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先秦与秦汉家书(1)

姬旦戒子伯禽

【作者简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历代家书》收录了上起先秦,下迄明清的一百余份家书,堪为家书中的佳品。其中当然有部分与我们现在的价值观念、伦理意识不相符合之处,但去芜以存真、披沙以见金,唯看读者朋友鉴别与取舍。

姬旦,姓姬,名旦。出生年月失考。西周初政治家,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封地在今陕西岐山,史称周公、周公旦。早年随周武王伐纣、商后又辅佐成王,平定蔡叔、霍叔、管叔及纣王之子武庚发动的叛乱,建洛邑为东都(今河南洛阳)。据传,他重视礼乐,制定周朝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的开明统治,鼓励发展,一时民食充裕,天下太平,形成所谓“威康之治”。周公家训对后世影响甚大。

【原文】

慎无以国骄人

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勿以鲁国骄士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险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去矣,其勿以鲁国骄士矣。

【赏析】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家喻户晓。在这里,周公且告诫儿子伯禽要像自己一样,并不因身份的尊贵而轻视有识之士,时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以恭谦之心广招天下贤才;还告诫儿子要居安思危,好好治理鲁国。

孙叔敖家训

【作者简介】

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令尹。期思(今河南淮滨东南)人。囗氏,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公元前579年郩(今河南郑州东)之战时,辅助庄王指挥楚军,大胜晋兵。相传他三任令尹而不喜,三次去职不悔。

孙叔敖文韬武略,善于治国,也善于治家。

【原文】

王封汝,必无居利地也。楚、越之间有寝丘者,甚恶,可长有以食也。

【赏析】

孙叔敖告诫子孙,在大王分封的时候,应要求环境险恶的地方,只要艰苦创业,一样可以兴旺不衰。为官者能否守住节操、大义是一种考验,孙叔敖临终不忘警示子女,可见其心境之明净和高远。

公孙侨家训

【作者简介】

公孙侨(?~前522),春秋时政治家。公元前554年为卿,23年执政,历郑简公、定公两朝。时晋、楚争霸,郑国弱小,他实行改革,整顿田地疆界和沟洫,有利农业生产;后又创立按“丘”征“赋”制度,把“刑书”(法侔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不毁乡校,以听取“国人”意见。这些改革给郑国带来了新气象,使郑国处于晋、楚两强之间得以安然无事。公孙侨死后,郑国“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就连孔子闻其死,也为之出涕。

【原文】

大适小,则为坛;小适大,苟舍而已,焉用坛?侨闻之:大适小有五美:宥其罪戾,赦其过失,救其灾患,赏其德刑,教其不及。小国不困,怀服如归,是故作坛以昭其功,宣告后人,无怠于德。小适大有五恶:说其罪戾,请其不足,行其政事,共其职贡,从其时命。不然,则重其币帛,以贺其福而吊其凶,皆小国之祸也,焉用作坛以昭其祸?所以告子孙,无昭祸焉可也。

【赏析】

公孙侨从政治家的角度纵论处理大、小国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小国如想保持尊严和自己的地位,切勿惹是生非给自己招致灾祸。这里虽是论立国之道,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无启迪。

孟轲母训儿

【作者简介】

孟轲的母亲仉在我国古代社会中以教子有方被推崇为贤母的典范。汉代学者刘向的《列女传》记录了她的事迹。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学所至,孟子自若。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俱而问其故。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俱,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赏析】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人如果荒废学业,就会像快要织好的布被剪断一样半途而废。父母是人一生中最早,也是最好的老师,但绝大多数的父母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扮演这一角色。而这则故事中的孟母可为为人父母学习的榜样。孟子听从了母亲的教诲,改正错误,坚持不懈地勤苦学习,终于成天下名儒。

韩非家训

【作者简介】

韩非(?~前234),战国时思想家、散文家。韩国的旁支公子。他曾是荀子的学生,但其思想又源于老子,综合了商鞅、申不害前法家的思想,最后形成了更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他见韩国削弱,曾屡次上书谏韩王,韩王不用。于是发愤著书。书传到泰国,为秦王所称赞。后韩非出使到秦,为李斯所陷害。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赏析】

应该如何教育子女,一直是人们关切的话题,因为在孩子身上寄托了父母太多的期望。这篇文章指出了儿童教育的严肃性,指出做父母的教育子女,要随时随地把身教与言教结合起来,以身作则,才能使子女健康成长。

刘邦手敕太子

【作者简介】

刘邦,即汉高祖(前256~前195),字季,沛县(今属江苏省)人氏。早年曾任泗水亭长。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事,他率众响应,自称沛公。初为项梁部属,后与项羽共同伐秦,先行攻入咸阳,被封为汉王。不久,即与项羽反目,展开达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灭项羽,统一全国,建立西汉政权,定都咸阳。统治期间,他模仿秦朝制度,确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迁六国旧贵族和豪强于汉中,加以控制。在翦灭韩信、彭越、英布割剧势力的同时,积极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为发展农业生产、开拓西汉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原文】

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昔昔所行,多不是。

尧舜不以天下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耶?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咸称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为事也。今定汝为嗣。

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汝见萧、曹、张、陈诸公侯,吾同时人,倍年于汝者,皆拜,并语于汝诸弟。

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余诸儿,皆自足立,哀此儿犹小也。

【赏析】

这是汉高祖刘邦病危时写给长子刘盈的一封敕书。敕书确定太子刘盈为皇位继承人。

这封敕书篇幅虽不长,但却包涵了刘邦以一个父亲和帝王的身份,临终向儿子和帝位继承人谆谆告诫:要读书、要用贤、要治理好天下。敕书一反通常的命令式而用刘邦自己从政的切身体会要儿子理解和省悟做一个帝王身上所负的重任。此敕书言简意深,情浓意重,语言朴实无华,在历代帝王敕书中别具特色。

东方朔诫子书

【作者简介】

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西汉文学家,博学多才,尤善辞赋,以《答客难》较为有名。汉武帝当政时期,为太中大夫,性情诙谐滑稽,常以滑稽讽谏时事。

【原文】

明者处事,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与道相从。首阳为拙,柳惠为工。饱食安步,以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是故才尽者身危,好名者得华;有群者累生,孤贵者失和;遗余者不匮,自尽者无多。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赏析】

东方朔认为,明智的人,就是那些为人处世能做到恰到好处,能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进退有则、游刃有余的人。他以此来劝勉子弟如何居官处世。

刘向诫子歆书

【作者简介】

刘向(前77~前6),字子政,汉宗室。为人俭朴,廉洁乐道,不交接世俗,精研经学与天文。成帝时,数次上书言事,论时政得失,语甚痛切,发于至诚。尝奉旨典校宫中藏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鼻祖。有三子,皆好学,以少子刘歆最为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