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顺天时地利,长寿又有何难

◎人究竟能够活到多少岁?自古以来这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中医学对此还提出了一个形象的概念—天年。所谓“天年”,就是人的天赋寿命、自然寿命。经过多年的调查与研究,诸多医家发现人类的天年至少应该在120岁之上。然而,现代人动不动就生病,活到100岁的都少之又少,如何才能够活到120岁呢?答案很简单—顺应天时地利保养身体。

人类的实际寿命远不止100岁

◎《黄帝内经》认为人类正常的寿命应该可以逾百岁,之后才逐渐衰老而逝。但由于起居无常、饮食不当、劳逸无度等问题,往往导致人类的健康不佳,提早衰老,或生病、早衰亡。

相关研究人员通过走访许多长寿之乡,探访当地的老人,并翻阅了古今中外大量相关的书籍,最终研究得到了一个非常令人惊讶的结论:原来,那些活过百岁的老寿星们,并不是通过什么奇特的方法延长了自己的寿命,他们只不过是活到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活到的年龄。

在我国的文献记载中,寿命最长的一个人就是彭祖。据说他是颛顼的玄孙,历经唐虞夏商等代,活了880岁。不过,对于这一记载,不少人提出了质疑。由于年代久远,关于彭祖活到880岁的真实性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但近代一些有确切记录的人类寿命,也足以让我们震惊:中国贵州的龚来发,1996年去世时147岁;伊朗老妇穆赫辛,161岁时才去世;英国的弗姆·卡恩活了209岁,经历了12个王朝……如果说上面这些记载离我们还有些遥远,那么我们当今的“中国十大寿星排行榜”就可以说是“铁证如山”了。2008年,一项长寿明星评选活动中,由众多健康专家、医学家等从中评选出了长寿明星男女各10名。其中,生活在新疆喀什的萨迪克·萨伍提老人和生活在乌鲁木齐的买合甫·孜汗分别以121岁、118岁位居男、女寿星排行榜榜首,而另外18位老人最小的也都超过了110岁。这些老人虽然早已过了耄耋之年,但大部分人身体健康、精神矍铄,说起话来掷地有声。

那么,人到底能活多少岁呢?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认为,人至少要活到100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另外,《尚书》又提出“一曰寿,百二十岁也”,即活到120岁,才能叫做活到了应该活到的岁数。哲学家王充提出:“百岁之寿,盖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

不仅如此,现代科学也通过各种缜密的推理,算出了人类的自然寿命,其结论与我国古代医学的见解非常相似。常见的推算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

一是性成熟期测算法。哺乳动物的最高寿命相当于性成熟期的8~10倍,人在13~15岁左右性成熟,因此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10~150岁。

二是细胞分裂次数与分裂周期测算法。哺乳动物寿命是其细胞分裂次数与分裂周期的乘积,人体细胞自胚胎开始分裂50次以上,分裂周期平均为2~4年,因此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20岁左右。

三是生长期测算法。哺乳动物的最高寿命相当于其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为20~25年,因此人的自然寿命应当为100~175岁。

总之,无论用哪种方法推算,人的寿命都应该在120岁之上,但是我们现在的人均寿命远远不到100岁。那么,究竟是什么夺走了我们本应好好活在世上的这几十年时间呢?这个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四季养生小贴士

寿命的长短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除了先天禀赋的强弱之外,还与后天给养、居住条件、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医疗卫生条件、环境、气候、体力劳动、个人卫生等多种因素有关。一个人要想活到天年,必须在一年四季、一天四时都注意完善生活中的各项保养。

现代人为什么动不动就生病

《黄帝内经》中有:“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大家一定要记住,《黄帝内经》讲人动不动就会生病,都是因为习惯造病,而不是遗传,是人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性严重违背了身体内部的运行规律和自然的正常状态而造成的。

“以酒为浆”,现在的人,嗜酒如命,其实酒很容易让人丧失理性,而且大量或经常饮酒,还会使肝脏发生酒精中毒而致发炎、肿大,影响生殖、泌尿系统。

“以妄为常”,现在的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胡乱地作息和生活,完全不按照自然规律行事,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该结婚的时候不结婚,非要等到困极了再睡,饿极了再吃,年岁大了再结婚,其实所有这些违背人体、自然规律的做法都是非常损耗人体能源的,从而导致疾病和过早衰老。

◎《黄帝内经》认为人动不动生病,乃习惯使然。比如人经常过量饮酒,就易患高血压。

开始的时候,我们提到了有些人认为人患病都是遗传的原因,其实遗传的不是病,而是类似于长辈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习性。比如说高血压,一个人得了高血压不是因为父母有高血压自己也注定要患高血压,而是自己的生活习惯与父母的生活习惯相似,如吃多盐的食物、经常嗜酒、情绪易怒等,这些都是患高血压的原因。

“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人要控制好自己,不能纵欲,因为人的精液是“阴精”的最高浓缩,而阴精是难成易亏的,所以房事若不节制,精液输出过多,就要导致物质短缺,“肾阴虚”便由此而至。房事养生的要诀在于得其节宣之和,既不能纵欲,又不能禁欲,真正做到静心节欲以养阴,顺天时避虚而保精。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人不知足,总是追求身外之物,而且穷追不舍,最后闹得身心疲惫、烦恼多多。其实人体是很自足的,人的幸福也很简单,只要吃的喝的住的满足人体的需要,人就会获得健康和快乐,何必苦苦追求身外之物。即使有一天得到了,你或许只是开心一会儿,而后又开始艰苦的追求之旅,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说,人可以有追求,但是不能因为追求而失去快乐和健康。

食物有四气五味,四季吃不好会得病

药物有“四气”“五味”之分,食物同样有“四气”“五味”的不同,由于气和味的特点而作用各异。所谓“四气”,即食物有寒、热、温、凉四性;“五味”即辛、甘、酸、苦、咸。前者依据食物被吃入人体内所发生的反应而定,后者主要是根据食物本来的滋味而划。讲究食物的食性和功能,则是中医饮食疗法的基础。所以,熟练地运用饮食疗法,能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进食某些食物,便可祛病健身,并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1 食物的四气

食物的“四气”是指食物具有寒、凉、温、热四种不同的性质,食物的四气具有不同的功用,具体如下。

(1)寒性、凉性食物

这类食物一般具有清热、生津、解暑、泻火、解毒、止渴、养阴之功,适用于阳气旺盛、内火偏重者,或暑天食用。如粳米、小米、绿豆、赤小豆、豆腐、豆浆、西瓜、香蕉、梨、柑、柿、甘蔗、鸭肉、兔肉、牡砺、黄瓜、白菜、蓑菜、芹菜、冬瓜、丝瓜、萝卜、蟹、鳗鱼、甲鱼、田鸡、蜂蜜、竹笋、苦瓜、番茄、菠菜、革莽、西洋菜、紫菜、赤菜等。

◎阳气旺盛、内火偏重的人非常适宜食用寒性或凉性的食品。

寒性或凉性的食品,如绿豆、柿子、梨、西瓜、鸭肉等都有的作用,对人非常适宜。

(2)温性、热性食物

这类食物大多有温中、散寒、补阳、暖胃之功,适于阳虚畏寒者或冬令进食,热病及阴虚火旺的人就应忌食。如糯米、豆油、酒、醋、大枣、荔枝、红糖、羊肉、牛肉、猪肉、雀肉、虾、鸡、鳞鱼、葱、姜、韭菜、大蒜、辣椒、胡椒、茴香等等。

◎阳虚畏寒的人适宜食用热性或温性的食物。

食物的温热寒凉属性也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只有灵活运用,才能维持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使生命健康运转。而因人而异进行食补尤为重要。一般来说,体力劳动者因为经常晒太阳,体内热气较多,需多进补寒凉食物以滋阴降火,办公室一族呆在温度适宜的室内,极少出汗,吃寒凉的食物可能伤身。因此,搞清食物的寒热属性才能真正补对,吃好强身。

另外,食性还要与四时气候相适应,寒凉季节要少吃寒凉性食品,炎热季节要少吃温热性食物,饮食宜忌要随四季气温而变化。

2 食物的五味

所谓五味,即是指食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具体如下。

(1)辛味食物

辛味能行气,通血脉。常见的辛味食物有生姜、香菜、陈皮、茴香、胡椒、辣椒等。胃痛、腹痛、痛经患者,可以吃些辣椒、茴香、桂皮等有行气、散寒、止痛作用的食物;外感风寒的人可以吃些有辛辣味的生姜、葱白等食品;风寒湿痹患者则宜饮用白酒或药酒,以辛散风寒、温通血脉。

◎辛味食物有行气、通血脉作用,适宜外感风寒、风寒湿痹等患者食用。

(2)甘味食物

甘味有滋养、补脾、缓急、润燥、强壮的作用,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羸的人比较适宜。常见的甘味食物有山药、红枣、粳米、鸡肉、麦芽糖、甘草等。甘味食物还能消除肌肉紧张和解毒,但甜食不能过量摄入,否则易发胖。

◎甘味食物补脾强身的功效,适宜气虚、血虚、阴虚等体虚者食用。

(3)酸味食物

酸味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增强肝脏功能,提高钙、磷的吸收率。久泻、久痢、久咳、久喘、多汗、虚汗、尿频、遗精、滑精等患者宜食用。常见的酸味食物有乌梅、杨梅、石榴、柚子、山楂、西红柿、柠檬、苹果、橘子、李子、金樱子等。

◎酸味食物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增强肝脏功能,适宜久泻、久喘等患者食用。

(4)苦味食物

苦味具有清泄、燥湿的功能,适宜热证、湿证病人食用。比如苦瓜味苦性寒,用苦瓜佐餐,能达到清热、明目、解毒、泻火的效果,适宜热病烦渴、中暑、目赤、患疮疡及疖肿的患者。茶叶苦甘而凉,能够清利头目、除烦止渴、消食化痰。常见的苦味食物有苦瓜、陈皮、鱼腥草、桔梗、莲子、杏仁、百合、可可、苦荞等。

◎苦味食物清泄、燥湿,适宜热证、湿证病人食用。

(5)咸味食物

咸味能软坚散结、润下,对结核、便秘患者比较适宜,而具有咸味的食物,多为海产品和某些肉类。常见的咸味食物有盐、海带、海藻、海蜇、牡蛎、猪肉、鸭肉、乌贼鱼、鹿茸、鳖甲、慈姑等。其中,海蜇味咸,可清热、化痰、消积、润肠,对痰热咳嗽、痰核、痞积胀满、小儿积滞、大便燥结者最为适宜。海带味咸,有软坚化痰的功效。猪肉味咸,滋阴润燥,适宜热病津伤、燥咳、便秘的人食用。

食物除五味外,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把淡附于甘味,把涩附于咸味。

人食五味来调养身体,但如果使用不当,不但对人不利,反而有害。也就是说,饮食中的五味,吃好了对身体有益,吃不好对人体有害,易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我们要知道食物禁忌的道理,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摄取食物,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效果。也就是说,食补要根据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补,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平衡的目的。不过,辛酸味也好,苦甘咸也罢,只有均衡摄入才能滋养身体。所以,吃任何东西都要做到节制,不要因个人喜好而过分摄入,要每种味道都摄入一点点,这样才能保证生命活动所需。

春夏秋冬,食补养生各有要义

“因时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一年四季,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气候的变化,会给人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机体的营养结构要随季节的变化予以协调,注意各个季节的科学饮食及食补方式,合理安排饮食。

我国传统中医养生“四季侧重”的原则认为,春季肝脏当令,人体阳气开始生发,养阳益肝非常重要,预防肝脏淤滞不畅,并提倡春季养肝食为先和以脏补脏的方法。结合这一养生特点,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早春的膳食原则应该是高蛋白、高维生素、充足热量的均衡膳食。比如,多吃鸡、鸭血、醋、菠菜、卷心菜、花菜、银耳、蘑菇等食物,可起到护肝养阳之功效。

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很多人都非常注重夏季的“降火”保健,从中医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火可分为实火和虚火两种。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又反复发作的是虚火。

◎春季宜补肝,膳食原则是高蛋白、高维生素等,可进食鸡肉、菠菜。

人们往往习惯性地认为夏天气温高,人体内自然就“火”大了,多喝点菊花、金银花等,不仅能解渴消暑,还能驱走内火,但是要知道,食欲下降、口舌生疮、失眠、腹泻等症状都是整日茶不离嘴的“凉茶过敏”症状。所以,体质虚弱的人还是主要以饮食调理为主。夏季养生食补要以清补、助阳、滋阴为目的,降心火,养肺气。要特别注意少食热性食物,如羊肉、狗肉等,以免伤脾肺之气。

秋季养生一般说来可以分为初秋、中秋和晚秋三个阶段。

◎夏季要降心火,养肺气,食补以清补、滋阴为目的,可多喝点菊花茶等。

初秋之时,欲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古代医学家认为,秋季草木零落,气清风寒,节约生冷,以防疾病,此时宜进补养之物以生气。

◎秋季宜进补养之物;中秋多吃新鲜少油食品及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如胡萝卜、藕、蜂蜜等。

中秋炎热,气候干燥,容易疲乏。此时首先应多吃新鲜少油食品。其次,应多吃含维生素和蛋白质较多的食物。现代医学认为,秋燥症应多食含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类食品,如胡萝卜、藕、梨、蜂蜜、芝麻、木耳等以养血润燥,提高抗秋燥、抗病能力。

晚秋季节,心肌梗死发病率明显增高。此时日常饮食中注意多摄入含蛋白质、镁、钙丰富的食物,既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可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切忌进食过饱,尤其晚餐以八分饱为宜,晨起喝杯白开水,以冲淡血液。日间,多喝淡茶,坚持每天喝两三杯茶水,对心脏有保健作用。

冬季是四季之中人体进补的最好时节,俗话说:“冬季进补,春季打虎;冬季不补,春季受苦。”人们应该利用这个好时节来补益身体。冬季利用饮食养生的方法,是进补的最佳选择。冬季饮食养生的总原则是:

(1)适量进食高热量的饮食以补充消耗的热量。

(2)增加温热性食物的摄入量以增强机体的御寒能力。

(3)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也就是说,冬季除了应该适当多进食一些五谷杂粮外,还应该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及适量的脂肪。

传统养生学认为,冬季应该多食用一些偏温热性的食物,特别是能够温补肾阳的饮食,以增强机体的御寒能力。

◎冬季是进补的最好时节,可进食五谷杂粮等高热量食物以御寒,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四季养生小贴士

概括来讲,一年四节,气候不同,人体状况也不同,食补养生应该结合季节特点和自身体质,选择合适的补养食品,这样才能将食补养生的效果发挥到最佳。

“夏病秋发,冬病夏治”

千百年来,中医里一直盛行这样一个理念:夏病秋发,冬病夏治。很多人都非常困惑,夏天的病为什么到秋天才发作?冬天生病了为什么要等到夏天才能彻底治好呢?这些看似不合理的事情,却隐含着深刻的养生治病的道理。

1 酷暑贪凉,夏病秋发

进入夏季以后,人们会因气温高、湿度大、体内的水分难以蒸发而感到炎热难耐,因此,很多人想尽一切办法防暑降温。其实,过于贪凉并不好,会给很多疾病埋下隐患。如果将夏季中猛吹空调、无节制地吃冷饮、经常熬夜等看做是发芽的种子,人体是培育这些种子的温床的话,秋季所收获的“果实”则必然是感冒、胃病、颈椎病、腰肌劳损等疾病。原因就是夏天人们透支了健康,秋天只得去医院“还债”。这是怎么回事呢?

◎炎热的夏季,如无节制地吃冷饮、吹空调等,极易感受风邪寒邪,导致疾病“秋后算账”。

中医认为:“寒则收引”,“风为百病之长”。在炎热的夏季,如果人长期处于空调、风扇等冷气的环境,再加上睡得晚,休息不好,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就极易感受风邪寒邪。肌肉、韧带、肌腱在冷空气下长时间处于收缩痉挛状态,血液循环不能正常流畅,积滞在淤血中的肌酸、乳酸等代谢产物会刺激血管与神经,产生疼痛影响肌肉的正常活动,就会引发关节、颈椎等方面的疾病。

所以,要预防这些疾病“秋后算账”,就要改变夏天里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尽量早睡早起,培养好的生活规律,不要一味迷恋冷气,饮食要得当,多运动。身体抵抗力强了,疾病也就离你远远的了。

2 冬天生的病为什么要夏天治

所谓冬病,一般是指易于在冬季发病或者在冬季病情容易加重的疾病。中医认为,“冬病”主要是人体易于受寒气侵袭的疾病。常见的“冬病”有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过敏性鼻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这些疾病发作呈明显的季节性,并且在秋冬季发病率高,常反复发作。

所谓夏治就是针对冬季容易发作的疾病,在夏天的时候进行对症治疗,以期通过改善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使冬天发病率降低或减缓病情的目的,坚持数年后,有些疾病甚至可以根治。

以冻疮为例。冬天的时候,不少人手足上长冻疮,一开春就慢慢地自然痊愈。有的医生会建议您在夏天的时候用生姜或者辣椒用力摩擦手足,到了来年冬天,冻疮就不会复发了。这是因为,易患冻疮的人,多为体内阳气不足,入冬以后,体内阴寒之气渐盛,血液循环就受到阻碍,肌肤失于濡养,就会发生冻疮。如果在春夏阳气旺盛之际,用生姜等摩擦手足,一方面借助夏季阳气生发,人体阳气随之旺盛,体内凝寒之气易解,可以扶阳祛寒;另一方面可以为秋冬储备阳气,到冬天体内就有足够的阳气去对抗阴寒之气,从而达到调整阴阳,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

“冬病夏治”属于中医的内病外治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敷贴疗法。通常采用药物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敷贴,起到鼓舞正气,驱逐宿邪痰饮和淤血,疏通经络,活血通脉,温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经络气血贯通。并可针对个体体质不同,通过益肺、健脾、补肾等药物扶助人体的阳气,纠正虚寒体质,使气血流通顺畅,水谷精微输布正常,从而达到治本的目的。

◎“冬病夏治”多采用敷贴疗法,即采用药物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敷贴,起到疏通经络、扶助阳气、防病治病的目的。

四季养生小贴士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治未病”的一种防治疗法,其根据是《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具体来说,对阳虚体征者,利用夏季气温升高,人体阳气上升,经络气血通达充沛之机,施以药物、灸法以鼓正气,助其体内阳气生长,祛除体内沉寒痼疾,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养颜,也要顺应四季的“生长收藏”

《黄帝内经》中讲道:“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四季轮回,寒暑更替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物适应四季气象变化形成的普遍规律。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获得了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表现为“人与天地相应”。

所以,人的各种生理功能,有着与天地自然变化几近同步的节律性和适应外界变化做出自我调整的能力。简言之,就是要法时,养颜亦是如此。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不仅我们的身体会受惩罚,就连容颜也会受影响。就拿女性在冬天穿短裙来说,虽然漂亮,但是由于下肢受凉导致血行不畅,时间久了,不仅皮肤会长斑,脸色也会显得毫无生气,绝对得不偿失。所以,养颜也要顺应自然,遵守四季的“生长收藏”法则。

1 春季养“生”,让容颜与万物一起复苏

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首先,春天要晚睡早起,不要睡得太多,否则会阻碍身体内部气机的生发,肤质当然也包括在其中。春暖花开的季节应该多活动,节假日的时候可以去踏青游玩,一方面放松心情,一方面唤醒冬季里沉睡的身体,还能呼吸天地之间的清气,是很快乐的体验。

春天是肝气最足、肝火最旺的时候。这时候人也容易上火。对此,肌肤也会有所反映,如长几颗痘痘等。那么如何解决呢?很简单,肝胆相表里,通过胆经可以抒发肝之郁气,这样还会使肌肤更加光泽红润,痘痘的发生率也大大降低。此外,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有时还会倒春寒,所以一定要注意增减衣服,所谓“春捂”,就是说早春要穿暖一点,不要急于脱冬衣,尤其是不能为了凸显身材和美丽,过早地穿裙装和露脚面的船鞋。

◎春暖花开的季节应该多活动,以促进身体内部气机的生发,让容颜苏醒。

2 夏季养“长”,适当宣泄体内淤滞

夏季是天地万物生长、葱郁茂盛的时期。这时,大自然阳光充沛,热力充足,万物都借助这一自然趋势加速生长发育。人在这个季节也要多晒太阳、多运动,多出汗,宣泄出体内的淤滞,这样才能使气血通畅,为以后的收藏腾出地方。如果在夏天宣泄得不够,不仅到了秋冬季节想进补的话根本就补不进来,脸上也很容易出现粉刺。

◎夏季人要多晒太阳、多运动,多出汗,以宣泄出体内的淤滞,减少痘痘、粉刺等问题。

还有,中医认为长夏(农历6月,阳历7~8月间)属土,五脏中的脾也属土,长夏的气候特点是偏湿,“湿气通于脾”,也就是说湿气与脾的关系最大。如果体内湿气很重,肌肤也会有所反映,如痘痘、斑点及某些疹子。所以,夏季要养“长”,也是养脾的大好时机。

那么,我们在夏天应该怎样“养长”呢?

第一,要保证睡眠。中午的时候人们总是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因此有条件的话可以增加午休的时间,以消除疲劳,保持精力充沛。

第二,要保证营养。夏季天热气压低,人体消耗大,所以这时候更应该注意养自己的身体,增加营养,多吃绿叶蔬菜和瓜果,早晚时喝点粥或汤是大有好处的,尤其是绿豆汤或粥,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滋养身体。

第三,要及时补水。多喝凉白开水,不能用饮料代替开水。

第四,不能贪凉。《黄帝内经》里说,“防因暑取凉”,这是告诫人们在炎热的夏天,在解暑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因为天气炎热,出汗较多,毛孔处于开放的状态,这时机体最易受外邪侵袭。所以不能过于避热趋凉,如吃冷饮,穿露脐装,露天乘凉过夜,用凉水洗脚,这些都会导致中气内虚,令暑热和风寒等外邪乘虚而入。

第五,保持心静。夏天容易使人心烦,特别是在气温高、无风、早晚温度变化不明显时,就更容易使人心胸憋闷,产生烦躁和厌烦情绪,从而诱发精神疾病。所以夏天应该清心寡欲,闭目养神。

3 秋季养“收”,应处处收敛不外泄

秋季的三个月,是万物收获的季节。此时秋风劲急,气温下降,地气内敛,外现清明,人们也应该早睡早起,收敛精神而不外散,以缓和秋季肃杀的伤伐,使神气安定。这是秋季养生的法则,如果违背了这个法则,就会伤损肺脏,不仅到了冬季会出现顽固不化的泄泻,供给冬季收藏的物质和能量减少,随之还会出现皮肤紧绷、干燥等肤质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秋季进行“养收”呢?

第一,早睡早起。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在起居方面要合理安排睡眠时间,早卧早起。晚上10点就睡觉,晚上11点之后就能养肝胆之气,不然你的肝胆是养不好的。

◎秋季应该早睡早起,收敛精神而不外散,以减少皮肤紧绷、干燥等肤质问题。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老年朋友,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古代养生专家说,老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也就是说什么时候困了什么时候就睡,这是符合养生原则的。

第二,使志安宁。肾藏志,顺应了秋收之气,就能使肾经不妄动。所以在秋季的时候性生活要有所收敛,以养精气。

第三,饮食调养。秋天气候干燥,应防“秋燥”,膳食应贯彻“少辛增酸”原则,尽可能少食葱、姜、蒜、韭菜等辛味之品,多食酸味果蔬,如雪梨、鸭梨,生食可清火,煮熟可滋阴、润肺而防燥。

秋季易伤津液,故饮食还要以防燥护阴、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

第四,谨防感冒。立秋后,又进入了伤风感冒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当工作环境通风不好时,感冒更容易在办公室之间迅速传播。在感冒流行时可用陈醋熏蒸居室。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有助于感冒预防。一些简单的自我保健小方法也能预防感冒,如擦迎香、浴面、摩百会、擦涌泉等穴位。

第五,内心宁静。秋季日照减少,花木开始凋谢,特别是霜降之后。“无边落木萧萧下”,常使人触景生情,心中产生凄凉、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因此秋季养肺就要注意精神情志方面的养生,培养乐观情绪,可以参加一些登山赏红叶等有意义的活动。我国古代民间就有重阳节登高赏景的习俗,登高远眺,饱览奇景,有心旷神怡之感,可使一切忧郁、惆怅顿然消失,又调剂生活,实为人间乐事。

4 冬季养“藏”,养肾防寒是关键

冬季的主气为寒,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阴邪伤阳后,人体阳气虚弱,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一派寒象,常见情况有恶寒、脘腹冷痛等。另外,冬季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降低。因而需要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总来源在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力”,“火力”旺说明肾脏机能强,生命力也强。这在肤质和气色上同样有反映。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中黄帝问大医岐伯,有人不能寿终而死的原因。岐伯回答:“薄脉少血,其肉不实,数中风寒……故中寿而尽也。”其中“数中风寒”便是早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健康,要长寿,就要防寒。现在很多人,尤其是时尚女性,冬天的时候上身穿得厚厚的,下面却只穿条裙子。这样的装束虽然美丽,但对身体的伤害是无穷的。俗话说:“风从颈后入,寒从脚下起”。虽然血总是热的,但很多人气血虚弱,或阳气不足,新鲜血液很难循环到脚上去,没有热血的抵挡,寒气便会乘虚从脚下侵入,所以为了您的健康请穿上棉鞋、厚袜子和暖裤吧。

冬季属阴属水,要藏得住才能保证春季的生发。因此,冬季一定要养好肾阴,要收敛,澡都要少洗,每周一到两次,但可以每天用热水泡脚。这样才能养住体内已经收敛的阳气,所谓“无扰乎阳”。衣服要穿暖,多晒太阳,冬天不宜洗冷水澡也不提倡冬泳,以免阳气耗损太大;多吃温补性食物,这些食物能温暖人身,驱除寒邪,温热性食物主要指温热及养阳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等,冬天以炖食最好。其中,羊肉和鸡是冬天温补的主要肉食品。羊肉的膻味可用花椒、料酒及大蒜去除。

◎冬季进食,宜多吃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等温热及养阳性的食物,以温暖人身,祛除寒邪。

另外,中医认为肾藏精,是人的生命之本。房事不节,会损伤肾精,久而久之,便会使肾气亏损,产生精神委靡,耳目失聪,面容憔悴,皮肤干枯等未老先衰的症状。冬季与肾脏相应,因此这个季节应节制性生活,以保肾固精。

◎冬季要养好肾阴,要收敛,可以每天用热水泡脚,以驱除体内寒邪。

四季养生小贴士

一年四季,自然万物都随着季节的变更而变化,人的皮肤同样也随着季节的更换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无论春、夏、秋、冬,爱美的女性都关注着自己的皮肤,不让美丽随着季节的变换而流逝。因此,我们要通过养生、调理,让美丽内外统一,这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四季变迁,房事也应随之调节

一年四季的变化,不仅影响自然界的植物,而且影响人的房事。人的机体也是一个小天地,和自然界一样有四季的变化,而且受自然界变化的影响。人应该根据四季的变迁来调节自己的房事,以适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

春天,万物复苏,自然界充满生机,欣欣向荣,各种生物都处于生长繁殖的季节。在这百花齐放,鸟语花香的时节,人的生殖机能和内分泌机能也相对旺盛,性欲相对高涨,春天赋予人生发之气,适当的性生活有助人体气血调畅,是健康的。必须注意,性生活过分频密,势必损伤身体。在春季,有的羚羊过度交配,导致双脚不能举步,成为虎、狮的食物。

◎人应该根据四季的变迁来调节自己的房事,以适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

夏季,生物茂盛,花开结果。由于天气炎热,人体气血运行加速,新陈代谢加快,身体处于高消耗的状态。人应与其相应,保持心情愉快,情绪舒畅,避免过分激动,房事应适当减少。如果这时过度房事,无疑增加能量消耗,损伤阳气,不利于身体健康。

秋季,天高气爽,秋风劲急,万物肃杀。秋天养生总的原则是要休心养性,思绪宁静,不让意志外驰,以适应秋季寒凉肃杀的气候。对房事而言,具体的养生方法就是性欲的兴奋冲动不能像春天生发之性的冲动,也不能像夏天阳亢之性的兴奋,而是要有所收敛,房事应有所减少,以保精固神,蓄养精气。

冬季,天气寒冷,冰封雪飘,万物闭藏,虫蛇冬眠,养精蓄锐,以待来年春天生长发育。人也不例外,冬季气温较低,人的新陈代谢也随之降低,与此相应,适当节制房事,以保养肾阳之气,使精气内守,避免耗伤精血。

四季养生小贴士

《黄帝内经》里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为得道。”人的性生活,作为一种生命活动,一种自然界中的现象,当然不能例外。我们需要根据季节不同适当调整房事,这样对防止性功能障碍,保证身体健康有一定帮助。

最佳季节受孕,生出最健康的宝宝

在当今社会,不少年轻夫妇为了让孩子能按正常年龄上学,非要把孩子生在上半年,甚至不惜选择剖宫产。其实,适时结婚生子,不仅是人生的两个关键时刻,更是对我们生命的最大护佑。花到了时候会开,果子到了季节会结,人也要顺着自然的这一规律,该要孩子的时候就得要个孩子。那么什么时候是最佳怀孕期呢?

中医认为,最适合女人怀孕的季节是春天和秋天。因为冬天的时候,人的气血都到里面来了,它以肾气为主。同时,冬天重在藏精,夏天的时候所有气血都到外面来了,里面的气血是最弱的。如果在夏天和冬天这两个季节里夫妻生活过多,对身体来讲是一种损害,所以在中国古代养生里面,讲究夏避三伏,冬避三九。

《黄帝内经》还有一句话叫“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就是这时候,正常的夫妻生活可以有,但是一定要注意节制。而春天和秋天的时候,正好是气血最旺盛的时候,气血一个是从外边往里边走,一个是从里边向外面走,这时候整个自然界的气候,一个是春花之实,一个是秋收之实,这两个时间,是怀孕最好的时候。

◎中医认为,最佳受孕季节是春天和秋天,因为在这两个季节里人的气血最旺盛。

至于男女生育的最佳年龄,《黄帝内经》里讲女人在28岁的时候身体处于最佳时期,35岁以后身体状况开始衰退。这就是说女人在28岁左右生育是最好的,最晚不能超过35岁。男人在32岁的时候身体状况最好,40岁的时候身体素质开始下滑,所以男人最好在这一时期完成生育。

四季养生小贴士

因早孕阶段最怕病毒感染,一旦孕妇感染病毒,畸胎率会显著增高,而初春是病毒多发及传播的季节,所以初春时期不宜怀孕。除此之外,下列几种情况下也是不宜怀孕的:

(1)大量吸烟饮酒后。

(2)在新婚蜜月、旅游期。

(3)心情不舒畅时。

(4)长期接触小动物,如猫、狗等。

(5)男女任何一方患急性传染病及女方患心、肝、肾等慢性疾病时。

(6)正在患病或大病初愈身体还没恢复。

(7)长期使用抗癌、抗癫痫等药物时。

(8)口服避孕药者,停药不足6个月。

(9)刚刚接受了放射治疗或其他有害物质。

天有二十四节气,养生有二十四要诀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为适应“天时”“地利”,取得良好的收成,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综合了天文与物候、农业气象的经验所创设。

从古人对节气最早的命名,如《尚书》记载的“日中”“宵中”等,可知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节”的意思是段落,“气”是指气象物候。

每个节气的专名均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和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意义。而同在蓝天下,人其实是和农作物一起生长的。所以,养生完全可以随着节气走。

1 立春(2月3~5日)

立春养生要注意保护阳气,保持心境愉悦的好心态。此时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太快地脱去棉服,应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怠思眠状态。

饮食调养方面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有目的地选择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进食。

2 雨水(2月18~20日)

雨水节气着重强调“调养脾胃”。饮食调节方面宜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应少酸多甜,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百合、豌豆苗、荠菜、春笋、山药、藕等。

3 惊蛰(3月5~7日)

惊蛰节气的养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合理的调养。

阴虚者:形体消瘦,手足心热,心中时烦,少眠,便干,尿黄,不耐春夏,多喜冷饮。饮食要保阴潜阳,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鱼等。太极拳是较为合适的运动项目。

阳虚者:多形体白胖,手足欠温,小便清长,大便时稀,怕寒喜暖。宜多食壮阳食品,如羊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散步、慢跑、太极拳、五禽戏及日光浴都是适合的锻炼项目。

4 春分(3月20~21日)

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此时人体血液和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易发非感染性疾病,如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饮食调养应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如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必佐以葱、姜、酒等温性调料,以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

5 清明(4月4~6日)

乃天清地明之意,是高血压的易发期。在调摄过程中应当减轻和消除异常情志反应,保持心情舒畅,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太极拳作为首选锻炼方式;避免参加竞赛性质的活动和负重性活动。饮食应定时定量,形体肥胖者,应多食瓜果蔬菜。老年高血压者应特别强调低盐低脂饮食。

6 谷雨(4月19~21日)

谷雨节气以后是神经痛的发病期,如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等。肋间神经痛在治疗上离不开疏肝行气、活血通络的原则。坐骨神经痛病因不外乎风、寒、湿邪侵袭经络,应辨证施治,使营卫调和而弊病得解。三叉神经痛常突然发作,呈闪电样、刀割样难以忍受,针灸对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7 立夏(5月5~7日)

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

立夏节气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淤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具体到膳食调养中,我们应以低脂、低盐、清淡为主。

8 小满(5月20~22日)

在小满节气的养生中,我们要特别提出“未病先防”的养生观点。

小满节气是皮肤病的高发期,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绿豆、冬瓜、丝瓜、黄瓜、藕等;忌食膏粱厚味、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如动物脂肪、海腥鱼类等。

9 芒种(6月5~7日)

芒种节气里要注意增强体质,避免季节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起居方面要顺应昼长夜短的季节特点,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利于气血运行、振奋精神;中午最好能小睡一会,时间以30分钟至1个小时为宜,以消除疲劳,有利于健康。精神调养方面,应使自己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忌恼怒忧郁,这样可使气机得以宣畅、通泄。

10 夏至(6月21~22日)

夏至节气里环境温度过高,空气湿度大,人体内热量不易散发现象。因此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同时要注意防暑,如喝消暑保健粥等。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

11 小暑(7月6~8日)

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心烦不安,疲倦乏力。

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我们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就是这个道理。

12 大暑(7月22~24日)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大暑是养生保健“冬病夏治”的最佳治疗时机,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等阳虚证。

13 立秋(8月7~9日)

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所以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起居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着衣不宜太多。

14 处暑(8月22~24日)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随着天气转凉,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出现“秋乏”。因此,此时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要保证充足睡眠,改掉夏季晚睡习惯,争取晚上10点前入睡,以比夏天增加1小时睡眠为好,并保证早睡早起。

其次,要注意护脐。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极易受寒气侵袭,引起急性腹痛、腹泻、呕吐等疾病。

15 白露(9月7~9日)

白露节气中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体质过敏而引发的上述疾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凡是因过敏引发的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平时应少吃或不吃鱼虾海鲜、生冷炙烩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最常见的有带鱼、螃蟹、虾类,韭菜花、黄花菜、胡椒等,宜食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16 秋分(9月22~24日)

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精神调养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收敛神气。九九重阳登高观景可使人心旷神怡,也是调节精神的一方良剂。

17 寒露(10月8~9日)

“金秋之时,燥气当令”,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肺)为宜,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少食辛辣之品。

18 霜降(10月23~24日)

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凉,秋燥明显,燥易伤津。

霜降养生首先要重视保暖,其次要防秋燥,运动量可适当加大。饮食调养方面,此时宜平补,要注意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可多吃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玉蜀黍、萝卜、栗子、秋梨、百合、蜂蜜、淮山、奶白菜、牛肉、鸡肉、泥鳅等都不错。

19 立冬(11月7~8日)

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在精神调养上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起居调养强调“养藏”,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饮食调养要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应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

20 小雪(11月22~23日)

小雪节气前后,天气时常阴冷晦暗,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是那些患有抑郁症的朋友更容易加重病情。抑郁症的发生多由内因即七情过激所致,七情包括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调神养生对患有抑郁症的朋友就显得格外重要。

21 大雪(12月6~8日)

大雪节气后,天气越来越凉。雪后的大风使气温骤降,咳嗽、感冒的人比平时多。有些疾病的发生与不注意保暖有很大关系,所以要注意保暖。

22 冬至(12月21~23日)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自此,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中老年朋友尤其是中年人,静神少虑,应劳而勿过,节欲保精,欲不可纵。

23 小寒(1月5~7日)

人们在经过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后,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合理进补既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目的。在冬令进补时应食补、药补相结合,以温补为宜。

24 大寒(1月20~21日)

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之法。

四季养生小贴士

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季节、气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养生专家指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一年二十四节气变化不一,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圣经”,也是指导人们养生、保健的秘宝。针对每个节气的时令特点,分别从饮食、运动、精神、防病保健等方面全方位地保养自己,才能轻松颐养天年。

日出日落,跟着太阳去养“阳

世间万物都离不开太阳,失去了太阳一切生物就失去了生命力,人也一样。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曾说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注曰:“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也就是说,人的生命系于“阳气”,只有固护阳气,才能百病不生,人们才能拥有鲜活的生命力。而我们养生的重点就在于养护身体内的阳气。

人体内的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或“卫气”,“卫气”是肾中阳气所化生,出自下焦,滋养于中焦,升发于上焦。这里的“卫”就是保卫的意思,阳气是人体的卫士,它能够抵制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卫气在发挥其功能时,必须依靠中焦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之气。卫气虚则易汗易感冒。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会感受到自然界的不同的气候变化,中医将其分为“风、热(暑)、湿、火、燥、寒”六种气候,称之为“六气”。在正常情况下,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六气已具有了适应能力,故六气对人体是无害的。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暴热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之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生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反常的六气便称为六淫。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属于外感性的致病因素。六淫邪气多经体表皮毛或口鼻侵袭人体,其病多与季节、气候及居处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故多风证,冬季寒冷,乃多寒证,暑夏季节气候潮湿或久居潮湿环境,则易患湿证,秋季干燥,则患燥证等。为什么有的人爱生病,而有的人却安然无恙呢?区别就在于他们体内的阳气充足与否。总是爱生病的人体内阳气不足,病邪很容易侵入人体,而体内阳气充足的人则能够抵挡外邪的入侵。所以,那些身患各种疑难杂病、重病或慢性病的人,基本上都是卫阳不固、腠理不密的,以致外来的各种邪气陆续占领人体并日积月累而成。

◎《黄帝内经》中曾说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养阳气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跟着太阳走。

导致疾病的原因除去自然界的“六淫邪气”,还有人体内部的七情。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但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感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便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如:大怒伤肝、暴喜伤心、思虑伤脾、忧悲伤肺、惊恐伤肾等。而人的情绪就是在阳气不足的情况下起伏最大,阳气充足的人通常比较乐观、通达,阳气不足的人则容易悲观绝望。所以,养好阳气,人的情绪也会慢慢地好起来,整个人充满了精神与活力,由于七情过度而导致的病也就离我们远去了。

◎每天晒半个小时太阳,可帮助老人养好阳气,促进骨骼中钙质的吸收。

那么阳气要如何养呢?其实,天地之间最大的阳气就是太阳,太阳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阳气的变化。长期待在写字楼里的人总是感觉没有活力,如果能每天抽时间晒晒太阳,就会觉得整个人都精神很多,这是太阳给我们的力量。所以我们说:人只有跟着太阳走,才能找到内在的力量。但是,现在跟着太阳走的人非常少了。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跟着太阳走的,但是现代人很难做到,每天要起很早去上班,晚上太阳早下山了,还得加班加点地工作,一天都见不到太阳的脸。古人“锄禾日当午”,夏天在太阳底下干活,虽然汗流浃背但是身体阳气充足,不会得这样那样的怪病,但是现代人却坐在空调屋里吃着冰西瓜,偶尔出门也要涂防晒霜、撑遮阳伞,恐怕被太阳晒到,身体里的阳气根本生发不起来。太阳是最好的养阳药,我们却利用不起来,这真是一种极大的损失与浪费。

为了养好阳气,建议大家经常抽出时间晒晒太阳,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晒太阳就是一种最好的养阳方式。阳光不仅养形,而且养神。养形,就是养骨头。用西医的说法就是:多晒太阳,可以促进骨骼中钙质的吸收。所以,多晒太阳就是老年人养骨的最好方式。对于养神来说,常处于黑暗中的人看事情容易倾向于负面消极、处于光明中的人看事情正面积极,晒太阳有助于修炼宽广的心胸。

四季养生小贴士

晒太阳的时间不要太长,半小时左右就行,什么时候的太阳感觉最舒服就什么时候去晒。晒太阳时一定不要戴帽子,让阳光可以直射头顶的百会穴,阳气才能更好地进入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