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轨迹(4)
-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李忠东 徐蕾
- 4131字
- 2016-09-22 15:35:35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文化三者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三个建设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基本经验。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极度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经受住了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使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更加成熟起来。进一步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十六大集中概括以下十条基本经验。主要是:(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三)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五)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六)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八)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十个坚持”内涵十分丰富,思想非常深刻,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本经验的继承、深化、丰富和发展,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基本经验的继承、深化、丰富和发展,集中体现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重大认识和重大方针。
3.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基于对国内外形势、党肩负的任务、党自身建设实际的清醒认识,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因此,党的十六大把它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变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想法。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彻底解决了社会主义实践中长期未能解决好的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经济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提出政治文明,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首先,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那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其他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次,明确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再次,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对于这两种治国方略的关系,江泽民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我国治国方略的又一次巨大进步,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史上一座崭新的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发展。最后,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思想。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鲜明地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作为新世纪的奋斗目标,这就把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两手抓”,丰富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阶段。
进一步丰富了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战略方针。
第一,制定新“三步走”战略步骤。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展望下个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002年,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并在新三步走战略的基础上,把未来的五十年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20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第二阶段是后3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对邓小平“三步走”的第三步目标的具体展开,丰富了第三步目标的内容。
第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重视我们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以及2010年远景目标时,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我国重大发展战略。1994年3月,国务院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5年9月,江泽民再次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1997年,党的十五大强调:“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2002年,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我国实施这一战略的必要性及如何实施的探讨,显然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又一新的丰富和发展。
第三,重视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通过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邓小平的重要论断,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5月,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全面清楚地阐述了科教兴国的主要内容。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过程中,江泽民把科技创新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提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跨越。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要努力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四,提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在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注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快,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个人之间都出现了收入差距加大的问题。如何实现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就成为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央采取转移财政支付、优先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项目、鼓励到中西部地区投资、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等措施,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1999年6月,江泽民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同年11月,江泽民再次强调指出:“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江泽民认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对于实现中国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东、西部地区发展应该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统筹规划,拓展东西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广阔空间。
总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大胆进行了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思想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指南。
(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