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怪诞决策心理学:深藏心底的“糗神”(6)

别人都说王小姐是个幸福的人,因为她有美满的家庭和可爱的孩子。但谁也不知道她每夜在黑暗中独自垂泪。她的丈夫经常彻夜不归,对她采取冷暴力,两人只能维持着表面的幸福。她也曾想通过离婚给自己一个解脱。但是她担心自己幼小的孩子,并且离婚后要走出家庭开始工作,顾虑重重,迟迟不能下定决心。长久以来,她觉得非常辛苦,满腹辛酸无处发泄,总是借故冲孩子大喊大叫。这样一来,丈夫更加地厌恶她。而她也总是非常后悔对孩子的粗暴。

王小姐是优柔寡断造成的比较极端的例子。她显得过于软弱,到头来非但没有得到一个美满的结局,反而亲自伤害了自己想保护的人。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二选一的游戏必须快刀斩乱麻。因此,犹豫不决要不得,已经有无数的事实验证了这一结论。

选择恐惧症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头驴面前放着两堆稻草,它左看看、右看看,实在不知道应该从哪堆开始吃,最后居然饿死了。

你是不是觉得这则故事非常好笑,并表示这头驴子奇蠢无比?但是你也许有这样的经历——逛超市时,面对一架子的酱油挑了10分钟,最终因为不知道哪瓶好而什么也没买;两个女孩子都很优秀,不知道该挑哪个做女朋友;一条鱼到底应该是清蒸还是红烧,这真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啊……

假如你觉得这样的情景似曾相识,那么你极有可能已经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病”——选择恐惧症。

选择恐惧症其实并不是病,而是一种心理上的亚健康。“患者”常常觉得选择困难,为了一个问题纠结到死,最后仍然无法拿定主意。当你就某一些问题征询他们的意见,并拿出正反两种方案,他们往往支支吾吾,模棱两可。你强硬地要他们拿出自己的态度,他们就会表现得非常焦躁,不停地在是和否之间跳来跳去。最后他们双手抱头,歇斯底里地喊道:“拜托了老兄,你饶了我吧!”

一旦开始细心观察有这类症状的人,你就会发现这样的人往往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对自己的选择没有绝对的把握和信心。人们发现,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两个孩子,大多数时候,年长的那一个会更加有主见,遇事更加沉稳。这是因为家庭教育会告诉他们,要负起长子或长女的责任,为弟弟妹妹做表率。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习惯做决定,出现选择恐惧症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反观年幼的孩子,或者独生子女,他们因为是家庭最小的那个,从小备受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关键时刻也总有更有经验的人替他们出谋划策,因此心理更不成熟。如果需要他们独立做出决定,他们就会失去方向而担忧不已。

选择恐惧症是因为对事物的本质缺乏清晰的认识。人们对未知的事物总是怀有敬畏之心,这种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会放大问题的严重性,仿佛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人的神经总是绷紧的,绷久了就会对做出选择产生本能的恐惧,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互联网以一个全新的方式将整个地球连接在一起。社交网络、微博、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移动互联网正在迅速占领我们的生活,在我们毫无意识的时候,就成了我们的主宰。随之而来的还有海量的信息,为我们的休闲娱乐提供了无数的选择。但是,关上最后一个页面,你有没有感觉到一阵空虚?网络的大海看似丰富多彩,回想起来却不知道自己都干了什么。当猛然发现的时候,自己已经迷失很久了。看来,并不是东西越多越好。就好像打开的网页太多,我们的电脑就会响应缓慢一样。

假如只是偶尔无法做出抉择,那就无须担心,这是人之常情。谁没有脑子糊涂的时候呢?但是如果经常发生,就需要格外注意了,因为这有可能演变成一种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强迫症。这是一种由于过度焦虑而产生的神经官能症。比较典型的就是洁癖。即使明明知道手是很干净的,也无法阻止自己去漱洗台,否则就会感到强烈的不适。

我的地盘我做主

曾经,狼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霸主。它们组织性强、狡猾且谨慎。牧民们为了阻止它们成群结队偷袭羊群,制作了专门套狼的夹子。而狼一旦中了牧民的圈套,就会忍痛咬掉自己被夹住的腿,以图保全性命。有人会觉得狼对自己真是狠,居然下得去口。但生死攸关,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弃卒保车,顾全大局的策略。

同样的还有壁虎断尾。放在人类社会,也是一种果决勇敢的典范。犹豫不决,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困难的境地。

其实,克服犹豫不决的毛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第一感觉是什么,那就是什么了!这虽然有点不负责,但是可以让自己的心情放松下来,仿佛卸下了压在肩上的重担一样,令人安心。

其实我们的第一感觉,也就是通常所谓的直觉,是我们的潜意识的本能反应。它基于每个人的职业、阅历等,对眼前的问题做出判断。我们的第一感觉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往往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经历过学生时代的人都应该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果一道题拿不准应该选A还是选B,那就选你第一次选择的答案。假如你答完题仍然没有头绪,那千万要坚持最初的答案。因为改了,往往就错了,你会陷入“为什么要手贱改答案”的追悔莫及中。虽然这样的事情还有一个概率的问题,也许仅仅是“瞎猫碰到了死耗子”,但它仍然让我们从侧面看到了直觉的神奇魔力。

对于选A还是选B的问题,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假设我们准备周末放松一下,那么究竟是去郊外野餐,还是约上老友一起打球?去野餐,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去打球,可以联络感情、锻炼身体。假如你一直想着:究竟哪一种“更”好呢?那么你就会再次陷入无法取舍的旋涡中。但是,你比较了一下,发现你本来只是想放松,野餐和打球只是为此服务,隶属于此而已。这周末去打球、下周末去野餐,或者相反是完全可以的。所以,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令自己如此苦恼不堪,陷入瞻前顾后的两难之选。

看到这里,你忍不住大喊:“你也知道这是不负责任吗?跟着感觉?我面临着人生的十字路口,向左还是向右会对我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啊!”是的,不得不承认直觉虽然神奇,正确率却不是百分之百。为了给自己加上一层保险,你也可以思考下面的问题。

不能决定该买白袜子还是黑袜子的人,能决定大学毕业后去工作还是继续学习吗?

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就可以开始下一步了。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面临选择的时候,只给自己半分钟时间,然后无论如何都要拿出魄力给出结论,你甚至可以扔出一枚硬币。当然,决定的后果由自己承担。这些举动足以帮助你培养果决的气质而不用担心发生严重后果。

然后,学会理智思考问题——冷静地分析自己判断的利与弊,选择最优结果。这又是一个复杂的议题,已经有很多书籍对此做出了详细解释,在此不多赘述。

如果你已经进行到了这一步,相信你对做出选择已经不那么恐惧了,自然也不会再饱受犹豫的折磨。但如果你能够遇事冷静,自然就离选择恐惧症更远了。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你有没有那么一瞬间,从心底发出“这事怎么办”的无奈感叹?

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胜任心仪的工作,就敷衍地找了一个差不多的,怀抱着“暂时就这样”的心情,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你是否曾觉得自己除了眼前的一条路就无路可走了?

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其实是你不知不觉陷入了一个心理陷阱——霍布森选择。

贩马商的诡计

从前,英国有一个卖马的商人霍布森,他对自己的顾客说:“你们可以随意挑选,可以随意开价,只要你们能把你们选的马牵出圈门,我就按照你们出的价格卖给你们或者租给你们。但是牵不出圈门的不行。”

霍布森家的马圈门很小,顾客们只能从门中牵出那些瘦弱矮小的马,至于那些高大健壮的,他们是无法牵出来的。但是顾客们非常满意,因为他们感觉以最便宜的价格买到了他们认为的最好的马。

你是否能从中看到些什么呢?

有时候,我们就像这个故事里的顾客,在生活的马圈门口为自己做出选择。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做出了选择,但是没有发现我们可以选择的范围已经被人为地缩小了,几乎被限制在“唯一”的选项里。如果挑哪匹马都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其实已经是没有选择了。这样,我们便跳进了霍布森的选择陷阱。

如果我们不幸陷入了这个怪圈,那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小王是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被逼无奈,抱着拿工资混口饭吃的念头而选择了一份工作。他对这份工作无法抱有高度的热情,工作业绩当然受到了影响。年终盘点后,上司委婉地对他提出了解聘要求。他被逼无奈,只好主动辞职。然而他在自己的岗位上一无所长,也无法找到符合自己期许薪资的职位,只好继续从底层做起。生活渐渐陷入了恶性循环——他的职业生涯就这样慢慢地被毁灭了。

其实他本来是有很多机会改变现状的:他可以思考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职位,并为此付出努力;他可以选择接受自己现有的职业,一点一滴掌握并精通工作内容;他可以留心工作中对自己有利的机会,积极拓展自己的人脉。然而他选择了得过且过。这无疑是一条容易的道路,因为不必思考、无须付出,但是他自己的人生就这样被人为地锁死了。他失去了眺望更远处的可能,只能敷衍着艰难前行。

有一句格言这样说道:“如果你感到似乎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时,那很可能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如果你为自己的思维设置了很多限制,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路越走越窄,可以做出的切合实际的选择越来越少,你就会陷入无止境的烦恼和痛苦中。

有对比才有选择

我们在商场购物时,往往并不急于买下看中的商品,而是“货比三家”——对价格贵贱、材料好坏、做工粗细做出比较。这样自然就知道应该买什么样的商品。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有过失恋经历的女孩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相爱的时候觉得全世界只剩下他一个人,所有的人都不如他;不幸分手后觉得自己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然而有朝一日她遇到了另一位王子,顿时就觉得前男友有各种各样的缺点,郁闷自己为什么要为他痛哭流涕。

其实这也是比较的一种,如果不是遇到更好的人,她就会觉得目前这一个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也足够优秀,这样过下去也是可以的。

人生也是如此。也许你觉得自己别无选择,其实你只是没有设想更多的可能性。每天囿于小小的斗室,无法体会出外面的精彩纷呈;生在小小的山村,不能理解城市的车水马龙;习惯了朝九晚五,自然也不再去奢望天南地北的旅行。不去体会,自然没有比较;没有比较,生活就会是一个走不出的霍布森陷阱。看似有无数的选项,其实每一项都运转在相似的道路上。

为了给自己面临的难题做出合适的判断,有必要为自己多设置几个选项。你也许会马上大喊:“说得倒是轻松!我光是找出一个解决办法就非常吃力了,哪里有那么多的心思去想更多的思路!”其实要达到这个目的,你需要做的很简单:你只要一张纸、一支笔和你突破了一切局限的想象力。

你可以假设自己手边有一张纸,正中间写着你要达成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呢?你把能想到的所有条件都列举出来,并写在了目标的四周。要拥有这样的必要条件,你需要准备什么?你想了想,然后写在了条件周围。你发现这其中很多是你已经具备的,有些是你不具备的,你分别写了下来……

到最后,你发现一切都被分解成了一条条曲折的线。你研究了这张写得密密麻麻的纸,然后从中挑出了最合适、最方便的那条,准备大干一场。

并不是什么难事,对吗?但是你的创造力却奇迹般地复活了,并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你已经决定要做出改变,不妨按照这个思路,对你遇到的任何一件事进行分析,一定会受益良多。

管理的创新思维

公司主要负责人慧姐最近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麻烦:公司一个管理层职位出现了空缺,但是候选的三个同事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都没有能力胜任这个职位。她出于职业责任感,迟迟没有决定最终人选。但是不选择的话,很多正常的事务都会受到影响。如何能帮助慧姐越过这一难关呢?

慧姐同样陷入了选择误区。她将自己的视野放窄,只在公司的小圈子里挑选,挑来选去,选项都是相似的,最后会出现“矮子里面拔将军”的状况。这种状况同样不利于公司的正常运营,会造成管理混乱,影响员工的士气。

意识到自己犯了这样的错误后,慧姐果断地决定发布招聘信息,以高薪聘请职业经理人,担任这一管理职位。新主管上任后,很快就与新雇主实现了磨合,并履行起自己的职责。

近年来,在公司中流行一种“头脑风暴”的决策形式。职员们凑在一起,针对同一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不允许打断、反驳任何一个议题,不评估解决方案的可执行程度,提出尽量多的思路。简而言之,就是天马行空地想象“答案可以是什么样的”。这种决策方法的好处在于:它为最终决策者提供了无限多的可能,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那些天才般的创意。这一方法最开始在强调创新的IT、广告等行业中流行,因为其巨大的效果,渐渐地成为大部分公司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重要形式。

不仅仅是公司,学校的社团、松散的组织,任何群体性决定,都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甚至只涉及自身的决策,只要你愿意,总是可以找到愿意听你倾诉,并与你一同想办法的朋友。几个人一起交换意见、思考、总结,就能得到富有价值的建议。如今的社会,信息高速膨胀,很多人已经通过网络寻找解决途径。网络提供了关于多种事务的解决方案,还有虚拟社区可以聚集大批有思想、见解独到的人群,也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知识宝库。

控制好选择成本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眼里的事实是各不相同的,侧重点不一样,相应的应对方法也是千变万化的。因此,也会遇到很多人叽叽喳喳说了很多,每个貌似都很有道理,令人不知取舍的情况。

最近,爱美的小兰购置了一件新外套。同样的一件衣服穿在身上,舍友A觉得穿上非常的合适,B却觉得风格不搭,C则指出这身衣服好看归好看,但是能穿出去的场合太少了……小兰被夹在中间,面对各种意见,已经不知道哪一种更符合现实了。

这就是选择泛滥带来的不良后果。没有选择固然是痛苦的,但是选择太多也不那么好受。虽然我们鼓励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开拓自己的思维,进行创造性活动,但是这只是整个决策过程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要对各种方案进行去粗取精,剔除可操作性不高的,保留富有创意的。在上面的例子中,小兰应该听取谁的意见呢?她应该寻找那些擅长搭配衣服并且熟悉自己的穿衣风格的好友。她们通常能提供非常中肯的意见,使小兰能够扬长避短,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