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戶政二理財中(3)

竊臣接准部行。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內閣奉  上諭。前因戶部奏籌補庫款一摺當派宗人府大學士軍機大臣會同戶部妥議茲據王大臣等議定准駮並仍會同戶部另議章程五條開單具奏朕詳加披閱尚屬周妥總之有治人無治法窮變通久全在因時制宜除實有不便於民者准該督撫奏明外其餘令在必行諒不敢莠言亂政等因欽此。跪讀之下。仰見我  皇上執兩用中。權衡至當。於變通盡利之道。殷恤民求瘼之咨。下忱曷勝欽服。臣伏思法無久暫。待人而行。治有經權。以時為大。蓋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即以美利利天下也。惟利與獘相因。有利不能無獘。與其補救於事後。莫若豫絕於事先。故當慎初惟終。尤當思艱圖易。此次王大臣會同戶部另議章程五條。胥得裕 國便民之要。奉  旨令在必行。洵無不可行者。竊以事關重大。務期行之久遠。毫無流獘。自不憚再三詳慎。共效芻蕘。如錢糧積欠一條。應行澈底覈辦。非清查不能截數。非抽查不能見真。誠得 欽使巡行。立可破除徇隱。惟清查重在彌補。如江蘇州縣。向多墊銀完漕。而以漕尾作抵。此為官虧役欠。待追待變之款。率皆列為存庫。非盡實在見銀。恐日久套搭。漸成虛帳。是以奏請清查。節經撫臣會同飭辦。必先釐定數目。分別有著無著。現官本省外省。覈實照數催追。不容任其決裂。計奉 欽使抽查自須彌補以後。彼時已由藩司依限提銀。造冊報撥。並不存留屬庫。似應以藩司撥冊。部中執為定案。指撥不能應解。即行從重究懲。若 欽使遠來。周歷外郡。文案則囗繁難理。官員則接替靡常。既未能專駐一隅。致顧此而失彼。即不免暫支一候。仍暮四而朝三。行者有跋涉之勞。居者以道近為事。追逋而外。恐益差徭。此積欠可藉抽查。而抽查宜有利無獘也。如糧漕折色一條。奉行原有成例。自可著為新章。以便糧戶之輸將。亦省幫丁之津貼。事半功倍。無過於斯。現議准米折銀。以百萬石為率。統計有漕省分。為數無幾。亦極簡易可行。應與撫臣咨飭商辦。惟州縣本折兼收。原為幫費之用。銀錢究無定數。各視地方情形。裒多益寡。若榜示定價。折收解部。則必通省一律。多者不見少。而少者乍見多。且必全數徵銀。正當銀價日昂。遞年分成加展。尚須豫為計及。至  天庾之儲。最關鉅要。奉天河南陝西各省。雖可循案採買。然或年景不等。糧價不等。運腳不等。招商海運。原難懸定數目。似應由 盛京將軍河南陝西巡撫於來歲先行試辦商販。商賈能否津市雲集。共得糧石若干。京倉支放有餘外。再定成數折銀解部。此漕糧可收折色。而折色宜有利無獘也。如長蘆山東酌改鹽法一條。現經 欽派王大臣前往查辦。必能詳定規模。折衷  乾斷。以興禺筴之利。非臣所敢與議。如河工節浮費裁囗員一條。東南兩河臣實專其責。臣於兼署河督任內。曾以欲絕虛縻。當除浮費。附片縷陳。囗各廳汛冘缺。應與南河督臣會查再定。如礦廠可廣開採一條。臣所轄江西省。舊有封禁山。與浙江福建接壤。每歲三省總兵會哨巡查。現在有無礦苗。能否開採。應與江西撫臣閩浙督臣撫臣體察情形。會商妥辦。亦非臣所能遽議。臣所兢兢持議者。實顧天下大利。  聖主為民開之。民為  聖主守之。即興利以除獘。斯利賴者無窮。事前防範愈周。事後推行愈廣。自知蠡測。無補高深。而犬馬愚誠。亟思竭千慮之一得。可否籲懇  鴻施。飭下廷臣。復加採擇。覈議施行。如臣言一無可取。徒煩  聖聽。囗求  俯賜罷斥。以為莠言亂政者戒。謹囗摺具奏。伏乞  皇上聖鑒訓示。 囗

戒患貧言利疏咸豐元年

王東槐

竊維政事之得失。繫於君心。國家之安危。繫於民心。記曰。德者本也。書曰。民惟邦本。本豈有二哉。蓋君心常視民心為權衡。則施之政事皆得其宜。而天下理矣。我  皇上德性淵沖。恭默思道。諸凡聲色狗馬遊觀玩好之緣。早已昧爽丕顯。力為禁絕。無俟臣之動色相戒也。臣所竊竊然慮者。惟恐患貧之見中於意念耳。數年以來。經費支絀。每遇撥款。動形周章。而賦稅所入。虧短益甚。此得不為之慮乎。去年江浙被水。減漕過半。京倉所儲。僅止一歲。各省籌辦米石。尚無端緒。此得不為之慮乎。然患貧之見一形。竊恐言利之徒乘間而入。掊克聚斂。將使民生日促。元氣日耗。則患有甚於此者。蓋百姓之貧匱亦甚矣。自銀價昂貴。民間暗加一倍之賦。既苦於拯救之無術。又水旱傷之。盜賊奪之。貪官囗吏。捶楚而朘削之。疲氓所餘。豈復更堪索求。而巧為招財之計者。未嘗不曰無損於民有益於國。夫財而不取諸民。必別有神輸之術則可。不然。不取諸民。仍是虧短國帑耳。試以捐輸言之。每事例一開。鹽商輒請捐輸數十萬。先由運庫墊交。然後分年扣還。及覈其虧短。都不堪問。即如道光二年。清查兩淮運庫案內。舊欠至四千三百餘萬。則與其捐輸。何如繳欠。與其運庫墊交。分年扣還。何如運庫先行提撥。再令繳欠扣補。故鹽商捐輸者。掩耳盜鈴之術也。又捐輸一途。見任官為多。非為己身捐升。即為子弟捐選。所捐之項。即正賦也。所虧之項。即捐款也。去年清查案內。山東一省。庫虧一百四十餘萬。江浙更有甚焉。逮清查既行。而捐輸遂無應者。其故可知矣。事例不停。庫虧不止。故見任官之捐輸。剜肉補瘡之術也。捐輸之獘如是。更復易為開礦之舉。驚擾百姓。利害難測。可謂愈趨愈下矣。孟子曰。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又曰。無政事。則財用不足。臣查戶部歲入之款。四千四百餘萬。其歲出之款。計三千九百餘萬。是 國家經制。本有餘裕。縱遇偏災。無傷大局。而財患不足者。則政事之不修也。督撫整理有方。地方安靜。寇盜不作。則耗財者去一。邊防慎守。無生事以挑外患。則耗財者又去一。河防得要。長流順軌。不使更添別款。則耗財者又去一。州縣之官。斥貪墨。崇清廉。陋規力裁。流攤永禁。則耗財者又去一。去茲四害。而又罷不急之工。捐無益之費。  皇上躬行節儉。為天下先。戶部諸臣先事持籌。必量入為出。無量出為入。如是。則財患不足者。未之有也。至於倉儲之計。現米既足支一歲。今年新漕。及各省採買之米。猶可得二百餘萬石。明年所缺。數月糧耳。查道光二十八年。四川總督琦囗題奏。內稱實在存儲常平倉米穀麥荍豆粟青稞二百二十九萬餘石。應令該省沿江各州縣酌撥米穀粟麥五十萬石。雇覓商船。運至湖北。令附近停運漕船。迎接北上。山東山西河南。亦酌撥常平米麥各二十萬石。以實京倉。不得以黴變一語。希圖搪塞。如是辦理。既可察督撫奏報之虛實。並可驗州縣出納之當否。蓋籌畫倉儲。而政事在其中矣。

夫財用之足在政事。政事之修在同民。同民之道在去利。仲虺之稱湯曰。不殖貨利。周公之稱文王曰。以庶邦惟正之供。可知正供之外。凡有求取者。皆為爭利於民。故大學重戒言利之小人。以是為同民好惡而已。今之兵威。非能震懾中外也。寇盜災害。非不疊起間生也。而百姓安固而不搖者。以   列聖深仁厚澤。有以固結其心耳。此 國家之元氣也。  皇上囗政伊始。天下熙熙然。想望 仁政之行。德教之施。奈何以患貧之見重疑天下。而不明示以不貪為寶之意乎。查道光二十八年。王大臣議請開礦一條。臣在戶科給事中任內。曾具疏言其不便。留中未發。道光二十九年。順天府遵查鼇魚山等處礦場情形。奏奉   諭旨嚴行封禁。現惟湖南江西等省。尚行試辦。相應請  旨飭下各該督撫一律封禁。其餘財利。非經制所有者。概行停罷。庶使百姓咸知農桑為本務。錢漕為正供。外此一而計出於捐輸。請敘之例又多參差。乃至廷臣議立新章。寬予減數。外省軍營所用。虛折太多。不堪細詰。若早從舊法。不至於帑藏之窘如此也。其續敘之例。所立名目。如遇缺分缺指省加遇缺先選等捐者。人數不多。濟用甚少。而選補各法。為之大壞。前例未已。後例又更。如踵趾之相踐。豈能久行。臣愚以為是議也。啟天下之競心。而失 國家之大體。實不終日之計也。今者西囗軍務未竣。南河又告漫溢。事與嘉慶甲戌年類同。聞戶部已籌畫捐餉事宜。然定見之始。最宜正大。切勿牽囗捐輸各例名目。以紊舊章。應請  乾斷。敕部臣除湖南廣東廣西已捐仍准與新例間用外。此後永停捐輸事例。另開大捐。一以嘉慶年間捐例為準。凡續增條款。悉令刪除。天下之欲仕者。願登於 朝。自必踴躍而至。誠立法平而為道坦。則趨之者自眾。予之者至公。且使正班正途。並行不悖。故捐例一復其舊。人心靜而王道可復也。此今日之第一要務也。其見在鉤稽似為真實。而確按多屬子虛者。更有三大件。一曰清查。二曰報效。三曰生息。清查經大臣一再查覈。猶未實未盡。徒使黠吏得輕負擔。而病故疲乏之人。實鮮可追。限期既急。張皇補苴。勢不得不以優美之地。與人為挹注酌劑之術。遂致貪墨者得所藉手。望利而趨。剜肉補瘡。害及吏治。所得解繳。至多不過彌補數千。民怨繁興。責歸大吏。雖賢能有素。亦被不囗之名。且其解出清查款目。斷不能憑虛設法。率那新賦。以償舊虧。略有所收。而新賦已形其短。奏銷期迫。或以糧串質錢。或以來年錢漕折減作收。勉強湊集。是 國家無豫徵之事。而州縣已開其端。其害政甚鉅。然成事已難全改。臣愚以為不若專力以收新賦。新賦解足。乃催舊虧。庶不致本末倒置。使現在者並歸虛無。其事人所共見。顯而易明。應請  皇上敕部臣妥議緩急。提要保元。務令一年之正供。足濟一歲之 國用。則法不生獘。利可無害矣。若報效者。鹺使之夸張。商人之偽舉也。無而為有。視為慣常。查向來惟河東池商尚有實繳。近年惟淮北票販不致全虛。歷計長蘆兩淮等處報效各案。已繳者無非那掩。未繳者多成積虧。其議敘職官。早經售市於人。黠商轉有所利。

臣愚以為 朝廷崇尚實政。則此等虛名虛款。亟宜廓清而埽除之。可否請 敕部臣盡豁其報效之名。嚴追其帑欠之實。以後永遠不收商人報效。亦不准借帑行鹽。庶幾詭獘悉去。有裨實用。伏候  聖裁。若生息項下。為款極繁。近如直隸之水利營田。遠如浙江之海塘節省。以及各省之公費。非不年年具有收欠報銷。然臣聞本多侵蝕。利更渺茫。其所報收。皆由那轉。甚至有並未發商。虛存領結。不入於官手。即入於吏手。相因成習。暗中已成鉅虧。所得實不償所出。臣以為此後量度情形。不若全收本銀。蠲其利欠。則上不與之爭利。下亦無由侵公。較為有益而無損。其鹽務中調劑帑利。設為加價等獘。皆可盡杜。臣見聞所及。不敢不臚列以陳。伏祈  皇上飭下部臣。與前三條一並通籌商議。以歸簡易之則。杜蠹蝕之門。於 國計政體。並有裨益。臣為崇實去偽起見。千慮所得。是否有可行。統乞  聖明訓示。

戶部會奏籌議節流各款疏咸豐元年

王慶雲

竊維自古理財之道。不外開源節流二端。開源之道。必須有利無獘。或獘少利多者。方可舉行。臣等旦夕思維。未有良法。可裨經費。惟節流之道。臣等隨事講求。有以節制為節者。出納必求其實在也。有以節省為節者。度支必戒其虛縻也。是皆取 國家所自有之財而理之。果能實力奉行。積久自收成效。謹將臣等籌議各條。囗呈  御覽。

一嚴覈上下兩忙已未完數目。分別藩司功過以專責成也。各省正雜錢糧。經徵責在州縣。督催責在道府。而考覈提解。則其責專在藩司。藩司果能破除情面。於催科不力之員。勒限徵解。遇有已徵未解者。查明即據實嚴參。何致使州縣虧挪。成為積欠。故必藩司功過分明。而後錢糧可期起色。查各省上下兩忙應徵正雜各項錢糧。俱有定數。向由各該省於每年上下兩忙截止後。將已未完數目各奏報一次。原以警惰徵。示覈實也。乃邇來各省奏報。上忙未完。聲明於下忙再行覈計。下忙未完。亦僅云現在赶緊催徵。迨至奏銷。始將各州縣未完分數報初參。而於二參屆限時。州縣規避處分。上司意存瞻徇。大率陞調離任。延不開參。節經臣部疊次奏催。置若罔聞。以致錢糧繁重之區。州縣官有更易至數任。題參至數次。而積欠有增無減者。此正供所以日絀也。臣等再四熟商。除州縣官未完分數。仍令該督撫於題報初參後。據實開送二參。毋許遷就徇隱外。藩司為一省錢糧總匯。若僅於奏銷時照督徵例隨同議處。輕止罰俸。重亦級紀足以抵銷。蓋藩司考成。合計通省。其所欠銀數。原不過一二分。故處分較輕。因之徵提不力。拖欠頻仍。積久成為鉅款。擬請嗣後各直省上下兩忙。各於奏報到齊之日。由臣部北檔房彙總。分囗各省已未完分數簡明清單。專摺具奏。其未完省分各藩司。請  旨交部分別議處。其掃數全完者。亦應仰懇  恩施。量予議敘。至議敘議處之重輕。俟  命下之日。即由臣部會同吏部酌定章程。通行遵照。庶免臨時歧異。如此立示勸懲。功過分明。則各該藩司自必倍加愧勵。於錢糧不無裨益矣。再上下兩忙。既由臣部彙奏。則各省奏報。不宜遲延。應並請  旨飭下各直省督撫奏報日期。務於兩忙截止二月內具奏。儻有逾限。即將該督撫照遲延例議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