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家庭特殊成员用药

新生儿用药

新生儿是指从出生断脐开始到满28天这段时间内的婴儿。新生儿处于生长发育期间,肝脏、肾脏等器官和组织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新陈代谢比较旺盛,血液循环需要的时间短,吸收、排泄的速度都比较快,抵抗能力较差,所以很容易生病。但新生儿对药物的敏感性很强,如果用药不当,极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在给新生儿用药时应慎之又慎。

»尽量少用药

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都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对新生儿尤其如此,因此新生儿应尽量避免使用各种药物。父母应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以避免生病和用药。如必须用药,一定要遵照医嘱,千万不能随便加药或改变剂量。当新生儿出现发热和炎症时,应尽量采用中药制剂,可选用一些中成药冲剂和糖浆制剂服用。

»及时给药

新生儿抗病能力弱,疾病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变化快,因此一旦确诊应及时服药,不可耽误。如常见的新生儿败血症,通常表现为吃奶不香、神情木然等,如不及时用药,就会延误病情。

»注意给药途径和次数

要根据新生儿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用药次数。因为新生儿吞咽功能不好,不宜使用丸、片、膏等剂型,片剂和粉剂可先用温开水溶为液体,然后用滴管慢慢喂服,以免发生哽噎。危重患儿宜通过静滴给药。要确定给药次数,可先按体重计算出每日应给的药量,然后分次给药。

»应避免使用解热镇痛类药

解热镇痛药如小儿退热片、复方阿司匹林片等,可引起新生儿发绀症、贫血以及肚脐出血、吐血、便血等,所以新生儿一般不要使用这些药物。如果出于治疗需要必须使用时,应注意剂量不能过大,用药时间不能过长。

»注意某些抗生素的使用

抗生素是新生儿常用药物,用于防治各类感染性疾病,但也会对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氯霉素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缺乏症,甚至发生灰婴综合征;新霉素可引起新生儿黄疸和耳聋;大剂量的链霉素会引起耳聋、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慎用外用药物

新生儿的皮肤和黏膜又薄又嫩,血管也很丰富,角质层发育差,对外用药物的吸收能力要比成人相对较大。如果涂搽的范围过大、浓度过高,或皮肤本身有炎症或破损,就会引起严重反应,甚至发生全身中毒。如新生儿常用的扑粉、可的松药膏、氧化锌软膏、硼酸软膏和溶液等,使用不当可因药物吸收过量而导致中毒,甚至引起循环衰竭和休克而死亡;大面积涂抹激素类皮炎软膏,会引起新生儿全身水肿;新生儿高热用大量酒精擦浴,可引起昏迷、呼吸困难;一些刺激性很强的药物,如水杨酸、碘酒等,会使新生儿皮肤发生水疱、脱皮或腐蚀。

婴儿期(2岁以内)用药

婴儿期用药的主要特点是药物较易进入脑组织,即使是在皮肤局部应用洗剂和软膏剂等外用药物,也会被迅速吸收,有时还可在体内产生全身性作用。因此,婴儿无论使用何种药物都应密切注意,以免对其正常生长和发育造成影响。

警告!

婴儿的忌用药有:①硬脂酸和红霉素:可引起胆汁郁滞性肝炎,刚发病时眼白发黄,严重时出现全身发黄。②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导致脑水肿,引起胃溃疡、肠黏膜坏死或穿孔、骨质疏松、眼晶状体突出、高血压等。③甘草制剂和麻黄素一般应禁用。

鉴于婴儿生理尤其是智力上的原因,用药时应注意选择正确的药物剂型。一般来说,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只有那些明确标明了婴儿可以使用并规定了相关的用法、用量的药物剂型才能使用。这个时期的婴儿吞咽能力较差,大多数不会自服药,口服给药要注意防止药物误入气管,特别是液状石蜡等药物,误入后会引起吸入性肺炎。

下列两类药物婴儿应禁用或慎用。

»禁用药

氯霉素、依托红霉素、磺胺类(2个月以内)、地芬诺酯(苯乙哌啶)、异烟肼、萘啶酸(3个月以内)、呋喃妥因。

»慎用药

阿司匹林、磺胺类(2个月以上)、含哌嗪的驱虫药、多粘菌素E、雄激素、可的松样药物、萘啶酸(3个月以上)、吩噻嗪类、维生素A(大剂量)。

儿童中成药的选用

中成药在治疗儿童常见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儿童常用的中成药一般都具有疗效可靠、使用方便、价格低廉、药性平和、毒副作用小、易于贮存等优点,因此深受家长们的欢迎。

供儿童服用的中成药,大多数都在药名中含有“儿”“小儿”“儿童”等字样,如小儿感冒冲剂、小儿百效散、小儿牛黄散、小儿止泻散、小儿化毒散、小儿惊风散、小儿清热片、小儿至宝丸、小儿化食丸、小儿健脾丸、小儿回春丸、小儿化痰丸、肥儿丸、儿童清肺丸、小儿咳喘颗粒、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等。有的儿童中成药在商标上画有儿童的模样,或者在说明书中注明是儿童用药,这些都可以作为选药时的参考。

在选用儿童中成药之前,首先要了解儿童的具体病情和症状,然后将症状与药物说明相对照,如果二者相符,就可选用此药。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疾病,用药也可能不同。如同样是感冒,如果患儿怕冷明显,同时还有发热、无汗、流清鼻涕等症状,这时应该选用辛温解表的中成药,如儿童清肺丸、妙灵丹等;如果患儿发热严重,但不怕冷或怕冷不明显,流浑浊鼻涕,这时则应选用辛凉解表的中成药,如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等。

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不能仅从药名来推断中成药的功效,有时这样做并不可靠。如“肥儿丸”听起来好像是用于促使儿童长胖的,而实际上它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和肠道寄生虫病的。对药名望文生义,往往会导致用药不当和治疗无效,轻者会贻误病情,重者可造成严重后果。

儿童常用中成药

为了确保儿童的用药安全,我们有必要对儿童常用中成药的主要成分、性质功能、适用范围、用法用量以及不良反应等做更深入的了解。

»六神丸

主要由牛黄、麝香、珍珠、雄黄、蟾酥、冰片六味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通常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烂喉丹痧、喉风、咽喉肿痛、吞咽困难、丹毒疮疥以及儿童高热抽风等症,疗效显著,可内服外用。需要注意的是,六神丸含有蟾酥等毒性成分,如果使用过量就会发生中毒,皮肤会出现红斑,甚至出现惊厥、肢体抽搐、口吐白沫、口唇发绀、呼吸急促等症状,与助消化药多酶片、胃蛋白酶和抗贫血药富马铁片同服会降低药效或失效,与解痉止痛药阿托品等联用会促使雄黄氧化,增加毒性反应,因此使用时要慎重。

»金银花露

由金银花蒸馏提炼而成,具有清热解毒和消暑的作用,能抑制多种致病菌,尤其对溶血性链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因此,既可用于治疗儿童胎毒和热毒疮疥等症,又可作为清凉解暑饮料,用于治疗暑热烦渴、咽喉肿痛,对预防痱子也有一定的效果,还可以提高免疫力。服用方法:每次服用60毫升左右,每日2~3次。切勿暴饮,否则就会像暴食西瓜一样引起腹泻。服药后要及时将瓶盖旋紧,放置在阴凉干燥处,以免发霉变质。

»至宝锭

由山楂、槟榔、藿香、紫苏、薄荷、茯苓、陈皮、朱砂、琥珀、牛黄、麝香等20多味药配制而成,有健脾消食、清热解表、疏风镇惊、化痰导滞之功效,对婴幼儿因风寒感冒、消化不良引起的发热怕冷、鼻塞流涕、咳嗽多痰、痰热惊风、恶心呕吐、停食停乳、不思饮食、烦躁不安、身热面赤、牙关紧闭、大便酸臭甚至神昏抽搐等症,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此药最适合初生儿到1周岁以内的患儿服用,但用药时间不宜超过3天,服药后如果病情不见好转,应及时请医生治疗。需要提醒一点的是,此药并不具有预防疾病的作用,因此不能作为预防用药经常给孩子服用,否则会有损健康。患有脾虚泄泻、肠炎、痢疾的儿童忌服此药。

陈皮也可治疗儿童食欲不振,且不会有副作用。

»淡竹沥

又称竹沥、竹沥油,具有化痰止咳、清热镇静等作用,对肺热咳嗽、痰多气喘等症疗效显著,尤其对面红、发热、咳嗽、气喘、痰黄浓稠、小便红赤、大便干结等症效果最佳。此外,淡竹沥还可用于治疗儿童惊风、四肢抽搐、破伤风、癫痫等症,但不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咳嗽、流涕、痰液呈泡沫状等症,盲目使用会加重病情。

»化痰丸

既含有川贝、半夏、南星、橘红、桔梗等化痰止咳药物,又含有钩藤、天麻、天竺黄、僵蚕、朱砂、石菖蒲等清热安神药物,可用于治疗儿童发热、咳嗽痰多及神志不安等症,也具有相应的预防作用。

»婴儿乐

含有藿香、薄荷、防风、黄芩、杏仁、茯苓、六神曲、麦芽、甘草等成分,具有解表散风、止咳化痰、镇心安神、和胃消食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初起和消化不良症状,如发热怕冷、鼻塞流涕、咳嗽痰多、烦躁不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酸臭,或不思饮食、腹部胀满、夜卧不安、午后身热、小便红赤、大便臭秽等。空腹用温开水送服。服药的同时忌食生冷、油腻的食物。

如何选用儿童止咳药

与发热相似,咳嗽也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如吃饭时不小心米粒呛入喉管,可以通过剧烈的咳嗽将其咳出;患有气管炎、肺炎时,可以通过咳嗽、咯痰把肺内的细菌和病理性分泌物排出体外。因此,不能一有咳嗽就马上使用止咳药。

我们平时所说的止咳药一般包括镇咳药、祛痰药和平喘药三类。镇咳药常用的有甘草合剂、甘草片、喷托维林(咳必清片)、咳特灵等;祛痰药常用的有碘化钾、痰咳净等;平喘药常用的有麻黄素、氨茶碱、沙丁胺醇(舒喘灵)等。那么,儿童在咳嗽时应选用哪种止咳药呢?

引起咳嗽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当儿童咳嗽时,要对引起咳嗽的各种原因进行仔细分析,以便对症下药。如感冒引起的咳嗽是由于上呼吸道炎症的刺激,这时咳嗽对身体没有任何保护作用,因此要服用镇咳药来止咳。但在治疗因气管炎、肺炎引起的咳嗽时,就不宜单独使用镇咳药,因为此时呼吸道内存在大量痰液,单独使用镇咳药会因咳嗽停止将痰液留于呼吸道内,使炎症扩散;这时一般应选用祛痰药,如氯化铵、磺化钾、痰咳净等,其中氯化铵的祛痰作用较强,只能用于痰黏稠而咳不出的患者。但是,祛痰药会产生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所以儿童用量不宜过大,最好在儿科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哮喘是由于过敏及炎症刺激引起的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所以平喘药实际上就是解痉药。

有些儿童医院把上述几种咳嗽药配合在一起,组成了几个品种,以发挥各种咳嗽药的协同作用。例如:

(1)咳1号。由远志、氨茴香、碘化钾组成,用于一般咳嗽,无论早期还是晚期均可使用。

(2)咳2号。就是复方甘草合剂,镇咳作用优于1号,化痰作用稍弱,早期咳嗽者慎用。

(3)咳3号。由麻黄素、氯化铵组成,止喘作用强,用于喘息性气管炎。

(4)咳4号。又称百日咳合剂,由溴化钾、麻黄素、复方甘草合剂组成,镇咳作用强,可用于百日咳和剧咳。

此外,某些中成药也有很好的止咳祛痰效果,如川贝止咳糖浆、急支糖浆、梨膏糖、莱阳梨冲剂、蛇胆陈皮末、蛇胆川贝液等。

孕妇用药注意事项

妇女在怀孕后,体内各系统都会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化,主要是生殖系统,其他还有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造血系统以及某些肝脏功能等。怀孕期间用药,药物不但会对孕妇产生影响,而且还可以通过胎盘直接进入胎儿体内或通过母体代谢间接影响胎儿。因此,孕妇在整个怀孕期间应尽量少用药或不用药,如果生病必须用药,则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服药。

(1)孕妇在怀孕早期经常会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此时不能使用对肠胃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红霉素、阿司匹林、布洛芬类及复方新诺明等,以免加重妊娠反应。此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会影响新生儿血小板功能,引起新生儿出血;磺胺类药如复方新诺明、增效联磺片等还可导致胎儿黄疸。

(2)在怀孕6个月后,孕妇可能会出现血压升高、下肢水肿等症状,此时不能使用易引起高血压和对肾功能有害的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万古霉素等,这些药还可造成胎儿听觉神经损害,引起先天性耳聋。孕妇如果患有血吸虫病,应避免使用锑剂治疗,因为锑剂常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寒战等,此时腹腔内压升高,子宫充血,容易导致流产或早产。此外,锑剂对心脏和肝脏也会产生较严重的毒性,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和中毒性肝炎。

(3)临产妇应避免使用各种抗凝血药,如肝素、蝮蛇抗碱酶、链激酶、尿激酶、华法林、双香豆素等,否则易引起产期出血过多;临产前使用吗啡,可抑制胎儿呼吸中枢,造成新生儿窒息。

(4)注意保胎,防止流产。在怀孕期间不能使用可收缩子宫平滑肌的药物,如麦角制剂、益母草制剂、垂体后叶素、催产素、奎宁等,以免引起流产。药性剧烈的泻药如硫酸镁、番泻叶、大黄、芒硝等,也会引起子宫和盆腔充血,以致子宫收缩,应当慎用。利尿药如氯噻酮、呋塞米(速尿)、氨苯喋啶等也可能引起子宫收缩,也应慎用。有些中药如巴豆、牵牛、黑丑、白丑、大戟、斑蝥、乌头、商陆、皂角、天南星等毒性较强,三棱、莪术、水蛭、虻虫、麝香、常山等药性猛烈,有流产的危险,应完全禁服。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泄下作用的药物如大黄、枳实、附子、桃仁、茜草、红花等,大辛大热的药物如半夏、肉桂、附子、干姜等,具有滑利作用的药物如木通、通草、瞿麦、茅根等,以及元胡、牛膝、丹皮、薏苡仁、牛黄、赭石等中药,用量太大也可导致流产,怀孕期间均应慎用。

(5)注意防止胎儿畸形。孕妇用药后,药物可从血浆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影响胎儿生长发育,有些药物甚至可引起胎儿畸形,因此用药时要特别小心。尤其是怀孕头3个月,胎儿各种器官正处于形成阶段,对药物分解、解毒能力很差,排泄缓慢,而且胎儿敏感性强,最容易受药物的影响。为了防止药物诱发畸胎或影响胎儿发育,在怀孕头3个月内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尤其是对胎儿有致畸作用的药物应绝对禁用。

益母草是活血祛瘀药,孕妇要禁用。

地西泮(安定)、氯丙嗪(冬眠灵)、奋乃静、苯巴比妥、氯氮(利眠宁)、甲丙氨酯(眠尔通)等镇静安眠药,都能引起胎儿畸形;甲氨蝶呤、白消安、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等抗癌药,也可导致胎儿畸形;肾上腺皮质激素、己烯雌酚、睾酮、黄体酮(孕酮)等激素类药也能致畸,其中氢化可的松可引起腭裂及骨骼畸形,己烯雌酚可引起胎儿内脏畸形和脑积水,女孩成年后可发生阴道腺癌,还可使男胎女性化并造成后代永久性不育;口服避孕药可引起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等降糖药,可导致胎儿多发性畸形;此外,抗过敏药丙咪嗪、敏克静,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和扑痫酮,抗凝血药双香豆素、苄丙酮双香豆素和华法林,抗疟疾药磷酸氯喹、乙胺嘧啶和奎宁,缩瞳药毛果芸香碱,拟肾上腺素类药麻黄素和萘甲唑啉(鼻眼净),兴奋药咪嗪和苯丙胺等,都可导致胎儿畸形。

健康小贴士

孕妇要慎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可以引起胎儿听觉神经损害,导致永久性耳聋,还会对肾脏功能造成损害。

哺乳期妇女服药对婴儿的影响

药物进入人体经过代谢后,大多数是从肾脏排出体外,但在妇女哺乳期,也有一部分可经乳汁排出。这样,哺乳期妇女服用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就可以通过乳汁进入婴儿的体内,对婴儿产生影响,有的药物可使婴儿受到损害甚至引起中毒。

哺乳期妇女应慎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抗生素包括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红霉素等。青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婴儿过敏反应,还可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口服氯霉素可抑制骨髓,影响造血功能,甚至引起灰婴综合征,应禁用。如果新生儿的红细胞内先天性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则哺乳期妇女不可服用抗生素、磺胺类、呋喃类、抗疟药、抗结核药以及阿司匹林、水溶性维生素K等药物,否则易造成新生儿体内红细胞的磷酸戊糖通路代谢障碍,导致血红蛋白变性,可引起溶血性贫血,严重时将危及生命。

哺乳期妇女应慎用镇静药和吗啡类成瘾性镇痛药,如使用安定可导致婴儿体重下降和高胆红素血症;使用溴化物可诱发婴儿皮疹和嗜睡;哺乳期妇女患癫痫服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可导致婴儿高铁血红蛋白症,出现嗜睡、虚脱、全身瘀斑等症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吗啡类等成瘾性镇痛药很容易进入乳汁内,而且其浓度可比血浆浓度高好几倍,对6个月内的婴儿易引起呼吸中枢抑制而发生意外,应加以提防。

哺乳期妇女在使用抗甲状腺药如甲硫氧嘧啶、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他巴唑)等治疗甲状腺疾病时,可导致乳汁中药物浓度增高,最高时可达血中药物浓度的12倍。这种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后会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还可促使甲状腺激素继发增高,从而引起婴儿甲状腺肿和甲状腺功能下降,严重影响幼儿甲状腺的正常发育。此外,抗甲状腺药还可引起皮疹、粒细胞减少和黄疸等,应避免使用。

哺乳期妇女如果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或口服抗凝药,会损害婴儿的凝血机制,发生出血倾向;大剂量的溴化物、麦角碱类(麦角生物碱、二甲麦角新碱)、大黄类、番泻叶等泻药可使婴儿中毒,导致婴儿大便变稀、次数增加;异烟肼会抑制婴儿生长发育,其代谢还会引起肝中毒,应禁用;哺乳期妇女用较大剂量的阿托品,可使婴儿出现皮肤潮红、心动过速、高热、兴奋不安;抗高血压药如利血平等可引起婴儿嗜睡、腹泻及鼻塞等症状。

哺乳期妇女用药注意事项

哺乳期妇女所用的各种药物几乎都可以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目前已知有300多种药物可以通过乳汁排出,因此哺乳期妇女在用药时要格外慎重,不仅要考虑药物对自身的危害,而且要尽量防止或减少药物对婴儿的影响。

»合理安排用药时间

哺乳期妇女在正常用药时,乳汁中的药物浓度通常较低,乳汁中药物含量一般不超过乳妇用药总量的2%,此药量一般不会对婴儿造成伤害。即便如此,如果哺乳期妇女必须服药且所服药物是相对安全的,其用药时间也应该安排在哺乳后30~60分钟或下次哺乳前4小时以上。在这段时间内,大部分药物已经被母体清除,乳汁中的药物浓度相对较低,药物对婴儿的影响也能降到较低水平。除了合理安排用药时间外,哺乳期妇女还可以通过减少用药次数的方法进一步降低乳汁中的药物浓度,减少药物对婴儿的影响。这样,就能保证哺乳期妇女安全用药,而不必因用药而停止哺乳。

»掌握禁用药物

有些药物经乳汁排出的量较多,对婴儿的危害明显,哺乳期妇女必须禁用。如果因治疗需要必须使用,则应在用药期间暂时停止哺乳。这类药物主要有:红霉素、氯霉素、链霉素、阿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放线菌素D、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氯唑西林、磺胺类、异烟肼、阿司匹林、水合氯醛、巴比妥类、苯妥英钠、扑米酮、卡马西平、利巴韦林、甲苯磺丁脲、硫脲嘧啶、利舍平、氯丙嗪、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氯氮卓、地西泮、硝西泮、普萘洛尔、阿替洛尔、卡替洛尔,以及各类抗肿瘤药和麻醉性镇痛药等。

»掌握慎用药物

有些药物虽然危害不大,但在使用时也需慎重,尽量减少对婴儿的不良影响。这类药物有氨茶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糖皮质激素、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噻嗪类利尿药、口服降糖药、乙胺丁醇、溴丙胺太林、雌激素、黄体酮、硫脲类、甲状腺素、磺胺类、维生素A、维生素D、华法林等。

老年人用药注意事项

老年人机体各器官的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都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受到的影响更大。因此,老年人在用药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防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尽量避免用药

药物只是治疗疾病的一个方面,因此不能一得病就急着用药,特别是老年人,因为他们大多数不具备自己用药的能力,需要他人协助用药。经常用药不但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而且会使药效逐渐下降。因此,老年人患病时,首先要考虑一下能否采取除用药以外的其他方法来解决问题,如便秘者多吃一些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即可通便。对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应尽量不用或少用药物治疗,多用其他疗法如针灸、按摩、理疗及锻炼与饮食相结合等方法。当然,如果病情严重非用药不可,则需及时用药,但也应尽量少用药。

»选择药物要慎重

老年人最好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使用药物,切忌不明病因就随意滥用药物,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或延误治疗。

在疾病诊断清楚后,最好听从医生意见来选择药物,医生会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患者的体重、性别、用药史、肝肾功能以及健康状况等开出处方,这些药物能有效缓解症状,且毒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强。如患有失眠、焦虑的老年人,最好使用安定治疗,因为安定不会产生成瘾性,可以长期使用。凡是对老年人损害较大的药物,除非特别需要非用不可,都应尽量使用更安全的替代药物,以减少损害。

此外,老年人应尽量选用最熟悉的药物品种,最好不要使用新药,因为新药的疗效尚不确切,安全程度也很难估计。

根据老年人代谢降低、反应迟缓的生理特点,老年人用药应采取中西药结合的方法。对急性病,可先使用西药治标,迅速控制症状,然后采用中药调养,以利于治本;对慢性病则以中药治疗为主,因为中药比西药作用缓和,副作用也比西药少,老年人使用会更加安全一些。

»尽量减少用药种类

健康小贴士

老年人用药剂量应随年龄的增加而相应减小。一般来说,60~80岁者,用药剂量应为成人的3/4~4/5;80岁以上者用药剂量为成人的1/2。如果患者肝肾功能不好,则更要减少用药剂量或延长用药间隔时间,以防发生不良反应。对作用较强的药物和初次使用的新药应从小于标准剂量开始,然后根据治疗效果和反应情况再逐渐增量或减量。

老年人用药的种类宜少不宜多,因为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会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增加或降低药效,引起不良反应。用药物的种类越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也越多,如阿司匹林与激素类药合用可诱发溃疡病大出血;呋塞米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吲哚美辛(消炎痛)、阿司匹林合用,可增加耳肾毒性,降低呋塞米的作用;螺内酯与钾盐和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合用,可引起高钾血症;氨苯喋啶与非甾体抗炎药合用,可致肾毒性等。再加上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容易造成误服、漏服或重复用药,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老年人应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同时用药最好不超过3种,最多不要超过5种。

»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

许多老年人吞药有困难,尤其是大量用药时更加麻烦。因此,老年人不宜使用片剂或胶囊剂,可选用液体剂型,必要时可注射用药。老年人胃肠道功能不稳定,不宜服用缓慢释放的药物制剂,否则会因胃肠蠕动加速而导致释放不充分,反之则会因释放和吸收量增加而产生毒性。

»合理把握用药时间

老年人的视力、听力和记忆力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往往因为看错或记错药物名称、使用方法和剂量,听错医生和家人嘱咐而误服药物或忘记服药。因此,老年人的服药方案应尽可能简单,以利于其更好地领会和记忆,最好每种药物每日只服1次,用药时间应尽量安排在清晨空腹时,不宜间隙用药。

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对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滤过减少。所以,老年人用药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药物蓄积中毒,有时还会产生成瘾性和耐药性,因此要避免长期用药。老年人用药时间应根据病情以及医嘱合理缩短。患急性病的老年人,在病情好转后应及时停药或减量;必须长期用药者,应在家属或他人的协助和监督下进行。

»尽量减少注射给药

由于老年人的肌肉对药物的吸收能力较差,注射后疼痛较为明显,有时容易形成硬结,所以对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一般不主张用静脉点滴和肌内注射方法给药。但如果患的是急性病、急性感染伴有高热等,则需要静脉途径给药。

»注意观察药物反应

老年人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如服用阿司匹林可导致大汗不止或引起胃出血,利尿药氢氯噻嗪会引起血糖升高,诱发老年性糖尿病。因此,老年人在用药时一旦发现身体有异常反应,应立即停药,必要时应请医生诊治,更换作用相同或相似、毒副作用小的其他药物。

»慎用滋补药

身体虚弱、容易患病的老年人可适当地服用一些补虚益气的药物,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但要注意的是,滋补药也不可盲目滥用,而应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在医疗保健人员的指导下适当选用,否则将有害无益。对于老年人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合理营养,加强身体锻炼,保持身心健康。

»怎样给孩子喂药

给孩子喂药也是一门学问,尤其是对那些不肯吃药、年龄偏小的孩子,更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1)服用药丸或药片时可用温开水送服,服后应检查患儿口腔,看药丸或药片是否确实服下。注意不要让患儿躺着服药。对不能吞服药丸或药片的患儿,可先将药丸或药片研成粉末,然后调糖水喂服。

(2)对于普通药粉,可将其粘在母亲的乳头上或奶瓶嘴上,然后给孩子喂奶,药粉可随着乳汁一同服下;药量大时,可重复多次进行。也可用少量白开水或糖水将药粉溶解,然后用小勺或吸管喂服。

(3)如果药味很苦,如黄连素等,可先在小勺里放点糖,然后将药倒在糖上,再放点糖把药盖上,并准备好糖水,不搅拌就倒进口里,然后迅速用糖水送下。

(4)对于油类药物,如鱼肝油、蓖麻油、内服液体石蜡等,可将药滴在饼干或馒头等食物上,或滴在一勺粥里一起吃下。婴幼儿可用滴管直接滴在口中,再喂糖水。

(5)孩子吃完药后要多喝水,以避免药物停留在食管部位产生刺激性,也有利于药物尽快到达胃肠,及早吸收。喂药要按时、按量,服用时要仔细核对药名,以防误服。

(6)在一般情况下,最好在空腹或半空腹时给孩子吃药,需要饭后服用的药应在饭后半小时至1小时服用。在婴儿哭闹时不可喂药,也不能捏鼻子灌药,那样容易把药和水呛入气管,轻者呛咳、呕吐,重者可堵塞气管造成窒息,会有生命危险。

(7)不要将药与牛奶混服,以免婴儿以后讨厌牛奶。味重的药物也不要和食物放在一起喂给孩子,以免引起拒食,造成喂养上的困难。

(8)3~4岁的孩子已经懂事,这时已经不能再灌药,而要向孩子说明服药的必要性,耐心说服让其自行服药;也可在吃药前准备一些糖果等食物,作为对孩子按要求吃药的表扬和鼓励。千万不能用训斥、吓唬甚至打骂的方法逼着孩子吃药,这样会造成恶劣印象,给孩子造成恐惧心理,不但不利于疾病的康复,而且更增加了以后吃药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