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培训过程中的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研究总报告

武汉市第六中学课题组

“远程培训过程中的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是在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引进课题研究,以科研促进培训,进而扩大培训成果,以“国培计划(2012)——湖北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研修学习为前提,以提高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为宗旨,坚持学用结合、研训一体、以研促训的原则,由省国培项目办负责的研究项目。现就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的依据,研究的目标与内容,研究的对象与方法,研究的步骤与过程,研究成果及成果分析等情况,综合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和依据

“远程培训过程中的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的产生与申报,基于3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语文教学实践中低效,乃至无效的现实始终困扰着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一方面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得到充分调动,学生精神层面的参与和创造,知识技能层面的习得与积累均处于低水平状态。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成为奢侈品,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回报甚少。同时,语文课堂活力散失,缺乏应有的勃勃生机和令人回味的意蕴。具体表现在课堂上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耳听手录,被动地学习,课堂气氛极其沉闷;教师情绪浮动,师生关系紧张,造成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下降。

其次,目前有关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未能切实解决一线教师的理念之困,实践之惑,诸多课题研究缺乏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贯连通道。当前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存在两种倾向,一是“阳春白雪”式的偏重理论探讨的前沿性研究,一线教师普遍感觉缺乏实践指导价值;另一种是将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理解为语文课堂操作技术的研习,往往陷入技术的泥潭和死角。因此,如何既正本清源、高屋建瓴,又能将理论研修的清泉引向日常课堂教学的小滩,让一线老师领悟新课改的要义,把握灵动课堂的脉搏,纲举目张,脚踏实地,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的重要考量。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认真规划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内容,解决语文老师最迫切、最现实的理论和实践困惑。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本课题组确定了从理论到实践、从预设到生成、从教学过程的动态机制到教学实施者(教师)的专业素养等不同层级、互相关联的子课题项目,以期构建一个立体,多维的合理框架。

再次,在“国培计划(2012)——湖北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研修学习过程中,加强课题研究水平,以课题研修反观教学行为、提升理论水平成为广大初中语文学员的普遍心声。由于理论研究的机会和水平局限以及缺乏相应专家的指导,处于一线的国培研修学员强烈要求能够在远程培训过程中就目前教学中的重点、热点问题形成课题,接受专家指导,亲自参与课题研究。既能提升相关的理论认识水平以指导实践,又能积累课题研究的经验,同时,还能以远程培训为平台,帮助开阔视野,交流信息,凝聚智慧达成教学共识。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理论依据与指南是:新课程倡导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即知能与情感并生的课程价值观;科学与人文共融的课程文化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动态生成的课程实施观。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依循了以下教育理论。

1.有效教学理论

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境能作出决策。

2.建构主义理论

现代建构主义学者古宁汉(D. J. 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更多地强调在具体情景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的作用,即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本课题中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的教学理指导下进行的。

3.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4.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的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智力是一种能力或一组能力,这种能力或这组能力可以使个体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或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创造时尚产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为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增强初中语文教学效益,为减负增效、深化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支持和操作参考

素质教育意味着完整的、活生生的人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应该“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而教”。而语文课堂的效率和效益,直接关系着初中学生语文素养、人文情怀获得的过程和结果。本课题对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内涵及特征的研究,力图从目标上找准探求语文有效教学的方向,厘清“有效”的真伪,评判和达成“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参照标准和指南;本课题对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与教师专业素养的关系研究,力图从完善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角度为语文教师增强教学有效性提供参考建议;同时,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课堂预设策略研究和实施行为研究。从具体操作层面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给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一种有效课堂教学实施行为指导,探索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教学方法,以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

(二)为促进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目前初中语文教师队伍大都具备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但教学方式单一,专业素质亟待提升;教学研究能力与新时期对教师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有必要弄清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和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研究和探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专业能力的途径,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制定并下发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4个基本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本课题拟从“初中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关系层面来探讨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初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三)为一线教师特别是远程培训过程中的学员开展课题研究,提升研修水平提供技术指导和可供推广的研修模式

在中小学教师的远程培训中,引进课题研究,以科研促进培训,以科研深化、引领培训,进而扩大培训成果,不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远程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创新之举。本课题以“国培计划(2012)——湖北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研修培训学习的语文教师为基本队伍,以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有效性缺乏的问题为着眼点,以国培指导教师为主要负责人,以研修出成果和研修上水平为多功效目标,为新的教师培养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三~五部分内容(略)

六、研究成果及成果分析

(一)明确了本课题核心概念的内涵

本课题是在网络培训的过程中,整合各地教学、研修资源,接受培训专家指导,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的课题研修。其基本概念之一为“远程培训”,这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主要通过网络实现的对教师进行理论提升和实践指导的培训。它具有及时性、分散性和虚拟化的特征。

“有效性”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即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能有效互动,教学目标能有效达成,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能全面而和谐地提升,生命能有效发展。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单位课堂时间的容量上,更体现在对学生影响的深度和引领的高度上,即一节课对学生视野的开拓、方法的领悟、性情的熏陶、观念的启迪上。语文学科因具有浓厚的人文性,从而使其有效性超越了学业成绩(考试分数)乃至学科知识而呈现出丰富深刻的生命色彩。

本课题的研究着眼点一是有效教学的内涵、特色,有效教学的观察评价视角、标准,即课堂目标的价值取向和达成情况;二是有效教学对教师的专业化素养的要求;三是实践层面的教师行为,包括行为的预设策略,行为的实施策略等。总之,课题立足课堂,关注教师教学行为,关照学生生命发展。

(二)形成了关涉“有效教学”的几点理性认识

1.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内涵界定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产生高效益的课堂。即指教学双重主体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相互交往、积极对话、共同探究,不断生成有效资源的教学过程;也是一种能更大程度地促进全员学生建构新知、习得能力、提升情感,从而获得生命整体发展的教学活动。

2.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课堂特征及评价视角

(1)教学目标的达成性。教学的三维目标能否在动态的过程中综合达成,能否满足学生的学习期待。

(2)教学时间的约束性。学习特定内容花费的时间是否合理,学习内容是否有效,能否在规定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过程的愉悦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能否因交流的畅达而愉悦,因有思想的碰撞而惊喜。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能否在下课铃响时还意犹未尽。

(4)教学呈现的创造性。教师能否不人云亦云,能否创造性地解读文本、组织课堂、突破难点;学生能否个性化、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让课堂上充满惊喜和可控的正向的“意外”。

(5)评价视角的多面性。有效教学的评价视角要从单纯评教转为既评教又评学。既评教师的课前预设又评课堂的实施行为;既评学生的行为投入又评学生的情感投入。即:观察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教学过程是否有序;观察学生在知识上是否有所积累、更新,方法上是否有所启发、领悟,情感上是否得到熏陶、感染。

当然,“有效”是一个多维度、长时效的评价。一节课的有效性既要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角度审视,也要从暂时与长远的时效性上考查。

3.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及其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联

“初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是在从事语文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及专业能力的总和。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的水平是构成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部分,而在这三方面中,教师的专业能力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这众多的专业能力中,我们认为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与教师六个方面的专业素养密切相关,即理论素养、课程素养、方法素养、评价素养、课程开发素养、科研素养。

(1)语文教师的“新课程理论素养”是促使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语文教师新课程理论素养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①有助于准确地解读教材,科学地用好教材;②有助于精准地确定目标,灵活地整合内容;③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强化学生的自我学习体验;④有助于促进教与学的方式的运用,加强师生的互动交流;⑤有助于促进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并形成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快乐地主动学习,进而使课堂教与学真正有实效及时效;⑥中肯而激励性的无痕指导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积极性的提升,主动钻研学习,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2)语文教师的“课程素养”是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基础。通过研究,我们认为,语文教师的课程素养,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①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②正确解读文本,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③优化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3)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素养”是促使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4)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素养”是促使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补充。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课程开发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教师要提高自己课程开发素养,一是语文教师要有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资源的紧迫性和敏锐性;二是教师要提高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整合的能力”、“优化的能力”、“实践的能力”;三是教师要讲究资源开发的策略,做到“持之以恒”,资源意识要“强”起来,开发领域要“宽”起来,优势资源要“熬”起来,课内外资源要“连”起来。

(5)语文教师的教科研素养,是促使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推力。语文教师教科研素养主要有以下内涵:一是教科研意识(即关注教育现象研究教育问题的意识)。二是教科研态度(追求真理、严谨求实、乐于思考、勇于创新等)。三是教科研理论(关于教育科研基础理论、原理、方法的素质)。四是教科研能力(包括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将教科研知识用于语文教学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诸项能力)。

(三)探索了“有效教学”的行为策略

1.促发有效生成的预设原则及策略

(1)预设的原则。①目标的综合性原则。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特点,所以我们确定教学目标不能单一地确定为知识目标,也不能直接确定为德育目标,而是应该综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一定要遵循综合性的原则。②要素的全面性原则。除了以促进学生全面性的发展为依据来进行预设外,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一定要做到要素全面,既要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预设,又要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预设,更要有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板书设计的预设。所以教学预设一定要遵循要素全面性的原则。③方案的弹性化原则。教学预设不等于教学生成,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一定要考虑生成的可能性和多样性,因此,预设的方案一定要有弹性的空间,一定要遵循方案的生成性原则。④操作的可行性原则。

(2)预设的策略。①预习设计重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首先,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预习目标,使学生明确自己在预习环节要做什么,并且能通过自学达成这些目标,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其次,设计的预习内容要有一定思维含量。②目标预设要合理,表达要清晰到位。课堂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在目标确定上要注重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理性和情感的统一。③分析课标和教材,据实确定重难点。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重点难点。④作业设计可分层,用套餐制激发兴趣。一是“必做题+选做题”分层作业;二是“套餐制”作业。即基础题、核心知识题、综合提升题、附加题。

2.“有效教学”的课堂实施行为准则及策略

(1)采取预设内的课堂决策行为。即: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内的管理与监控、讲述与聆听、提问与应答、阐释与分辨、讨论与交流、辅导与练习以及语言与形态等行为及心理调控行为,包括教师的自我心理调控和对学生的课堂心理调控。即教师在课堂上用何种情绪态度和采用什么教学手段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

(2)营造有效学习的氛围情境。创设一个使学生产生好奇,从而萌生学习期待的问题情境和氛围,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

(3)启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目标、要求明确的情况下,给学生选择的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进行新知建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提供经过认真设计的挑战,鼓励学生为自己哪怕是微小的成功而庆贺。

(4)在彰显多样的实施行为中呈现多重角色。课堂上,教师应该承担以下角色:社会代言人的角色、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平等交流者的角色、心灵塑造者的角色、学生发展策划者的角色、心理医生的角色、“榜样”的角色等。

(5)应对意外生成及时调整方案。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3.教师专业素养培养与提升的策略

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初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专业知识不容乐观,专业能力参差不齐,自主发展意识较弱,发展水平不够平衡。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对培养和提升初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策略和途径方面有了如下探索。

(1)以培养专业情意为切入“点”,不断提升人格素养。①追求职业境界,注重规划和引领。②增设交流平台,注重熏陶与影响。③完善评价机制,注重尊重与激励。

(2)以夯实专业知识为中心“线”,不断提升知识素养。①自我完善;②在职培训;③教学反思。

(3)以提高专业能力为延伸“面”,不断提升能力素养。①高端培训。我们此次的网上“国培”,就有其优越性:一是专业知识丰富;二是学习方式灵活;三是展现形式多样。②校本研修。新教师跟踪培养把好入门关;青年教师互助发展把好成才关;优秀教师提升把好成名关。③课题研究。在本次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的所有成员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利用网络培训的各种资源,通过进行有目的的反思和总结,思维得到了不断的碰撞和交流,从而提高了全体成员自身的教学科研素养和能力。

(四)集结了如下物化成果

1.论文集

五峰中小学教研培训中心课题组成员结合预设策略的研究重点再次学习国培远程培训的所有内容,汇集成了《网络资源专项理论学习集》,分理论篇、策略篇和教学案例三个部分;宜都市教研室初中语文课题组形成了《“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与教师专业素养的关系研究”课题总结报告》及相关“文献综述资料汇编集”。

2.视频集

五峰中小学教研培训中心课题组的视频资料。

3.实验尝试

实验初中在夷陵区大力推行“小组合作学习与管理”的大环境下,实验初中对学生的管理评价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推行了“七彩星”综合管理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礼仪、运动、才艺、卫生、合作、科技等7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此外,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还作了以下尝试:一是以本课题的研究为示范,带动老师自己开展个人课题的申报和研究。例如宜都课题组承担的是“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与教师专业素养的关系研究”,该课题组成员辛艳丽老师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与此相关的个人课题“农村中学师生关系现状与对策研究”,并被宜都市人民政府评为“科技进步奖”。二是在研究中重点寻找共性和规律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老师们的教学个性和优势,注重共性包容个性,特色为规律争辉。例如五峰课题组在研究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预设策略时,在提出有效预设四条原则的同时,根据教师板书优势、朗读优势、文本解读优势、课堂应对优势,提出了不同的设计思路和建议。这种共性与个性共生研究的思路让老师们在课题研究中既找准了方向,又保持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