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先秦与秦汉家书(2)

【原文】

告歆无忽:若未有异德,蒙恩甚厚,将何以报,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言有忧则恐惧敬事,敬事则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吊随而来。齐顷公之始,藉霸者之余威,轻侮诸侯,亏跂蹇之容,故被鞍之祸,遁服而亡,所谓贺者在门,吊者在闾也。兵败师破,人皆吊之;恐惧自新,百姓受之,诸侯皆归其所夺邑,所谓吊者在门,贺者在闾。今若年少,得黄门侍郎,要显处也,新拜皆谢,贵人叩头。谨战战栗栗,乃可必免。

【赏析】

从刘向的这篇家训中,我们能感受到一般鲜明辩证主义气息。刘向的“吊者在门,贺者在闾”和“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这两句极富哲理的话告诫他的儿子刘歆,身居要职,务必要恭谨敬事,只有这样才能免除祸害,长保荣显。

萧何诫后世

【作者简介】

萧何(?~前193),汉初大臣。沛县(今属江苏)人。曾为沛县吏。秦末佐刘邦起义。起义军入咸阳,诸将皆取金帛,何独收秦相府律令图书,得以掌握全国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和社会情况。楚汉之战时,荐韩信为大将,自任丞相,留守关中,输兵馈饷,军需无乏,对刘邦克项羽,建立汉朝,立有大功。汉初以功第一封郯侯。定律令制度,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对发展生产、巩固中央集权起过重要作用,为开国名相。所作《九章律》,今佚。

【原文】

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赏析】

萧何为汉朝开国丞相,功名显赫,位居人极,但却十分谨慎自律,为后人所推崇。萧何以短短的十四个字告诫后代子孙,应效法自己的节俭作风,言传身教,难能可贵。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作者简介】

马援(前14~49),字文渊,东汉茂陵人。少有大志,后事光武帝破隗嚣,拜伏波将军,平定交趾,立铜柱以表功,封新息侯。他曾在西北养马,得专家传授,发展了相马法,著有《铜马相法》。马严、马敦为马援的两个侄儿,少而孤,交结诸贤,并知名当世。马援要求子侄很严,其《诫兄子严、敦书》,历来为世人传诵。

【原文】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迄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赏析】

马援说,喜欢议论他人长短,随便讥刺时政法令,这是我最痛恨的事情;宁愿死,我也不愿意听说子孙有这样的行为。而后列举时人为例,真诚恳切,长者慈爱关顾之情流露无遗。而今,尽管我们有言论自由,但同时也应注意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表达自己正确的立场。

班固与弟超书

【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明帝诏班固为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历20余年,奉诏完成《汉书》。该书叙事详赡,继承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班固还善作赋,以《两都赋》最为著名。永元元年(89),以中护军的身份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后宪因擅权被杀,固受牵连,死于狱中。明人张溥辑有《班兰台集》。

【原文】

得伯章书稿,势殊工,知识读之,莫不叹息。实亦艺由己立,名自人成。

【赏析】

这封书信短的让人不觉得是书信,可以将它视为人生的座右铭来解读,它道出了“艺由己立,名自人成”这个深奥的道理,读后颇能令人深思。

严光九诫

【作者简介】

严光,存子陵。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少与光武帝刘秀同学,有高名。东汉建立后,他变姓名隐遁,刘秀派人遍寻访求,诏受谏议大夫,不受,隐于富春山。

【原文】

嗜欲者,溃腹之患也;货利者,丧身之仇也;嫉妒者,亡躯之害也;谗慝者,断胫之兵也;谤毁者,雷霆之报也;残酷者,绝世之殃也;陷害者,灭嗣之场也;博戏者,殚家之渐也;嗜酒者,穷馁之始也。

【赏析】

过分贪食是腐坏肠肚的祸患,贪财好利是丧身的仇敌,嫉妒是亡命的大害,恶言恶意是断颈的兵器,诽谤诋毁他人会遭到雷电击毙的报应,残害酷虐是自绝后嗣的祸殃,陷害他人会断子绝孙,赌搏会逐渐使你倾家荡产,嗜酒无度是穷困冻馁的开端。凡此种种,在今天看来大多具有唯心的色彩,但仍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朱晖语子

【作者简介】

朱晖(?~89),字文季,东汉南阳宛(今河南南阳市)人。出身世族之家,幼丧父母。明帝时任临淮太守,后官至尚书令。

【原文】

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赏析】

朱晖为人讲义气,重信诺。同县张堪生前以妻子儿女相托。张堪死后,朱晖常常接济、照顾他的妻子儿女。朱晖之子朱颉对此不解,他于是对儿子说了这两句话。他认为要诚信待人,而有讲信用不只是说说而已,需要的是铭记于心。在提倡诚信社会的今天,不更需要朱晖这种精神和榜样吗?

丁鸿与弟盛书

【作者简介】

丁鸿(?~94),字孝公,东汉颖川定陵(今河南郾城西北)人。13岁时,从桓荣受《欧阳尚书》,持“天人感应”论。后与诸儒于白虎观论定五经同异,深得章帝赏识,被提升为校书官。和帝永元四年(92),代袁安为司徒,后官至太尉。

【原文】

鸿贪经书,不顾思义,弱而随师,生不供养,死不饭口含,皇天先祖,并不礻右助,身被大病,不任茅上。前上疾状,愿辞爵仲公,章寝不报,迫且当袭封,谨自放弃,逐求良医。如遂不瘳,永归沟壑。

【赏析】

丁鸿起初不愿承袭父亲的封爵,上书辞让于其弟丁盛。这封信写的就是辞让爵位的理由。这种谦让精神,与那些为争夺权位骨肉相残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蔡邕之女训

【作者简介】

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历官议郎、左中郎将等,一生多坎坷。著有《蔡中郎集》。他是一位奇才,经史、音律、天文、辞赋、书法,无一不通,深厚的修养使其总结出一套因才、因性别而又重在心理的教育子女之法。

【原文】

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面一旦不修,则尘垢藏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咸知饰其面,不修其心,惑矣!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故览照拭照,则思其心之洁也。傅脂,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润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

【赏析】

这是蔡邕针对女性特点写给女儿的一篇家训。在文中,他抓住女孩子爱美这一心理特点,教诲女儿如何在日常的生活中把外表美与品德修养巧妙地联系起来,加以诱导提示,强调只有外表的靓美和端庄的品行相统一,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一个人的心灵就像他自己的头和脸面,需要注重修饰与美化,如果不重视,“则尘垢藏之”,也就使邪恶的东西就有隙可乘。他观察女儿举止的细腻,有的放矢地谆谆教诲,终于使女儿文姬成了大器。在古代家庭,能成功教育女儿成材的例子并不多见,这样的例子就尤其值得引起重视了。

范滂母勉子

【作者简介】

范滂母,姓氏未详。范滂(137~169),字孟博,东汉汝南征羌(今河南郾城)人。初为清诏使,迁光禄勋主事。后为汝南太守宗资属吏,抑制豪强,与太学生交结,反对宦官,与李膺等同时被捕,次年还乡,后再度被捕,死于狱中。

【原文】

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赏析】

要知范滂母为何有此一言,首先应了解故事背景,建宁二年(169),大捕党人,诏下捕滂。督邮吴导至滂所在县,抱诏书,呆在旅舍里哭泣。滂听说后,知道是为了自己的缘故,便主动走到衙狱。县令大惊说:“天下之大,你为何还到这里来?”便解印绶,准备与之俱死。滂临刑前辞别老母,不忍割舍,益增感戚。滂母于是说了这番话,滂跪受教,从容赴死。作为一位母亲能有如此胸襟,儿子令人敬佩,母亲更是值得叹服。

司马徽诫子书

【作者简介】

司马徽(?~208),字德操,东汉末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善于知人,庞德公称之为“水镜”,长期居荆州,曾荐诸葛亮、庞统于刘备,后为曹操所得,不久病死。

【原文】

闻汝充役,室如悬磬,何以自辨?论德则吾薄,说居则吾贫,勿以薄而志不壮,贫而行不高也!

【赏析】

身处逆境,更能显示出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而且往往更能激发人的志气和勇气,所以,我们应注重逆境对人格生成的积极意义。书信言简意赅,充盈浩然之气,是为家训的精当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