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科学(2)
- 科幻世界(2015年9月)
- 《科幻世界》杂志社
- 3123字
- 2016-09-02 14:31:27
为了躲过太阳爆发的灾难,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格雷格·劳林和他的同事丹·柯里肯斯基,以及密歇根大学的天文学家佛瑞德·亚当三人为地球选择了一个最终目的地。那是一条围绕太阳的轨道,该轨道与太阳的距离是地球现在的轨道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的1.5倍,相当于现在的火星轨道。当太阳在几十亿年后进入红巨星阶段,它的亮度将是现在的2.2倍,那时,该轨道处获得的阳光大约跟地球现在获得的阳光一样。将地球移到该轨道上,大约需要将地球的轨道能量增加30%。他们表示,通过改变遥远的太阳系冰体的轨道,让它们从地球附近经过,将它们的一些轨道能量转移给地球,可以实现推动地球的目的。
这有点儿像多米诺骨牌,通过小质量的彗星或小行星的引力拖曳,“四两拨千斤”地移动地球。轻微的引力拖拽方法之一是,通过在彗核上钻孔,让一部分冰体喷射出来,把彗星体朝相反方向推进。另一个方法是,让飞船飞到那颗天体附近,利用引力使它偏离原来的运行轨道。
后一种方法也存在很大风险,因为小天体必须从距离地球表面仅10000千米的地方飞过,才能对地球产生可观的拖曳力。这些天体可能比杀死恐龙的那颗小天体更大,因此,一个小小的“偏差”就有可能酿成大错。劳林和他的同事们对待这个问题非常严肃,他们在论文中警告说:“直径是100千米的天体以宇宙速度与地球相撞,将使大部分生物绝种,至少细菌级别的生物都会灭绝。这并不是夸大其词。”
对于最严重的太阳浩劫,坏消息是,人类目前还未掌握把所有人都送上太空并维持多年生存的航天技术——也许真要靠抽签或买票来决定谁当亚当和夏娃。好消息是,据科学家估算,太阳还能正常发光发热50亿年,在这段漫长的时光里,人类有充足的时间来研究该送谁上“方舟”。
巨型机器人入侵
科幻电影《环太平洋》是一个关于巨大的机器人与渺小的人类的故事,它根植于巨人神话的悠久传统。巨人是许多民族神话中常有的形象,有些民族以为先有巨人,然后才有神衹,即巨人是最早的一代,不少民族神话中创世者即巨人,如盘古。《变形金刚》中的创造者“撒克巨人”与此异曲同工。在神话、叙事诗、民间故事中,都不乏如何消灭巨人的描写。在神话中,征服、消灭巨人的是神,如在古代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的诸神与泰坦作战十年,战胜巨人,把他们推到地府下的无底深渊。在《环太平洋》电影结尾,人类则潜入深海,通过时空隧道将巨型机器人消灭。
就智慧而言,人类是地球生命进化树的顶点,但其他方面就未必了。就移动速度来说,人比不上体型相仿的猎豹;以力量而言,人远远不如蚂蚁。然而在《终结者2018》或《变形金刚2》中,那些机器人都模仿人类的外表,有双手双脚,难怪“终结者”总被人类终结——山寨货还能强过品牌机吗?
从根源上说,把机器人(其实叫智能机器更贴切,英文“robot”一词中并没有“人”的意思)想象成人类的样子,是人类中心主义在作怪。君不见各国神话中的神仙不也往往有人的样子吗?再有变化,也不过是人面蛇身(女娲)或是兽首人身(埃及神),脱不开“头、躯干、四肢”的窠臼。人总是格外钟情于与自己相似的东西。
若从“终结者”系列电影的设定出发,那些机器人实在没有必要长成和人一样——只要能有效终结人类即可,何必非是人形?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说,相对于双足直立行走而言,四足乃至六足、八足行走更为稳定有效。如此看来,《变形金刚2》中颠覆性的形象“大力神”采取了伏地爬行的姿态行动,重心降低获得稳定,可谓无心插柳地符合科学之作。
再说经济性。身形增加一倍,体积和重量就会增加七倍,随之而来的是灵敏度降低、能耗增加,显然不够经济。《终结者2018》里有一个黑铁塔似的“收割者”,专门抓捕人类,它的笨重在主人公与之周旋期间暴露无遗。为什么要把机器人做这么大呢?进化史上最成功的动物都是那些体型微小、行动敏捷的,从蟑螂到老鼠无一例外,而巨大的腕龙和猛犸都容易灭绝。变形金刚们也有这个问题,仿佛不是两台庞大机器扭打成一团便不能解决问题。可能人类天生就对比自己体型大的东西怀有敬畏之心吧。殊不知,历来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并不是那些大个头猛兽,而是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病毒,只是微小的东西难以具象化,人类便把恐惧与崇拜幻化作大型机器人,投射到大银幕上了。
扫除纳米灰雾
如果说小行星撞击和太阳爆发是天灾,那么,纳米技术的滥用就是人祸,它带来的灾难比《终结者》描述的机器人失控还要可怕。在科幻电影《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中,恐怖分子在巴黎发射了装满微型纳米机器人的导弹,只见爆炸产生的迷雾转瞬间吞噬了房屋、汽车,甚至连路人亦不能幸免……若不是特种部队及时发射无线电指令关闭了数以亿计的纳米机器人,埃菲尔铁塔都要化作纳米机器人的食物。
纳米技术的灵感,来自于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因曼在1959年所做的一次题为《在底部还有很大的空间》的演讲。这位当时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的科学家向同事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自石器时代开始,人类从磨尖箭头到用光雕刻芯片的所有技术,都与一次性地削去或者融合数以亿计的原子以便把物质做成有用的形态有关。费因曼反问道: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从单个的分子甚至原子开始进行组装,以满足我们对制成品的需要呢?
设想将数百万个微型机器放入人体的血流中,让它们攻击癌细胞,或者利用小型手术刀抗击艾滋病毒。设想利用一群小型清洁机器人吃掉河流中的污染物,或者利用微型工业机器人在短时间内用单个分子制造出我们希望得到的东西。然而,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你如何制造出数万亿个这种小型机器人?其实方法很简单,你只要教它们如何利用环境中的物质像细胞一样复制自己即可。
纳米技术之父埃里克·德雷克斯勒在提出上述美好的可能性后,想象力及时刹车,提出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有关世界末日的假说——纳米机器人或许更像微型终结者,它们比大自然的创造物更加先进,它们会在一夜之间彻底战胜有机生命,遵循进化论的规则消灭所有有机生命。
《侏罗纪公园》的作者迈克尔·克莱顿曾写过一部名为《纳米猎杀》的科幻小说,讲的是一群纳米集群逃出了实验室,迅速进行智能进化,并按照一种“掠食猎物”程序成功运行。失去控制后,它们变成了现实世界中的可怕掠食者。纳米集群不仅在行动上像个掠食者,而且还不断地自我复制,开始追逐沙漠中的动物,当然它们对人类也绝不放过。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纳米灰雾”问题。这个问题指的是,纳米机器人的自我复制开始失控,最后世界上幸存下来的只有无数的纳米微型机器人。科学家想象,这些机器人看起来就像一堆灰雾飘浮在空中。
如何避免这个惨淡的结局呢?最好的办法是,绝不给它们植入“复制”自身的程序。再者就是保证它们在收到“关闭”指令时,能够停止吞噬周围物质的破坏行为。要是有恐怖分子真的造出一批这样的机器人进行要挟呢?要是它们在复制过程中出现了偶然的程序失灵,或者无线电指令发射器干脆被它们吃掉了呢?剩下的人们只能祈祷了。因为整个地球都会变成一坨纳米机器人,它们在太阳风的吹拂下,会轻飘飘地飘到火星、木星……吞噬掉所有太阳系的物质后,它们还会向银河系深处蔓延。到时候就连科技发达的外星人都要恨恨地想,为何会有不知死活的家伙发明这种可怕的东西了。
好莱坞科幻影片《独立日》《后天》《2012》的导演艾默里奇曾这样阐述人类的“科幻灾难片情结”:“我们最大的恐惧和虚无感,不是来自面对自然的不可知,也不全是关于对地震海啸的想象。事实上,对我们产生威胁的是那种面对人类内心邪恶与黑暗所产生的恐惧,以及我们面对人类社会异化、政治国家失控所产生的荒诞感。有时,我们毫无理性恣意妄为地对自然界的毁灭也是恐惧感的来源。这种根源性恐惧已经根植于每个现代人的心中,无论对创作者还是观看者,灾难片无疑是最好的释放。”
【责任编辑:杨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