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打开国门(2)

齐彬上台之后,更是将学习西洋技术的事业推进到全面化、系统化阶段,其主要成果便是创建“集成馆事业”。他以现在鹿儿岛市郊外地区为中心,建成一片日本最早的(实际上也是亚洲范围内非殖民地国家最早建成的)西洋式工厂群,从事熔铁反射炉、西洋式船只、武器(水雷、地雷)、食品、煤气灯等等的试验与制造。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开创性事业,实为建造炼铁反射炉——只要想一下此时清廷仍然在鄙视“奇技淫巧”,而德川幕府亦在做鸵鸟,萨摩藩竟然在想要洋船洋炮的基础上,尝试炼铁来奠定自己的工业基础,实在是高瞻远瞩!1855年8月,集成馆根据兰学家箕作阮甫翻译的荷兰造船书《水蒸船说略》,经过许多次试制失败,耗费四年时间终于建成日本有记载的第一条蒸汽船——云行丸,10月便进行了试航。该船留下的资料很少,我们只知道这是一条长14.5米、宽大约2.7米的小型外明轮蒸汽船,其锅炉漏汽情况很严重(因为没有工业机械,完全靠手工敲打制造),原本设计蒸汽机功率为12马力,但实际只有2~3马力,事实上无法使用。1874年该船解体之后,其蒸汽机被移至江田岛留作纪念,但很遗憾的是明治末年它被当成废品卖给了五金店。

近代化工业是建立在近代科学知识基础上的,而此时的日本人只通过兰学知晓一些皮毛而已。萨摩藩建造炼铁反射炉是参考从长崎得到的荷兰语资料,组织传统工匠按其图纸施工,而这些工匠自然不知道近代建筑的强度问题如何解决。结果萨摩藩建造的第一座反射炉基础不牢,逐渐倾斜,最后解体。其后数年间其他藩国纷纷效仿,也建造反射炉,但结果大同小异,有些没开始炼铁就倾覆了,有些即便开始运作也完全不合格(如佐贺藩的反射炉在三年多时间里进行十六次试运行,全部失败了)。日本的近代化事业,就这样在初期的艰难挫败中,摇摇晃晃地迈出步来。此时在大洋对岸,欧美殖民者已在磨刀霍霍。

跨洋黑船

1837年,美国商船摩利逊号以非常友好的姿态前往日本要求通商,却吃了个闭门羹。随后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后与英国签署《南京条约》,更使美国感觉失去了远东先机。1844年7月,美国特使顾盛在澳门讹诈两广总督耆英,签署了《中美五口通商章程》即《望厦条约》,终于打开了中国的门户。随后在1845年3月,美国捕鲸船曼哈顿号照方抓药,搭载遇难日本船员再次前往江户湾。此时幕府已取消《异国船只驱逐令》,因此江户浦贺港官员接待了曼哈顿号,提供了各种补给并赠送以瓷器,这是美日两国第一次友好接触。但幕府仍坚持拒绝通商,并劝告美国人下次同样情况就不会再接待了,如有落难船员请送往日本唯一对外窗口——长崎。时任美国总统的波克(James K.Polk,1846年发动美墨战争,侵吞了从德克萨斯到加利福尼亚的广阔领土,使美国真正成为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跨洋大国),对此自是极不满意,便命令东印度舰队司令宾德尔率哥伦布、宾赛尼兹两舰,前往中国交换《望厦条约》批准书的同时,前往日本再次要求通商。宾德尔在中国完成换约后,于1846年7月20日抵达江户湾,向浦贺港官员递交波克总统的亲笔信,但幕府仍然坚称“我国不与除荷兰和中国以外的任何国家进行贸易”。最终宾德尔只得一无所获地离开日本。

如此,和平劝说日本开国无望,美国便下定决心以武力实施威胁,必要时学习英国榜样直接开打,敲碎日本的坚壳。与现代西方国家宣扬“人权高于主权”一样,动手之前美国首先要制造舆论,让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1848年6月,美国捕鲸船拉格达号的15名水手登陆虾夷地小砂村,被当地海岸巡逻人员逮捕,随后送往长崎。一路上这些水手遭受残忍对待(显然日方押送人员以国内囚犯的标准相待),其中一人甚至无法忍受,自杀身亡。其余人员送到长崎出岛,由荷兰商馆馆长送消息给荷兰驻广东领事,通报与美国时任驻广东公使戴维斯。戴维斯遂指示海军派普莱格尔号军舰前往长崎,并要求若在长崎不能解决问题,就直接前往江户与幕府谈判,态度一定要强硬,美国人所受不公待遇必须有个说法。

1847年4月19日,普莱格尔号抵达长崎,无视警告直接进入港内抛锚。大量日方小船急忙赶来,将普莱格尔号团团围住。双方遂开始紧张的谈判,舰长格林递交了要求幕府立即放人的公文。幕府被迫放人之后,格林将备受煎熬的船员们载回美国,受到英雄般的欢迎。格林在写给政府的报告中声称:“促使日本开放门户的时机已经到来。武力威胁是最为恰当的手段。”1951年6月,美国政府任命东印度舰队司令奥里克为全权特使,携带美国总统米勒德·菲尔摩尔(Millard Fillmore)致日本天皇的亲笔信,要求幕府保护漂流至日本的美国遇难船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并为美国远洋蒸汽船提供煤炭补给。但奥里克未及出发,便因与手下发生冲突而被撤职。美国政府遂任命国家邮船总监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准将为东印度舰队司令兼对日交涉全权大使,接过前往日本,逼其开国的任务。

佩里准将出生于海军世家,父亲与哥哥都是海军将领。他本人年轻时参加过1812年的英美战争。1833年,佩里任职布鲁克林海军工厂,任上造出了美国海军第一条实用的蒸汽船——富尔顿号,被誉为“海军蒸汽船之父”。佩里对当时远东形势的评判是:“英国在东印度和中国海上早已占有了最重要的据点,特别是在中国方面……幸而日本和太平洋中许多其他岛屿还没有被这个不讲道理的政府捷足先登,其中有一些正位于注定对美国具有极大重要性的大商业航线上。采取积极措施以获取足够数目的避难港,应是刻不容缓的事。”为此目的,东印度舰队的军舰数量增加到11艘,是当时并不强大的美国海军中最强大的舰队。

1852年11月24日,佩里携菲尔摩尔总统的亲笔信,率蒸汽巡防舰密西西比号由诺福克港出发,横渡大西洋至西班牙马德拉群岛,南下经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经马六甲海峡于1853年4月7日抵达香港,与另外3艘军舰编组为第一次对日交涉美军舰队阵容。这4艘军舰的具体性能参数如下:

本土舰队所属巡防舰密西西比号(USS Mississippi)为佩里旗舰,费城海军造船厂1841年12月22日下水。长67.06米,宽11.89米,吃水深6.1米,满载排水量3220吨。有3座风帆桅杆,由于桅杆间距设置不太合理,被批判为没啥用的东西。内置2台蒸汽机,合计马力650IHP(IHP是以各舰锅炉实际蒸汽压力值计算所得马力值,NHP则以固定压力值计算)。驱动2座明轮推进器,明轮直径8.53米,每分钟10转,航速8节。装备2门可旋转式10吋炮,分别配置在舰首尾,8门8吋炮对半配置在左右两舷。乘员约260人。密西西比号是木制船体,外壳与肋骨用铁板补强。该舰在1846年墨西哥战争时,也曾经是佩里乘坐的旗舰,远征日本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过故障。密西西比号后于1863年参加南北战争,在哈德逊港搁浅,由舰上水手烧毁。

东印度舰队所属巡防舰萨斯凯哈那号(Susquehanna),纽约布鲁克林海军造船厂1850年12月24日下水。长76.2米,宽13.41米,吃水深6.94米,满载排水量3824吨。有3座风帆桅杆,一般认为其风帆性能不错。内置2台蒸汽机,合计马力795IHP(这个数字存疑)。驱动2座明轮推进器,明轮直径9.45米,每分钟12转,航速8节。装备3门可旋转式10吋炮,舰首2门舰尾1门,6门8吋炮对半配置在左右两舷。乘员约300人。萨斯凯哈那号在首航时便发生了蒸汽机故障,大修两个月。木制船体,外壳与肋骨用铁板补强。该舰也参加了南北战争,曾计划要改为螺旋桨推进但没有付诸实施,1883年被出售。

东印度舰队所属护卫舰萨拉托加号(Saratoga),朴次茅斯海军造船厂1842年7月26日下水。长44.6米,宽10.74米,排水量882吨。单桅帆船,航速不明。装备4门8吋炮、18门32磅炮。

东印度舰队所属护卫舰朴利茅斯号(Plymouth),波士顿海军造船厂1844年4月3日下水。长44.96米,宽11.61米,排水量989吨。单桅帆船,航速不明。装备4门8吋炮、18门32磅炮。

佩里舰队第一次前往日本的军舰阵容,尽管只有4艘舰,但包括了2条主力蒸汽舰,可算是使出了美国海军吃奶的力气。美国尽管很早就在船只动力上运用蒸汽机,但保守的美国海军高层并不喜欢蒸汽船。当年在佩里督造下诞生的蒸汽船富尔顿号只承担了港湾警备任务,佩里开动此舰前往华盛顿展示给总统和国会,才推动了后续密西西比号等蒸汽舰的开工建造。1846年美墨战争中,因蒸汽舰表现优异,国会才拨出经费令新型的萨斯凯哈那号等开工建造。至佩里舰队前往日本时,美国海军中蒸汽舰总数仍然是两只手就能数得过来,且由于蒸汽机故障频发,能实际使用的不过三四艘而已。佩里自己也承认:“与世界上各国、各民间公司的远洋蒸汽船进步相比……我们的军舰建造技术与其说是往前走,不如说是在倒退。”尽管如此说,但佩里此时要对付的是根本没有海军的日本,手中实力还是绰绰有余的。

打开国门

佩里为了搜集有关日本的情报,事前曾向荷兰人购买日本近海海图,他将前往日本的情报泄露给了荷兰人。荷兰并不希望由其垄断的日本贸易受到干扰,便以东印度总督之名向幕府发出公文,通报美国舰队将要到来,并提议幕府不如先与荷兰签订通商条约。但幕府并不认为有签署任何条约的必要性,同时由于财政濒临破产,也拨不出一个铜板来加强海防。此消息不多时便被置之脑后了。

5月26日,佩里舰队进入琉球王国那霸港。为预防逼迫日本开港的行动不能顺利得逞,佩里调查了当时近乎荒岛的小笠原群岛的情况,预备将其作为替代的煤炭补给基地。7月2日,密西西比号拖曳朴利茅斯号,萨斯凯哈那号拖曳萨拉托加号,整支舰队离开那霸,直奔江户湾而去。7月8日,佩里舰队抵达浦贺港。浦贺官员仍照旧章,要求佩里回航长崎,但佩里坚决拒绝,一定要在江户直接与幕府掌权者谈判,并以“将在浦贺采取最后手段……立即开战,以决胜负”相威胁。幕府老中阿部正弘接报,急忙指示浦贺官员不得有失国体,一定要和平解决。但要和平解决就得接受美国国书,这是否有失国体呢?就在幕府官员争论同时,佩里派出测量队乘坐舢板(测量船),在江户湾内旁若无人地进行水文测量。

幕府终于决定接受国书。7月14日,双方在久里滨举行了美国总统国书的接受仪式。佩里转告日方,来年春天将再来日本,这是不容拒绝的。随后佩里回到舰上,率舰队向江户湾北部驶去,当夜停靠在现在横滨市金泽区的岸边。佩里洋洋得意地将此地点命名为美国锚地(American Anchorage),翌日继续测量湾内水文,同时乘坐密西西比号进至离江户仅有7海里处。佩里判断“已经让将军大人充分感到不安”,遂于7月17日出江户湾,经那霸回香港去了。佩里第一次来航事件就此结束。幕府屈服于佩里的要求,说到底是自知如果态度强硬,开战则必败。佩里舰队的4艘军舰共装备32磅及以上火炮63门,而江户湾当时只在其入湾口的浦贺周边配备有岸防火炮99门,其余地方均无防御力。即使是浦贺的99门炮,体积大小类似于对方32磅炮的也只有19门,且这19门炮的射程只及对手32磅炮的一半,至于其他火炮就只能制造点噪音,根本不堪用。引用佩里本人观察后的结论是:“舢板驶进海岸时,就清楚地望见各处炮台的情况,但并不怎样可怕,单单从它的构造就可以明显地看出,它既没有多大威力,也没有什么技术。”(引自《培里提督远征日本记》)吸取中英鸦片战争的教训,幕府算是较为痛快地接受了国书,但绝不甘愿接受开港、通商要求。佩里舰队离去后仅仅十天,深受刺激的德川家庆一命呜呼,第十三代将军德川家定随后继任,实权仍然操控在首席老中阿部正弘手中。

阿部正弘的前任是发动严厉改革而最终失败下台的水野忠邦,阿部此人年轻有为,理性平和,且善于倾听他人意见。1845年,阿部主持新设了幕府掌管对外国防的机构——海防挂,从勘定奉行、大小目付中选拔有才能的官员充实其中。阿部本人的立场是坚持祖传锁国体制,主张恢复《异国船只驱逐令》,认为补给外国船只会导致“举国疲敝”,但海防挂和担任江户湾、长崎警备的各藩在合议中反对,阿部便也听从了众人意见。对于阿部来说,只要有助于解决问题,外样大名也是可以请教的,萨摩藩的“兰癖大名”岛津齐彬就是他仰慕的对象,并且他也促成了原水户藩主德川齐昭重返政界,成为主管海防的“幕政参与”。

佩里留下的这封美国总统国书该怎么处理呢?阿部决定让诸大名传阅此书,并征求他们的意见。诸大名便提出了各自的意见,但赞成开国通商的毕竟是少数,如彦根藩主井伊直弼、福冈藩主黑田齐溥、佐仓藩主堀田正笃等,大部分人只是主张避战,以德川齐昭为首的尊皇派亦反对开港通商。如此,在佩里再次到来前下决心主动开国,已是不可能了。最后达成共识:“若有充分防备,当可放心,然实际因防备薄弱,故如俗语所谓之蒙骗,于五年十年之内,既不接受其请求,亦不加以拒绝,在此期间我方进行周密之准备,然后予以拒绝。”这个公然语出“蒙骗”的共识对策,其实只是蒙骗自己——此时的幕府因现实困境无力改善防御,凭什么认为五年十年之后就一定会有好转之机呢?

无论如何,必须要做一些事情,于是幕府急急忙忙采取一切可行应急措施。7月,佩里舰队刚走,幕府便命令佐贺藩利用已有的铸铁反射炉铸造大炮,次年借给水户藩一万两反射炉修建费,准以所造大炮偿还,又释放高岛秋帆,令他在江川太郎左卫门帐下教授枪炮。同时在汤岛修建枪炮制造厂,策划建造幕府自有炼铁反射炉,任命勘定奉行、大小目付为“内海炮台修筑专员”,于江户湾内多建台场,上置炮台,计划以此抵御佩里舰队再来,或至少让幕府在谈判时有点底气。9月,撤销《建造大船禁令》。10月,向荷兰订购2条蒸汽军舰和洋枪。11月,设大船建造专员,令水户藩建造大船,水户藩遂于12月设立石川岛造船厂。同月,幕府奏请朝廷颁发《太政官令》,征集寺院的铜制大钟溶解后改铸大炮。

种种措施中,人力物力投入最巨,且成果至今还为后人所见的,是在江户湾内修建的台场炮台。台场炮台一般有两种修造形式,比较简易的是将沿岸土地平整后修筑,另一种则以江户品川台场为代表,是在离岸不远的人工岛上修筑。品川台场共修筑有8个填海人工岛台场,经过近代东京都填海造地等工程后,至今还遗留有2个台场,即第3和第6台场。其中,第3台场上至今还幸存有炮台与弹药库遗址,是日本指定历史遗迹,但第6台场则杂草丛生。参观第3台场,可见其筑有防弹土垒,并且相邻火炮之间也有隔离土墙,这是因为当时日本造火炮自身爆裂率极大,可以此减小连带损害。在佩里舰队二次来航时,品川台场8个岛中只有3个岛大体完成了炮台建设,其他还是八字未有一撇的状态,总体并无防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