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解密《黄帝内经》四季不生病的智慧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被誉为中国的“医家之宗”。这部医学宝典,在养生方面阐述了很多科学的卓见,对于我们今天养心、养性、养生,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其中,关于四季不生病的智慧,就是在告诉我们—做什么、如何做,才能最养生、最长寿。

解读《黄帝内经》中的“四气调神大论

《黄帝内经》中讲到“四气调神大论”:四气,指春夏秋冬四时的生化特点;调,调理、调摄;神,指精神情志活动。主要告诫人们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以调摄精神情志,保持机体内阴阳的相对平衡,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春季三月,万物复苏,自然界欣欣向荣。为了适应这种自然环境,人们应该晚睡早起,起床后到庭院里散步,披散开头发,穿着宽松的衣物,不要使身体受到拘束,以便使精神承受春天万物的生发而舒畅活泼,充满生机。对待事物,也要顺应此时的生长之性,不应该抑制其生发。这正是顺应“春生”的养生法则。如果违背了这种规律,则会伤及肝脏,以致夏天容易发生寒性病变,出现阳气不足的病症。

◎春三月,顺应“春生”的养生法则,人们应该宽衣散发,放松身心,迎接春天万物的生发。

◎夏三月,自然界一片繁荣秀丽,为了养生,人们应该晚睡早起,保持心情舒畅。

夏季三月,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相互交汇,自然界一片繁荣秀丽。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并保持愉快、舒畅的心情。这样能够使阳气充分宣泄。这正是顺应夏季的养生法则。如果违背了这种法则,就会损伤心脏,以致秋天易发疟疾,减少了供养秋天的精气,致使冬季也较易生病。

秋季三月,秋高气爽,暑湿消失,自然界丰收平定。此时,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居上,人们应早睡早起,大体以与鸡活动的时间一致为宜。精神情绪要保持安定平静,以缓解秋凉对人体的伤害;内敛神气而不外泄,可保持平定,有助于肺的清肃。这就是秋季的养生法则。如果违背,则会对肺脏有损伤,以致冬天容易发生完谷不化所致的泄泻,从而减少了供给冬天贮藏的精气。

◎秋三月,自然界丰收平定,人们应该早睡早起,保持心情安宁。

冬季三月,水冷成冰,地寒而裂,自然界草木凋零,万物伏藏。这时人们要减少活动,不要扰动体内的阳气。要早睡晚起,到太阳升起的时候再起床,才能避免寒气侵袭。精神情绪要保持平静,同时还应当躲避寒气,注意保暖,不要轻易使皮肤开泄而出汗,以免阳气散失。这就是冬季的养生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伤害肾脏,以致春天会发生痿病和厥病,而且供给春天的生发之精气就减少了。

如果违背了春季的养生原则,那么人体内的少阳之气就不能生发,从而使肝气抑郁发生病变;如果违背了夏季的养生原则,人体内的太阳之气便不能旺盛,就会发生心气内虚的病症;如果违背了秋季的养生原则,体内的太阴之气便不能收敛,就会发生肺热喘息胸闷的病症;如果违背了冬季的养生原则,体内的少阴之气便不能闭藏,就会发生肾气虚惫的病症。

◎冬三月,滴水成冰,人们应该避免寒气侵袭,保持心情平静,注意保暖。

健康长寿的根本:“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一天,黄帝问岐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答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事实上,“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八个字就是《黄帝内经》提出的日常养生保健的总原则。对此,我们需要先介绍一下何为“阴阳”。

◎中医认为“阳根于阴,阴根于阳”,事物总体的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即阴阳中复有阴阳。例:白昼光明为阳,夜晚黑暗为阴。而白天的上午,阳的特征不断增加,为阳中之阳;下午太阳西斜,阳的特征渐减,为阳中之阴;晚上的前半夜,阴的特征渐增,为阴中之阴,后半夜阴的特征渐减,为阴中之阳。

经常听到人们说“阴盛阳衰”或者“阴阳调和”,但是真正了解阴阳的人却很少。其实,阴阳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是事物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它是自然界的规律,世界万物的纲领,事物变化的根源,事物产生、消灭的根本。认为阴阳是处处存在的,凡是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热的、运动的、上面的、外面的事物,都是“阳”;而凡是属于阴暗的、沮丧的、衰弱的、冷的、静的、下面的、里面的事物则都是“阴”。

中医认为:“阴”代表储存的能源,具体到形上包括血、津液、骨、肉,性别中的雌性等。而“阳”则代表能源的消耗,是可以通过人体表面看到的生命活力,无形的气、卫、火,性别中的雄性等都属于阳,而“阳”的这种生命活力靠的是内在因素的推动,即“阴”的存储。

在我们国家,西北的温度要较东南低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差别呢?《黄帝内经》中说:“西北方阴也,东南方阳也。”阳就是用,就是释放。阴就是体,就是收藏。从地域上讲,整个西北方向以收藏为主,整个东南方向以释放为主,所以就产生了温度上的差异。

“阴阳”的收藏也相当于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是吸收和释放的过程。阴的收藏是合成代谢,而阳却是分解代谢。总结起来就是“阴成形”,“阳化气”。比如我们吃的食物就是属“阴”,食物进入体内就会被消化吸收,供养生命活动的需求,这就是“阴成形”的过程,是一个同化外界物质向内的过程;而人吃饱后会感觉精力充沛,整个人显得很有活力、很精神,做事的时候思维也比较敏捷,这就是“阳化气”的过程,即消耗体内有形物质而释放能量的过程。

所谓“法于阴阳”,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四季的变化而适当增减衣被等。所谓“和于术数”,就是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如心理平衡、生活规律、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不过度劳累等。

数千年前所提出的这些原则与方法,讲起来通俗易懂,做起来简单易行,但要真正做到却并非容易。因为现代人,特别是城市人的生活压力都很大,要供房供车,要辛苦地工作以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所以经常要加班、熬夜、应酬。还有些人很喜欢夜生活,很晚了也不睡觉,还在上网、唱卡拉OK。所以说,很多人往往是在失去健康的时候才懂得健康的重要,快要失去生命的时候才知道生命的可贵。老年性疾病的日益年轻化,中青年猝死人数的不断增加,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实际上整部《黄帝内经》都在诠释这八个字,这个养生之“道”不是抽象的、虚空的,它就实实在在地表现在我们每一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希望那些不注重自身健康的人要学会“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不要等到失去健康再后悔不已。

所以说,想要健康的生活习惯,主要还要靠自己调节,虽然实施起来会有困难,但只要坚持,就会看到好的结果。

四季养生小贴士

中医养生观认为,阴是阳的前提,人体只有注意养收、养藏,即养阴,才能有更多的能量供给人体的生命活动。所以,我们在养生时,一定要注意养阴惜阴,只有这样,生命才能更健康更持久。

四季养生宗旨: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如今,关于“人与自然”的话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有些人认为,人主宰世界,可以与自然抗衡。也有些人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只能顺从大自然。其实,客观而言,人对自然不是无能为力的。

从保健养生角度讲,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只要五脏元真(真气)充实,营卫通畅(指人的周身内外气血流畅),抗病力强,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即安和健康。所以四季养生保健的根本宗旨在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内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任何一种养生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保养正气。保养正气就是保养人体的精、气、神。人体诸气得保,精和神自然得到充养,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也得到保障,即“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心静如水,不为外物所扰,内养正气,是长寿的秘诀。

在我国医学古籍《黄帝内经》记载了这样一次谈话:

黄帝问养生专家岐伯:“为什么先人们能活上百岁身体还很健康,现在的人不到六十就过早衰老了?”岐伯说:“古时候的人懂得对于四时不正之气的避让,以便使思想闲静,排除杂念。这样调和好了自身的正气,就不会得病了。”黄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照岐伯的方法修炼了起来。

黄帝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约束自己,消除不切实际的欲望,使心情尽可能地安定。由于精神专注,他劳动虽很辛苦,但并不觉得疲劳。由于在物质上没有奢望,所以他心情一直很舒畅。吃饭时,不管是什么他都不嫌弃。所穿衣服不管是质地好的还是差的,他都很开心。他喜欢与民同乐。虽然他是国家的领袖,但他尽职尽责,为百姓造福,从不自以为尊贵。

因为黄帝心静如水,加上他长期坚持,从不懈怠,所以他不受外界的干扰,常保有“天真之气”,这应该是他长寿的秘诀了。

“外慎邪气”则是警惕外界一切可以致病的因子,主要是从有病要早治、生活要节制等方面来调摄养生。

中医认为,邪气刚入于人体之表,应当即时治之,“勿使九窍闭塞,如此则营卫调和”,病邪就不会由表入里,病势也就不会由轻变重而损害正气,是养生祛病益寿之妙法。

外慎邪气的另一个方面是指对自己的生活注重节制,忌“贪”字。比如:起居有常,起卧有时,从不贪睡,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衣着打扮应当以舒适为宜,根据气候的变化而适当增减着装,但不要因为天气寒冷就穿着过暖,也不要因为天热贪凉而过少穿衣;饮食方面则要讲究五味适中,五谷相配,饮食随四时变化而调节,忌贪饮暴食偏食;在心理健康方面,应当注重陶冶情操,坦然怡然地待人接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良好的心态自然能够改善身体状况,减轻乃至避免机体发生病患的可能。

◎警惕一切可以致病的因素,在饮食方面要讲究五味适中、五谷相配,注意随四时变化而调节。

正气与邪气

四季养生小贴士

自然界分布着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之常气,以运化万物。人体秉承着五行运化的正常规律,因此才有五脏生理功能。不仅如此,人们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而生存。所以,人与自然环境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和人的关系好比“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一样,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

健康生活: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

现代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达,使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那就是与古人相比,现代人似乎变得更容易生病了,甚至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不治之症,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通过研究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很容易得出结论:大多数疾病都是由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的。与古人相比,现代人少了很多禁忌,没有不敢去的地方,没有不敢吃的东西,生活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很多人觉得这是一种进步,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实际上是一种倒退。因为人们对于自然、对于天地缺少了应有的敬畏之心,这就为很多疾病的入侵打开了缺口。

那么,怎样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呢?《黄帝内经》给出了最朴实也最根本的答案: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

饮食法地道,“地道”就是节气,也就是说我们平时吃东西要遵照节气规律去吃,尽量吃应季食品,这才是正确、健康的饮食观念。可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夏季的食品在寒冷的冬季也能轻易地得到,这使得人们对饮食上的季节观念越来越淡薄,从而忽略了食物本身的属性,比如西瓜,西瓜性寒,本应在炎热的夏季食用,以平衡阴阳、中和暑热,若在冬季食用,就给本来寒冷的环境更增添了几分寒意,对身体造成伤害。现在很多女孩有痛经的毛病,很大原因就是饮食上不注意造成的。

◎遵照节气规律,尽量吃应季食品,即“饮食法地道”,才是健康的饮食之道。

遵照节气规律适宜饮食

居处法天道,“天道”指日夜,是指人的起居应该顺应天地运转的自然规律,天亮就起床,让人体自身的阳气与天地的阳气一起生发。经常赖床的人会有这样的感觉,虽然早晨比平时多睡了一会儿,但是起床后并没有精神抖擞,反而不如早起的时候舒服,这就是由于赖床使体内阳气没有生发起来的缘故。同样,天黑了就应该睡觉,不要贪恋夜生活,不要经常熬夜,这样才能使阳气潜藏起来,以阴养阳。

◎“居处法天道”,起居顺应天地运转的自然规律,天亮即起床,天黑即休息,才是正确的生活方式。

另外,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让很多人过着一种恒温的生活,夏天热了可以开空调,冬天冷了有暖气,鲜有机会出汗或感受寒冷,违背了自然规律的我们必然会受到惩罚,于是,一些所谓的富贵病接踵而至,让人们在享受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一些人也意识到了生活中的这些问题,于是开始想方设法加以改变和弥补,如很多都市人开始利用节假日去郊外享受大自然,到农庄从事一些体力劳动,以减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带给自己的危害。从本质上说,这其实就是人们在长期远离自然以后的一种本能。

“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如果悉心研究一下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出现较大矛盾并表现在外化的时候,常常是春夏之交这个人心易动的时期,也就是三、四、五、六这几个月。因此,贤明的统治者都尽量在春夏之交缓解矛盾。黄帝就认为,在春夏之季对人民群众要“生而不杀,欲而无夺,奖而不罚”。

其实,治国安民的大业与养生之道也是相通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就是讲,一年里,春夏秋冬四时(四季)阴阳的变化,是天地自然界万物生命演变过程中生、长、收、藏的根本所需。春天,万物复苏,阳气开始活跃;夏天,阳光强烈,阳气也达到一年中最高潮的时候;秋天,阳气由“长”转为“收”;到了冬天,阳气由“收”转“藏”,阴气升腾。

◎四季五行方位养生图。

深谙养生之道的人,也就是能够掌握自然界变化规律并能顺应这个变化规律的人,会适时地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顺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这样顺从了天地自然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正常地运动发展。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会戕害生命力,破坏人身真元之气,损害身体健康。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春夏季节天气逐渐热了,为什么还要养阳?那样岂不更热了?秋冬季节天气逐渐转冷,为什么还要养阴?如此不就更冷了吗?

这是因为正常人体的阳气与阴气随季节的变换而变化,春天的时候,人体阳气开始活跃,并趋向于体外;夏天时,人体的阳气达到最旺盛的时候;秋天时,人体的体表的阳气逐渐减少,毛孔开始关闭;到了冬天,人体的阳气便会收敛,沉到肾水之中,安静地休养,为来年的生发做好准备。

春夏时节气候转暖而渐热,自然界温热了,会影响人体。人感到暑热难耐时,一则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机能即大量消耗阳气,来调低自身温度抗暑热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二则天热出汗也会大量消耗阳气,汗虽为津液所化,其性质为阴,但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所以汗的生成,也有阳气的参与。

秋冬时节气候转冷而渐寒,自然界寒冷了,也会影响人体,人感到寒冷时,一则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机能大量调动阳气,来调高自身温度抵御严寒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二则秋冬季节阳气入里收藏,中焦脾胃烦热,阴液易损。

在《黄帝内经》看来,冬天的时候,人体气机慢慢地开始外散,到夏天的时候,所有的阳气已经外散到了末梢,就会出汗。由于夏天阳气到了末梢,人体内部就形成了一个寒的格局,就是我们的五脏六腑里是寒虚的,是阴的格局。

所以说,春夏之时阳虚于内,秋冬之时阴虚于内。在养生保健上就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使人体阴阳达到平衡。正如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所谓“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这也是为什么在饮食上,夏天宜温热,秋冬忌燥热的原因。

民间有句谚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其实就是说我们平时养生要顺应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随时随地调节身体的阴阳,使身体的阴阳保持平衡,这样,便可避开病邪,人也可气血充足,五脏安康,延年益寿。

四季养生小贴士

秋冬养阴并不代表这两个季节就不用养阳了。因为对于人体来说,阳代表能动的力量,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原动力。阳化气,人们把阳和气连起来叫阳气;阴代表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基本物质。阳气是人体生存的重要因素,由阳气生成的生命之火,是生命的动力,是生命的所在;阴成形,通常又把它叫做阴液。阴液是有形物质,濡养了人体形态的正常发育及功用。阴所代表的精、血、津液等物质的化生皆有赖于阳气的摄纳、运化、输布和固守,只有阳气旺盛,精血津液等物质的化生以及摄纳、运化、输布和固守才有依赖。只有阳气的能动作用,才能维持人体生命的正常功能。它不仅主宰了人的生命时限,而且还确定了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所以,不论何季,“养阳”都是非常重要的。

天地运作需能量,脏腑健康先输养

人体的运作与宇宙天地的运作是一样的道理,天地运作需要太阳的热量,需要地球磁场以及万有引力等提供能量,人体也一样,脏腑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它们的运作也需要有充足的营养。

中医认为,脏腑的气血盛衰状况直接关乎人的生老病死,气血充足、五脏坚固的人的抗病能力强,一般很少生病。反之,如果一个人气血不足,那么首先影响到的就是五脏。气血就像五脏的“粮食”一样,气血不足就会使五脏闹饥荒,五脏不肯正常工作,各种疾病就会乘虚而入。

假如心脏没“吃饱”,就会心慌、气短、胸闷,特别想休息,然后出现间歇,心跳得越来越慢,开始痛。这些症状其实是在提醒你,它饿了、累了,需要血来补充。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此时并非血液的流动受阻,而是要从增加血液的总量上入手。

◎脏腑正常运作,需要有充足的气血供应,故平时要注意合理饮食,做到营养丰富均衡。

肝脏“吃不饱”,它的工作量就会减少,以前吃一斤肉,它都能转化成人体所需要的能量,而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一斤肉它只能转化七两,余下的三两以脂肪的形式弃置在肝脏里,形成脂肪肝,或者堆积在血管里形成高血脂。

如果肾脏没“吃饱”,就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人体排毒工作,身体内的各种毒素就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从而引发尿酸、尿素过高。

如果胰脏“吃饱”了,就能奉献给人体充足的胰岛素。胰脏“吃不饱”,糖不能被正常代谢,多余的糖留在血管里,会造成血糖升高。

因此,平时要注意合理饮食,做到营养丰富均衡。这样才能保证人体内血的质量和浓度。保证了胃肠的消化吸收能力,就能让人血量充足。

知道了血的重要,下面我们来看气。中医所说的气是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组成的。先天之精气其实代表的是先天之本的肾。肾为一身之阳,就像人体内的一团火,温煦、照耀着全身。如果生命是一棵大树,那么肾脏就是树根。对于肾脏,中医里永远只存在着补,从没有泻的说法。不能给肾脏撤火,更不能灭火,只有通过不断地、适度地添加“燃料”,才能让肾火烧得长久而旺盛。补气就是补肾、暖肾、保暖、驱寒,气血充足就是身体内血液的量足、质优,肾气足,基础体温偏高,各脏器功能正常,代谢旺盛,血脉畅通;气血两亏就是身体内血液的量少、质劣,肾气虚,基础体温低,各脏器功能低下,代谢缓慢,血脉运行不畅。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身体血气的补充。

◎先天之精气代表的是先天之本的肾。而肾为一身之阳,肾气充足,生命力才旺盛。

下面就为你提供一些简单、有效的气血储存方法。

1 好好吃饭

中医讲究: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要想气血充沛,必须要先把脾胃调养好才行,而好好吃饭就是调养脾胃的基础。因此,一日三餐要注意饮食营养的搭配。

◎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好好吃饭是调养脾胃的基础。

2 好好睡觉

肝脏的特点是:卧则回血,坐立向外供血。因此,一定要好好睡觉,养护肝脏。

3 好好休息

应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积极休息。如果是心理疲劳,千万不要滥用镇静剂、安眠药等,应找出引起感情忧郁的原因,并求得排解。

四季养生小贴士

桂圆味美,能补血安神,补养心脾。它又称龙眼。之所以得龙眼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种子圆黑光泽,种脐突起呈白色,看似传说中“龙”的眼睛。新鲜的龙眼肉质细嫩,汁多甜蜜,美味可口。鲜龙眼制成干果后,即为中药里的桂圆。

《本草纲目》记载,桂圆味甘,性温,无毒,入心脾二经,有补血安神、健脑益智、补养心脾的功效。桂圆还有补益作用,对病后需要调养及体质虚弱的人有辅助疗效。一般人都可以食用,尤其适合心悸、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低下、贫血等患者食用,也适宜于老年人气血亏虚及妇女产后虚弱乏力者食用。因含糖分较高,糖尿病患者当少食或不食;凡外感未清,或内有郁火、痰饮气滞及湿阻中满者忌食龙眼。因龙眼肉中含有嘌呤类物质,故痛风患者不宜食用。桂圆每次食用不可过量,否则会生火助热。

该冷的时候冷着过,该热的时候热着过

《黄帝内经》里说,夏季属火,主生长、主散发,夏天多晒太阳、多出汗,可借阳气的充足来赶走身体里的积寒。但现代人通常都处于有空调的环境下,整个夏天都很少出汗,这样反而会让体内的寒气加深,抑制散发,秋天就会得痰证(呼吸方面的病),降低了适应秋天的能力。

中国还有句老话叫“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冬天的时候,由于人的气血是闭藏的,如果通过外界的人为条件把屋子和身体捂得太热了,本来应该闭藏的气血就会向外耗散,气血都耗散出去了,人就会生病,在《黄帝内经》里这叫“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在冬天,本来是要冷着过,但你却一直在暖洋洋的屋里待着,这样全身的毛孔是开着的,如果突然间出来进入到外面较低的气温中,就会感冒。

◎冬天冷着过,不要穿得太厚,以免突然间外出,气血外散,感染疾病。

所以,建议大家,冬天该冷的时候就让它冷点,即使要开空调、烧暖气也应该把温度控制在20℃左右,不能太高。

再说夏天,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上班,办公室开空调;下班,家里开空调;坐车,或者自己开车,车里也有空调,甚至睡觉的时候也开着空调。现在不少人在夏天有浑身不舒服的感觉,睡一觉起来胳膊和腿就疼了,这就是因为经常待在空调下的缘故。所以夏天大家要热着点过,尽量少开空调,可以准备把扇子,扇子扇的风都是自然的风,对自己的身体无害。如果实在热得不行,要开空调的时候,就一定不要怕费电,多开窗通风。不只是空调,即使你用电风扇也不要对着自己吹,要让它冲着墙吹,这样可以有一个回旋的余地。

◎夏天应该让体内的阳气尽情发散,建议大家要热着点过,尽量少开空调,多吹自然风。

“不时不食”,顺时而“食”

按照中医的理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的身体也是如此。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特别注重顺应自然。因此,顺时而“食”也是膳食养生的关键。《黄帝内经》中说“不时不食”,就是要求我们,饮食一定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说白了就是大自然什么时候给,我们就什么时候吃。

目前,我们有各种先进的栽培技术,一年四季都可以买到自己想吃的东西。现在再讲“不时不食”似乎有点过时了,但这里还是要提醒您:尽量吃应季的东西。因为,无论什么食物,只有当季才生长得最为饱满、最有营养,虽然通过一些栽培技术在别的季节也能吃到,但是只有其形而没有其神。

就像我们很常见的甜瓜,一般是7月份才成熟,那时候的甜瓜经过了充分的阳光照射,味道很香甜,放在屋子里比空气清香剂还好使,但现在大棚里种的甜瓜,5月份就上市了,看上去也是甜瓜的样子,但是根本不好吃,有的甚至都是苦的,完全失去了应有的风味,营养功效自然也比不上自然成熟的。有些催熟的食物,不光味道不好,人吃了还会生病,就是因为它的生长过程中用了很多化学药剂。所以,我们吃东西一定要吃应季的,不仅经济实惠而且对身体有好处,我们吃东西不能只为了尝鲜或者寻求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吃得放心、吃得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甜瓜最宜7月份食用,那时候的甜瓜经过了充分的阳光照射,味道很香甜,营养也最丰富。

在关于什么季节该吃什么食物方面,很多民间习俗就是很好的答案:韭菜有“春菜第一美食”之称,“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到溪头荠菜花”,荠菜也是很好的春菜,“门前一株椿,春菜常不断”……这些都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夏天有“君子菜”苦瓜,“夏天一碗绿豆汤,解毒去暑赛仙方”,“夏季吃西瓜,药物不用抓”……夏天多吃这些食物可以解暑除烦,对身体是有好处的;秋天各种水果都上市了,“一天一苹果,医生不找我”,“新采嫩藕胜太医”,还有梨、柑橘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冬天最常吃的就是大白菜,此外冬季是进补的好时节,可以多吃些羊肉、狗肉等温补的食物,可以补中益气,来年有个好身体。

四季的关键时令: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一年有24个节气,对养生来说,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保养法。而其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节气有四个,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这四个节气都是养生的关键。

1 春分与秋分

春分(3月20~21日)和秋分(9月22~24日),都是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的日子,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饮食调养应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如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必佐以葱、姜、酒等温性调料,以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

◎春分与秋分时,要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经常到户外活动,以助气血运行。

前面我们也讲了,春天的时候,气血从体内向体外生发;秋天的时候,气血从体外向体内收敛。而春分和秋分的时候,人的气血都是一半在外面,一半在里面。所以这两个节气人最应该到室外活动,如春分时的踏青郊游,秋分时的九九重阳登高观景,都可使人心旷神怡,调节情绪,帮助气血运行。

◎秋分的养生重点在于调摄起居、情志,精神情绪要保持安定平静,以缓解秋凉对人体的伤害。

2 夏至与冬至

夏至(6月21~22日),那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白天最长,阳气就最旺,相应的阴气就最弱。阳气最盛就要消减,阴气最弱就要增加。所以,夏至的到来是阳气盛极而衰,阴气开始萌芽的时候。

冬至(12月21~23日)则恰恰相反。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白天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白天最短,阳气最弱,阴气就最盛。阳气最弱就要增加,阴气最盛就要减少。所以,冬至的到来就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芽。

◎夏至与冬至时,阴阳处于极度交替的时候,养生的关键是让身体舒适,多睡觉。

这两个节气都是阴阳处于极度交替的时候,所以这两个节气是非常特殊的,也是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很多中老年人在这两个节气里都会有或多或少不舒服的感觉,而对于一些重病患者就更危险了。民间有句古话说,冬至和夏至都是“收入”的时候。其实就是在阴阳极度交替时没有注意调养造成的。那在这两个节气里如何养生呢?很简单,阴气弱就养阴,阳气弱就养阳,具体地说就是在夏至里要加倍注意保养心阴,克制心阳,不要让心火太旺;在冬至里要加倍注意保养肾阳,不要让肾阴过寒。做到这两点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睡觉。正如我们提倡多睡子午觉一样,冬至是一阳生,夏至是一阴生,这时候多睡觉就可以很好地养护微弱的阳或阴,这样可以有效保护你的身体健康。

总之,我们的日常养生一定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谁违背了这个规律,谁就会受到惩罚。

四季养生小贴士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自然界天地阴阳之气升降变化及消长的转折时期,人与此相应,也会表现出阴阳变动更为明显甚至剧烈之势,如果人体内在的自稳功能不能对此做出适当的反应,就无法与自然界的阴阳节律相适应,从而出现阴阳失衡的疾病状态。对此,各时令期间不妨请专业医师进行一下“节气灸”。所谓“节气灸”,是在特定的时令节气,选择具有强壮作用的腧穴进行艾灸,以温壮元阳,激发经气,调动机体潜能,提高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节气灸”以其简、便、验、廉的优势,为我国历代医家及百姓所喜闻乐见并沿用至今,在传统防病保健领域里占有特殊的地位。

不同的季节,疾病对人体入侵各有偏好

《黄帝内经》中说,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心;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所以,我们要知道,如何在春季做好头部保养,秋季保护好肩背等。

1 春季的头部保养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天气一暖和,什么害人虫都出来了,这时候邪气最容易从头部入侵人体。所以我们要保养好头部,防止疾病入侵人体。下面介绍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先用双手十指自然屈指并拢;用指端自前向后、自中绕至两侧,对整个发际较有力地划摩数次;再用十指依前顺序较有力地一点一点地按压数遍;再用十指依前顺序做短距离往返搔抓数遍;最后用十指依前顺序轻缓按摩数遍,每2~3小时一次。

◎春天邪气伤人,最容易从头部入侵,所以要保养好头部,经常进行头部按摩。

◎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心,所以要保持心情安静,尽量少发脾气。

2 夏季保养好心

在前面我们也提到,夏季对应的是心,养心是关键。夏天的时候,人容易心情烦躁,动不动就发脾气。这是因为夏天气血都到外面来了,里面的气血都相对地不足,所以遇见点事就容易生气发火。因此,我们一定要记住,夏天要忌怒,别发脾气,或者尽量少发脾气。夏天的时候,本来你的气血都在外面了,你再一发脾气,血压就上来了,哪里还能健康?

3 秋季做好肩背部的保养

一到秋天,有些人就开始出现肩背部疾病,这就是邪气入侵的缘故。所以,我们要学会应对之道。这里我教大家一个简单方法:我们把手心贴在缺盆处(人吸气时两肩的锁骨处会形成一个窝,这个窝的中间就是缺盆穴),轻轻地蠕动,慢慢地提捏,提捏的劲道采取“落雁劲”,就好像是大雁落沙滩那样,看似轻柔,但内带劲力。没事的时候多做做就可缓解肩膀疼痛。

◎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所以要注意肩背部的保健与保暖。

中医里非常强调后背的养生。因为后背为阳,太阳寒水主之,所以很容易受寒。古语有“背者胸中之腑”的说法,这里的腑就是指阳。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十分注意后背的养生,晚上睡觉的时候,一定要盖住肩膀。很多年轻的妈妈为了照顾孩子,跟孩子一起睡,盖一床被子,这就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因为孩子身体小,一床被子往往盖不住孩子的肩膀,导致孩子的缺盆处受风,引起肩背痛。所以做家长的要注意这个问题。

4 冬季做好四肢的保养

冬季到来,气温降低,冷风不断,干裂、脱皮、粗糙、暗沉等皮肤问题一一出现。相信大家给自己脸部已经做好了防御措施,但却忽视了身体四肢的保养。其实,冬季的病邪很容易从四肢,尤其是双腿入侵人体,这点上了岁数的人可能体会更深。天气冷了,腿就觉得不舒服,伸展不开,遇到个潮湿的天气,腿还疼。所以,冬季我们要记得给双腿保暖外,还要经常拍打活动双腿。

◎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所以要给双腿保暖,经常拍打活动双腿。

四季养生小贴士

古时候的女人都是跪坐,把腿放在后面,这样可以把下焦气堵住、锁住,使气不外泄,这就是女人的藏;古时候男人的坐一定是要“虎背熊腰”,两手撑膝,两只手的手心劳宫穴正好护在膝盖上,男人这样可以固摄胃气。冬季,大家可以学学古人的坐法,这样四肢及全身都会感到非常舒服。

“一日分为四时”,天天都是养生好时节

古人认为,每一天的养生也有4个最关键的时段,一天也像一个四季,早上是春天,中午是夏天,太阳落山是秋天,半夜是冬天,而这也正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

一天当中,人体内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有同步的变化。如《黄帝内经》所言,清晨人体阳气开始发生;中午时分阳气升至顶点,呈现隆盛状态;傍晚黄昏时分则阳气渐趋于体内,阴气开始增长;到了夜晚,体表阳气已微,阴气渐增,至夜半增至顶点,呈现隆盛之态。一年里面,阳气的生、长、化、收、藏,有这么一个过程。在一天里,人也是这样的,要跟着阳气的变化做好“生、长、收、藏”四项工作。

◎一日要依时养生,比如早上吃早餐,进食稀饭等流质食物,才不会受邪气的侵扰。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早上,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关系着一天的身体与精神状况。首先,我们应天亮就起床,让人体自身的阳气与天地的阳气一起生发。经常赖床的人会有这样的感觉,虽然早晨比平时多睡了一会儿,但是起床后并没感觉精神抖擞,反而不如早起的时候舒服,这其实就是由于赖床,体内阳气没有生发起来的缘故。

其次,应好好吃个早餐,多喝点粥、豆浆等温热的流质食物,少吃饼干类的干食,对提振胃气、补充阳气很有好处,不仅养胃,也有利于食物的消化。

另外,早上尽量保持心情愉快,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早上起来时心情好,非常高兴,那么这一天也都会很高兴;相反,早上心情不好,挤公交车时跟人吵了一架,或者跟家人闹别扭了,心情郁闷,那么这一天你都高兴不起来,工作效率也提不上去。所以,早上一定要想法让自己高兴起来。怎么做到这一点呢?每天早晨起床后,不要急着洗脸,要对着镜子,向镜子里的你微笑。为什么要在起床的时候?按照心理学的研究,刚起床时是人从潜意识进入到意识的分界线,是从潜意识到意识的过渡时刻,这个时候保持快乐的心态,或者经常鼓励自己,那么这一天你就可以变得很愉快,很快乐。

中午阳气达到顶点,这个时候建议大家睡个午觉。这也是古人说的子午觉。所谓子午,是子时和午时,即中午11点到1点,半夜11点到1点。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候,人的阳气来复了,阳气开始初生,并逐渐增强,一直到正午11点,阳气最旺盛;一到午时,阴气开始初生了,阴气逐渐生长,一直到半夜的11点达到最盛。所以子时和午时,一个是阳气初生的时候,一个是阴气初生的时候,不论阴气和阳气,在初生的时候都是很弱小的,需要我们保护它。

太阳西下时阳气渐虚,汗孔也随之闭密。所以到了晚上阳气收藏的时候,不要再扰动筋骨,不要受雾露的侵袭。到了深夜,阳气降到最低点,体内出现一片阴霾之气,这个时候就不要吃夜宵了,因为身体没有动力来消化它,不但不能吸收,还会影响睡眠。另外,晚上11点到1点的时间段内,如果你处在睡眠状态的话,阳气刚刚来复,它不会耗散掉,如果这时候你很好地睡觉了,高血脂、糖尿病发作概率就小。如果违反了阳气在这个时间的活动规律,那么形体就会受邪气的困扰而衰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