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怪诞决策心理学:深藏心底的“糗神”(11)
- 怪诞心理学:揭秘人际交往中的怪异现象
- 耿沫编著
- 5621字
- 2016-05-24 19:21:23
中国人常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白的进去,五颜六色的出来。这句古话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了这么一个现实的问题。人人都可以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就像卢旺达大屠杀里的原本善良的村民,一样可以杀死手无寸铁的100万无辜村民;人人也可以变成一心向善的天使,为这个社会做更多的贡献。所以,决定你内心强大与否,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你自己,而是你自主选择相信的内在潜意识力量。我们中的很多人倾向于过度自信,总是觉得个人的力量足以打败一切情境和系统力量,甚至会认为自己“武功盖世,一统江湖”——犹如金庸小说中的东方不败一样。可是,这种心态常会让我们轻视那些潜在的、非常理可循的力量,从而使自己成为这种环境力量的俘虏,被它操纵。
逃不过的“路西法”
我们常常会被身边的环境煽动——看见有人插队,心里十分气愤,虽然知道插队的行为很不好,但是回头一想,凭什么他可以插队,我就不可以插队呢,自制力薄弱的人于是也就开始跟风了;看到大家都去抢盐,即使上一次抢来的盐还没吃完,还是会一窝蜂哄抢。这一点就像人们都有排队情结——据说你如果在上海经贸大厦站着做排队状,不出10分钟你的后面就会有一堆人跟着排队;排队人还会互相询问:“这个在排队买什么?”“不知道,排着就是了。”大家都不知道排队做什么,但是,却仍旧在这里排队,想要一探究竟,结果也就造成队伍越来越长,而究竟排队做什么,却没有一个人知道。
人生就像一个RPG(角色扮演游戏),如果在你出生的那一刻就有一大堆的村民告诉你:“少年啊!你是这个世界的救世主,我们需要你打倒大魔王。”而在接下来的旅程中也有无数可怜的妖怪告诉你:“少侠啊!我们是罪不可恕的妖怪,谢谢你来拯救我们!”最后连大魔王都说:“英雄啊!你要与我决战吗?你可以等我5分钟做一个热身操吗?”那么,你就会无比坚定地认为自己是整个世界的救世主,浑身充满力量,认为这是上天赐予自己的使命,也就开始为了拯救世界而努力了。
然而,如果在你出生的那一刻,有一大堆的人告诉你说:“你这个恶魔,你一出生就是被诅咒的,你将要摧毁整个世界!”还会有不少的妖怪告诉你说:“魔王,你生来就是我们的领导者,你要带领我们摧毁整个世界,你生来就带着所有邪恶的力量。”就连救世主都和你说:“大魔王,我要和你决一死战,绝对不可以允许你摧毁这个世界!”于是,你也会坚定无比地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坏的人,生来就是来摧毁世界的,接下来的事情也就是你开始实施摧毁世界行动的时刻了。
这就是路西法效应:人人都可以是坠入地狱的撒旦,人人也可以是高高在上的天使;你坚信是命运在召唤你,其实是你自己在朝着命运奔跑罢了。很多时候,让一个正常人腐化的往往是社会角色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当你痛斥政府高官的时候,其实只是在痛斥那个职位而已。
时势造英雄,时势也会造恶魔。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往往不是命运本身,而是盘旋在命运身旁的环境因素。因此,试着去了解一下撒旦,也是很好的事情。就像我很喜欢的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的那样:“认清黑暗,将更明白在何处将生活点亮。”
◇“完美主义”很不完美
完美主义者也许从来不曾思考过,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和一个洁白无瑕的世界,究竟哪一个更符合自己的心意。他们接受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又对一些无伤大雅的细节百般挑剔。他们知道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又向往生活在极度完美之中。如此矛盾,难以自拔。
一棵韭菜引发的颠覆性结果
也许,我们都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情侣,原本十分恩爱。结婚之后,过着甜蜜的生活。然而某天,女人忽然之间感觉自己不再爱这个朝夕相处的男人,随即向对方提出离婚。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爱情消失和最终导致婚姻破裂的理由,竟然是因为一颗“韭菜”。那天,男人碰巧吃了带有韭菜的食物,却没能将牙齿清理干净。于是,当女人看见对面站着的男人,牙缝里还存在着一颗绿色植物的残留时,她觉得他已经不再是自己心中的那个完美男人。而她又实在不能接受不完美,就只好选择分道扬镳。
如此荒诞的事件看似只能出现在故事里,但却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地发生了。追求完美的人,眼中很难容得下一粒微小的沙子。他们是完完全全的“细节狂”,不能接受自己身边的任何一点瑕疵,对自己、对别人、对周围的事物基本上都是如此。
特别是对于自己能够做到而别人做不到的事,要求得格外严格。所以,哪怕仅仅是一点点“意外状况”,他们也不愿接受。
上文中的男主角实在令人同情,稍不留意就失去了心爱的女人。不过,从另一种角度来看,这又未尝不是一个好结果。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实在太多,倘若在家里,守着自己最亲近的人,还要关注到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岂不是太过辛苦。
身处这种生活状态下,就算不是一颗韭菜,也许还会是一颗别的什么油菜、菠菜、洋白菜。总之,对于一个心思不像女人那么精细的男人来说,生活中的陷阱无处不在。如果不能说服女人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那倒不如华丽转身,果断走开。
完美主义者就像一个陷阱,里面布满荆棘,轻易碰不得。他们对细枝末节的要求就像一根刺扎进皮肤里的时候,即使造不成很大的伤害,也终归是不太舒服。
纯洁无瑕的理想世界
爱干净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想要保持自己身处的环境达到一尘不染的境界,这种理想化的态度就是洁癖。拥有洁癖的人通常是极端的完美主义者,他们无法忍受任何看起来“污秽”的东西,不允许自己的世界有脏污的痕迹。哪怕只是一粒细小的灰尘,只要被他们撞见,都要拒之千里之外。
明朝有一位洁癖到极致的人物。对平日生活环境的要求之高自然不必说,就连自己每天使用的文房四宝,都要有两个用人专门负责随时擦拭和清理。自家院落里种的树,也要每天派人用清水擦洗干净。
某天,家里来了一位好朋友要留宿。他害怕这位朋友弄脏了自家的东西和环境,竟然在夜里起身好几次,查看朋友的动静。当他偶然听见朋友的咳嗽声,立刻紧张起来,但又不想惊扰朋友,只是兀自担心得一夜没睡。
第二天,他一定要用人找到朋友的痰迹,找不到便不肯罢休。可事实上,那位朋友根本没有留下痰迹,让用人何处去找呢。最终,用人们因为害怕挨骂,只好随便找了个树叶上的痕迹应付过去。
如此洁癖之人,自然在生活中少不了要得罪周围的人。不管是敌人还是朋友,都对他的洁癖敬而远之,甚至被激怒。据说,此人晚年时境况不好,过世时秽物缠身,颇有几分报复的意味。
洁癖的人总是有一种强迫性的人格,性格古板、冷酷、孤傲、不可理喻。自己认为不干净的东西,就一定要远离或者一再清洁,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在他们的眼中,除了自己,世界上再没有哪个人是“干净的”,于是用要求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周围的人。可普通人哪里禁得起这类人的折磨,更何况纯粹的“干净”根本就不存在,也根本毫无意义。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细菌是人类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生物,有很多细菌对人体是有益的,与“不洁”或者“污秽”完全不沾边儿。洁癖的人除了给别人带来影响,对自己的伤害也难以避免。因为过于注重清洁而带来的体内和环境的微生物失衡,会导致大量有害细菌的繁殖。不仅不能让自己越来越干净,反而容易患上多种疾病。
曾经遇到过一个女孩,小时候被人称赞“爱干净”,父母也千方百计帮她创造一个洁净的成长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慢慢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读大学时住校,毕业后进入社会。一路走来,身边却没有什么朋友。与她相处的人,在熟悉之后也都渐渐躲开。其原因是无法忍受她的洁癖。
女孩相貌甜美,待人亲切有礼。原本应该有很不错的人缘,但她多年来保持的洁癖习惯使她无法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大学时,她觉得同宿舍的女孩不够干净,时常抱着挑剔的眼光要求别人收拾个人和房间卫生。有一次,宿舍里组织周末聚会,当大家买了很多零食、糕点、饮料,准备好好吃喝一番时,她却忽然指着饮料瓶盖上的灰尘大叫。之后,她觉得同学们买的东西不够“干净”,整个晚上独自坐在那里,什么都没吃。从那以后,大家一起玩的时候再也不会邀请她,甚至连走路时都要躲着她。
毕业之后,她留在外地工作。起初与人合租房子,后来因为她的习惯令人难以忍受,先后换了好几个伙伴都不能维系。只好自己在环境比较好的地段独自租下了一套小房子,忍受着高昂的房租辛苦工作。虽然她明白自己的“洁癖”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却无法克服。她也不明白,为什么小时候“爱干净”被长辈表扬,长大以后会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难道爱干净有错吗?
自古,女人的洁癖通常被看作是美德,是光荣的。当“纯真、贞洁、洁净”这些词语被用在女人身上时,对女人来说就是一种褒奖和称赞,这原本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当它们成为咒语,禁锢着女人的思想,令人感到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影响自身的需求时,便会走向极端。
纯洁无瑕的理想化世界是不复存在的。不管自身多么努力,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又何必为了一座海市蜃楼艰难跋涉于世。放下对所谓“完美”的追求,才能真正得到自身需要的东西。
世上无绝对,怎样证明都是徒劳
“注重细节、追求完美”是很多人愿意为自己贴上的标签。仿佛只要拥有了这样一个标签,就能证明自己的品位和能力比别人高出一个层级,是生活在精致中的人。这类自我标榜,故作姿态的完美主义者,虽然与真正的完美主义者相比,少了些病态的执迷不悟,却更令人感到厌烦。
如果有人整日在耳边唠叨,诸如“我是个追求完美的人,选东西当然要挑最好的”、“这个虽然贵一点,但是比较精致,我比较看重细节”、“这件事一定要按照我说的来做,才算得上完美”之类的话,是不是让人觉得很可笑?难道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手中的东西就一定是最好的吗?价格昂贵的东西就一定是精致的吗?一件事真的能够做到完美吗?实在看不出,此类完美主义者的自信和优越感究竟来自何方。
有位女孩告诉过我,自己的生活用品从来都是追求精致完美的,家里的东西件件都是大品牌。言语间充满自豪,仿佛自己生活在别人触及不到的世界。后来才知道,其实她不过是喜欢以“完美”来证明自己的优秀。
工作中,她反复强调自己注重品质和细节,经手的方案都要是公司里最好的。下属们时常被迫按照她的要求加班加点赶制方案,但结果其实并没有预想中那么出彩。
生活中,她的服饰、鞋子、包包及生活用品都十分讲究,摆出一副自己从来不用中低端产品的姿态。可是,一个个网购包裹却成为无法掩饰的秘密。
无论是面对工作,还是面对生活精益求精的态度,这些都没有错,谁都希望自己能够过得好一些,只是评判“好”与“不好”的标准和一个人是否是完美主义者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懂得生活,并且能坦然接受生活中的那些不完美,才能真正享受生活。而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往往才能过上精致的生活。绝对的“一尘不染”是不存在的,想要证明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愚蠢和荒诞的。与其将精力用在打造自身的“完美”形象上,不如用来感受生活的五味杂陈。
一个纷乱的世界,不是更值得去探索吗?
◇为何周四老出事
四,这个简单的数字,为何中国人集体不喜欢?
同样是工作八小时,怎么没到周四就觉得度日如年,怎么都过不完呢?
按照数据统计,周四交通事故总是比较多,交警连连发问:“这是怎么了?”
何为不吉祥数字
四,应该是所有数字中最委屈的一个,因为它和“死”同音。而中国人最忌讳谈“死”,这样,四也就跟着下了“地狱”,并且被注上了特殊记号——不吉祥数字。然后,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楼房的四楼最难卖,即便是价格跌了又跌,如不是手头吃紧的人,也绝对不会购买;电话号码最后一位是四的怎么也卖不出去,运营公司不得不提出许多优惠政策,促使这些号码卖出去;车牌号码就更不用说了,凡是带四的号码均不好卖出去;细心的人也会发现,一些酒店内绝对没有带四这个号码的房间。周四恰恰也是人们最难度过的一天。于是,四楼被巧妙地改了名称,带四的电话号码和车牌号总要送一大堆颇具诱惑力的大礼包。然而,只有星期四最委屈,无法掩盖自己的名称。
其实数字只是一个标示,是人们赋予了它太多的意义,然后内心又要陷入这数字之中,无法解惑。数字本无错,错就错在人对事物的认识有偏见,而且这偏见已经在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中根深蒂固。
不仅是中国人,外国人也会对数字存在偏见。他们不喜欢数字“13”,尤其怕星期五与“13号”赶在一起。不仅普通人,名人也是谈此色变——每到13号,罗斯福拒绝出行、拿破仑绝不用兵、俾斯麦不签署任何条约、歌德果断放弃一切只选择睡觉……这样看来,所谓的不祥数字或吉祥数字只是人们玩的文字游戏而已。偏见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关,而数字本身却是素来干净、一尘不染。
人们常说,周一是休假综合征,周二、周三尽力拼搏,周五之后又是一个黄金小周末,只有周四最“悲催”,正所谓“前不着村儿,后不着店儿”。很多人工作到周四已经身心疲惫,明明还差一天就到周末,可内心却感觉离放松的日子依旧那么遥远……
小黎就是一个十分在意“四”这个数字的人,他的手机号码曾经最后一位是“四”,本来是因为运营公司做活动,如果购买带“四”的号码,就赠送一百元话费,谁知道自从有了这个手机号,小黎在一个月之内,遭遇了两次手机被盗,以及一连串不顺心的事情,于是小黎换掉了手机号。而后,小黎还发现凡是和“四”有关系的都会带来霉运,可是号码可以更换,这周四是怎么也躲不过去的。于是小黎就发现,自己的周四总是出问题——一个周四,他开车差点儿撞了车;一个周四,一单明明已经谈好的生意给黄了;一个周四,因为一点儿小差错被老板狠狠骂了一顿,扣了一个月的奖金……所以,小黎是恨透了周四!
难道周四真的是被下了咒的,每逢周四必然出事?其实,小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当然是和星期四本身无关的。这些事重在人们的意识和内心,心理学对此定义为杜利奥定律。它指的是一种当精神状态不佳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会随着处于不佳状态的定律,就像作家、哲学家杜利奥所说:“没有什么比失去热忱更让人觉得垂垂老矣。”就像之前说的,为什么别的时候不容易出事呢?周四处于一个前不着村儿后不着店儿的位置,这个时候人们处于一种身心疲惫、渴望假期,又觉得假期遥遥无期的状态,精神状态可以说是这几天中最差的一天。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工作,多出一些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