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经(3)

燕礼一般在路寝(正殿)举行,吃的是狗肉。因为古人认为在十分重要的场合,要用的是猪、牛、羊肉,而在相对随意的场合用的是狗肉。在宴会上,首先是宾主的互相行礼,其次是主人向宾客敬酒,宾客要回酒,正式的礼仪到此结束,从此进入“无算爵”的阶段,可以随便敬酒,喝酒,但注意不要喝醉,因为那是十分失礼的。

《春秋》——孔子修订的历史简本

【条目一】初体验

《春秋》是一本史书,记载的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历史。它亦是孔子的心血之作,比起语录体的《论语》,《春秋》更能系统地反映了孔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春秋》在叙事上崇尚极简主义,以至于每件事情——无论是战争还是政变,都是用一句话表达,但厉害的是每一个字背后都有丰富的含义,不仅讲述了发生的故事,还表达了孔子对该事件的态度,这就是后人所称的“春秋笔法”。除此以外,春秋对发生的事件无一遗漏,公元242年发生所有的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

正是因为《春秋》的极简主义,使它变得十分晦涩和枯燥,于是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动笔为它做批注写解释,而其中据传为盲人史官左丘明所作的《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流传最广的一部,此外还有公羊高所作的《春秋公羊传》和榖粱赤所作的《春秋榖梁传》,这三部书被儒家看作是对《春秋》的进一步阐述发挥,合称《春秋三传》。

【条目二】春秋大事件——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悦读】

“美人,来,给大王笑一个。”抱着这样心态的周幽王叫人点燃了烽火台上的狼烟,当褒姒看见纷纷赶来的诸侯时,终于不负众望地笑了……周朝也要亡了。原来有个典故:放羊的孩子喊狼来了,一次两次都有人来救他,而第三次人们不再相信他说的话了。何况是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问题,有一次也就够了,于是在申侯和犬戎暗中互相勾结叛国的时候,周幽王再次点燃狼烟,诸侯们却没有来救驾。红颜祸水的教训在历史上,这不是第一次,更不是最后一次,当周幽王被迫逃亡骊山的时候,有没有想想自己是如何将大好江山拱手葬送了,这个问题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反正既然已经国破,这些也就不再重要了。毕竟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被原谅,也不是所有教训都来得及吸取。

【条目三】春秋大事件——齐桓公称霸

【悦读】

在春秋时代,许多诸侯都不把已经衰落的周王室放在眼里。各个诸侯国开始互相征伐,扩充自己的实力,企图充当诸侯国当中的“霸主”,代替周王室对其他诸侯发号施令。齐国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齐国国君齐桓公是一个能选贤任能的人,他信任管仲,让管仲负责治理国家,齐国在管仲的主持下进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在他当上国君的第五年,国家富裕、人民安居乐业,军队也兵强马壮,具备了争夺霸权的条件。

齐桓公对管仲说:“现在咱们万事俱备,可以联合诸侯称霸吧?”

管仲回答说:“放眼看一下天下,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和晋国都比我们厉害,可他们都没有能够称霸,这是为什么呢?他们对周王室不够尊敬,不知道利用天王的名义号召诸侯给自己招揽名声,所以,您要是用‘尊王攘夷’的呼声来号召他们,您就会受到他们的支持。”所谓“尊王”就是利用周王室的政治影响力来打压其他诸侯国,“攘夷”则是号召诸侯共同对付对中原地区造成严重威胁的北方少数民族,对当时一些弱小的诸侯国极具号召力。

于是齐桓公就利用周釐王即位大典贺喜的机会,打着尊奉周天王的旗号,取得了周王室的认可,开始以王室的名义开展称霸活动。齐桓公先后出兵,帮助被犬戎、山戎等少数民族侵略的卫国、燕国等恢复疆土,在各国中获得了很高的威望。他还会合其他诸侯国的军队南下,遏制住了南方楚国向中原扩张的势头。在“尊王攘夷”的旗号下,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

【条目四】春秋大事件——宋楚之争

【悦读】

这场斗争的主人公之一宋襄公,生活在一个他自认为是开创霸业的绝佳时机,此时东边齐桓公刚死,齐国的内乱未平;西边晋国还没有发展得足够强大;这时南边的楚国是对中原各诸侯国最大的威胁。楚国一向被中原视为道德低下的蛮夷之国,宋襄公对其颇不以为然,他想要成为齐桓公后的新一代霸主,楚国必然也是他征伐的目标。

在齐桓公死后,宋襄公帮助齐国平定内乱,在诸侯中威望大增。他顿时自我膨胀,觉得盟主之位非他莫属,于是主持召开了一场盛况空前的诸侯大会盟,希望被诸侯们推举为霸主。不料,宋襄公在诸侯大会上被实力雄厚的楚成王狠狠地羞辱了一顿,霸主美梦破灭。

为了报仇,一年后,宋襄公找了个机会与楚成王决战。大战前,他特地绣了面“仁义”的大旗,在泓水岸边摆好阵势。楚军后到,有大臣建议宋襄公趁楚军刚渡河一半,阵脚未稳之时打他个措手不及,但宋襄公却指指自己的大旗,说“半渡而击之,不义也”。宋襄公对敌人也要贯彻他的“仁义”之道,然而楚国却并不领情,此战宋国大败,宋襄公负伤而逃,不久之后一命呜呼。

【条目五】春秋大事件——晋文公称霸

【悦读】

这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典型例证,也是一个充满了曲折坎坷的传奇故事。晋国内乱,公子重耳被迫流亡,他带着他的臣子们在各国不停流浪,饱受人间艰辛,也磨炼出了百折不挠的意志。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之后,终于获得了秦穆公的帮助,回国登上了国君宝座。以六十二岁高龄登上宝座的晋文公重耳在人生的暮年才得以发挥他的过人才华,在他励精图治下,晋国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外交上也频频得分,迅速成为一等强国。晋国的强盛与渴望向北发展的楚国发生冲突,双方一战势在必行。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宋,晋文公派兵营救。话说重耳在流亡楚国时曾得到楚王的款待,曾立誓他日战场上遇到楚军,就退避三舍,也就是后撤九十里地。这次他兑现了诺言,将军队撤到城濮。这样一来塑造了诚信的形象,二来向楚军示弱,使其掉以轻心。然后晋军出奇兵,大败楚军。楚国元气大伤,晋文公一战定霸业。

【条目六】春秋大事件——秦穆公称霸西戎

【悦读】

秦国是西部边陲一个并不起眼的新兴诸侯国。到了秦穆公时代,这个有着雄才大略的君主在谋臣百里奚和蹇叔等人的辅助下,使相对蛮荒落后的秦国迅速富强。秦穆公雄心勃发,也想进入中原争夺霸主地位。然而,秦国的东进计划遭到了晋国的阻挠。在几次试探之后,秦穆公不得不放弃了中原争霸的图谋,并将扩张的目标转向了西部。

秦国的疆域在今陕西和甘肃一带,这里生活着许多戎狄部落,他们经常偷偷地袭击秦国边境,抢掠很多的粮食、牲畜,甚至掠夺人口,这样的行为给秦国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威胁。史上,西周是被西戎所灭,所以周天子对西戎很是畏惧。秦穆公向西扩张的战略很快取得了周天子的支持,先后灭掉了十二个西戎国家以后,尽管秦穆公没有像齐桓公、晋文公一样取得中原霸主地位,但周天子还是派使者向秦穆公表示祝贺,并且给他封号,承认了秦的霸主地位,这也为秦国最后的称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条目七】春秋大事件——楚国问鼎中原

【悦读】

城濮之战让楚国元气大伤,于是楚国十分低调,努力让自己国富民强,又在此同时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扩张到极点。楚庄王在取得了南方的绝对优势之后,跟当时所有大国的君主一样萌生了称霸的念头。于是他借着讨伐乱臣贼子的机会,把楚国大军放到了东周的洛阳,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周定王十分害怕,于是派能随机应变的王孙满前去探望。楚王就借此机会,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祭天地的九鼎的大小轻重,意思是和周对比自己的权利和军事,这就是“问鼎中原”一词最早的来源。

十年以后,楚与晋两国交战,楚国大胜。在这不久之后,楚国又派兵包围宋国,晋国因为战败,不敢前去救援,于是局势纷纷倒向楚国,中原各小国无奈,纷纷向楚国称臣,楚国就此称霸中原。

【条目八】春秋大事件——晋楚拉锯

【悦读】

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继齐桓公后的又一个霸主。他也是一个非常体恤民心、关心发展生产的国君。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还很注意维持国家内部政治的平衡,努力剔除影响政治不平衡的因素,让国家内部安定,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所以晋国很快就成为了北方最具实力的大国,长期保持着巨大影响力。

同一时期的楚国也处于发展的鼎盛时期,楚国同样有称霸中原的雄心。一个国土上出现了两个最大的诸侯国,于是展开了长期的战争。晋国经历了晋景公、晋厉公两代呕心沥血的经营,渐渐有了超越楚国的势头。多次战争都是以晋国胜利收尾,这让楚国霸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但是不久之后,晋厉公被杀,晋国国内一时大乱。所以这时候,晋楚两国的实力相差不多了,形成了中原拉锯战。在楚庄王时代,楚国的势力又达到鼎盛时期,发展到南至云南,北至黄河流域。楚庄王打败晋军,饮马黄河,做了中原霸主。但楚庄王死后,楚国霸业逐渐变得衰退。

晋楚争霸,就好像英法百年战争一样持续了百余年。最后的结局是两个“超级大国”在相继辉煌过后又走向各自不可避免的衰落命运。晋国在春秋后期瓦解,楚国则逐步丧失夺取天下的实力。

【条目九】春秋大事件——吴越雄霸东南

【悦读】

南方的吴、越两个国家在春秋后期突然在历史的星空中大放异彩。率先强大起来的是吴国,吴王阖闾任用孙武、伍子胥为大将,派兵讨伐楚国,并且取得了完胜。随后,吴国又率军讨伐越国,越王勾践率领全国士兵迎战吴国,越大夫灵姑浮在战场上击中了阖闾,阖闾因伤逝世。随后,吴王夫差为了给他的父亲报仇,领兵打败了越国。越国勾践无奈,只好放下国君的身段求和,忍受巨大的屈辱,成为夫差的臣仆。志得意满的吴王夫差不理会伍子胥将越国灭掉永绝后患的建议,接受了越国的求和,转而向北进击,大败齐军,成为小霸主。

然而,勾践卧薪尝胆,在十年内每天都痛定思痛,想着把国家夺回来。终于在十年后,领兵消灭吴国,夫差因此而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在徐会盟,成为最后一个霸主。

【条目十】春秋大事件——三家分晋

【悦读】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天下的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吞并;有的国家英明的君主,进行了内部变革;有的国家则大权旁落,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有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用了各种方法收复民心,这样,这些国家的势力就越来越大了。

到了春秋末期,一向被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形成了几个大家族共同把持大权的局面,国君的权力被大大地削弱了,实权落到了六家大夫的手上。他们的势力都很强大,都有各自的地盘和武装力量,互相攻打对方。后来这场战争终于有了结果,韩、赵、魏三大家族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他们彼此基于实力的原因达成协议,废掉了早已成为傀儡的晋静公,并将晋国公室剩余的土地全部瓜分。他们的行为获得了周王室的认可,韩、赵、魏三家被周王正式册封为诸侯,由此建立了后来“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此三国也被世人合称为“三晋”。

《左传》——后世应用文写作的鼻祖

【条目一】初体验

《左传》一开始叫做《左氏春秋》,这样感觉好像是左氏专门为春秋写了一本书,而事实却不是的,这是一本独立的史书,开创了史书写作的新模式,也许是为了让读者避免误会吧,到了汉代改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主要记录的是周王室的衰败历程,诸侯争霸的残酷争端,除此以外,它对许多春秋时期的文化,比如礼仪规范、社会风俗、典章制度、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地理天文、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论等都有了详细的记载。《左传》中最擅长描述的是战争的场景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对言语以及外交辞令的记录也是它的亮点之一。

【条目二】《左传》到底是谁写的?

《左传》既然称之为“左”,那基本可以认定是一个姓左的人所写,那应该是左丘明了吧。但是做考证不能如此马虎,因为《左传》里记录的史实跨度时间比较大,语言表述并不一致,所以现在认为《左传》并不是在同一段时间内由一个人所写成的,它的成书时间大约是在战国中期。于是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战国时的人写的,有的人认为是刘歆伪所作。

总之关于《左传》作者的争论一直不停,并且还将持续。

【条目三】左丘明其人

左丘明姓左,名丘明。相传他是个双目失明的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算命以及身怀异能,但史书上并没有相关的记载。他曾经担任鲁国的太史,与孔子是同一时期的人物。他在职的时候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人们都很崇拜他。左丘明的家中世代都是史官,所以在他成长中历史氛围十分浓郁。左丘明的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曾经和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被孔子赞为“巧言令色”。他写的《左传》真实地保存了大量史料,文字优美,叙事鲜明,为后世人研究《春秋》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