国及克林顿总统坚信全球化潮流不可避免,全球性投资、全球性市场、全球性技术转移必将造福全球。截止到2009年7月14日,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已经达到了153个。有了世界所有主要国家的参与,全球经济新态势必将影响到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发展道路和未来命运。到2020年,发达国家主要的重工业将会大量消失,不管哪个牌子的汽车、钢铁、电器,其生产都会从西方国家永远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运输成本高的重工业产品会在那些临近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生产,比如中国之于日本、土耳其之于欧洲、墨西哥之于美国,其他大部分制造业产品会在中国及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这样的国家生产。当然,全球制造商仍然会在西方国家保留立足之地,欧美与日本的汽车及计算机工厂并不会从本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彻底消失。然而,到2020年,欧美和日本将会失去那些与中国等低工资发展中国家直接竞争的制造业岗位。

未来15年,服务业的全球化会比此前发生的制造业的全球化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不论对商家还是对消费者,全球化都会导致许多个人服务和商务服务价格全面下降,正如全球化已经导致汽车、DVD、电视机、计算机等工业产品价格大幅降低一样。这种变化身后隐藏的经济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占到经济总量的2/3,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制造业的平均份额只有1/5。世界各地市场已经为服务业的腾飞做好了充分准备:今后15年内,中国、印度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收入将会急剧增长,而经济学家通过长期研究发现,随着收入增加,人们的服务业消费比重会不断提高。

制造业的全球化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世界,随之而来的服务业全球必将在此基础上产生更加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从现在到2020年,全球化也将在服务业领域展现神奇魔力。今天,庞大的全球商业金融网络已经从芝加哥、纽约、法兰克福和伦敦拓展到上海、台北、班加罗尔及布达佩斯,这为服务业的全球化奠定了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不断进步,各大服务企业得以像制造业那样将其业务分解外包,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成本低、效率高的外包商。在服务中心、技术研发以及软件开发本身等服务业领域,这种业务分包模式已经取得长足进展。在商务、金融及医疗保健等特定行业,借助计算机软件,技术水平较低的从业者一样能够胜任非常复杂的工作,因为软件已经承担了税务申报、财会记账和医疗检查等行业的绝大部分技术性工作。到2009年,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将会覆盖库存管理、医疗诊断、工程设计及法律分析等更广泛的领域。

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一方面就是竞争日趋白热化带来的就业压力和薪酬变化。以美国为例,1997~2003年的6年间,就有500多万人加入失业大军。2003年,美国这类结构性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芝加哥以及加州的弗雷斯诺和萨利纳斯等城市,波及从食品工、机械制造到计算机生产和管理服务等多个行业。在美国,由于国内市场相对自由,新技术持续发展,新企业不断涌现,因而可以为千千万万失业工人提供更多择业机会。但是,即使失业工人找到新工作,薪酬往往也会大幅降低。对本人及其家庭而言,工作变动终究是一个残酷现实。那些上了年纪的失业工人尤其痛苦,退休金大幅缩水,晚景堪忧,尊严尽失。个人前途已经实实在在地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面对失业大军,政府不可能有什么切实可行的计划措施,像以前那样帮助他们找到跟原来相似的工作,更不能指望通过“重新培训”找到比原来更好的工作。如果哪个政治人物宣称,政府通过某项新法案或什么新计划,就能莫名其妙地保证面临失业的工人正常生活,免受技术进步和全球化进程颠覆之苦,那么,广大失业者完全有理由报以愤怒。

全球化波及全球,并将继续对世界各国发挥最强大的影响力。计算机软件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新一轮经济危机将波及全球,世界经济旧体系走向没落。2008年,次贷危机席卷美国,并经由金融危机,一直演变为了经济危机。随着美国经济危机的加深,阴影笼罩了美国各行各业。直至2009年,美国的经济状况还未明显好转,专家估计美国经济是几十年来绝无仅有的低谷。截至2009年7月,失业率已经上升到了7%。

经济危机波及全球,给各国带来不同程度的重创。由于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1月,德国第5大富豪阿道夫·默克勒的商业帝国陷入财政困境,默克勒不堪投资失败、资产大幅缩水的现实自杀,震动世界。尽管2009年上半年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法国宏观经济与欧盟其他国家相比表现得比较坚挺。不过,失业率持续上升等因素使得法国经济难以在2009年复苏。而昔日的“日不落帝国”英国的经济难圆日不落之梦。2009年,英国成为发达国家中经济最糟的国家。2009年4月到6月,英国失业人数增加12万人,总数达243.5万人,创下自1995年来的最高纪录。今天以金融为支柱产业的英国何时才能重创的辉煌,或者还能不能重新缔造神话,人们在拭目以待。

高投资高增长时代结束

“大进大出”的增长模式可以简要概括为:高投资下的低消费增长、高增长下的低就业增长、高工业化的低城市化进程、高碳耗下的低减排增长。然而从现实出发,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消费需求萎缩将成为中长期趋势的背景下,“大进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必然终结。

1.高投资下的低消费增长

我国消费一直存在两个反差:一是与投资需求持续扩张、投资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相比,消费率持续下降,2000年至今已下降13.7个百分点;二是与政府消费率相比,居民消费率下降尤为明显,从1998年的48.8%下降到2008年的35.3%,跌至历史最低点。从国际比较看,2008年我国消费率不仅大大低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巴西、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消费率的持续走低,迫使我国大量过剩产能更多地依赖国际市场消化,导致外贸依存度从2000年的33.84%快速上升为2007年66.82%。一个大国的经济增长,长期高度依赖外部市场,必将带来国家经济的系统性风险。

国际实体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双循环机制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低储蓄—高消费”为特征的结构性失衡提供了保护伞,也没有曝出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经济体的“高投资—低消费”“弱内需—强外需”等结构性失衡。在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已经开始增加储蓄、减少消费的外部环境下,减少产能投资、降低储蓄、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转变投资—出口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成为我国中长期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

2.高经济增长下的低就业增长

就业增长与GDP增长不协调,就业弹性不断萎缩。1980~1989年我国就业弹性系数平均为0.35,1991~2000年急剧下降到0.11,到2005年将会进一步下降到0.08,远低于世界各国。就业弹性不断萎缩,导致就业压力日益凸显。就业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大问题。2010年,我国劳动力总量达到8.3亿人,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内的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会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000万个左右。据调查,我国失业率不断上升,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调查失业率明显提高。中国社科院进行的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抽样调查显示,城镇失业率已达9.4%。

3.高工业化的低城市化进程

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看,工业化必然伴随着城镇化。国际上衡量工业化水平通常采用人均生产总值、非农增加值比重、非农就业比重和城镇化率四项指标。根据不同的指标值将工业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业化初期,即工业化起步;第二阶段是工业化中期,即工业化起飞;第三阶段是工业化后期,即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化每个阶段对应着不同水平的城镇化水平。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266.8美元,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但城市化水平远低于应具有的工业化中后期的均值,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内消需求的释放与升级,形成了社会供给能力与消费能力的鸿沟,导致内需与供给的严重不平衡。

4.高碳耗下的低减排增长

2007年,我国GDP总量占全球的6%,但能源消耗占全球的15%,钢铁消耗占30%,水泥消耗占54%,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我国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水质、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中国绿色国民经济预算研究报告2004》指出,2004年我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0亿元,占当年GDP的3.0%,2005年这一指标上升到5787.9亿元;工业发达的珠三角大部分地区已成重酸雨区,2000年酸雨频率高达53.4%。在实际减排中,仍然存在四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是国内工业化比重不平衡,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经重较大;二是国内优质能源不足,能源结构不利于节能;三是国内节能减排技术相对落后;四是国内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绩效考核体系以及执法监管体系仍不完善,在体制、政策、法规方面有待进一步健全。

后危机时代对我国改革来说,既意味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意味着重大的机遇。如果能够清醒地认识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性难题,处理好对外开放中的新问题,就可以化“危机”为“转机”,为未来30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危机倒逼改革,是我国30年改革的基本逻辑。从短期来看,国际形势的变化给我国改革发展带来的挑战更多。未来30年是加快推进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难得历史机遇。传统发展方式到了难以为继、非改不可的地步。应当清醒地看到,美欧等国家“去杠杆化”和消费率降低已成定局,并且是一个中长期的趋势。而且,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我国经济发展也不可能长期依赖外部市场需求。

后30年改革面临转变发展方式的巨大压力。在过去30年中形成的发展方式的弊端,需要通过更大决心的改革才能全面矫正。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使得新阶段改革形势更为复杂。全球化已经使我国与世界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政策调整还是改革,都会在客观上受到更加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和制约。然而,危机可能促成新的改革共识。在这次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产生的压力和约束下,下一步有可能形成新的改革共识。如果机会抓得好,将使得多年来积累的体制性弊端得到根本改善。

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也为一些领域的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国际形势的变化将为下一步多个领域的改革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契机。例如,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度降低,为我国全面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大幅度增加民生方面的支出,客观上会大大加快公共财政建设的步伐,形成扩大内需的财政体制。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宝贵的历史性机遇。

未来几年是为我国跻身世界经济强国行列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按照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在经济总量上,有可能在一两年内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如果相关改革能够有效推进,转变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学家预计,到2046年我国很有可能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这个基础上,再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我国就有可能进入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

从体验经济到经验经济

所谓体验经济,就是顾客参与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重心,以商品为载体,为消费者创造出有价值的怦然心动的感受,从生活和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并为产品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市场空间。在戴尔公司的总部,每间办公室的墙上都有一句口号,“顾客体验:把握它”。戴尔公司坚持认为“顾客体验是竞争的下一个战场”。顾客体验,也就是顾客和企业产品、人员及服务流程互动的总和。

体验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无论是电视、报纸、广播,还是杂志、户外媒体等,传统广告越来越发挥不起作用。信息爆炸令消费者无所适从,现在他们更相信以互动交流的方式获得的相关信息,亲自参与体验产品和服务,以此来满足消费的欲望。体验式经济使得口碑营销进一步发展,并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尽管口碑传播很早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但是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营销环境和消费者心理等产生了变化,从而使传统营销策略受到了挑战,口碑传播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发生着变化。口碑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策略,同传统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和渠道策略一样,都是针对具体的市场情况而采取的创新策略。

过去的信息传递战略往往集中在商品上,对比竞争对手的定位和策略,一再强调其商品的功能或优势,却忽略了以消费者的感知出发来提炼商品的概念和差异,从而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取得一席之地。在营销的世界中,不会比较产品或服务的比较,只会在意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和感受。口碑营销在进行消费者分析的时候,则会多元化、全方位地去找出消费者的细腻体会,发现那些尚没有被发现、被宣扬,却最能代表消费者内心需求的观点,从而找到品牌在顾客心中的位置。因此,谁能更精准地把握好“上帝”的需求,感动并且抓住“上帝”的心,谁就会获得不可估量的收益。要如何进行口碑营销呢?

首先就是要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制造传播点。Gmail邮箱在这方面堪称楷模,它以Google的品牌为支撑,同时作为全球第一个1G免费邮箱,它采用的神秘的邀请注册模式更是吊足了用户的胃口。Gmail一开始采用邀请的方式,先在部分人群中进行注册体验,然后由这部分人群向朋友、同事推荐,送出邀请注册码,新用户只能通过邀请注册码进行注册。这种注册方式刺激了“物以稀为贵”的心理,使网民如视珍宝,其影响力和知名度自然大开。后期的侵权官司也为其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即使不做任何营销活动,一有风吹草动,媒体、网民自会趋之若鹜。

第二就是有简单快速的传播方法。有了传播点以后,还需要选择好的传播方式。Hotmail的传播方式就很独特,每当一位Hotmail的用户发出一封电子邮件时,这封信的下方就有“现在就获取您的Hotmail免费信箱”的链接。因为电子邮件一般都是在朋友或同事间发送,所以这种通过邮件传输注册信息的方式无形让人熟知。网络技术提高了脚本传送和回应的速度,只要点击注册即可以拥有一个免费邮箱,何乐而不为呢?网络、公关、广告、会员制、俱乐部等都可以采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营造口碑,为品牌造势。

第三要找到并赢得意见领袖。在口碑营销中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控制“信息源”,而在信息源的控制中有一个核心,那就是要找到传播信息的载体——那些对某个市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不是集中在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腾讯在做QQ推广时,就非常注重找寻和锁定意见领袖。他们定位的用户平均年龄约19~21岁,这是一部分时尚、对新潮流感应敏锐的人群。他们对QQ这种新兴便捷的在线通信方式没有任何的抵御能力,能很快接受并乐于去传播它。企业完全不能忽略意见领袖,因为他们的反应可能会影响大多数消费者。这些人可能也代表多数消费群,可以带给企业巨大的潜在收益。

复兴的亚洲国家正重回世界舞台的中心,然而2008年的经济危机带来新一轮的考验。欧美经济在危机中元气大伤,而亚洲经济在经历初期的大幅震荡之后迅速反弹,并很快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更关键的是,拉动亚洲增长的动力正在悄然变化,内部需求开始成为拉动亚洲经济的重要引力,亚洲的金融机构也得以在危机中保全自己,成为支撑亚洲经济复苏的坚强后盾。截然相反的增长绩效使得亚洲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在2009年第一次超过世界其他经济体。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亚洲经济管理的经验备受瞩目。正如基金组织总裁卡恩所说:“亚洲国家的政策创新是值得发达国家借鉴的。”亚洲的经验是什么?基金组织的专家指出,是稳健的宏观经济框架,是健康的公司和金融部门资产负债表,是健全的经济管理和活跃的私人部门,是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经过重重洗礼,亚洲特色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

全球贸易形成五大不利

世界银行2008年12月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8年、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5%和0.9%,2009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为4.5%。世行还预测2009年世界贸易将自1982年以来首次下跌,跌幅预计为2.1%,发展中国家出口将有较大幅度下降。中国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表示:“2009年贸易顺差首次出现负增长”,这一预测很有可能会成为现实。但他同时又乐观地强调,“我们毕竟讨论的还是‘顺差’而不是‘逆差’”。

中国政府的一些研究机构仍对2009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前景持乐观态度,考虑到中国再次鼓励出口的退税政策以及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放缓,预计2009年出口增幅仍能达15%左右,进口增幅仍在15%~20%。中国有关部门的研究认为,生活必需品在中国外贸出口商品中占很大比重,而且价格便宜,在全球范围经济不景气背景下,欧美各国的百姓对来自中国的价廉物美的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不会减少。再加上中国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增长,短期内还需要依靠刺激出口,2009年出口还会有一定的增长,也许增幅有所下降。但国外机构对全球经济以及中国进出口形势预测则相对比较悲观,预测2009年欧洲经济增幅仅为0.2%,美国为0.2%负增长,在全球经济萧条的大环境下,对中国出口增幅由12%调低至8%,进口增幅由17.8%调低至10%。

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但这种影响有多大,持续时间有多长还难以预测。

一是对美出口下降并未影响中国出口总额增长。从总体看,2008年1~3月中国出口3059.5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36%。从2008年前3个月出口增速来看,中国出口并未明显减速,甚至比2007年全年20.39%的增长速度还高山近1个百分点。但中国对美国前3个月的出口则出现了明显下降。2008年第1季度中国对美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仅5.38%,大大低于同期中国出口总额增速,也明显低于2007年第1季度对美出口同比16.98%的增长速度。由此可以看出,2008年前3个月中国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长强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美出口的下降。但随着美国次级债危机在全球的传播和扩散,是否会进一步影响到中国的整体出口形势,还有待观察。

二是金融危机对中美贸易的影响还需要密切观察。从2007年第2季度到2008年第1季度,中国对美出口增长环比有下降趋势。2007年4月环比增长16.36%,此后增速连续下降, 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连续3个月环比增速大幅下降。但2008年3月中国对美出口比上月增长21.56%,扭转了将近一年的出口减缓态势,但1个月的短暂反弹并不意味着对美出口已经扭转了下降态势。事实上,3月对美出口环比增速也低于全国25%的环比增速。最终,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会持续多长时间,仍需进一步观察。

三是金融危机并未影响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出口。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的市场,相反,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出口增长强劲。2008年第1季度相对于2007年第1季度,中国虽然对北美出口仅增长5.84%,但对拉美和美洲同比增长分别高达49.17%和44.86%。因此,缓解次级债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途径之一就是努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随着美国次级债危机的进一步扩散和传播,将会逐步影响到欧洲地区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此,中国应做好相应的准备,进一步开拓拉美、非洲等非主流市场。

此外,金融危机还波及有关动物、植物、食用油等非工业制造的食品行业。因此,从行业分析看,美国次级债危机引起的经济衰退和国内消费需求萎缩,已经由房地产相关产业蔓延到了日常生活用品及机械电子、办公设备、化学品等重化工业领域和非工业制造行业。专家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将全面放缓,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深化,全球金融持续动荡。受此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复苏乏力。动荡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正孕育着新的变革,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外来冲击,全球贸易形势严峻,出口前景堪忧,对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造成很大困扰。

多位专家学者经研究概括出中国和全球贸易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的5个不利和不确定因素:

一是各国可能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和措施,可能会导致全球范围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2009年后几个月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市场的小幅增长不容乐观。

二是外部需求减缓,影响出口市场。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愈演愈烈,逐渐由美国向全球蔓延,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全球经贸变数增加,外贸环境趋紧;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趋淡,日本经济再度陷入停滞,失业率趋升,外部需求减缓,都将对出口造成更大的外压。尽管2008年10月中国出口增速依然保持稳定增长,但环比下降5.9%,出口前景不容乐观。根据国际贸易组织统计,如果发达国家GDP增速降为0.3%,发展中国家GDP增速降为3%左右,中国出口增速则应在8%左右。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将预测的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由3%下调为1%,其中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欧、美、日将出现负增长,这将对其出口造成很大压力。

三是中国进口材料价格的明显回落,将进一步压低进口增速。2008年9月原油、铁矿石等进口原料价格的大幅下降,导致进口价格指数跌幅超过10%。进口价格指数的明显回落,也将进一步压低进口增速。然而中国中央政府近期推出了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廉租房建设的积极财政政策,将推动钢铁、机械等行业的投资,这会使中国进口有所恢复。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加深,中国新出口订单指数10月份环比大幅下降9.6%,这将导致出口增速继续跌落。基于种种,中国很难实现单月贸易顺差的继续增长。

四是全球通胀加剧,能源资源价格持续高涨,企业经营遭遇瓶颈。通胀升温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据中国商务部资料显示,目前机电、轻工、化工等行业原材料价格涨幅高达20%,国际海运费也涨了30%以上,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成本落差缩小,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下降。

五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世界经济增速步伐放缓,进一步加剧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贸易技术设限及贸易摩擦增多。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在商品标准技术法规和技术认证制度等方面设置了多种贸易技术壁垒,特别是各种技术认证制度差异性大,认证难度和成本费用高,这成为中国扩大出口的主要障碍。

美国经济转型影响世界经济格局

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正在积极地采取措施应对经济危机,已经初步形成了经济转型的雏形。目前,美联储采取了极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先是下调联邦基准利率,使之最终进入“零利率”区间,同时创设超常规政策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继之实施“定量宽松”政策,继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由于中期内经济恢复增长的原动力不足,新科技领域未能实现革命性的突破,实体经济由此缺乏新的增长点。出于以上问题的考虑,奥巴马政府在2009年2月公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明确表示,美国要重新回归科技兴国的道路,在未来5~10年,通过重点推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生命科学(或生物技术)等产业发展,来启动美国经济新一轮的高速增长。

发达国家在这次经济危机中的应对举措、纠错能力,包括它面向未来的发展能力,是非常令人看好的。同这些发达国家的转型相比,有人担心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转型中,会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是,如果我们站在整个星球的上方去看星球的格局,也就是世界各板块的状态以及各板块之间的关系,那我们可以用‘宿命”来形容这个格局,也就是说,有些东西是带有必然性的。宿命和必然性并不意味着人类向命运屈服,人类还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但是,这就需要向命运挑战的人、民族或者国家在某些特定的时候作出更大胆,更深刻的一些抉择,而很多时候这些抉择往往令人很痛苦。

工业革命后的这几百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把它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它的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灌输到不发达国家和其他落后的地区,更直白地说就是进行了殖民。早期是军事殖民,然后是经济殖民,文化殖民,价值殖民。我们经常会说一个词——全球化,但如果从文化的这个角度讲,全球化恰恰是把发达国家的价值和文化,殖民到发展中家,发展中国家只能顺从这个过程。试图阻止殖民化的渗透是徒劳的,谁也阻挡不了历史的潮流。这时空喊民族主义口号是解决不了实际问趣的。在殖民化的过程中,文化价值是根本,是西方文明的主导。而在经济领域当中,人们该用什么、该怎么用这些概念也是由发达的西方文明创造的。这其实是一个逐级蔓延的过程,最后形成了世界格局,说得直接一点,新兴国家是出售劳力和资本,而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是完完全全地卖资源。

在这个链条上面,一些国家和地区能够卖劳力和资源,算是幸运的了,在经济危机之前,这是令一些国家羡慕的,因为它比纯粹地出卖廉价资源和劳力好多了。毕竟,将资本、劳力和环境等因素综合起来,产生的价值比廉价资源还是要高一点的,所以才涌现了一批新兴国家、新兴经济体。但是,这些新兴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必须依赖于西方发达国家不断的技术创新、科学发明和概念创新,创造一个个新的需求,然后才能拉动新兴经济体的发展。

可以看出,生产的转移就在这里形成了,发达国家往这些新兴国家转移的,往往都是附加价值低的生产,而往发达国家转移的都是财富。也就是说,在整个产业链条所产生的财富当中,发达国家是攫取了巨额利润的绝大部分。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格局中,即使美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特别大,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它所蒸发掉的大部分只是一些浮动的财富罢了,它的基本国力、基础教育的实施,都还是强大地存在。那么对于这些新兴国家,先不要说那些更落后的了,就指望着全球化当中的商品生产的转移和财富的转移活着,对于发达国家以往那种模式是有深度依赖的。这就像进化一样,包括中国在内,我们的机器运行状态就像生物进化,进化的方向是发达国家那样一个模式。最先生长出来的是加工力量,然后包括国民财富的分配,国民资源的调度,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都在不知不觉中符合着这么一个分工状态的设计。

每一次大的经济金融危机都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引起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当然引起全球经济格局的大变动也是不可避免的。金融危机对全球化结构产生了明显冲击,除了在短期内对全球宏观经济带来重大冲击外,危机后美国经济格局的转型也会影响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

世界经济新格局形成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改变,未来形成一种新的演变大趋势,可以简单概括为:东升西落、多极发展。每一场危机的爆发都会引发全球新一轮的洗牌游戏。“百年一遇”之金融海啸的到来更是已经拉开了整个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序幕,一幅目前还略显模糊,但在不远的未来将注定变得愈加清晰的画面就是,美国仍是全球经济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但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日趋减弱;欧元区、英国以及日本在全球GDP中的份额缓慢萎缩,影响力随之逐步下降;“金砖四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国则渐成其中的火车头。

后危机时代的美国经历了连续三个季度的大幅萎缩后,美国经济在2009年第四季度依然负增长,并由此创下自1947年第二季度有该纪录以来的最低谷。而在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采取了极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这项政策几乎没有可能在最佳时机退出,复苏反复的概率很大。新能源等重点产业的经济拉动效果如何仍待观察,中期内经济恢复增长的原动力不足。自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动力始终是不断进步并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水平,以及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强大能力。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IT技术革命结束后,美国科技水平总体上在最近10年就处于原地踏步状态,新科技领域未能实现革命性的突破,实体经济由此缺乏新的增长点。这些领域何时能够实现技术突破很难预测,技术突破后何时能够转化为生产力带动经济增长更难预测,因此美国经济恢复增长的原动力在短期和中期内仍旧长期存在不确定性。

总体而言,美国经济有可能在后危机时代逐步摆脱衰退,但复苏道路将布满荆棘,一方面是由于美国家庭会增加储蓄而减少消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货币政策很难及时转身以及新能源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无望在中期内显现。不过,由于美国仍是目前全球综合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其他经济体与其的差距也比较明显。因此,即便美国经济在未来数年内都呈现低迷之态,但仍难被别国全面超越。简而言之,就是雄风虽无存,但余威依旧在。

随着2009年第二季度经济数据的出炉,全球经济体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作为美国之外的世界上最重要的发达经济体,欧元区、英国和日本的表情也不尽相同。在新伤不断、旧病不好的打击下,欧元区经济遭遇了诞生以来的最严重的一次萎缩。在这样的处境下展望未来,欧元区将不会比美国更早走出衰退刚影,而且复苏之路极为坎坷。英国则是在没落途中遭重创,雪上加霜的英国恐再难入主流国,将是最重要发达经济体中最晚走出衰退的国家,而且,就算这场危机彻底结束,其也将淡出主流,不再是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而当美国、欧元区、英国这些昔日伙伴抑或竞争对手还在衰退泥潭中苦苦挣扎的时候,日本经济已率先于2009年第二季实现了正增长,领先一步的日本可以感受到复苏的丝丝暖意。但是日本经济的复苏到底能够持续多久,又有多强劲?这仍是有待商榷的问题。因此,未来数年,美国雄风虽无、余威依在,而欧洲与日本却要面临着近黄昏的处境。

相比以上的发达经济体,后危机时代的“金砖四国”展现出来无限好的前景。根据2003年高盛的预测,“金砖四国”将于2050年统领世界经济风骚,其中巴西将于2025年取代意大利的经济位置,并于2031年超越法国;俄罗斯将于2027年超过英国,2028年超越德国;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中国可能会在2041年超过美国从而成为世界第—经济大国,印度可能在2032年超过日本,“金砖四国”合计的GDP可能在2041年超过西方六大工业国。这样,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大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将变成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和俄罗斯。

如今因为金融危机的爆发,高盛这份在当时被看做是过于乐观的预测现在却显得相对保守。“金砖四国”尽管受金融危机的波及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减速或技术性衰退,但境况却远远好于发达经济体,至2009年第二季度结束,“金砖四国”中唯一陷入泥潭的巴西,经济已经实现了强劲反弹(GDP环比增长约1.6%),同时,实力最为雄厚的中国更是取得了7.9%的经济高增速佳绩。展望未来,“金砖四国”无疑将是全球最早实现强劲复苏的经济体,并极有可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走出衰退、走向复苏实现繁荣的核心动力。当然,前途虽然无限好,但四国仍需多努力,尤其是作为四国中火车头的中国,若要在未来数年慢慢接棒真正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还必须要苦练内功。

一方面,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即从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转为主要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必须制定明确的产业支持政策,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现实中,要真正做到不断的自主创新,除了企业自身的切实努力外,还必须要有国家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自主创新的另一重要动力就是企业间的自由竞争,所以,为了保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可持续性,十分有必要尽快解决目前市场准则潜在的问题,着力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打破行业垄断和限制,允许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在所有领域公平竞争。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全球瞩目的辉煌成绩。2009年,我们的经济总量已达全球第三,对整个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22%(仅次于美国),在这场危机中,我们虽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但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正确的领导下,在全国13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2009年第二季度已经实现了7.9%的增长,2009年全年经济增长率超过8%几乎胜券在握。未来30年,只要我们继续与时俱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不断推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我们就有希望超越前30年的辉煌,再创造一个让世人惊羡的奇迹,并为世界经济新格局的诞生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综合而论,发达国家要逐渐走出危机的阴霾将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复苏期,然后再进入低速(或中低速)增长的发展阶段。在此期间,美国的综合实力仍旧最为强大,但经济总量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被中国逐渐超越,在全球的影响力缓慢减弱;欧元区、英国、日本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将逐步萎缩,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越来越弱。就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金砖四国”来看,当其经济实现强劲复苏后,会带动全球经济走出衰退、走向复苏,但随之可能经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期(受发达国家缓慢冲击、影响),最后当自身经济结构调整已日趋完善、经济增长基础已经十分牢固后,“金砖四国”很可能进入一段高速增长(中高速)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期,四国将渐渐取代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中国有望成为其中的主动力!世界经济格局的大趋势正在向多极化推进!

新型市场模式在东方崛起

后危机时代谁是世界的主宰,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将被怎样改写?当崛起于东方的亚洲新兴国家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强力引擎,亚洲世纪的预言渐行渐近。与之相对应的是,全球金融版图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巨变。

7月8日,“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对全球47个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能力作出了综合评价,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纽约、伦敦、东京、香港、巴黎、新加坡、法兰克福、上海、华盛顿和悉尼。在这份在全球范围内首次突出发展能力、运用全新指标体系科学评价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的排行榜单中,亚太地区成为入选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排名前十城市最多的地区,并且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城市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地位相对于北美和欧洲金融中心城市有所提升。

国际金融服务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认为,得益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和金融产业的高速发展,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新兴力量的崛起,已经改变了21世纪新的国际秩序,亚洲世纪越来越接近于现实。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显示,中国的香港、上海、北京和深圳均处于金融中心成长发展的繁荣阶段,其成长性显著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的金融中心,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新风向标。

此间有分析指出,2010年全球经济逐步复苏,而在这后危机时代各国不同的调控政策影响着各国经济复苏的进程。新兴市场中,中国以内需驱动走在了复苏的前端,引领着全球经济力量由西向东转移。

纵观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过程,危机前的纽约和伦敦等西方金融中心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同资金的跨境流动有着巨大的关系。这种资金的跨境流动,同新兴国家生产依靠出口,发达国家消费依靠借贷的模式是分不开的。金融危机基本上宣告了这样的经济模式无法持久。

著名投资人吉姆·罗杰斯在谈到这种东西方转变时说,现在最大的国际债权国都在亚洲,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家都在西方。金融中心的发展是依靠资产,而不是围绕着巨大的债务。

摩根斯坦利全球机构证券业务联合总裁科姆·凯勒赫也表示,西方经济已趋于稳定,但经济弱势仍将存在,可持续性尚未明朗,而新兴市场的增长仍会非常强劲,消费者信贷危机正在消退,企业利润率开始回升。同样,潜在的成长力量也让全球的受访者对新兴经济体的金融中心充满信心。

据路透社消息,产业专家上周在圣保罗举行的路透新兴市场峰会上表示,新兴经济体之间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印度和中国企业相继展开跨国购并案,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彼此的市场上筹资,这些都让快速成长经济体的金融中心羽翼更丰。

然而,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在国际舞台上崛起,取得非凡成就的同时也彰显了许多问题。现在财富不仅仅在从西方转移到东方,而且越来越多地受政府控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积极角色,取得的成效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一片赞誉。除印度等国外,从财富东移中获益的国家,如中国、俄罗斯和海湾国家,都是非民主国家,经济政策在公私界限上模糊不清,没有遵循西方自由主义“自我发展”模式,而是采用了一种“国家资本主义”模式,这是由政府发挥突出作用的一种经济管理制度。其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经济起步之初选择的也是国家资本主义模式,再加上它们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其潜在影响力非常巨大。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面临金融危机,西方国家也在强化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这样一来,新兴国家会更加倾向于扩大政府控制的范围,而不是信任缺乏监管的市场。

这些国家(和地区)普遍支持开放的出口环境。财富流入这些国家,尽管国内的经济业绩斐然,它们仍要求政府放手介入货币市场,期望保持弱势货币,结果导致大量外汇资产的累积,尤其是以美国国债的形式。它们还支持主权财富基金和其他政府投资工具。由于积聚了巨额资产,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和中国政府官员越来越对各种主权投资形式情有独钟。国家进入私营市场,大多是为了获得高额回报,虽然其中人们最熟悉的是主权财富基金,但这只是众多主权投资工具中的一种而已。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在狠抓产业政策。严格控制经济的政府,往往很关注产业政策。中国、俄罗斯和海湾国家都制订了国家计划来推动经济多样化、发展高科技和服务领域,以提升附加值,而现在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于手头拥有实施计划的资金,因此没有鼓励民间投资或者吸引外资的必要了。

私有化倒退,国有企业复兴。20世纪90年代早期,许多经济学家预言国有企业将成为20世纪的遗物。事实证明他们错了。国有企业非但没有灭绝,反而蒸蒸日上,在许多情况下试图扩张其经营范围,尤其是向农矿产品和能源领域伸手。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石油公司,很可能吸引这些国家已经累积的过量资本前去投资。与主权财富基金相似,国有企业可以充当减压阀,以减轻通货膨胀或货币升值的压力,还可以成为增强政治控制的工具。一些国有公司已经跨越国界,尤其是那些经营关键性战略资源(如能源)的公司,可能成为发挥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工具。

政府在迅速崛起的市场中作用日渐增大,与西方前不久的趋势截然相反,西方政府一直竭力与私人金融工程同步发展,例如金融衍生产品和信贷交换。从90年代直到最近,房产价格一直不断上涨并如日中天。金融工程靠杠杆作用发财,反过来为全球金融市场注入空前的风险,其规模之大在十年前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这场金融危机最终会加强监管与国际规范,可能扭转金融业过度发展的倾向。尽管如此,西方国家与迅速崛起的经济体,对政府在经济中占据什么分量的认知差异将继续存在。

创新型经济成为主流

全球性经济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已初见端倪,但由于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刺激经济计划,产生了明显的积极效用,目前实体经济下滑的势头不仅止住了,而且出现了回升的势头。从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分析,如果没有新的问题暴露,世界性危机很快将会触底。这意味着经济回暖指日可待。我国经济进入后危机阶段。

从经济周期性分析,危机是短期的,发展是长期的,危机阶段国家实施的宏观政策也是暂时的。所谓抓机遇,最大的机遇是抓经济周期阶段的机遇,为新的增长周期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进入后危机阶段后,需要在已有的保增长措施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及时地由保增长转向求发展。要利用危机阶段相对宽松的宏观政策,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需要在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分工体系中确定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这场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中国经济地位大大提升,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尽管我国的整体实力还不如发达国家,但领先发展的地区可以和发达国家处于同样的发展平台,甚至进入同一起跑线。同时,危机也暴露出我们已有发展模式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劣势,需要通过转型升级寻求新的发展动力。

创新型经济技术与经济的一种融合,可以创造出全球的财富、繁荣和力量。这里所指的创新是一个新合成的观念、产品、服务,或拥有可以激发国家、地区、产业、组织、个人的竞争优势和潜力的过程。创新可以产生增长、解决方案、利润、增加市场占有率,以及回报率等新价值。

由此可见,发展创新型经济,是应对金融危机,实现弯道超越率先突围的迫切要求;是借鉴美国硅谷经验,站在全球舞台上配置国际资源的迫切需要;是拉高标杆,实现创业创新发展模式的迫切目标;是推进产业高端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迫切任务;是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迫切要求;是发展低碳经济,提升宜居环境的迫切行动。主要途径有: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如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等行业,并要转型升级上规模。二是大力发展战略产业。如汽车工业、石化工业等。三是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节能环保、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四是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如文化创意产业、大旅游产业、金融服务业、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信息与软件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等。五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如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六是全力实施“双计划”,即大企业集团培育计划和中小企业“瞪羚计划”。

民主促进创新。创新型经济将会在个人自由受法律保护的民主国家中得到蓬勃发展。因为个人成就、财富的创造和自强自立只存在于自由社会中。创新产业为个人提供独特的发展机会,让人们可以为全球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创造共同繁荣。

要发展创新型经济,还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之路。绿色经济是以现代文明为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发展根本,以高新技术为发展引擎,以集约节约为发展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发展目标的一种经济形式,是一种充分体现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经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英等国家纷纷提出发展绿色经济计划。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把现代服务业称为“绿色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首位经济。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都把服务业称为“绿色经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已步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时代,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应对当前挑战、扩大投资和消费的重点领域的迫切要求,而且已经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更是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未来企业向学习型组织转变

学习型组织是企业应对未来挑战、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战略选择。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模式。在知识经济时代,成功的组织要像人脑一样能够及时反馈内、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能够自主认识、思考和行动,能够发挥自我组织、自我监控和自我修正的功能,才能更好地适应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相互依赖和知识创新加速的社会环境。美国学者沃特金斯·马席克说过:“昨天的组织是机械,今天的组织是系统,明天的组织是头脑。”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知识经济时代组织演化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学习型组织就是这样的组织形态。

经研究发现,70年代《财富》杂志500强排行榜的大公司到了80年代已有1/3销声匿迹了,这是因为这些经济组织的“智障”妨碍了组织的学习和成长,使组织在经济浪潮前进的洪流中被吞没了。因此,有专家提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企业,因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美国通用、杜邦、英特尔、联邦快递等一些跨国大企业纷纷向“学习型组织”的企业目标和战略迈进。据统计,美国排名前25名的企业已有20家按照“学习型组织”模式改造自己,在世界排名前100名的企业中已有40%按照“学习型组织”模式进行了大换血,而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微软公司也将创建学习型组织作为实现企业创新和微软成功的“七大秘诀”之一。学习型组织是指有意识地确立合适的组织战略、体制结构、行为策略、目标规范和企业文化以推动和扩大组织学习能力的组织。建构学习型组织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柔性化的组织设计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没有边界的柔性化网络结构。从外部看,它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客户满意度为目标,更侧重市场的反应、将客户放在第一位,强调以客户、供应商和竞争对手为学习对象,所以它更能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机会,反映日趋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并且快速做出回应,为客户带来物超所值的服务或产品。例如,美国微软公司通过各种渠道使自己每天有6000个用户咨询电话,每年都请咨询公司进行用户满意度调查,把客户信息作为重要的学习来源。这正是微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内部看,它以团队学习为基础、以工作绩效为导向,赋予项目、团队成员更多的非集中性决策权和信息咨询权,将项目和团队成员统一在共同的组织目标下和弹性的组织框架内,积极创新,灵活处理各种问题,为提升业绩和工作品质相互配合,协调行动。这种组织设计原则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

2.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当然最贵。学习型组织把人力资源当做企业的首要资源,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充分挖掘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潜力,强调“学习+激励”,力求使组织在个人、工作团队和整个组织系统这三个层面上都获得发展,员工的贡献能得到企业及时公正的评价和鼓励,信息和知识能够在员工间得以充分的交流、共享和创造。正如迈克尔·马奎特认为的:“学习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公司人力资本不断成长的基础。”这种管理模式是对传统用人机制的扬弃,它最大限度地发掘了员工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的人员管理,为员工的学习和成长创造最好的条件,让组织成员“体会到工作中的生命意义”,从而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资源支撑。

3.学习化的工作模式

在学习型组织里,学习成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与工作相辅相成,直接为工作服务,学习不只是对少数领导者的要求,而是普及到整个组织的员工,领导者的工作重心将转移到为每个员工提供累积知识、提升技能和改善态度的学习机会和环境。而且,学习以提高工作绩效为基础,与业务目标紧密相关,衡量学习有效性的标准是工作业绩。这种“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新工作模式,将有助于管理者和各级员工通过学习与反思来推进公司的业务流程,改进提供给客户的服务产出和公司整体的经营业绩。

4.创新型的企业文化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成熟的企业文化。学习型企业以“共同远景”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塑造未来,将企业的命运与员工的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员工对企业有高度认同感,“相互信任、合作、创新和自主管理”成为企业的核心文化内涵。这种强调学习和自我更新能力的文化,体现了组织学习永无止境、持续改进的特质,有助于企业提高分析和解决现实世界各种问题的能力。正如迈克尔·马奎特强调的:“在学习型组织中,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创造力和生产性学习,力求使组织具有敏捷性和适应性,能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可见,学习型企业文化不仅能引起组织成员知识、信念和行为的变化,而且能够增强组织系统的革新能力和成长能力,这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学习型组织是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型,越来越多跨国公司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成功的典型提供了以下几点经验,这样才能使使组织及其成员得以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自己的抱负。首先,要加强理论研究,注重吸收、借鉴和应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方法和技能。第二,要立足客观实际,探索本土化、内源性的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模式。第三,要转变领导角色,成为组织学习的“设计师、忠实仆人和好教练”克服学习智障,塑造不断学习、持续创新、协同发展的组织环境。总之,要创建学习型组织需要由内向外,不断强调“学习如何学习”和创造新的解决方法,将工作与学习、个人目标与组织远景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股东价值、企业发展和员工利益的共同发展,这样企业在风云变幻的未来扎稳根基。

未来企业以小搏大

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新兴市场飞速发展,为全球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改变了全球性大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特征。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无论在生产,还是消费上,都第一次出现了真正意义的全球化市场,这个市场涵盖了从移动电话到装备制造、从医药产品到信息服务的所有商品与服务领域。全球化的这一新特点极大地拓展了各大企业的经营活动,提高了经营复杂度,涌现了一批新型全球性特大公司。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各大企业的规模之大。随着全球潜在市场的急剧开拓,各大公司为这个庞大市场提供服务的经营能力不断提高,一批新型特大企业应运而生。2006年,全世界国民收入或GDP产值,达到或超过500亿美元的国家有60个,而营业收入超过这个数字的全球性大公司就有121家,其中30家公司的营业额超过1000亿美元。全球十强企业——沃尔玛、埃克森美孚、皇家荷兰壳牌集团、英国石油、通用汽车、丰田汽车、雪佛兰、克莱斯勒汽车、康菲石油以及道达尔公司——2006年度销售收入总额达360亿美元,超过全世界4个经济大国(美国、日本、德国及中国)之外所有国家国民收入的总和。但是,无论销售收入有多高,这些企业都没有国家权力,但是这些巨额收益的绝大部分都是用于支付工人工资,缴纳政府税收,购买其他企业不计其数的产品与服务。因此,如果企业销售额足够大,而国家规模又相当小,那么,以上各方构成的利益同盟就将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相当大的政治、社会影响力。

当前,全球化促使各大企业转移了战略焦点,总部设在欧美国家的各大公司表现出更加浓厚的欧美特色。由于全球化的影响,这些公司的战略关键点,已经从确保获得低廉资本与劳动力转移到更加重要的中心任务,这就是开发并实现更具经济价值的新观念、新思想。因此,埃克森美孚公司总部没有迁到巴林或列支敦士登,英国制药业巨头阿斯利康公司总部没有迁到印度或波兰。有数据显示,各大公司如今投入最多、关注最多的就是其“无形资产”,无形资产不仅包括体现在新开发的产品与工艺中的知识产权,而且包括企业品牌、数据资料、企业自身组织运行模式以及从事无形资产相关工作的高级员工的培训与任用。正是这些无形资产,而不是那些不足30%的海外员工的所在国度,决定了一个公司是美国企业,还是欧洲企业;而且,几乎所有与无形资产相关的行为活动都是发生在这些企业的母国。

绝大部分特大企业来自最发达的国家,世界100强企业,来自美、日、德、法、英5国的就有71个。在全球企业500强榜单上,发展中国家依然表现差强人意,总共只有56家入围,仅占11%。这些国家企业不能成功上榜的障碍不在于缺乏资本和技术,相反这两个要素他们都很齐备,问题在于缺乏足够合格的企业家和经验丰富的经理人,而这是创立并经营极其复杂、不断创新的全球性大公司的关键因素。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企业家的缺乏往往就是这些国家政策不良的反映,这些政策给那些有志干开创新企业或者扩展既有事业的企业家设置了数不清的障碍,阻止他们挑战那些往往由豪门世家控制的老旧企业。如果一国政府坚持执行顽固不前的保守政策,把外国投资与专业技术拒之门外,那么该国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一定会在全球化进程中付出惨痛代价。

全球化也正在改变现代企业的经营特征和基本需求。几个世纪以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大公司,都在充分利用其规模优势,追逐自己所需的最基本资源——资本与劳力。但是,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大型跨国企业而言,劳力与资本很容易获得,成本相对低廉,因此,这些企业的基本经营战略就不再集中于获取这两种资源。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稀缺的智力资本与政治资本,对当今大多数全球性企业而言,这是更为关键的基本资源。其中,智力资本包括:专利、品牌、独特的经营模式以及专业人员与经理人的经验知识及其互动关系;政治资本包括:有利于自己的法规条例、税收政策、政府补贴,以及保证上述有利条件得以实现的企业母国与主要市场所在国之间的双边关系与相互影响。

“观念经济”作为一个模糊概念由来已久,但全球化使之变为具体现实。能否创立并运用极具价值的新思想,尤其是在最好的既有思想基础上加以发展,一直都是一个国家及其国民能够取得多大经济进步的最关键的决定因素。依据企业在思想观念方面的投资规模,以及投资人对思想观念经济价值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创新活动的经济重要性还在不断增大。未来10~15年,中国及其他快速发展的国家,要想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就不得不继续吸引、吸收现在及将来由西方公司研发的新思想、新观念。要做到这一点,他们必须要接受现代企业的战略底线。首先,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必须逐步采用欧美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矢志继续保持经济进步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清除现在依然存在的对西方公司的投资限制,还有那些传统规章,尤其是关于员工雇用、选址落户等方面的限制。到2020年,至少在以上这些方面,中国、印度及大部分东欧国家应该基本向美国看齐。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印度、捷克、巴西等国其实别无选择。这些国家的政府已经明白,或者很快就会明白,经济快速发展是其合法性的关键所在,而经济发展又有赖于西方公司技术、投资及专业技能的持续输入。支持这种输入的跨国公司同样明白,企业自身发展也同样依赖于思想的创新,努力提高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力,在全世界的成功发展的低成本国家继续扩大市场份额。

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事业也不是太平坦。跨国企业需要具备相当的政治资本与政治技巧,就像他们需要具备自己的智力资本一样。特大跨国公司,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所拥有的政治影响力丝毫不亚于其经济影响力。这种政治影响力,并非简单表现为某个政客或某个政党屈从于沃尔玛或道达尔的某种要求,尽管这种事情肯定会有。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生活或一个政府的政局稳定而言,任何单一的外资企业都不是必需的。但是,除了那些最专制的独裁国家,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府,可以承担怠慢那些全球最大公司的代价。跨国经营的各大公司作为一个群体,会有一些特定的共同需求,包括员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劳动培训、方便高效的资本市场、标准化的全球电信服务以及企业利润的较低税率。这样的后果就是,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不管自诩为保守主义,还是改革主义,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寻求政府角色定位时,都会不约而同地着眼于全球化。他们几乎都会通过放松管制、加强培训,积聚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在这些国家,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受教育机会越来越多,电信服务及其他技术标准与全球一致,尤其是在那些发展中国家,法人税也在不断降低。这样一来,很多工作岗位面临丢失,工资水平也受到影响。

由以上大企业的风险和问题可以看出,小公司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未来企业要以小、精、灵活,才能在市场立足。在泰国以及随后的中国、印度、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涌现出大批新兴小企业,它们既是全球化的一部分,也是诸如花旗集团、西门子公司之类跨国企业全球网络的一部分。小企业的出现与壮大,在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政治同盟,它们的未来发展与全球化进程休戚相关。随着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发展壮大,企业主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政治影响力,这将使得全球化更多地融入到绝大多数人未来的生活。

分散化是未来商业的制胜之道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潮流趋势,国际金融危机对当前的全球化经济结构带来了挑战。虽然全球化趋势不会改变,推进全球化成为各国的基本共识,令经济全球化的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全球化进程也要完全依赖社会分散化的程度。

分散化也是推动经济行业发展的背后因素,它是一种向新的适当规模的转变,这一规模直接缩小到个人,它是无数个人、公司和经济行业为各自的利益奋斗时相互影响的过程。目前,全球已经有20多个国家允许把市民的头像印在邮票上,这是一种国家的分散化。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等,你都可以买到印有自己头像的邮票。邮票上的人物不再是国家领袖,而是你或你熟悉的人。

在商业领域,分散化同样是关键。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的分散化、灵活性和创新性,许多企业正在重新将自己组合成许多小公司联合的网络。以前,各个部分越容易管理,整体就稳定。但是计算机的进步增加了管理的复杂化,人们借助技术,不管下面有多少分支部门,相互之间的业务如何错综复杂,也能够管理得井井有条。整个世界都是如此。计算机系统能够帮助人们实现分散管理,突出企业链上个人的贡献以及与其他人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实现手下人才的价值。微软公司就是一个由软件程序员构成的网络,比尔·盖茨都是直接和每一个程序员交流。

分散化经营已成为一种流行,一些特大企业致力于精简自身经营活动,以提高赢利水平,办法就是剥离各种副业,以及无关紧要的分支机构。例如,花旗集团就把人寿保险业务卖给了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把物流金融业务卖给了通用电气公司,如此一来,花旗就可以更好地集中经营赢利能力更强的银行业务。短期之内,戴尔模式可能成为很多公司尤其是制造企业的学习榜样。戴尔公司已经成为全世界利润率最高的计算机制造商(按雇员人均赢利计算),诀窍就是努力干好一件事——要求承包商实施苛刻的标准化工艺流程,提供客户定制的专门产品,自觉抵制向高端产品扩展的巨大诱惑,也无意发展企业咨询等业务。

销售分散化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在eBay网上,有43万多个人都是靠这里的生意维持生计。这接近50万的人都是在为自己的零售店打工,他们的产品远销世界的各个地方,而他们创造的交易额是惊人的,每年能超过100亿美元。

不仅如此,公司领导的权力也出现了分散化,现在一个公司往往有一个总裁加许多执行官。例如,通用电气就有八九个执行官。这样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分散化的优势,还可以有效地激励员工。因为公司不再仅仅是有一个执行官,而是每个分支部门都有一个执行官,这样员工们就有更多的机会升到这个职位,鼓舞了员工士气。

强生公司的年销售额已经接近500亿美元,这样的辉煌成绩让多少家企业望洋兴叹,它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比尔·韦尔登在谈到自己公司的规模时这样说道:“我们并没有把自己看做是一个年销售额超过400亿美元的大公司,我们是由200个小企业组成的,每个小企业都集中关注自己所处的市场。这就像是把200堆沙子推到山上去,这肯定要比你把一个200磅的大石头推上山容易得多。而且,如果大石头往下滑,那你就麻烦了。”

比尔·韦尔登的话进一步证实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实体,规模越大,就越需要分散成小的、效率更高的部门,这样才能保证更快速、更高效的运行。现在,许多大公司纷纷改组,实行分散化,这不仅仅是一种潮流跟风,而是顺应潮流趋势的正确选择。面对现在这种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参与的新兴的竞争市场,竞争空前白热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及时、高效的应对。因此,通用电气设立了8个首席执行官,强生公司把自己分割成200个小公司(200个首席执行官),并且都取得了瞩目的辉煌成就。隐藏在分散化背后的趋势就是,公司的成功与否将取决于他们的创新性以及对市场做出的快速的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