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电子文化的特点(3)
- 电子文化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
- 肖正礼
- 3778字
- 2016-10-11 16:52:39
7.整合性强
一部竖式钢琴则要四名大汉才能搬动,一部小型三角钢琴则要动用吊车才能上下车,一部电子琴或电钢琴,则可随身携带,搬运起来很方便。更重要的是,一部电子合成器相当于一个中小型乐队的功能,它能模仿古今中外各种乐器的音色,并且,将它们进行有机整合,编辑、制作出丰富的音乐作品。演出时,一个中小型乐队的转移就更加复杂,各种乐器、谱架、凳子等等搬迁量大,上下台时间较长,没有电声乐队和电子合成器方便。
8.价廉物美
电声乐器虽比单个的小型传统乐器价格高一些,但它能模仿和演奏多种音色的乐器,比购买这么多的传统乐器而言,价格便宜得多。一部电钢琴比一台钢琴价格低一半以上。除了专业录音棚外,青少年儿童业余用的电声乐器价格一般都很便宜,而且,电声乐器制作得很精美。
9.简单易学
电声乐器演奏时的技术因素是前提,演奏者的艺术因素虽然起很大的作用,但比较传统乐器而言,其艺术含量低得多。比如中国的笛箫,看似容易吹响难,要吹奏得好更难,如果掌握不了基本要领,恐怕吹都吹不响,就是吹响了,一时很难吹得发挥笛箫欢快明亮、清脆悠扬的特点。电声乐器则不同,其音准、节奏、音色均储存在芯片中,只要功能键设置正确,演奏者一弹一拨,乐音就出来了,尤其是初学者,倍感立竿见影之功。因此,电声乐器简单易学,入门比较容易。
10.辅助作曲
唱歌是人的天性,作曲也是人的追求。殊不知,一个人在高兴之余或阵痛过后,不由自主地要哼几句,有时连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唱出来的。一些青少年富有创造性,唱歌唱久了,就想自己试一试自己的音乐天赋有多高。没有学习作曲的人,很难创造出音乐曲子来。但在电子乐器和电脑音乐制作系统中,即使是作曲盲,只要输入相关信息,由辅助作曲功能为你转换成乐曲,让你欣赏,让你陶醉。例如,在普通电脑中,只要加入自动作曲软件,在手写板上写出简谱,定好节奏和模仿的音色,电脑便会自动将你写出的简谱以乐音的形式演奏出来,具有一定的休闲娱乐性。
第七节 网络的特点
电脑网络从几台联机,逐步发展到几百万、几千万台联网。现在,除了特殊部门仍部分保持局域网外,广大居民的电脑大都与国际互联网相联结。在这个开放的大千世界,电脑网络呈现出固有的双刃特性。既具有广泛性,又具有独特性;既具有即时性,又具有长期性;既具有公开性;又具有隐蔽性;既具有欣赏性,又具有参与性;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虚拟性。
1.广泛性与独特性
网络的广泛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内容广泛,社会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个领域,在网络中都有反映。二是涵盖的地域广阔,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生活都得到反映。三是网民众多,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像马拉松长跑一样,一同遨游在网络世界。四是网民交往突破了现实生活中的时空局限,不受时间,不受地域的束缚,进行广泛的跨时空交流。在具有广泛性的同时,又具有独特性。网络是一个信息世界,它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各种内容分别具有自身的特点。如有关电视内容,已播放的节目和未播放的节目,只要上网一查便一清二楚。独特性的另一主要表现是,网民在不计其数的信息中,可独立选取自己特需的信息。也可以发布独具匠心的个人信息和言论、视频。
2.即时性与长期性
网络的时效特征兼有即时性和长期性。网络的即时性尤为明显。在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事件,在来不及通过电台、电视播报和报纸刊登时,当地网站就会在第一时间向全世界播报。加之国际互联网没有国界限制,不受意识形态所左右,完全像一个信息自由港,其网络的即时性是其他任何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信息一旦上网,只要不删除更换,它就会长期存在,网民想什么时候查阅就什么时候查阅。
3.公开性与隐蔽性
网络的公共信息,对全世界的任何人都是公开的。同时,网络世界又具有极大的隐蔽性。一些加密信息如果不知道密码,就不能查阅;在聊天室里,谁也不知道谁,就聊了起来;每个人在网上都可以保留自己的小秘密;平时不敢说的话、不愿吐露的心声,在网上可以匿名宣泄。甚至有些不法分子在网上以何名何姓、何地址,发布何信息资料,诱人上当受骗。
网络的公开性不局限于一时一地,可以随时随地向全世界公开,各种信息资源世人共享。网络的隐蔽性也隐蔽到了极点,通过网络可以隐名埋姓地公开个人平时不便公开的秘密;已有家庭婚姻的人,在网上可以结婚又离婚;平时不该看的东西,可以在网上偷窥。网络的隐蔽性是造成部分青少年网迷的重要因素。
4.欣赏性与参与性
网络中的一切信息,不论是新闻、论坛、文化娱乐、广告资讯,还是其他的生活信息,上网查看它时,是以一种审视、阅读的方式进行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对信息产生了思想感情上的反应,于是,对信息的接受、认识、评价又可以通过网上论坛的方式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长篇大论地发表“演说”,把自己引进本无直接关系的事件或领域之中,自己的言论也许又得到其他网民的评论,相互交流观点,磋商意见,讨论问题,形成共识或共勉。
5.现实性与虚拟性
网络是现代高科技产品——电脑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和运用,网上生活丰富多彩,电子邮件取代了传统的书信,网上阅读取代了看报纸新闻,网上影视欣赏取代了上影剧院,网络游戏取代了玩耍,网上聊天取代了串门访友,等等。网上生活是现实生活的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网上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网络的现实性显而易见。然后,现实生活中尚不存在的东西,人们也可以在网上虚拟之:虚拟一个超现实的人,虚拟一个理想化的城市,虚拟梦中的庄园和岛屿,虚拟一个社会帝国,虚拟一个似我非我的我,也就虚拟了人生。生活在社会现实中,既脱离了现实,又不满足于现实,将理想寄托在网络中,在网上“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是网络的现实性与虚拟性。
第八节 手机的基本特点
手机是从实用通信开始的,第一代手机使用的是无线电调频式的模拟技术,相对固定电话而言,其特点是可移动通话。从第二代手机开始使用了数字电子技术,手机的服务功能得以扩展,特别是第三代手机诞生后,具有多媒体的特点和智能作用。随着手机通信技术的不断开发,手机将呈现出更多的特点。
1.通话的移动性
在手机普及之前,人们想说说话只有两种途径:一是人与人直接见面后相互说话;二是利用固定电话以打电话的方式相互通话。有了手机,相互之间只要在有信号覆盖的地方就能随时通话。手机通话不像固定电话那样,或在家里,或在办公室,或在电话亭里进行,而是随身移动,这是众所周知并一直在实践着的基本特点。
2.通话的保密性
第一代手机虽然保密性不强,但那是从技术角度讲的。从形式上看,手机比大庭广众之下的说话,比在家、在办公室、在电话亭打固定电话要私密得多。尤其是一些青少年儿童,相互通话的内容总不愿让家长或老师听,便鬼头鬼脑地到一边去自由自在的打手机。正在谈情说爱的男男女女更是利用手机“电聊”、“煲话”,他们的开心和快乐只想他们自己享受,不便、也不想让他人分享其幸福的爱情。商人在联系业务和远距离谈生意时,自然遵从商业机密不便外传的原则,相互秘密交谈着,或联系具体事宜,或讨价还价,或一锤定音,或留下一句“生意不成人意在”结束通话。不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到手的生意将会被别人抢走。
3.通信的巧妙性
手机通信除了直接用手机通话外,还可以用手机收发语言短信、电子邮件、彩信(包括图片、声音、文字、数据等),这是手机巧妙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人视节俭为美德,在现行手机收费制度下,打一分钟的电话0.25元人民币左右,手机一通,相互聊一会,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打一通手机电话至少在1元左右,甚至更多,而发一条短信才0.1元钱。因此,在不必通话时,用手机发短信能巧妙地节约通信费。
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含蓄、婉转,在有些不便当面表达、或不便直说的事情出现时,用手机短信表述也许会更合适。在喜与忧、乐与哀的情绪波动时,手机短信比直接通话更巧妙。
4.休闲娱乐的时代性
手机本是通信工具,随着手机开发商和电信运营商的不断开发利用,其功能不断扩展,除了语音通话外,发短信、玩游戏、看电影、电视、阅读新闻、欣赏文字作品等等,使人们在等候车、船和闲来无事时,可进行各种休闲娱乐活动。许多短小精悍的游戏节目、影视作品、小说诗歌提供给手机用户欣赏。更多的是书籍报刊、传统媒体没有登载的作品以及电影院、电视台没有播放的视频节目,其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苹果牌iPhone手机中有一只会说话的汤姆猫,能像鹦鹉学舌一样学习各种语音。你说一句,它说一句,而且,其声调有所提高,学起舌来,摇头晃脑,声音变得又尖又嫩,逗得人捧腹大笑。
5.信息的欺骗性
手机不管是在通话、收到短信时,不乏存在欺骗性的信息。不法分子利用“任意显号”软件冒充公、检、法、电信、税务机关电话,以电话欠费、涉嫌经济犯罪、退税等名义,为手机用户提供“安全账号”要求汇款或转账。有些诈骗分子惯用的伎俩是冒充电视台栏目或组委会,通知手机用户中奖骗财。还有人冒充手机用户亲人的朋友,通知其家人,某某人遇灾祸,要钱去救人,利用社会亲情骗财。也有不法组织利用手机短信造谣惑众,破坏社会秩序。
6.隐私的侵犯性
随着手机照相、摄像功能和录音功能的普及,利用手机拍照、摄像、录音,记录一些美好的音画组合本是寻常事。一旦到不该去的地方,进行偷拍、偷录、偷摄,就会侵犯个人隐私,如果将偷拍、偷录、偷摄的内容进行非法传播,甚至违反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