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电子文化起源和发展(3)
- 电子文化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
- 肖正礼
- 4955字
- 2016-10-11 16:52:39
其实,20世纪20年代,除了斯沃利金外,美国、德国、苏联、日本等科技发达国家的科学家,都在齐驱并进地进行着电视的研究、试播。1927年4月7日,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爱维斯将商业部长胡佛讲话的电视从华盛顿传到了纽约,并且音画同步。德国的卡罗卢斯于1924年便运用保罗·尼普柯的圆盘制作了可以扫描48行的机械电视,并远比英国的贝尔德电视清晰。苏联也于1931年4月29日首次进行电视试播。日本科学家则在1928年已开始电视研究工作。
值得特别提及的是,在发明电视的科技群英中,有一位美国少年叫方斯渥兹,在他只有15岁的1921年,就开始光电子的研究,并于1927年播放了第一幅扫描图像。1930年发明了电视图像分解仪,还研究成功了画音同步系统,堪称少年电视科技精英。
由于德国法西斯和日本侵略者瓜分世界的狼子野心,导致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本陆续开播的电视台相继关闭,只有美国的6家商业电视台在二战中坚持播放。
1945年,二战结束后,百废待兴。电视事业也一同重新恢复。苏联作为抗战胜利国,当仁不让地于1945年5月7日,在“无线电节”上率先恢复电视播出。同年,法国广播电视公司从埃菲尔铁塔上播放电视节目。1946年6月,英国广播公司恢复电视播放的方式更特别,它接着7年前被迫中断的节目“米老鼠”开始播放。在无法衔接的时空上,巧妙的用节目内容来衔接。
德国因战败而一分为二,西德9家广播公司于1950年6月联合成立“西德公营广播事业协会”,并于1954年11月1日正式播出电视节目,其内容更多地侧重于文化和休闲娱乐。日本东京电视台于1953年2月1日正式开始电视播出,多为实况转播日本观众喜爱的体育竞技项目。
二战中唯一没有中断电视播出的美国,在战后出现了空前的“电视热”。1946年,美国有8000个家庭有电视机,到1948年就达到17.2万户。收看的人多了,开办电视台的人也多了,电视台增至108家。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不得不于1948年9月下令停止电视台的审批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该委员会于1952年4月解禁。到1954年,全美电视台猛增至415家,1962年为541家,家庭电视机的普及率由1952年的34%上升到99%,有不少家庭不只一台电视机。
1960年前,欧洲和美洲的大部分国家,已开办电视台,亚洲和非洲有少部分国家也开始电视播出。一个世界性的电视热潮在全球兴起。
电视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播工具,开办者起初更多的是为了使观众享受新型的文化娱乐,电视新闻无论从时间到内容,都只占很少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电视事业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电视发展突飞猛进。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大部分国家、亚洲的部分国家相继开办了电视台,欧洲和美洲少数没有开办电视台的国家也陆续办起了电视台。20世纪70年代以后,亚洲、非洲相对落后的国家也都开办了电视台。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五大洲有154个国家开办了电视台,向公众进行电视播放。
电视在各国普及的同时,电视技术质量在普遍提高。晶体管电视机替代了电子管电视机;彩色电视机替代黑白电视机;有线电视替代了无线电视。电视的图像清晰,色彩鲜艳,声音逼真。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彩色电视在世界各国陆续开播,极大地提高了电视节目质量,大众收看电视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各国电视台播放电视的时间分别从几个小时,增加到十几个小时,有的电视台24小时不间断播出。为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电视观众的需求,许多电视台增开了专门的电视频道,分别播出适应一定观众层面的电视节目。
同步通讯卫星的发射成功,使电视的传播发生了新的革命。过去,电视节目只在开办城市的一定区域范围内,用有线或无线传输。利用无线传播时,由于微波的视距传播特点,要想实现远距离转播,只有在地面每相隔50千米左右建立一个微波转播站。如果有一个环节在技术上出现故障,其传播的电视节目就会受影响而降低质量。微波站的日常维护费用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视在偏远地区的收视率。利用同步通讯卫星进行电视转播,传输范围广,传输质量高,使各地电视台在原电视频道的基础上开办了卫星频道,扩大了节目交流,丰富了观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随着数学电视的播出,电视的图像和音响效果又出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并且电视的大众收视也可以从被动收看转为互动收看,电视观众将进一步获得高质量的视听享受。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电视诞生之时,就有着4亿多人。只是当时科技落后,国力微弱,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谁都没有去研究电视这个不能吃、不能穿的奢侈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电视的发展。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提出中国要办电视。周恩来总理主持国务院工作时,于1955年2月将建电视台的提案列入五年计划之中。经过几年的筹备,于1958年5月1日19时,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对外试播,每周播出两次。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每周播出4次,分别在周二、周四、周六、周日播出节目。
需要说明的是,北京电视台早期播出的节目中,75%是电影,15%是剧院的文艺演出,电视台自己录播的节目只占10%。当时,电视只能算是文化娱乐的新宠。
1958年10月1日,中国第二座电视台——上海台开播。同年12月20日,现黑龙江电视台正式播出,成为中国电视的第三座电视台。到1960年,我国的电视台、转播台已达29座,1963年初便达到136座。后调整压缩,在全国仅留下8座。1967年1月6日至2月3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北京电视台一度停播。到1970年10月1日,青海、新疆、宁夏、广西、甘肃、福建等边远省区正式播出或试验播出电视节目,全国仅西藏自治区没有建立电视台。
有了电视台,人们便有购买电视机的欲望,国产电视机的生产,曾坚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我国第一台电子管电视机,是天津无线电厂于1958年3月17日试制成功的,名为“北京牌”。当年的5月1日,共生产了15台,并在北京电视台开播前作为献礼送给党和国家领导人。据说宋庆龄女士出于对卫士们的关心,将她的电视机送给了她的警卫人员观看。至1975年12月,全国已有电视机46万多台,其中国产彩电4千台。68%的电视机分布在城市,32%的电视机分布在农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电视需求的增加,国内电视机生产从1976年起,以年产几百万台的速度剧增。1982年,全国已有电视机2761万台。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们从文化禁锢中解放出来,电视机一直供不应求,进口彩色电视机更是抢手。1987年,我国彩色电视机生产线113条,年产彩电672万台。全国电视机社会拥有量已达1.2亿台。家庭占有率已达47.8%,看电视的人数已达6亿,看电视的时间均超过了看报纸和听广播。1993年,我国已有电视台684座。到1997年,我国电视机的社会拥有量达到3.17亿台,电视观众达10.94亿人。据湖北统计年鉴显示,当年93.16%的农民家庭有电视机,其中有14.22%的家庭拥有彩电;93.96%的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电,许多家庭拥有两台以上的彩电。我国电视观众平均收看电视的时间为每天131分钟,新闻节目、影视剧和综合文艺节目是观众收看较多的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的播出节目也由原来的4套增至8套。各地除转播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外,各省、地市、县电视台林立,有的省已办地方电视台50多家。
为解决边远地区广播电视的覆盖问题,1984年4月20日,我国发射了东方红2号实验通信卫星,将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和15路声音通过卫星播出。使新疆、西藏、云南等边远省区直接接收中央台的节目。1998年1月,所有的中国省级电视台都获准上卫星转播,全国有40多套卫星电视在空中播出。加上本地省、市电视台,每个家庭能从有线电视网上收看到50多个电视节目,有的地区已突破100套电视节目,真正达到了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程度,中国的电视观众每天不知看哪个台好。
中国十分重视电视对青少年的影响。早在1960年1月1日,北京电视台试行固定节目时,就开设有少年儿童专栏。
至2004年11月,全国有24个电视台获得国家广电总局的批准,可以开办少儿频道。其中,省级电视台18个,副省级电视台5个,省会城市电视台1个。有11个少儿频道已开播。计划到2006年,全国有289家省级电视台和市地级电视台开办少儿栏目。有248个省辖市在有线电视中转播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节目。中国的少年儿童电视方兴未艾。
第四节 电子游戏激发了电子文化热潮
电子游戏机是美国人诺·布史奈1973年发明的。当时,谁也没有料到,由于电子游戏机的发明,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个新兴行业——电子游戏机业,兴起了一种新型的文化活动——电子游戏活动。电子游戏活动风靡世界各地,从此,暴发了一场游戏革命。
1973年,第一台电子游戏机在一家酒店试用的当天,酒店老板打电话给发明者报告:“电子游戏机坏了”。发明人诺·布史奈赶到酒店一查,发现是投币盒被顾客将硬币投满了,使电子游戏机无法再启动。酒店老板笑了:“这东西吃得太饱,撑得不能动了”。要求诺·布史奈再给他十台电子游戏机,因为“电子游戏机能更快发财”。
1975年,家用电视游戏机开发成功,电子游戏向家庭普及。美、日、西欧、港台等地电子游戏迅速兴起,在游戏娱乐领域一枝独秀。1983年,美国青少年中90%的人玩过电子游戏机。日本家庭中,每6户就有一台“任天堂”电子游戏机。中国内地休闲娱乐市场中出现了电子游戏机室,并从北京、上海等城市向其他省会城市发展。1988年,中国内地有数万家电子游戏厅室,不少现代家庭拥有家用电子游戏机。
电子游戏机,是在微电子技术迅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专门用于休闲娱乐的电子设备。由于设备的大量普及,引起了电子游戏的质变,世界各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电子游戏热,有的地方几近疯狂。1988年2月的一天,日本东京曾出现过在一家商店门口,一万多人在凛冽的寒风中,排长队购买“勇者斗恶龙”游戏卡的场面。在世界各国,都出现过一种新的游戏卡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的现象,没有买到新游戏卡的家长常常感到无奈,特地赶来买游戏卡的青少年儿童常常败兴而归。在日本、美国、法国等地,玩电子游戏儿童有时陷入疯狂状态。
在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电子游戏活动基本与世界发达国家同步发展。1981年,“星球大战”、“坦克大战”、“食鬼”等游戏节目,使香港的青少年疯魔了,小到八九岁,大到三四十岁的人都被这新奇的电子游戏所迷惑。大街小巷,宾馆、商店,到处都有电子游戏机。仅1982年,香港政府有关部门就接受1904个申办电子游戏中心的申请,批准了887个,从几台、几十台到一百多台电子游戏机的电子游戏中心,遍布港岛。
而中国内地的电子游戏来时悠悠,兴时猛烈。以武汉市为例。1983年,第一台落地式电子游戏机落户到硚口区宝丰街文化站。起初,街领导和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仅仅将其作为科普活动成果,在“六一国际儿童节”等社会文化活动中展出,并免费供青少年休闲娱乐。作为一种全新的游戏,有的人不敢上机,但更多的人排队等候一试身手。由于都没有玩过电子游戏,往往一上机就败下阵来,后面的人又接了上来。僧多粥少,大多数上过机的儿童“食而不知其味”,无成功体验。1986年前后,电子游戏厅室逐渐多了起来,但规模都不大,一般的厅室有3~5台电子游戏机,多的也只是10台、8台,玩的人多了起来,几乎没有空位。主要是中、小学学生、无业青年,也有不少家长带孩子来玩、教孩子玩的,也有20~40岁左右的成人上机玩游戏。当时的游戏内容大都健康无害,少数电子游戏厅室偶尔也换上“麻将牌”、“三个女子”的游戏板吸引顾客,从此,电子游戏开始带“色”。1990年前后,游戏市场出现了有奖电子游戏机。它给玩电子游戏机的人更多的刺激。电子游戏活动迅猛发展,几十台,甚至一百多台电子游戏机汇集一室的电子游戏中心逐渐增多。1993年以后,电子游戏机的数量一路飙升,电子游戏机室遍布大街小巷,达到“机”满为患的程度。1994年,中国有11万个电子游戏机经营户,16岁以下的城市青少年家庭中半数购买电子游戏机。1995年、1998年、1999年,电子游戏机的数量在中国分别以60%~80%速度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