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综合战略篇(4)

(四)实施多元经济战略

宁夏生态移民区发展多元经济必须强调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在投入上应坚持政府补助和移民群众投入相结合、点的投入与面的投入相结合的办法,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到移民区大搞科研和生产,带动移民区发展。二是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建立国营农场。建立以国营集约化经营农场为中心,家庭农场为基础,加工业为龙头的经营模式,既吸收了剩余劳动力,又避免盲目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三是发展磨盘式农业经济。要在有限的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资源条件限制下,在抓粮与抓钱之间作出合理的资源分配,这样才能保证整个体系的稳定性,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四、推进宁夏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宁夏移民法规政策体系

1.完善劳务移民政策。重点是劳务移民周转房购买政策、劳务移民补助政策、城市落户政策、社会保障政策、鼓励企业安置政策等,同时,放开劳务移民“县对县”地域限制,只要是1655个搬迁自然村的劳务移民家庭,在自治区内的城镇、工业园区稳定就业的,均可作为劳务移民安置,以推动劳务移民健康发展。

2.解决自发移民带来的问题。自发移民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地解决,不仅会严重影响这一群体的基本生存和生产发展,对于长远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将产生不利影响。建议自治区制订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自发移民管理条例》,加强对自发移民开发的整体规划和政策引导,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责、权利、义务和财政保障机制。

(二)把产业开发作为宁夏移民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1.优先发展劳务产业。依托“黄河金岸”“五大十特”园区和重点工程,实行政府引导、部门主抓、中介搭桥、能人带动的新机制,引导移民向经济优势区域就业转移。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工作,鼓励发展劳务中介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区域劳务合作,促进移民就业。

2.突出发展特色产业。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节水农业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区,结合自治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建设,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思路,加快发展产业基地,把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作为移民稳定增收的基本保障。引导移民开展多种经营,方便农产品流通。

(三)强化移民技能教育培训

教育移民增强自主发展意识,切实提高就业技能。要整合培训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定期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科研机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对口建立技术示范点,并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包点进户指导。要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鼓励职业院校适当放宽条件面向移民招生,按照企业用工需要,实施定向技能培训。

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建设战略思考

陈冬红傅江涛王林伶

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建设,是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的一个重要创举,也是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着眼宁夏发展实际提出的战略构想。以银川市为核心区,石嘴山、吴忠、中卫、固原四市为次中心区的城市群功能区理念来经营宁夏、发展宁夏,加快推进山川、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山川、贫富差距,既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智慧发展,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的战略选择和根本途径。

一、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

(一)推进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是社会不断走向文明与进步的过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从人口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城市化是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城市化是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城市化是由农村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集约经济(大生产)的过程。概而言之,城市化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人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及服务集聚的过程,是一种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城市数量的增多以及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的扩散等都将有效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过程主要是一种内向式的引力过程,包括诸如城市影响、城市传播、城市劳动的外向式的扩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成为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信息、交通、物流、通信的中心,现代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水平越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就越快,走城市化道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创新同城化建设

伴随着经济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创新同城化发展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同城化发展的实质,是把若干城市当做一个城市经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同城化发展为载体,整合区域内相关城市资源,形成强强组合、区域协调发展来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是我国由传统城市化向新型城市化转型的新趋势。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目前我国不少省、市、区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大城市为依托,把城市群(带)同城化发展作为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的重要平台,在加快城市功能分工、优势产业集聚、生态环境建设、城乡联动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我国湖南早在1958年就提出将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建设成为毛泽东城。1982年,又提出3个城市同城化发展的构想,逐步由“3+5”变成“1+5”,一个大城市带动5个中小城市共同发展。沈阳与抚顺、西安与咸阳、长春与吉林、郑州与开封、太原与榆次、芜湖与马鞍山等城市相继推行同城化发展。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深圳与香港也提出“深港同城”的发展理念,制定具体措施付诸实施。区域发展城镇化与城镇发展区域化日益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化相互交织的两大态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和同城化发展逐渐取代单个城市成为21世纪全球与区域竞争的主要载体。

(三)突出山川统筹

宁夏山川差距大,以引黄灌区为主体的宁夏北部平原地区,城市密集度相对较高,经济社会发展也相对较快。而中南部山区自然生态条件较差,干旱少雨,经济发展缓慢,与引黄灌区的差距明显。宁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引黄灌区和中南部干旱山区,重点在山区,难点也在山区,山区的问题要在川区解决。加快沿黄经济区建设和城市化发展,必须坚持“山川共济、以川带山、统筹发展”的方针,加大对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的财政投入和支持力度。同时,依据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原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必须依托银川为中心的沿黄城市带,积极创造区域优势,因势利导,通过培育经济新优势,以优势产业来带动山区的发展,进一步拓展山区经济发展空间。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符合城市化发展的演进规律,有利于提升宁夏区域核心竞争力,加速实现宁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四)促进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的本质是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城市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农村的城市化和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城市化的最终实现。城市化必须走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将农村纳入城市体系统筹考虑。加快推进城市化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三者互相联系,互为条件,互动发展。就农村抓农村,农村是发展不起来的,农村的问题要通过城市来解决。加快城市化发展,必须认真贯彻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城市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联动互进,以城市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市化。城市工商企业要充分利用城市经济、文化、科技、资金、信息、人才优势,积极参与农业开发,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效益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充足优质的农副产品,使农业发展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要求。加快城市文明向农村的渗透和传播,改变农民群众长期依赖土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城乡生产生活方式一体化,让更多的农民从农业产业中解放出来,向城市和二、三产业转移,最终实现全面现代化。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建设,为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载体。

(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多年来,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业绩和成就。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仍然显得缓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2010年,宁夏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5%、82%和79%,要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达到小康的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要达到12%以上。目前宁夏中南部还有近百万人处于1350元贫困线以下,发展环境差,群众生活改善难度较大。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经济总量的扩大,民工潮已变成民工荒,城市劳动力资源短缺问题将进一步加剧。扶贫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本质上是一种更宽领域、更广视角的大扶贫,扶贫主体多元化,更加关注其生存环境的根本改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扶贫对象收入以外的状况,包括其享有与发达地区的城市人一样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服务。就贫困抓贫困,贫困地区是发展不起来的,贫困问题要通过相对发达地区和推进城市化来解决。宁夏的扶贫开发步伐仍然比较慢,脱贫致富长期徘徊在低水平,亟须创新扶贫开发方式。而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建设,将会进一步拓宽扶贫开发的途径。通过加快沿黄经济区建设和城市带发展,优化调整生产力布局,为贫困地区的生态移民、教育移民、劳务移民、自发移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创业环境,带动中南部地区人口大量转移,在沿黄经济区一揽子解决全区发展问题,从而实现山川优势互补和区域统筹协调,从根本上挖掉穷根子。

二、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宁夏人口不足千万、土地面积小是基本区情。以银川为核心的宁夏沿黄经济区,以43%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宁夏60%的人口、80%的城镇、90%的GDP 和财政收入,对半径500公里的中小城市已形成一定的聚集、辐射、带动功能。

(一)资源环境优势

宁夏沿黄经济区得益于引黄灌溉,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具有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全区土地面积6.64万平方公里,人口为630多万,不到发达地区大城市的一半,资源相对丰富且主要集中在沿黄经济区,具有把全区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的客观条件。沿黄经济区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是我国四大自流灌区、七大商品粮基地和十大牧区之一。矿产资源富饶,总量最多的是煤炭,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保有量300亿吨,远景储量超过2000亿吨,位居全国第六。水资源供应充足,黄河流经宁夏过境流量多,每年分配给宁夏的可耗用指标为40亿立方米,基本能够满足沿黄地区的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需求。农业优势明显,薯类、水果等主要农产品,牛奶、绵羊毛、山羊毛、羊绒等主要畜产品,淡水人工养殖鱼类等主要水产品都具有较高的产量。全区拥有天然草场面积300万公顷,可利用面积262万公顷,分别占自治区总面积的50%,均居全国第八位。人均可利用草场面积0.58公顷,约为全国人均值的2.9倍。森林覆盖率达到7%。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黄河、山岳、湖泊、沙漠、草原、古长城、西夏文化、回族风情、塞上农耕、古人类遗址等15类旅游景观资源,基本形成了以贺兰山东麓、沿黄城市带及六盘山区为主的三大版块“八大画卷”旅游特色,具备建设西部独具特色旅游目的地的特征。

工业产业体系基本完备,已形成了与能源“金三角”地区相互衔接融合的产业基础和较为完备的能源产业体系。大型煤炭基地格局基本形成,原煤生产能力大幅增长。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炼化及输送体系已经建立,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化工全面发展。“西电东送”火电基地正在形成。现代煤化工产业全面起步,已建成108万吨煤炭直接液化、16万吨煤炭间接液化和一批大型煤焦化、煤制甲醇生产装置,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一批示范项目正在建设。此外,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正在加快发展。在现有产业基础上,以宁东、鄂尔多斯、榆林为主的现代能源产业集群正在崛起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