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从心理训练开始 (1)

什么是心理素质,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心理素质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活动在个体身上的积淀,它表现为思想和行为上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特征和能动性。

心理学专家告诉我们,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品质。具体说来,这些基本特征和品质包括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也就是说,衡量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应从其性格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强弱、心理动力的大小、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行为表现的社会适应与否这五个方面全面评估。

分别简要来说,性格品质是指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如自信还是自卑,宽容还是计较,勤奋还是懒惰,乐观还是悲观,是有目标还是盲目,等等。性格品质在人的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不同的性格品质对自身及社会的价值上存在质的差别,有优劣之分,将直接或间接地制约其他方面。例如,一个人是自信还是自卑,这一性格特征直接制约着心理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动力的激发,影响心理健康及行为表现。因而,性格品质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内核。

心理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和心理适应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在认知方面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注意能力、创造能力等。心理适应能力包括许多方面,主要为:适应客观的自我意识能力,如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及自我接纳能力;适应自我发展所需的自我定向、自我设计、自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扬弃、自我表现的能力;适应他人所需的知觉他人、理解他人,人际交往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适应社会所需的社会知觉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竞争及协作能力;适应生活与环境所需的自理能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承受挫折能力、情绪调适能力、心理保健能力、行为自控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强弱作用于心理素质的其他方面,并直接制约行为表现。例如一个情绪调适能力强的人,更易形成开朗的性格和稳定而愉快的心境,产生积极的内驱力,避免许多痛苦、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障碍,并引发积极而适当的行为表现。

心理动力是指由个体的需要、兴趣、动机以及信念、理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个性心理倾向所产生的,来自主体自身的驱动力。它既有动力大小的量的水平差异,同时,因其行为的目的指向所带来的结果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于自身或社会,因而在考察其心理动力大小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其动力所指方向是否适当。心理动力是一个人的性格优化、能力强化、心态健化、行为良化的内在力量源泉,它对于性格的塑造、心理能力的训练、心理健康状况及行为积极性可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

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在这里我们仅以心理健康的最起码要求作为标准来衡量,即看个体是否存在情绪、认知、性格缺陷等方面的心理障碍,有没有心理疾病。性格健全、具备必要的心理能力、行为适应良好、内在动力强大而又积极,这些既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又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标志。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正是心理素质不良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心理健康状况又直接制约心质、心能、心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并直接导致行为表现,决定行为适应与否。

心因性行为是指直接由个体的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状况所引发的行为表现。此外,人的行为中还有一部分是属于环境压力所导致的被动服从行为。心因性行为表现的适应与否是一个人心理素质高低、心理健康与否的外在体现。而心因性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及心理健康。这里的适应一方面要看其是否适应社会及环境要求,另一方面要看一个人的自觉的行为表现是否与其年龄及特有角色相符合。

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综上所述,广义的心理素质的五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互为基础和条件的。其中性格品质是最基本的、长期发挥作用的、相对稳定的因素,居于最基本的位置。心理能力是心理素质的直接体现,是主干成分。心理动力是心理素质中最活跃、影响最直接也最全面的因素。这三个方面构成狭义心理素质的结构。

而心理健康水平是狭义心理素质高低的内在标志,心因性行为表现则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是狭义心理素质高低的外显标志。由于心理健康水平及行为表现都与其他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反作用着狭义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因而也应将这两个因素纳入广义的心理素质结构体系之中,以利于心理训练实践。在心理训练中,应将性格品质培育、心理能力培养、心理健康维护、心理动力的激发及行为表现的引导统一起来全面实施,以便形成合力,发挥出整体的心理训练效能。

大众心理素质现状

由狭义的心理素质的定义可以得出,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内在标志。透过几个基本数据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心理素质状况:

目前,中国的精神病患者约1600万人,其中3/2是儿童和青少年。据卫生部调查,我国精神病患病率已由建国初期的2‰,上升为126‰,目前正以3‰的速度递增,其中重性精神病人1000余万人。

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人是比较普遍的。杭州市科委曾组织过一项软科学调查,从7所不同类型的学校中抽取2961名大中学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障碍也随之增加:初中生为1376%;高中生为1879%;大学生则为2539%。

在大中学校的学生中,抑郁症是最多见的。这些抑郁情绪极大地降低了学生自身的心理平衡水平,导致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心理功能障碍。这项调查还指出,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是过度紧张、考试焦虑、师生关系、父母期望、恋爱倾向、异性爱慕、性认识等。

特别应当提到的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的趋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心理脆弱,情绪不稳定,自我服务和社会适应能力差。

在3~13岁的儿童中大约有359%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失调。他们注意力不集中,手脚动作不协调,语言发展滞缓,胆小,不自信,退缩,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不好。

人要追求事业的发展、个人的成功、生活的幸福,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就难以实现。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坚持不住、不知如何应对,结果,就倒下去了,而最后的胜利往往就在再坚持一把之中。这其实就体现了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对于其取得成功的重要作用。我们看到很多人的事业之所以失败,往往是他的心理素质差造成的。如某企业家,他只按照自己的热情去设计他的商业规划,要建亚洲最高的商业大楼,但他不能很好地对现实进行认知和评判,结果就失败了。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基础。每个人都追求让自己生活得幸福,这幸福不幸福,本身就是一个心理感受问题,整天抑郁、焦虑、神经衰弱,能生活得幸福吗?!

心理素质真的可以训练吗

追求成功的人越来越明白,成功目标的实现不仅仅是依靠身体健康、没有疾病,而且还应该有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往人们总把成败较单一地归咎于智力因素,关注的是IQ(智力商数)值的高低。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很多非智力因素,如是否自信、是否能克制自己的情绪、是否有过硬的意志力、是否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是否具有掌控目标的能力。这些非智力因素的缺失完全可以通过训练得以弥补和强化。

心理训练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在日常生活中引入心理素质训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人们逐渐了解到心理素质的产生机理符合可以训练的特性。

人的心理素质就其产生的过程来说,都是物质生理变化过程的产物;就其产生的内容源泉来讲,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环境对人的心理素质有直接的影响,它是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包括人所有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活动结果。我们就可以针对影响心理素质先天和后天的因素,通过放松训练、自生自律训练、生物反馈训练、系统脱敏训练、模拟训练、集中注意训练、表象训练、认知训练、心理调控法等一系列行为训练和认知训练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心理素质进行重新修炼。

心理素质训练的特殊性重点体现在:它不仅改变人的某些心理与行为本身,它不同于一般的教育,不是以外在的影响为主导,而是以投身于心理训练当中的个人的内在力量为主导。说到素质训练,人们大都只想到以传授智慧成果为主的学校教育和以专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训练。智慧和技能固然重要,这是现代人成功的两翼,但是,驾驭两翼需要力量,如果没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没有坚定顽强的意志,没有与人互助的真诚,没有宁静平和的心态,就不可能有驾驭两翼的充足力量。

心理素质如何训练

心理训练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性训练,本书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自助式的心理教育方式。

心理训练的教育性表现在它是在心理学的科学原理的基础上,为广大希望提高心理素质、发挥个人潜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普通人提供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和程序,通过理解、练习和调整,最终使消极的心理与行为发生积极的、持久的改变。接受心理训练的人实际上在进行一系列的学习,包括认识的突破、情绪和情感的调节、行为的转变和人格的完善。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个人在整体上会获得成长,心理将趋向成熟,生存质量也会得到提高。

心理训练有别于一般的教育,一般的教育是以外在的影响力为主导,而心理训练是以投身于心理训练当中的个人的内在力量为主导。心理训练的侧重点不在于改变人的某些心理与行为本身,而在于帮助个人自己改变自己,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训练、自我改变的过程。本书中所提供的方法、手段和程序,都是为那些希望改变自己、对心理素质有强烈需求的人特别选择和设计的,帮助他们认清自我、认清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利因素促进自我成长,自己做自己的分析者、治疗者和指导者。

因此,心理训练是一种要求个人充分发挥自主性的自我改变过程。通过训练,将使个人对自己有更真实更全面的了解、更恰当的引导和更积极主动的控制,也就是让一个人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被环境、习惯和以往经验所左右。

本章的后四节将对心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专家学者们所提出的心理训练方法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生理心理学家的训练方法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依赖于人的神经系统的生理活动,可以说每一次心理活动都有伴随它产生的生理过程。简单的如眼睛感知到光线的刺激,会引起视觉神经细胞的活动;复杂的如思考问题,也会引起某些神经细胞的活动。现在,人们借助现代化的医学仪器和生物技术,可以直观地了解自己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意识状态下各种内部的生理活动所具有的特点,这样就为人们认识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身心状态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生理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自身可以通过适当的技术手段和训练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也可以控制自己的生理活动,从而引起某种心理状态的产生。

心理活动影响生理状态的方法如生物反馈技术,一般是利用医学仪器将人的脑电波、心电波、血压、呼吸频率等用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给接受训练者,让他识别处于良好状态的各种生理指标是怎样的,同时记住当时的心理状态。然后,让他主动地调整并维持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努力使仪器上所显示的脑电、心电、血压、呼吸等指标保持在最佳水平。经过反复练习,可以使受训者掌握如何通过心理活动来调节自己的生理状态。例如,有一种让人自己消除头痛的生物反馈技术是这样的:先把患者产生疼痛时的异常脑电波用仪器记录下来,然后把它转化为显示屏上的颜色的变化。当异常脑电波出现时,给患者呈现的显示屏上的绿色就减少、红色就增加;当异常脑电波减少时,显示屏上绿色就增加、红色就减少。患者所要做的就是注意显示屏上颜色的变化和自己的心理状态,努力使显示屏上的绿色增加,直到全部变成绿色为止。在这一过程中,患者学会了识别和控制自己特定的心理状态,从而引起相应的生理变化,最终达到消除头痛的目的。实际上气功能够令人强身健体、祛病消痛的机理与此相似,只是不使用仪器罢了。

生理状态影响心理活动的方法常见的有祖国传统医学中的针灸疗法、按摩机体、刮痧疗法、内服外敷各种药物等手段,能起到使人体经脉畅通、消肿止痛、神清气爽等作用,实际上是使人体心血管、内分泌、神经系统等的活动恢复平衡,最终达到怡神醒脑、放松情绪、疏散郁闷、恢复精力等目的,也就是达到改善人的心理状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