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城事
  • 王钢
  • 5134字
  • 2020-08-26 15:10:46

建立体外工业园,拓展温州发展空间

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温州模式”作为一个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不时在充满各种争议的过程中引起人们的关注。近一段时间,温州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GDP等指标在全省排名持续下降、引进外资明显滞后于苏南和浙北、大型企业纷纷外迁、城市化进程较为迟缓等“衰退”现象,引起了众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有关“温州的衰退已成为继‘苏南模式’终结之后区域民营经济研究的热点”“温州经济怯步”“温州经济衰落”乃至“温州模式正日暮途穷”等各种评论不一而足傅白水.温州经济怯步——“温州模式”即将没落?21世纪经济报道,2004.1.15

温州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矛盾与问题,既有温州经济自身的因素,如轻型的经济结构、相对低层次且规模较小和布局分散的民营经济等,又有温州特有的经济发展环境的问题,如土地资源紧张与土地成本上涨过快、人才资源短缺等。那么,应该如何解决温州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温州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必须引入新的经济手段和创新机制,建立体外工业园作为一种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拓展温州经济发展空间,这应是一种重要的选择。

一、问题的提出

2003年温州市生产总值增速达到14.8%,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增速,而且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相对浙江省其他地区而言还是放缓。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土地资源的奇缺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二)长期形成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业格局造成产业套牢,影响经济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三)企业发展的“路径依赖”形成的“代际锁定”,造成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异常缓慢;(四)低水平重复的家庭企业的“复制发展”,致使上规模企业、上市公司少,产业升级缺乏动力,等等。

在这样一种条件下,温州的经济发展形势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全国各地普遍建立或正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许多地方在引进外资等方面走在温州前面,使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原来经济基础等都没有什么优势的温州在市场取向改革上曾经拥有的先发优势几乎丧失殆尽;另一方面,由于温州极为严重的人地矛盾、相对滞后的行政管理体制、狭小的区域市场、相对偏远的区位交通条件等,导致一部分较高端的企业、资本、人才的外流。因此,如何因势利导,保持温州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成为当前温州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的大战略下,积极寻求建设体外工业园,拓展温州更大发展空间,无疑成为一个重要的手段。

体外工业园区是指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整合工业发展资源,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发展工业基础条件薄弱地区的工业用地交由温州市政府(或政府直属投资公司)集中开发建设工业园区,采取“集中开发(园区)、集中转移(产业)、统一规划(园区)、利益(产值和税收)共享”的模式,形成工业集中区或工业项目坐落在乙(外省)市(县),而产值、税收则由甲(温州)市(县)和乙(外省)市(县)共享的发展格局。

二、温州建立体外工业园的必要性

建立体外工业园对温州经济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体现在:

(一)缓解要素供给的瓶颈制约

温州市人口密度达627人/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7%,平原面积比例人均仅0.43亩;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省的90.7%、全国的82.6%、世界的22%,属于水资源比较贫乏的地区,局部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能源、原材料供应不足,电力紧张局面将持续存在。由于先天的资源制约,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有限,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土地、电力等要素的瓶颈制约,导致部分企业外迁,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

(二)为企业的创新发展腾出新的成长空间

温州众多企业的发展都面临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不足问题,“经济飞地”的建设不仅可以解决本地生产要素缺乏对企业发展的制约问题,延长了产业生产链条,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的发展腾出了新的成长空间,温州的核心企业可以专心“经济飞地”以外的更高层次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帮助企业走上一条技术和经验积累的捷径,促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层次迅速提升。

(三)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由于资源短缺,温州的产业基本依靠大进大出、两头在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地、劳动力、房地产、物流等商务成本大幅上升,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市场消费热点也从传统的温饱型向汽车、房地产、旅游、教育等大宗消费品转换。因此,温州再在传统的产业基础上做“平面运动”显然不适应市场竞争的现实。我国中西部地区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温州的轻工产品正好满足当地的市场消费热点,而且中西部地区土地广袤、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要素资源丰富,因此将传统轻工产业转移到市场消费地、原材料产地也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市以轻工为主的产业发展迅速,使得区域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形成产业发展、市场繁荣和城市化发展相互推动的“三位一体”结构。但轻工产业基本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门槛低、市场消费热点转换迅速,依靠低成本和低价格的竞争,给温州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带来一丝隐忧。因此,必须通过发展体外工业园,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适合其发展的中西部地区,将温州的有限资源和空间置换出来,以发展成长性强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在为大企业、大集团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

三、温州建立体外工业园的可能性

无论从国家宏观区域经济发展形势上看,还是从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出发,温州建立体外工业园都具有非常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

(一)我国区域经济合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中提出“采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区域合作模式是提高跨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效益和效率的科学途径”。目前我国正在执行两个区域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理论界也提出“中部隆起”战略,以推进跨行政区之间的区域合作以及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战略创新。建立体外工业园,是实践“五个统筹”,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和“中部隆起”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宏观层面上必然会针对区域发展过度不平衡所带来的副作用进行反向调节,将有利于跨行政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入发展。

在地方经济发展上,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对东部沿海地区的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措施,也带动了大量资本的跨行政区域的转移,为跨行政区域的经济技术合作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上述三个地区的党政代表团和招商部门频频造访温州,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外地来温州的招商团就有100多批次。2004年正月初八,在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沈阳市市长陈政高带着一个100多人的“拜年团”,千里迢迢赶到温州,从温州人手里拿到一个350亿元意向资金的“大红包”。在各地招商团的“攻关”下,“温州企业外迁、产业转移的现象不断出现,并有较大规模的发展态势,不仅仅是大企业的‘孔雀东南飞’,连带中小企业也‘麻雀东南飞’”。因此,因势利导,把分散的企业投资与招商引资活动,引向系统的工业园区建设,将创造新型的发展模式,为投资企业、资本流出地和资本流入地带来三方共赢的结果。

(二)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中国特殊的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决定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通过传统方式招商引资难度较大,效果也不理想。如福建省仙游县共有七个山区乡镇,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引进工业项目难度极大,而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有强烈的招商引资需求。为此,2003年仙游县创新发展思路,鼓励发展“飞地经济”,大大激发了该县七个山区乡镇招商引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同样,在2003年底浙江省和内蒙古经济发展交流会上,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就提出了“浙江可以建立加工园区,可以把税务机构带到园区,从而形成‘工业飞地’”的合作设想。在作者对河南等地考察时,也发现当地政府对温州前往当地建立体外工业园很感兴趣,表示“各种政策和技术手段都可以谈”。可见,建立体外工业园也是地方经济寻求突破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

(三)发挥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调控职能的需要

在新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温州政府如何在重要生产要素跨区域配置,促进配置者和配置对象的充分衔接方面做好工作,是实现“有为”调控所面临的新课题。在把“温州人经济”转变为“温州经济”的概念下,就必须树立起全国乃至全球统一大市场的观念,主动“走出去”,有效融入全国生产要素配置的大格局,为温州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目前中西部地区政府对吸引东部沿海地区投资的热情很高,正积极探索和开拓东西部地区扩大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和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的新思路、新机制和新方法。因此,注重发挥政府的特殊作用,切实加强跨行政区经济技术合作,通过双方政府的密切合作建立体外工业园,把被动的、零星的、无序的企业和产业转移,变成主动的、针对性的、有序的转移,将是未来跨行政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形式。

(四)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学习借鉴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依靠体制创新的先发优势,超越国家投资少、资源贫乏等诸多局限获得持续多年“井喷”式的增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浙江原来的先发优势已经难以快速牵动浙江经济这列越来越庞大的列车,经济发展的“硬件”制约开始浮出水面,在经济呈现出裂变增长态势的同时,“成长的烦恼”接踵而至,土地、能源、人才乃至水等重要生产要素全线告急。面对发展中的困难与难题,拓展体外经济,建设“飞地经济”,逐步成为一些市县克服经济发展瓶颈制约的新选择。如浙江省的象山县,到县外建立自己的配套生产“飞地”,已成为象山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新选择;浙江巨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兼并新疆阿克苏当地的国企成立了新疆阿克苏巨鹰棉业有限公司,而在新疆拥有万亩棉花种植基地,每年7000吨各类棉纱供应将确保公司在今后的生产中无后顾之忧;而福建的仙游县在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引进工业项目难度极大的山区乡镇,创新发展思路,通过发展“飞地经济”,大大激发了该县七个山区乡镇招商引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七个山区乡镇共引进包括茂森纸业有限公司、辉特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新得利有限公司等项目在枫亭、鲤南两个工业规划区落户,投资总额超过一亿元,达到了引进发展与地方经济振兴的双重发展目标莆田.“飞地经济”又结硕果,湄州日报,2004.2.20

四、温州建立体外工业园的实施对策

体外工业园区建设,是一项既关系到温州未来经济整体发展,又事关相关企业经营风险与效益的大事,应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及企业组织两方面的积极性,发挥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两方面的作用,积极稳妥的组织实施。

(一)统一领导,规划先行

建立体外工业园,应该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具体操作方式是,先由发展计划、经贸委等部门,研究提出需要转移的行业、转移地区及工业园的具体发展空间等,体外工业园区实施规划与建议,在征求各有关行业协会和主要企业意见后,报市政府审查。

体外工业园的具体开发事宜交由政府直属的投资公司操作。投资公司根据上述实施规划,针对各体外工业园的具体情况,编制投资可行性报告,一事一议,报市政府审批。经市政府批准后,由政府代表团与当地政府协商谈判体外工业园的开发政策。投资公司主要负责园区的整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联合各有关行业协会招商引资,落实转移的单体企业以及各企业的用地空间等。

(二)利益兼顾,平等合作

考虑到目前的税收和统计为属地管理,因此,政府投资公司可以在一些具体的技术手段、比例等方面与转移地政府协商谈判,可以采取当地政府奖励招商引资的办法解决。投资公司得到转移地政府的奖励后,除上缴温州财政外,另外应考虑对转出企业设立奖励基金。体外工业园内的其他经济管理、技术监督、规划建设等职能,则依托当地的开发区或高新区管委会。

(三)通盘考虑,关注重点

建立体外工业园,应考虑转移产业的“根植”基础条件,避免出现“异体排斥”现象,要充分考察当地的投资软硬环境、产业基础等情况,主要因素有:区位条件、交通运输条件、能源原材料供应能力、土地供应能力、基础设施配套条件、当地人才和熟练劳动力质量和结构、信用状况和当地政府提供的服务和优惠政策等。

(四)集中开拓,注意实效

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以及各个地区招商引资的力度与政策,以及温州经济发展空间拓展的需要出发,笔者认为建立体外工业园应重点布局的地区有:闽东北、上海周边如南通等地、中部的郑州和武汉、西南的成都和重庆、东北的沈阳等地。首先集中在这些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创办体外工业园区,待取得经验和实际效果后,再在其他地区推广实施。

2004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