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综合战略篇(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

俞学虹冯赟张学昌吴灵捷史振亚吴洪娟

一、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宁夏经济发展的特点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规模迅速扩张,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发展质量提升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宁夏经济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势头。2006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只有710亿元,2008年跨过千亿大关,达到1203.9亿元。

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3亿元,提前实现了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翻番目标。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由2006年的38.95%提升到2009年的51.94%,提升13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6位上升至第22位。

(二)结构明显优化

2006年至2010年,一、二、三产业结构由11.2∶49.2∶39.6调整为9.7∶50.7∶39.6,第一产业下降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基本保持平稳。2010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第二产业贡献率为60.9%,第三产业贡献率为34.1%。产业结构呈现出不断优化升级的趋势。

(三)城市化步伐加快

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2006年至2010年,城市化率从43.2%提高到48%,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位居西部第三,与全国水平基本持平。二是沿黄城市带建设取得进展。以银川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和4个地级市为次中心的“半小时通勤圈”基本成型。城市品位和服务能力提升,首府银川市对周边毗邻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三是山川协调发展。沿黄城市带的发展带动了产业聚集、人口集中,吸引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居民通过生态移民、劳务移民、教育移民等途径有序转移。

(四)生态环境好转

在经济总量翻番的同时,2010年全区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较2005年下降9.38%和14.72%,排放强度下降66.6%和65.8%;2005年至201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53%提升到67%;黄河干流宁夏段连续四年保持Ⅲ类以上良好水质;银川市大气环境质量连续5年在西北省会城市中居首位;通过实施“六个百万亩”工程,全区森林覆盖率由2004年的8.4%提高到11.4%,累积治理沙漠化土地面积500多万亩,实现了人进沙退。

二、影响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水平低

宁夏作为欠发达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相比,发展差距大。2010年,宁夏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7.67%、78.98%、80.30%。

(二)产业层次低

2010年轻重工业结构为14.90∶85.10,重工业比重比全国高十几个百分点,仅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四大高耗能行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就达到75%;产品结构以初级产品、原材料为主,终端产品仅有20%左右,“两高一资”特征非常明显。服务业发展滞后,尤其是金融、物流、信息服务和研究开发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

(三)增长质量低

宁夏资源利用效率在国内属于较低地区。2008年,全区全社会劳动生产率2.48万元/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2.67%;综合能耗产出率2.53元/(千克标准煤),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9.42%。

(四)创新能力弱

一是投入少。全社会R&;D (研究与实验开发)投入占GDP 的比重长期仅有0.7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研究开发活动水平偏低。全区大中型企业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仅有121人。三是研究实力不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特别是煤化工、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人才储备不足。

(五)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

2010年,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计算的宁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3.28∶1,如考虑附着在户籍上的各种福利性收入差距则更大。2010年,固原市发展水平最高的原州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达到宁夏平均水平的39.83%、银川市的20.58%。

(六)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

宁夏水资源缺乏,自然生态自我平衡、自我修复能力弱,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随着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重化工业还会有较大发展,处理好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将是我们今后发展中面临的最艰巨的挑战。

三、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

基于对宁夏发展阶段的分析判断,今后五年经济发展目标可概括为“一个翻番,五个提升”。

——GDP 翻一番。到2016年,GDP 年均增速保持在12%以上,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人均GDP 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显著提升。农业步入高端化发展轨道,在国内外打响清真、绿色、有机品牌。工业结构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特色优势产业比重达到80%以上;高耗能产业物耗、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指标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转入绿色、清洁、低碳发展轨道。服务业规模迅速扩张,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达到45%以上,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增强。

——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提升。城市化率达到55%左右,城乡差距缩小,山川协调发展。

——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研究与开发投入达到GDP 的1.2%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10%左右,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稳定达到60%以上。

——生态环境对加快发展的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在2010年基础上下降15%,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进一步削减,农业用水综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15%以上。

——收入水平和民生质量显著提升。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高中阶段毛升学率达到90%以上;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四、今后五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

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按照“适度超前、功能配套”的原则,加强交通、水利、信息、油气管道和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发展瓶颈,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强化投资的支撑带动作用。以沿黄经济区为重点,加快规划实施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形成梯次跟进的格局。切实加大农业“三大示范区”和“生态移民”投入,引导各类资金向民生、社会事业、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倾斜。放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充分发挥民营资本在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推动创业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规划新建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加快铁路复线改造步伐,开工建设银川至西安、银川至北京快速铁路,规划建设青岛—太原—银川—乌鲁木齐快速铁路、银川至临哈铁路连接线。全面优化区内“三纵九横”公路网,加快国(省)道和高速公路建设,消除省际、县际、城际“断头路”,实现区域间公路交通全面贯通。进一步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目标。

三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引黄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以及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做好防风抗沙工作,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黄河综合治理和保护、贺兰山东麓重点城市防洪、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抓好旱作节水农业补灌工程、抗旱水源建设等。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争取实施六盘山“三河源”水源涵养林保护项目。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扎实开展水权转换和水权交易试点工作。积极做好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努力争取国家尽早批准立项。

四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沿黄经济区主要城镇为依托,建设一体化的“数字金岸”。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推进企业信息化改造,提升企业生产、管理、营销智能化水平。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提升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服务能力,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社会服务和管理信息化,加快全区政务网络建设,建设高效透明的网上政府。大力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推进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

五是加强油气管道和电网建设。借助“西气东输”等工程,加快铺设通达宁夏所有县城的天然气管道。加快建设对外输电通道,进一步扩大电力外送规模。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供电能力和电能质量。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农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方针,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引黄灌区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方向,形成优质粮食、枸杞、奶牛、清真牛羊肉、水产养殖、酿酒葡萄、经果林等10大优势特色产业带,把引黄灌区建设成为全国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干旱带按照节水、生态、特色、避灾的发展方向,建设硒砂瓜、马铃薯、滩羊、经果林、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将中部干旱带建设成为全国的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南部山区坚持生态优先、草畜先行、特色种植、适度开发原则,建设马铃薯、设施农业、肉牛养殖、小杂粮、中药材等5大产业基地,把南部山区建成西北黄土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区。着力培育一批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二是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按照存量强素质、增量调方向的思路,以“三个千亿投资计划”为抓手,加快结构调整,构建地方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工业体系。实施“优势产业做强做大计划”,重点发展煤电化、煤电铝,拉长产业链条,形成规模优势。加快医药产业发展,进一步巩固提升盐酸四环素、红霉素等化学原料药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地位,加大对传统回医回药的发掘、整理、提升、包装和推介力度,形成以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为主的医药产业集群。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计划”,采取节能减排倒逼措施,加大技改投入力度,重点对化工、冶炼、建材、造纸等传统产业进行新一轮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削减污染排放,引导传统产业走技术先进、规模适度、循环利用的发展路子。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计划”,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发展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重点发展煤矿综采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精密测试仪器、数控机床、大型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制造等行业;深度开发钽、铌、铍、钛等稀有金属冶炼及深加工系列产品,加快发展铝镁合金材料及其制品,推进节能环保新型建材开发,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有选择地发展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努力形成局部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