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条在秦国都行不通。因为秦国法律特严苛,对官员的约束远远多于山东六国。秦国崇尚事功,不作为者也要受到责罚。秦国是重农抑商政策最坚决的国家。如果不多立些功勋,朝野不会认可你这商人出身的新权贵。
大家都说吕不韦是个投机分子。没错,当初他是为了政治投机才做了这桩豪赌。但随着时间推移,吕不韦有了新的想法。他要利用多年行走社会积累的智慧,对秦国进行一番改造。
庄襄王元年,朝廷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从未有过这等人性化的宽政。不用说,这是吕不韦的手笔。
吕不韦一改秦国重农抑商、重武轻文的传统,鼓励商业,兴办学馆,招募学者。此举大大促进了秦国综合国力的协调发展。
此时周王室已被秦国所灭。东周君暗中勾结山东列国,想搞复辟,被吕不韦察觉,干净利落地平定了。信陵君带着五国联军打败了秦将蒙骜的兵马。吕不韦又离间计除掉了这位魏国抗秦名将。从此山东六国再也无法阻挡秦统一天下的步伐。
吕不韦在文治武功上都建立了极大的功勋,把秦国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就在他为自己的长线投资成功沾沾自喜时,不幸的消息传来了——秦庄襄王病危。
秦庄襄王对吕不韦还是很厚道的。他指定老战友吕不韦为托孤大臣,总揽军国大事,并让秦王政认吕不韦为“仲父”。
之前谁也想不到,一介小国商人吕不韦居然在最歧视商人的天下第一强国做了第一权臣。飞龙在天的吕不韦,能否继续书写辉煌呢?
一杯毒酒痛断肠
秦庄襄王安排后事煞费苦心,让老婆赵姬做摄政太后,跟相国吕不韦共同执政,儿子嬴政跟着吕不韦学治国,成年了再亲政,避免主少国疑的隐患。
太后代表宗室外戚势力,相国代表文武百官势力,两派相互制衡,应该不至于对年少的秦王政构成威胁。要是其中一派独大,嬴氏的江山说不定要改姓。
此时的秦王政只是个挂牌国君,国家实际的统治者是太后赵姬和相国吕不韦两个人。没有大权一把抓的独裁者,这很符合最高权力应当受到制约的要求吧!
秦庄襄王也是这么看的。这个人事安排充分利用了吕不韦和太后赵姬早年的情感纠葛。让两人在齐心协作的同时也相互牵制。但他漏算了一点,万一摄政太后与托孤相国意见相左时,谁来当最高仲裁者呢?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度冷冰冰,人情暖熏熏。但关键时刻,制度比人情可靠多了。特别是搞政治的,什么亲情友情爱情说丢就丢。
秦王政还小,不大懂事。秦国政务基本上是吕不韦打理,还需要加盖赵姬的太后印章。所以文信侯隔三岔五的,就要进宫找太后商量国家大事。一来二去,两人的旧情死灰复燃,私通了。
赵姬不懂治国,啥事都由吕不韦拿主意。这段时间,可能是吕不韦最快乐的日子。权力大,威望高,江山握在手,美人揽入怀。
他还招揽了不少山东列国的士人做门客。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魏之信陵君,楚之平原君都是养士三千的天下名流。如今,秦之文信侯的风头盖过了他们。
天下第一强国的第一权臣,文治武功无人可比,文信侯吕不韦的生活几乎圆满了。就是有件事一直困扰着他。
战国时寡居太后跟大臣私通的情况还不少。苏秦跟燕国太后私通,燕昭王对他更加厚待。虽说秦国不讲究什么封建礼教,但大臣跟国君的亲妈私通毕竟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
秦王政渐渐长大了,迟早要亲政的。他回头是认仲父做后爸,还是抹杀这段宫闱秘史,都是吃不准的。既然预知风险,就要主动规避。吕不韦想早点结束与赵姬的孽缘,以免日后被秦王政秋后算账。
但寡居太后欲求不满,是会出乱子的。万一新情夫是朝中实力派,那吕相国的大权就要受威胁了。商人嘛,八面玲珑,满足客户所需,那是基本功夫。吕不韦很快就想到了解决对策。
某一天,太后传唤文信侯进宫“议事”被拒,正在生闷气呢。她跟心腹宫女扯闲篇,听说了一件极其三俗的趣事。文信侯有个门客身怀绝学。不知他练过什么气功,居然能用私处转车轮……那人名字怪怪的,好像叫什么,嫪毐!
吕不韦知道太后上钩了,暗中表示愿意把嫪毐当贡品,解决太后的生理需求。
他设了个连环套:先是让人告发嫪毐犯了法,罪当处以宫刑;借此机会让嫪毐打入宫中侍奉太后;跟执行宫刑的官吏打个招呼,不真阉割,而是拔光嫪毐的胡须假冒太监。这样太后就可以躲过朝野耳目,名正言顺地包养情人了。
吕不韦为自己的小聪明再次感到得意。太后从此浸入爱河,天天跟新情人嫪毐腻歪,不会再来烦他了。秦国的未来还是要看他文信侯的。
在此期间,文信侯一边处理政务,一边还亲自主持了大型文化工程《吕氏春秋》的编纂工作。他的门客来自五湖四海、诸子百家,见闻多广,学问驳杂。吕不韦同志高瞻远瞩,提出了三项编纂原则:
第一,诸子百家包容并蓄,不捧谁也不砸谁;
第二,全书要成体系,模仿一年十二月的结构来收集生产生活知识;
第三,注意按照“一个观点,一个案例,一个解读,一点启发”的模式写作,以方便全国人民阅读学习。
经过众学者努力,《吕氏春秋》终于完成了,洋洋洒洒二十多万字,包罗万象,涵盖古今,学术价值与史料价值非常突出。
有人说,吕大投机商想在思想家博个清名。也有人说,文信侯是想摘掉秦国那顶“文化沙漠”的帽子。面对别人的议论,吕不韦又出新招,令天下震动。
他把《吕氏春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欢迎大家随便讨论。若有谁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一字千金!
以商业眼光看,吕不韦很懂得打广告。通过悬赏找茬的方式,把自家的文化品牌给打出去了。
可若是以政治眼光来看,吕不韦高调得有些过分。秦国战车的操作手册,一直是鼓吹唯法是从的《商君书》。兼容百家的《吕氏春秋》与法家《商君书》不是一个路数。这关系到今后秦国意识形态与政治路线的转型,是个大大的问题。
最麻烦的是,秦王政是商鞅的铁杆粉丝,根本不信《吕氏春秋》那一套。这为吕不韦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此时吕不韦还没意识到这点。他正为太后的事情头疼呢。
话说太后与嫪毐小日子过得挺甜蜜。一不小心,太后怀孕了。恋爱中的女人IQ为零,有了两个小孩后智商竟然直接降到负数了,把大儿子忘了。也许是为了保全新家庭,她动用摄政太后的权力,不断给嫪毐加官晋爵。嫪毐竟然连升几级,被封为长信侯,跟吕不韦平起平坐。
不久后,嫪毐得到了河西太原郡做封地,宫室、车马、衣服、园林、打猎以及其他大小事务都由他决断。俨然一个国中之国。
吕不韦万万没有料到,自己一手酿成了商鞅变法以来秦国最大的政治危机。嫪毐说动太后废掉秦王政,改立二人所生的儿子为秦王。
这可如何是好!吕不韦犯难了。摄政太后跟他权力一样大,而且朝野有近一半人都依附嫪毐太后党。他能依靠的力量,唯有未亲政的秦王政和其他忠于王室的文官武将。然而,祸端是自己惹出来的。只要秦王一查……按照法律,杀头都是轻的。
素来八面玲珑的吕不韦第一次抑郁了。他不想看到国家动乱,但又怕秦王政秋后算账。经过反复权衡,他还是决定扶秦王亲政,铲除嫪毐。
秦王政就是后来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他不愧为政治天才,一亲政就干净利落地解决了嫪毐叛乱势力。嫪毐被夷三族,太后被打入雍城冷宫,两个私生子也被扑杀。嫪毐的手下们都被抄家,流放蜀地。
廷尉府传来了个坏消息——文信侯吕不韦是嫪毐之乱的源头。秦王政如闻晴天霹雳,一度想绳之以法。但念及吕不韦过往功劳极大,而且满朝文武都替他说情者不少,嬴政心也软了,只是撤销其相国职务,其余爵位待遇原封不动。
吕不韦的政见与嬴政相左,两人矛盾越来越深。嬴政一恼火,让他滚出咸阳,去河南封地养老。假如吕不韦此时低调些,说不定可以安然养老了。但是在河南的一年中,他与列国宾客往来密切,搞得嬴政心里发毛。
都这样了还不安分,好,那咱新账旧账一块算。
嬴政发了一道诏书给吕不韦,措辞极为尖锐。
“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但秦国封给你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同秦君有什么姻亲?竟号称仲父。国家没有对不起你,你却一而再再而三给国家和我找麻烦。你还是和家眷一起到蜀郡去吧!”
多年大起大落,吕不韦心累了也心伤了。他接到秦王诏书后,精神已近崩溃,用毒酒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文信侯吕不韦死去后,被他的宾客偷偷安葬在洛阳北芒山。他治理秦国,善政颇多,因此参与哭悼者不在少数。
秦王政下令:对于他的家臣参加哭吊的,如是三晋的人,就驱逐出境;如是秦国人,俸禄在六百石以上的官剥夺其爵位,迁到房陵;俸禄在五百石以下而未参与哭吊的,也迁到房陵,但不剥夺爵位。
这才止住了官民缅怀吕不韦的风气。
一介商人能给秦国带来如此多的影响,这桩高风险投资,也不全是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