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鉴赏

在艺术鉴赏、艺术体验和艺术创作中,艺术鉴赏是审美的基础。鉴赏力不高,自然会影响艺术体验的效果,也制约着艺术创作的水平。

艺术鉴赏,越来越成为当今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听一场音乐会,看一台戏剧,出席一个画展,参加一次诗会,或者独自一人在家欣赏乐曲、品鉴画册,这都是一种艺术的鉴别和欣赏。

作为情感的审美表达,艺术作品总会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体现在艺术作品之中。艺术欣赏者在鉴别和欣赏过程中,品评其中的精妙,感受其中的情感与思想,陶冶情性、启示心灵。

尽管艺术作品诞生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但在艺术鉴赏中,你都可以穿越时空到达艺术家创作时的审美现场,与之对话,感受着另一个新的色彩斑斓的生命世界。艺术鉴赏就是这样的美妙与神奇。

什么是艺术鉴赏

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书里,选载了《吕氏春秋》中的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意在使小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知音”一词的内涵。这就是一个生动的艺术鉴赏过程。

当伯牙“方鼓琴而志在泰山”时,钟子期立刻领会到“巍巍兮若泰山”;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子期马上听出“洋洋兮若流水”。伯牙高逸的艺术品格与子期超凡的艺术鉴赏力珠联璧合,成就一段千古佳话。伯牙虽然琴艺卓绝,但是作为樵夫的子期,其高超的感悟力更是令人浮想联翩。

狭义的艺术鉴赏,是欣赏者通过对作品艺术元素的感知、把握和想象,获得审美享受的精神活动。当然,从广义上说,大自然和客观外在也会展示出一种艺术现象,如奇石异卉、独特地貌和天文景观等,同样可以作为鉴赏对象而进入人的审美范畴。

艺术创作是艺术鉴赏的客观基础,而艺术鉴赏则是艺术创作的审美归宿。艺术创作,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活动,才能真正呈现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据说后来子期亡故,伯牙毁琴而不复弹,可见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没有受众的鉴赏,孤芳自赏的意义自然是有限的。此外,艺术作品市场价值的实现、艺术收藏与经营也要借助于艺术鉴赏。

在论及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关系时,曾有过这样一个命题:在艺术的发源史上,到底是先有一个“创作者”,开天辟地般地创作出了一件艺术品,还是先有一个“鉴赏者”,赫然定义了一件艺术品?

这是个有些类似于“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不一定需要确定的回答。因为每个人对此的概念和视角是不同的,因而有不同的选择。

艺术自诞生之始,就是具有选择性的。选择的过程即鉴赏过程,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

一般而言,艺术鉴赏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必要的条件:

一是艺术品自身具有可供审美的内涵和审美的价值。

二是鉴赏者自身具有一定艺术素养、文化知识、生活阅历和审美能力。

中国有一句俗语说,“有眼不识金镶玉”。没有艺术鉴赏力,即便是上乘的艺术品,也会被视作凡物。英国《每日电讯报》2010年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三个窃贼闯入位于马德里南部郊区的一座仓库,开走了停在里面的一辆货车,车内的30余件艺术品分别出自西班牙绘画大师巴勃罗·毕加索、哥伦比亚艺术家费尔南多·博特罗和西班牙雕塑家爱德华多·奇利达等名家。警方后来在马德里西南的阿尔科尔孔附近地区找到这辆货车,物品被洗劫一空。

巴勃罗·毕加索与他的沃拉尔系列版画作品

作者讲解油画与国画的差异性 视频精选

不久,一名废品收购商向警方报案,他以30欧元的价格收购了一件铁塑,但怀疑出自雕塑家爱德华多·奇利达之手。经过鉴定,这件艺术品就是马德里南郊仓库中失窃的奇利达雕塑,估值约为80万欧元,而在窃贼眼里,只不过是一堆废铜烂铁。

三是艺术品与鉴赏者的契合与共鸣。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艺术偏好。我认识两个大学生朋友,都喜欢音乐,一个喜欢听西洋音乐,一个喜欢听古琴。两人常常各执所爱,争论两种音乐的优劣。一天,国家大剧院上演歌剧《卡门》,喜爱西洋乐的同学买了票,请另一位同学一同看戏。戏未过半,那位古琴爱好者却已沉沉入睡。

美,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并不一定就能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关键是它能否契合审美的主体。艺术范畴十分广泛,从音乐、舞蹈、戏曲,到绘画、书法、摄影等。即使同一种艺术形式,也有不同的种类,绘画就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漆画等;即使是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工笔、写意、白描等。一个人不可能对所有的艺术门类都发生兴趣。所谓艺术鉴赏,需要鉴赏者与特定的艺术门类,甚至特定艺术品之间形成审美交流和沟通。

费尔南多·博特罗与他的作品

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调动自己的理念标准、生活经验、艺术修养,通过辨析、想象和理解,对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进行美的“再创造”,对艺术形象和作品的意义进行“再评价”。即使面对同一件艺术品,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有一出十分有名的话剧《艺术》,舞台上只有三个男人,愤世嫉俗的航空工程师马克、追求时尚的皮肤科大夫塞尔吉和在干了大半辈子纺织业失业后、刚刚开始凑合着学做文具生意的伊万,是三个在职业、年龄、性格和兴趣爱好上迥然不同却又情同手足的好友。面对一幅几乎全白的现代派油画,三人艺术的认知与价值观出现裂痕。争议、傲慢、迁怒、诋毁、拳脚相向乃至决裂。其间引发的三人感情风暴,在给观众带来了笑声和感动的同时,也带来了某种生活哲理的启示。

单从艺术角度而言,《艺术》再清楚不过地表现了艺术本身投射在人的主观内心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即使面对这部名为《艺术》的话剧,也有诸多的理解。作家陈村曾这样评述它:“如果有个心电图一样的仪器察看,它行进的曲线很优美,一点不造作。它挠了我们的许多痒,是生活的,也是艺术的,也是女人的,也是友谊的,也是与时间有关的。”

Image-0005

Image-0006

莎士比亚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艺术鉴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莎士比亚创造的哈姆雷特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不同的人读来,对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形象都会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人认为他是一个富有人文精神的学者,有的人认为他是一个精神病人;年轻的女子会把他视为自己的梦中情人,血性的男子为哈姆雷特的复仇而快意。

鉴赏的起点在于,莎士比亚塑造了一个丰满、动人的独特典型人物形象,给每一位鉴赏者提供了再创造的空间。每一个鉴赏者,在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中,再现的既是哈姆雷特,又不是哈姆雷特。他们更多看到的往往是自我。

艺术鉴赏,让艺术内涵丰富起来,它会因为鉴赏者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审美印象,也会因时代的不同而赋予其不同的审美内涵,正因为历经岁月陵替和千万鉴赏者的审美再造,一部艺术经典才能够魅力四射,流传久远。

哲学家朱熹说过,物物有一太极,人人有一太极,事事有一太极,时时有一太极。他又说,月印万川,洒在江湖,则随处可见。

朱熹所说的明月,如果比拟为是一幅艺术品,那么对之进行的鉴赏,就是由外向内的审美“观照”,是“万物有我”“境随心转”的一种主观投射。明月高挂,慷慨悲歌之士,大抵会吟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蹉跎之人,可能会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自我释怀;热恋之人,遐想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情境;而久居他乡的倦客,则不免发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了。

唐寅国画作品“诗画山水”

艺术鉴赏的复杂性在于,审美再造有很大的辨识空间,因而其魅力也在于此。传说,唐寅有一幅作品,叫《川上图》。画的是一个人牵驴过桥,桥下水流湍急,犟驴不肯过桥,牵驴的人用力拉扯。这幅画在画店出售,被人以高价订购,约好次日取画。

当天打烊之后,店主想弄明白这幅看上去平淡无奇的画为什么竟然卖出高价。当他仔细观察这幅画后大吃一惊,牵驴者与驴之间竟然是空白——画家“忘”画绳子了。店主担心买主看出破绽,反悔不买,于是,当即拿起毛笔添上了一条绳子。不料,次日买主见画后弃之而去,且愤然不悦:“此画妙在‘无绳之牵’,添上这么一根绳子,还有什么价值?”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作“画蛇添足”,虽说是人所皆知,可在艺术鉴赏中,却不乏“画蛇添足”之人。

生命主体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艺术鉴赏

艺术门类丰富众多,艺术作品千差万别。不同的鉴赏主体,其个性特征和偏好不同,所处的生命阶段不同、走过的生命历程不同、向往的生命境界不同,其心仪的艺术对象往往也不相同。因此,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鉴赏对象,本身也就成了一门艺术。

虽然在鉴赏上各有所好,但有几个原则是共通的:

一是鉴赏的门类应契合自己。

鉴赏者与鉴赏对象之间必须发生一种审美关联,才能产生从审美注意、审美体验、审美理解到审美愉悦的过程。两者恰如“金风玉露一相逢”,随着鉴赏者的情感融入,最终达到“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境界,鉴赏由此得以升华。正是这“相逢”而“默契”的不可捉摸性,决定了审美主体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如果你对色彩和构图比较敏感,你就选择欣赏绘画;如果你节奏感强,你就选择音乐;如果你热衷故事情节,你就选择话剧或电影……在林林总总的艺术之苑中,总会有一棵或几棵你所青睐的树。

即使在同一门类中,也有不同的风格。比如音乐而言,有歌剧、摇滚乐、蓝调、舞曲、爵士乐,等等;即使是同一流派,每个艺术家还有不同的特点;并且,同一个艺术家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风格。总之,在艺术鉴赏的选择上,对了,就是好的。

二是艺术鉴赏的方法应循序渐进。

比如鉴赏音乐,不要一开始就去听复杂的古典音乐。首先听一些简单而容易接受的音乐作品。可以在欣赏交响音乐之初先做一些入门的训练,比如说英国作曲家布里顿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中,其间通过指挥与解说员插入讲解,介绍管弦乐队中所用的各种乐器及其特有的音色和乐队组成,从中可以学习到有关管弦乐队的基本知识。作为中国的欣赏者也可以先从欣赏本国作品入手,例如《金蛇狂舞》《梁祝》等这些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还可以欣赏一些带有标题的音乐,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舒曼的《梦幻曲》,等等,之后,再有针对性地读一些有关音乐知识的书籍。通过量的积累,使我们对音乐作品的形式、内容,以及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有直观的认识和感悟。

①布里顿《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音乐赏析

②金蛇狂舞 音乐赏析

③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音乐赏析

④圣-桑《动物狂欢节 ——天鹅》 音乐赏析

⑤舒曼《梦幻曲》 音乐赏析

虽然说对于初学者而言,用不着去钻研过深的音乐理论,但是对于作曲家的情况,作品的背景、以及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等最基本概念最好还是要清楚。譬如说,如果你不了解西贝柳斯写《芬兰颂》的背景,你会觉得那些压迫感超强的不和谐音符对你来说就是一种折磨。一般知识掌握后,再逐步听一些难度较大的曲子,就会容易接受。

⑥西贝柳斯《芬兰颂》 音乐赏析

即使面对同一个艺术品,也有一个逐步深化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不要指望一眼就能看得明白、透彻,要在不断的观赏和揣摩中把握艺术品的要旨。

黑格尔曾指出:遇到一件艺术品,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们的意蕴和内容。前一个因素——外在的因素——对于我们之所以有价值,并非由于它所直接呈现的;我们假定它里面还有一种内在的东西,即一种意蕴,一种灌注生气于外在形态的意蕴。

黑格尔肖像

这说的就是艺术鉴赏由外到里,由形式到内容的过程。当我们面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首先会注意到蒙娜丽莎那微妙的笑容,那是整个画面的中心。但是,进一步观看,就会发现那优美的双手和背景中静默的山水,都同她的微笑相协调、相呼应,进而会感受到整个画面所流露出的自然、优雅的气息。我们将蒙娜丽莎的微笑与画家所处的时代联系在一起,就会逐步理解达·芬奇所描绘的蒙娜丽莎实际上代表了人的仁爱和尊严。这正是达·芬奇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是作品“永恒的微笑”的魅力。

我对《蒙娜丽莎》的鉴赏,就经历了一个逐步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我虽然了解这幅旷世杰作在宣扬人文主义和反对神权至上方面的历史性作用,但是,从艺术技巧来说,开始我并没有认识到它的绝妙之处。我感到人物形象不够美,并且后景有些杂乱。

直到那一天,我在卢浮宫面对原作时,我才真正领会到这幅作品整体的和谐感以及蒙娜丽莎令人震撼的表现力。这幅名作比我想象的要小得很多。但是,你在很远的地方就能感受到它涌动的气场,以及它四射的光芒。画中的蒙娜丽莎是那么栩栩如生,在梦幻般的背景中是那么神秘莫测!她的微笑似乎带有一丝嘲讽的意味,直透我的心底,仿佛在鄙夷我的浅薄无知。站在这幅绝世经典前面,我真是无地自容。

三是鉴赏应融入生活之中。艺术鉴赏的途径有很多,你可以到音乐厅、展览馆、大剧院进行专门的鉴赏,也可以购买书籍、光碟、画册在日常生活中阅读欣赏,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艺术鉴赏。当然,也可以几种途径兼而有之。

作为一个普通爱好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能多进行一些专门性的艺术鉴赏,当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尽可能把艺术鉴赏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把读书、听音乐、欣赏艺术品等作为每日人生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这样,艺术鉴赏就成为一种生命状态了。这看起来似乎很普通寻常,实际上已达到艺术鉴赏的上乘境界。

达·芬奇油画作品《蒙娜丽莎》

木心说:“一个艺术家,人生看透了,人生成熟了,还有什么为人生,为艺术?都是人生,都是艺术。”艺术家如斯,普通人亦如是。这即是艺术地活着。

进入这种生命状态后,你会发现艺术之美,包孕着你的生命,存在于你的身边,你会发现,艺术鉴赏并不限于艺术品,你身边的普通物件、周边的景物,皆可鉴之、赏之、美之、乐之。

我在浙江工作期间,住地毗邻西湖,繁忙之余,在西湖边散散步,沉浸在诗情画意般的自然美景中,真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如诗人所言,西湖之美,是“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不论是春天的“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还是夏日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或是秋意盎然的“岸沙全借白,山木半含清”,以至于瑟瑟冬日的“山影浅中留瓦砾,日光寒外送涟漪”,都令人印象深刻;此外,还有“晴西湖”“雨西湖”“雾西湖”“雪西湖”之谓,景色不同,风韵无限,凡此种种,真是“处处回头尽堪念,就中难别是湖边”“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用心体会“身边的艺术”,始终是我放松心灵、品味人生的一种途径。由此我想,对每个人而言,从身边之物开始,择便而从,融入生活,开启你的艺术鉴赏之旅,总是最方便、最有效也最值得提倡的吧。

作者国画作品《太行人家 春夏秋冬四屏》

如何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曾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

不可否认,每一个人都有潜在的艺术细胞,对艺术有一定的鉴别和欣赏能力,但不同的人因为学识水平、人生阅历、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的差异,有的人仅仅停留在对艺术作品简单认知上,有的人则可以感悟到艺术作品的生命指向和审美本质。罗丹说过:“所谓人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吴冠中油画作品

那么,如何提高艺术鉴赏力呢?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提高艺术鉴赏能力,需要让自己尽可能内行一些,要掌握一定的艺术基本知识。

比如说欣赏中国画。中国画的书写线条的方法被称为“用笔”,中国画用水墨的方法,被称为“用墨”。传统中国画的笔法,讲究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再下笔,而且要求笔笔到位。墨法,浓淡枯湿,随意运之。俗语说,“墨分五彩”,就是指其表现的丰富性。利用水的作用,以浓、淡、干、湿、深、浅的不同,体现出变化。其中宿墨的运用,相对更难一些,但如果用得好,内涵更丰厚。

即使是创新,也脱不了这样的基础。吴冠中先生游走于油彩和水墨之间,互相借鉴、移植。循着“移花接木”的写生方法,借水墨酣畅淋漓的运笔,创造了中国画的新意境。如他的《走近荷塘》,运用随意流畅的笔触,横向排列出几大色块,几笔暗红色象征着荷花、浅绿色象征着荷叶、大片的黑色代表倒影、白色又仿佛是水中的天光,画面没有一笔具体的描绘,但相融一起,那些原来生冷的笔触此刻又是那么灵动,光影摇曳,栩栩如生。只有对油彩和水墨的技法有所了解,才能真正理解吴冠中不同于传统的高明之处。

如果你有更深的意趣,还可以长期跟踪了解某一重要流派、某一个重要艺术家的动向。就绘画而言,可以看书画专集、艺术专业期刊、画展、拍卖预展,对所喜爱的书画名家的不同时期作品的不同风格、所用纸质、印章、款识和用笔用墨等特点进行研究,并与其他书画家比较并了解其异同点,从中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正是因为如此,有许多爱好者最终成了专家。

作者画荷 视频精选

艺术鉴赏不是单纯的形式欣赏,更重要的是把握艺术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怀和审美内涵,有些艺术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甚至反映了重大的社会事件。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艺术鉴赏的水平。

被称为北宋四大家之一的米芾认为,真正的鉴赏家对艺术品是真心喜爱,并且秉持严肃的态度考证求索,有些鉴赏家本人就是艺术家;而有些鉴赏收藏只不过是有钱人的附庸风雅,其鉴藏的所谓“珍秘”,往往只不过是贻笑大方的赝品。他的原话为:“鉴赏家谓其笃好,遍阅记录,又复心得,或自能画,故所收皆精品;近世人或有赀力,元非酷好,意作标韵,至假耳目于人,此谓之好事者。置锦囊玉轴以为珍秘,开之或笑倒。”米芾所讥讽的现象,今天屡见不鲜。

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

毕加索的壁画《格尔尼卡》,作于20世纪30年代。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她已死的孩子;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只断了的手上握着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家把具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

此画创作的背景是,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克斯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很多平民百姓,格尔尼卡被夷为平地。毕加索在画这幅画时说:我清楚地表明了对那些把西班牙沉浸在痛苦与死亡的海洋中的好战集团的厌恶和鄙视。以此来揭露法西斯的罪行。

如果你不了解那一个时期世界的历史,和格尔尼卡遭轰炸的背景,就读不懂这幅名作。

想象力是艺术的翅膀,也是鉴赏的翅膀。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真正进入审美体验,实现审美升华。

德彪西的代表作、素有“交响素描”美称的《大海》,作品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从拂晓到中午的海”,舒缓平和,犹如平静海面,在晨雾间若隐若现;第二乐章叫作“嬉戏的浪花”,情绪开始变得轻松欢快,表现的正是大海的欢腾雀跃、浪花翻涌如白莲花一般;而第三章叫作“海与风的对话”,情绪激越昂扬,可以称得上是“咆哮的海”了。

①德彪西《大海》 音乐赏析

德彪西的创作特点是善于呈现复杂的景象变化,所以对于初听他的作品的听众而言,可能会觉得旋律怎么都是断断续续的?其实,这正是德彪西的特点:想象一下,大海就像是一位捉摸不透的少女,刚才还是阳光灿烂,倏忽就是狂风骤雨了,你怎么能够用一种固定的旋律来描绘她的多变呢?不如就放空“旋律”的固有概念,跟随作者的情绪起舞、感受作品的脉动。

中国的传统民乐《彩云追月》,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意境优美的作品,而作品的展开也的确如风轻云淡、月移影摇一样,在不动声色之间,优美的旋律慢慢引入……相信这样的如梦如幻的仙境画面,只有靠你的想象才会发生。然而,并非如此,有一次我确实目睹了这个画面。那是一个皓月当空的秋夜,我站在阳台上,见彩色的云霓追逐着明媚的满月。那云是五彩的,大朵大朵,一会儿紧随明月而逐,一会儿裹挟明月而嬉,或幽或明,或静或动,一时间竟生出万千气象来!此刻,原先静谧的夜空竟然仙乐缭绕,发散于周天之上。细细听来,哦,那便是《彩云追月》!细细一想,那乐曲原来是从我心臆中发散而出的。

彩云追月 作者 摄

②中国传统民乐《彩云追月》 音乐赏析

作者国画作品欣赏(一) 图片精选

这是音乐鉴赏的一个境界,能置身于此境之中,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艺术作品,有些偏于写实,易于把握;而有些空灵虚幻,回旋的空间较大,在那里,你可以尽情驰骋你想象的骏马。

此外,鉴赏者的阅历修养也很重要。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作过一首词,其中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反映了主体在不同阶段对客观外在的不同感受。

鉴赏主体总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感受和理解艺术作品的。英国音乐学家柯克说:“我自己对莫扎特的大调作品的理解是:在童年时期,悦耳的音乐;青春时期,优美而典雅的,但不深刻的音乐;成年时期,优美而典雅的音乐,在其中贯穿着深刻而扣人心弦的情感在里边。”鉴赏者的人生阅历与知识积淀得越厚,对艺术的理解就越深刻。

唐代张彦远这样论及赏画者的修养,“精通者所宜详辨南北之妙迹、古今之名踪,然后可以议乎画”。当然,不可能要求鉴赏者都能够遍览名胜、历尽沧桑,但尽可能多地丰富自己的生活,拓宽自己的见识,接触不同的人物,对于艺术鉴赏肯定是会有帮助的。

黄宾虹国画作品

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把画作按照水平高低分为三类:“画有初视者令人惊叹,以其技能之精工,谛视而无天趣者,为下品;视而为佳,久视亦不觉可厌,是为中品;初视不甚佳,或竟不见佳,谛观而其佳处为人所不能到,用笔天趣,非深明其旨者视若无睹,久视无不尽美,此为上品。”应该说,黄宾虹的上、中、下三品之谓,虽是论作品本身的优劣,而实际上也是对鉴赏力的一种衡量。

中国明清画家八大山人朱耷书画作品

普桑油画作品《阿卡迪亚的牧人》

“八大山人”朱耷,就是一位调制“境界”的大师。他的绘画尤善写意,笔墨简练而孤冷高洁,其作品向来被视为“省”的典范。

在朱耷笔下,一只寒鸦、一株海棠,只需寥寥数笔,便可形神毕肖。他往往只在画幅上不到几分之一的地方作画,而那大片的留白,作者什么也没说,但却给后人无穷的解读空间。

普桑是我欣赏的一位画家。他的画作往往具有多重的主题解读,比如《阿卡迪亚的牧人》,就留给欣赏者以多种的想象和解读,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作者国画作品《昆仑月夜行》

我参加全国第十届美展的那幅作品《昆仑月夜行》,就是采用了普桑的手法:雪峰巍然,明月高悬,一行疾驰的马队突然勒马止步,为首的女性手指前方,似乎发现什么……他们要前往何方?为何急行于月夜?画面充溢着骚动感,与宁静的月夜形成强烈的反差,在带有一丝神秘的色调中,游弋着不可名状的困惑和新奇,叩击着人的心灵,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让人们急欲寻求未知的答案。曾有画家友人观后说了自己对此画的理解,可是又没有把握,便问我它的主题是什么,我笑了笑回答——我也不知道,你想象什么就是什么吧!

艺术的境界的营造,在于创作者,也在于鉴赏者。“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养成多看、多听的习惯,日积月累,修养到一定阶段,自然成为知音。

如何创造艺术鉴赏的条件和氛围

2007年,《华盛顿邮报》做了一个“感知、品味和人的优先选择”的社会实验。其中发生这样一件有趣的现象:

在地铁站,一名男子在45分钟内用小提琴演奏了巴赫的6首作品。这期间约有2000人从他身旁匆匆经过,只有6个人停下听了一会儿,约20人在他前面地上所放的帽子投了钱,共计32美元。

这名男子是谁?

他就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约夏·贝尔。他所用的小提琴价值350万美元,他演奏的是世上最复杂最优美的乐曲。然而,在45分钟内,他只得到可怜的32美元的施舍,更叫人不解的是,只有6个人赏光驻足听了一会儿。

而就在前两天,约夏·贝尔在波士顿一家剧院演出,听众趋之若鹜,一票难求,买一张票平均得花200美元。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华盛顿邮报》在实验结束后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一、在一个普通的环境下,在不适当的时间内,我们能够感知到美吗?二、如果能够感知到的话,我们会停下来欣赏吗?三、我们会在意料不到的情况下认可天才吗?

那么,作为读者,你怎么回答?

导致以上不可思议现象的原因,正是由于艺术鉴赏条件和氛围的缺失。

的确,艺术鉴赏需要适当的条件和氛围。只有当艺术鉴赏者进入到特定的欣赏境界,处于浓厚的艺术氤氲笼罩中,才能真切而自然地直抵艺术作品的灵魂。

专业艺术鉴赏场所,往往提供的是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在特定情景内凝聚鉴赏者的注意力。鉴赏者身临其境,随着艺术作品展开,在艺术体验、艺术审美中或与剧中人物同悲、同喜,鉴赏力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发挥。

某些艺术形式的展示,如音乐会、话剧、戏剧等的演出,即使是同一剧目、同一演员,也是不可复制的,它的独特性就是特定条件下产生的魅力。在演出时,演员在舞台上投入地演出,鉴赏者在恰当的节点给予热烈的回应,演员会因此更进一步迸发自身的演艺状态,表演者和鉴赏者在互动中将审美推向高潮,艺术感悟得到了升华。可以说,在这种特定氛围中,鉴赏者既在欣赏,也成为表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国家大剧院这样的专业艺术场所,形成了一种集聚的效应,营造了一种艺术的“气场”。演出的内容可谓雅俗皆有,既有世界顶级的演出,也有极富地方特色的剧目。每年上百万的观众在其间欣赏艺术,艺术改变生活的故事每天都在这里发生。除此之外,人们还可以在国家大剧院的开放日里参加艺术讲堂,听取国内外各艺术领域的专家阐释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这里成为艺术鉴赏的集聚地和辐射地。

芭蕾舞《红色娘子军》

此外,日常艺术氛围的营造也很重要。人们常居、常行、常在的地方,也需要营造艺术的氛围。这包括设置于社会活动场所的公共艺术,以及人们的私居艺术。

到过巴黎的人,都会有一个很深的感受,那里处处都弥漫着艺术的气息。不用说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凯旋门、埃菲尔铁塔这样重要的城市建筑,巴黎整座城市就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艺术博物馆。它几乎完整地保留了中世纪以来每一个街区的布局,充满着艺术感。巴黎街头、公园矗立着大大小小充满文化意蕴的雕塑,随处可见的支起画板作画的画家、街头艺人,充满诗意、幽默、想象力的行为艺术……千姿百态的艺术展示、艺术演出。巴黎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艺术之都。

卢浮宫

巴黎圣心大教堂

巴黎圣母院

凯旋门

埃菲尔铁塔

朱自清先生就曾在《欧游杂记》里写道:“巴黎人谁身上大概都长着一两根雅骨吧。你瞧公园里,大街上,有的是喷水,有的是雕像,博物院处处是,展览会常常开;他们几乎像呼吸空气一样呼吸着艺术气,自然而然就雅起来了。”这种“雅”,既包含文化修养,自然也包含文化鉴赏。

地铁,是人流最多的地方,也是营造艺术氛围绝好的地方。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莫斯科地铁,其构造之宏伟、风格之多元,装饰之华美,直到今天都让人过目不忘。据说,几乎是每个地铁站,都由独立的团队参加设计、有其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置身其间,往往犹如置身于博物馆一般。

莫斯科地铁3号线基辅站大厅,典雅的爱奥尼式石柱,巨幅马赛克装饰壁画,不是画廊胜似画廊。作为莫斯科地铁代表作的马雅可夫斯基站,由于其富丽堂皇的装饰和精巧的材质搭配,更是被誉为“地下宫殿”,其设计获得过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的金奖。不只是地铁车站,如日本的“紫藤隧道”、乌克兰“爱的隧道”,都充满了想象力和艺术魅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者在建筑、地铁、机场、公园,甚至商场设计和建设中都加入了艺术的元素。北京中关村站屋顶采用模仿电路板图案的吊顶,显示该地域高新技术发达的特点;平安里站立柱上用马赛克拼出了抽象京剧脸谱,呼应附近的国家京剧院。地铁4号线上,有8座重点车站的站厅布置了大面积的文化墙,强烈突出了当地的文化特色。西苑站设有主题壁画《颐和园万寿山图》,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颐和园山水草木、亭台楼阁的轮廓,展现颐和园的风貌。圆明园站墙壁上设有大水法的远景浮雕,而站台的立柱则被装饰成残缺的形状,讲述圆明园自建园至第二次鸦片战争被毁的历史。

地铁人流涌动,本是个嘈杂拥挤的地方。这些艺术氛围的营造,让人们不知不觉地浸润在艺术之中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此外,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咖啡馆和酒吧,也是别具特色的。那里有中国书画、西洋画、工艺装饰画、有摄影作品、壁挂、镜饰等,再加上曼妙轻柔的音乐,人们于小憩之中,感受着艺术的滋养……

对于个人而言,居家和办公场所的艺术装饰也越来越成为潮流。墙壁上的装饰画,书架上的工艺品,窗台上的插花,书桌上的摆件……都体现着主人的艺术水准和文化修养。

还有虚拟空间的艺术鉴赏。2010年前后,谷歌开设了网上博物馆。当时,用户可以在网上欣赏到40个国家的150多座博物馆和美术馆。你可以足不出户,在一天或者几个小时内,游遍100多座博物馆和美术馆。

随着互联网的发达,虚拟博物馆、虚拟音乐厅、虚拟展览馆等大量地涌现,让喜爱艺术的人以极低的成本、方便的时间满足艺术鉴赏的需求。比如,凭借移动互联网终端,双手随着琴键LED灯光闪现,便可以弹奏出钢琴曲,实现快速入门。这就使高雅音乐平民化了。

与传统的艺术鉴赏相比,虚拟空间的艺术鉴赏,具有自身的优势。首先,它具有欣赏的便利性。试想,如果我们去看一场话剧,听一场音乐会,你不但要有钱,还得有闲。对于不少收入有限、工作比较繁忙的人而言,这可能只是偶尔为之的奢侈消费。网上的艺术鉴赏,就突破了这种局限,它只需要支付很少的流量费用,也可以选择自己有空的时间来进行艺术鉴赏。歌剧院看歌剧,是一次性消费,如果你对某一艺术作品感兴趣,可以在网上重复鉴赏。虚拟空间的艺术鉴赏,大大推动了艺术鉴赏的普及。当然,这种便利也容易让鉴赏变成浏览,降低鉴赏的品质。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喜好进行艺术鉴赏,时间、空间的阻隔,不再成为人们交流的障碍。虚拟的环境有着无穷的容量,内容丰富无限,而且不断更新。这种丰富性,也容易让你眼花缭乱,陷入海量信息中而失去正确或合理的选择。

与传统的鉴赏相比,虚拟空间艺术鉴赏的真实性、感染力和愉悦度不如前者强烈,也有许多人不适应屏幕阅读的方式。虚拟空间的鉴赏不可能取代传统意义上的鉴赏。它只是鉴赏的一种方式和有益的补充。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随着人们鉴赏方式和习惯的改变,需要把虚拟空间的鉴赏与传统方式鉴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为鉴赏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和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