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爸爸和大卡车宝宝
宝宝:浩浩 25个月 男孩
参加家庭指导的带教者:爸爸、妈妈
每次提到父母教育观念的重要性,我总会想起iPhone爸爸和大卡车儿子。那是一个夏天的早上,我按时来到了早教中心。每次和每个家庭接触之前,我总是会问问带班的老师关于孩子的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课不停地跑动,一刻也停不下来,妈妈上课就只能在他后面追,把他拉回来。25个月了,很少用语言表达需求,很多时候都是尖叫。爸爸很少来,和我们沟通就说只能打,打了才有效。”了解了宝宝的基本情况,我开始走进这组家庭。
这是一个80后家庭,来参加咨询的是爸爸和妈妈。问了几个常规问题后,进入观察与评估阶段,以便了解是宝宝的成长发育需要帮助还是照料者的带教引导技能需要提升。整个过程中我看到浩浩在活动外场不停地跑动,妈妈坐在一旁喊“别跑了,快看看妈妈手上有什么?这个多好玩。”而爸爸只是站在一旁,不停地摆弄手里的iPhone玩游戏,时不时地回头和我说两句,“老师,这孩子太皮了,只能打,你吼一下他安静两分钟,打一顿能安静五分钟”。和妈妈沟通中,得知浩浩非常喜欢车子,于是我开始加入到浩浩的玩耍中,希望了解他,并开始尝试一些引导方式。
我开始在浩浩能够接受我的距离内站定蹲下,表示友好地冲他微笑。他刚开始对我不理不睬,但等下跑累了,又看到我一直对他表示出友好,就开始端详我。我没有急着靠近他,只是试探性地问,“浩浩,你喜欢车子是吗?老师办公室有很多车子,你要不要去选一辆拿出来玩”。他看看妈妈,我表示可以一起来,于是浩浩大摇大摆地走进了我的办公室。为了能够迅速和宝宝建立互动的关系,办公室里面有很多玩具,门一开,浩浩没有任何的犹豫直接走到柜橱边挑起了玩具,通过这点可以看到,这个小家伙不是个怕生的孩子,而后续的互动中,也让我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挑选玩具的时候,是特别好的训练宝宝听指令的时候,而这也正是浩浩爸爸妈妈最苦恼的事,他完全不听指令。我稍微走快了几步,走到浩浩面前,“浩浩,想要车子是吗?”我拍拍地,“请坐下,老师拿给你。”他看看我,没有反应,于是我第二次发了一次指令“请浩浩坐下,老师拿给浩浩”。这时我轻轻顺势拉了浩浩手一下,他坐下的同时,我马上把车子递给他,帮助他了解听指令和积极反馈的关系。浩浩坐在地上摆弄着车子,时不时发出嘟嘟的声音,我模仿他并和他的车子不时碰撞并大笑,这让浩浩很是开心。不一会儿这辆车子玩腻了,浩浩起身要去拿另一辆,我再一次拍拍地“请浩浩坐下,老师帮浩浩拿”。这次浩浩听到指令,马上就坐下等待,等着老师拿车子给他,当我把车子递到他手里,及时地鼓掌表扬浩浩“真棒,能够坐下等老师”。妈妈瞪大了眼睛,说“从来没有过,在家里他要什么东西,都要马上到手,你怎么说都不行,不给就尖叫”。兴奋的妈妈,拉开办公室的门,大喊爸爸过来看。这个时候的爸爸,手里的游戏还没玩好,手里滑动着屏幕说“老师,一会儿就不行了,他安静不了一会儿”。然后眼睛又移动回屏幕继续游戏起来。
后续的半小时内和浩浩的互动,越来越好,以车子为兴趣点,浩浩在图书角选择了一本《汽车总动员》的书籍,在阅读中,他可以逐步听指令,翻书和“指读”。由于平时浩浩在玩耍互动中,家长的互动方式为“完全满足”或者“完全镇压”的方式,使得浩浩在听指令和语言表达上都存在了不同程度的问题。阅读的过程中,无论是什么车子浩浩总是会说“大打的”(大卡车)。
第一次家庭咨询结束了,通过观察记录与评估,浩浩的基本情况概括如下:
●大动作发展:较好
●精细动作发展:需要提升手眼协调能力
●语言发展表达能力:需要提升
●语言发展理解能力:良好
●社交发展:不怕生并有非常明显的社交需求,但缺乏相应的社交技能
●其他:听指令和专注力需要提升,问题在于互动者的引导方式
从浩浩整体发展来看,他的大部分发展都达到这个年龄段的要求,但个别发展需要提升,主要的原因不在浩浩而在浩浩的家庭环境和浩浩的主要照料者,后续和爸爸妈妈沟通中了解到以下情况:
1.作息安排
孩子的一日作息安排是孩子各方面发展的基础要素,浩浩一日安排中,两点让我有些堪忧。浩浩是典型的2—2—1家庭带教模式,即两位老人、两位家长和宝宝。老人感觉精力不够,浩浩又好动,于是在家老人为了让宝宝安静些,自己能忙些家务,就给浩浩看电视,电视全天都开着。于是“孩子看电视”就变成了“电视看孩子”,没有任何的引导和互动。如果外出要么就是全天都在外边玩耍,超市和小区的公园,同样引导性的互动较少,这样浩浩得到的语言引导和社交互动机会就非常欠缺了。
2.亲子互动时间
父母到家都很晚,所以浩浩和爸爸妈妈有质量的亲子互动时间不多,父母回家后又想有自己的时间,总是希望浩浩能自己玩。而长久以来浩浩好像也习惯了,所以很少主动邀请爸爸妈妈一起游戏,唯一要和爸爸互动就是要求玩iPad。电子设备替代了人为的互动和交流,没有太多的引导,这造成了浩浩听指令的能力较弱。
3.父母的互动模式
缺乏趣味性的家庭亲子活动和积极有效的引导方式,父母对浩浩的脾气秉性和兴趣爱好都不是很了解。于是父母的带教方式延续了老一辈的带教方式,即不听话就打,缺乏好的应对方式,这造成浩浩在和父母互动模式上“知道不对但不知道什么是对的”,特别是浩浩即使做对事情也缺少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这样浩浩失去了再探索的动力。
听过分析并看到了当天的变化,爸爸妈妈也意识到问题所在并希望得到改善,根据以上情况综合分析,我给宝宝父母三个调整方案:
1.平衡隔代教育
宝宝的父母必须要明白一个道理,老人可以帮助我们照顾宝宝,但教育宝宝主要责任还是在父母,终究有一天宝宝还是会回到我们身边,因此在早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浩浩的家庭情况,我和浩浩的爸爸妈妈一起制定了浩浩的作息时间,每天除了保证两次的户外活动以外,动静结合,后续逐步加入各类静态活动。特别是要求在3个月之内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要有1小时的高质量的亲子活动时间,形式由动到静,加入角色扮演游戏、积木搭建还有早期阅读。要点是在这1个小时内,父母要全心陪伴浩浩,不做与浩浩互动无关的事情。
2.电视时间
配合爸爸妈妈的亲子活动,逐渐减少浩浩看电视的时间,从原来的3小时减少到每天半小时,iPad全天不超过10分钟。即使是看电视和玩iPad也需要成人的陪伴和引导,让电子设备玩耍也成为亲子互动的媒介和桥梁。
3.早教课程
每周坚持两次课程,平时一次,周末一次,扩大浩浩的社交圈并得到教师的专业辅导。周末的课程爸爸妈妈一定要来参加,参加浩浩的学习过程并学习老师的引导方式,在过程中了解浩浩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4.积极互动反馈
宝宝的成长过程需要“互动—引导—反馈—鼓励”,在和浩浩的互动中,家长需要在浩浩的视线高度内和浩浩一起玩耍互动,并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后续追踪
3个月的过程中,总是会看到浩浩在早教中心的身影,过程中看到浩浩讲话的次数比以前多了,并且经常会看到浩浩会主动邀请爸爸妈妈一起玩耍,在爸爸妈妈的引导下,专注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上一次见到这对80后夫妻,他们和我说的一句话是“原来我改变了,孩子就会跟着变化,现在终于进入良性循环了”。父母是孩子的镜子,是孩子第一任教师更是孩子终身的导师。放下你手中所谓的繁忙,参与孩子的童年与他们一起成长吧!
姐抢的不是玩具而是关注
宝宝:林林 37个月 女孩
西西 13个月 男孩
参加家庭指导的带教者: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阿姨
每次在早教中心巡园,我总是喜欢在外场看孩子们玩耍听家长们聊天。近期家长们又多了一个热议话题“要不要生老二”。“这一个孩子以后太孤单,有个弟弟妹妹作个伴,可是呀,在上海再养一个负担有点重,而且听说产假也不多”,亮亮妈妈说。“说的是呀,咱们这辈儿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这两年父母身体不是太好,真是压力山大。我的问题是我家老人已经说了带不动了,要是有老二要我们自己想办法”,琪琪妈妈回复到。是否要二胎,家长们的顾虑多半集中在经济条件、后续照料人和以后的养老问题,却忽视了你的老大准备好了迎接他的弟弟妹妹了吗?
做过妈妈的我们或多或少都听过,很多爸爸在宝宝到来的初期,由于妈妈全部关注点都在宝宝身上,爸爸出现的失落、焦虑、轻度抑郁等情绪,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一个孩子?所以如果你准备家中再添一丁,大宝宝的心理建设要做些什么呢?全家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每次说到二胎的事情,我都会想起林林一家。林林爸妈都是70后,结婚比较晚,婚后第一年就有了林林。父母教育观念很好,林林很小就在早教中心上课了,各方面发展都非常均衡。最初接触这个家庭时,就有听说妈妈打算生二胎,也想等孩子大些。但没有想到的是弟弟在林林两岁的时候就来到了大家庭。刚开始为了照顾好弟弟西西,也为了林林能得到较好的照顾,爸爸妈妈决定自己带西西,妈妈全职,然后林林去爷爷奶奶家生活半年,爸爸妈妈周末一起带着西西去奶奶家看林林。半年中,林林和西西相安无事,林林每次见到西西也都很喜欢,又是亲又是给吃的。当妈妈觉得一切顺利的时候,就把林林接回了家。本以为全家在一起其乐融融,可是这半年多来,林林的脾气越来越大,动不动就打弟弟,然后哭闹非常严重,爸爸妈妈也感觉每天面对两个小家伙身心疲惫。手心手背都是肉,再送回去爷爷奶奶家,老人毕竟年纪大了,体力和精力达不到,而且老人太宠,以后自己再带就不好带了,可是目前的局面,爸爸妈妈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于是林林妈妈希望通过一对一家庭育儿指导获得有效的方案,改变目前的情况。
周三的下午,林林一家来到早教中心。刚进门林林就风一样地跑到外场,一下跳进了海洋球,站起来兴奋地朝妈妈挥手大叫“妈妈来呀,来呀”!这时候的妈妈手里还抱着西西。我和全家打招呼的时候,林林又再大叫“妈妈快来快来呀”!看这情形我知道常规的先咨询再观察的流程需要调整一下了。妈妈抱着西西也来到海洋球池边,弟弟西西刚进入海洋球池还有些紧张,一直抓着妈妈的胳膊不松手。这个时候林林已经等不及了,她用力拉着妈妈的胳膊,无论妈妈怎么解释弟弟的情况,林林都不听。就在妈妈要把西西抱起的时候,林林小手顺势打了西西的头。西西的哭声引来了爷爷和奶奶,奶奶第一时间抱起孙子,然后回头和林林说“不可以打弟弟的”。妈妈一把把林林从球池里面抱起来,还没等妈妈教育她,林林却大哭起来。林林西西哭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10分钟后两个小家伙情绪都比较稳定了,我建议爸爸妈妈撤出,让爷爷奶奶和阿姨陪两个宝宝。祖孙四人在毛毛虫钻桶旁,玩得很开心,西西爬在里面,林林追,西西出来的时候不小心碰头了,林林过去帮弟弟呼呼。看到这时我想再次确认一下林林和西西的矛盾冲突点。于是我示意爸爸参与活动,5分钟过去,和谐如初,应该说两个孩子对于爸爸的参与都不是很关注。于是爸爸撤出来,妈妈进入游戏。前面5分钟,进展顺利,后来弟弟西西累了要妈妈抱抱,姐姐林林也一同跑过去,也要妈妈抱。无论阿姨爷爷奶奶爸爸怎么哄劝都不行,林林就要妈妈,并使用各种方法把弟弟推开。争夺妈妈的大战,又是以林西姐弟此起彼伏的哭闹声收尾。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观察,接下来我需要和林林的家人进行沟通。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林林和西西在家的一日活动中父母对他们的姐弟两个的时间分配,这应该才是为什么林林脾气秉性变化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