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打造优质环境,培养一个优秀小孩(1)

为人父母者,一定都想把天下最好的东西给自己的孩子。但其实父母所能给孩子的最好的东西,是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又从何谈起呢?必要的前提是一个优质的环境。俗话说: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造就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不良的家庭环境有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所以,给孩子再优越的生活,也比不过给他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一对言行高尚的父母。这也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读懂儿童心理的最有利的条件。

1.家庭环境是塑造孩子心理的大魔术师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雕刻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足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儿童心理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心理到底有多重要?毫不夸张地说,它绝不仅仅是在影响孩子身体成长的因素中排第一位,它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性格、心理等关键素质。孩子刚出生时,都像一张白纸,在什么环境中成长,就会被“染”成什么样子。著名幼儿教育专家张于义就曾说:“孩子的心灵犹如白纸一样纯洁,既容易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也容易受到假恶丑的污染。”可见,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可塑性,而塑造他们的第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可以塑造出著名企业家、颇有成就的学者、优秀的行业领军人物,也可以塑造出锱铢必较的市井小民、道德败坏的流氓、偷鸡摸狗的盗贼……家庭环境就像一个魔术师,能将曾经纯洁的孩子“变幻”成各种不同的样子。但这个“魔术师”也并非随意变幻,它仍然遵循“种什么种子就结什么果实”的规律。

一般家庭中,教育孩子的方式各有不同,但家庭教育的模式大概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溺爱型的家庭教育。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孩子常常处于“众星捧月”般的优待之中,因此这样的家庭教育模式十分普遍。这类家庭的主要特点是,孩子受到过多的爱、过多的保护,几乎所有事情都不用自己动手,而由父母包办代替。此外,无论在什么事情上,父母都会无原则地迁就、满足孩子,甚至对于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也不加制止。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往往会形成任性、自私、胆小、嫉妒、自理能力差但优越感十足的不良心理。

苏苏的家庭是典型的“4+2+1”模式,苏苏就是那个“金字塔”尖儿上的小女孩。苏苏今年8岁,8年来她一直生活在全家人的宠爱之中:她穿的衣服是全家最贵的,玩的玩具比周围小朋友的都高级,虽小小年纪却快吃遍了山珍海味。她掰着手指头,能说出很多名菜、高级点心、先进的电子产品的名字。不过,她对于其他事情就没有这样了解了,比如,她到现在还不曾自己洗过一双袜子,不知道很多日常用品的功能,不会整理自己的玩具、书包……

更让人担心的是,苏苏在和同学聊天的时候,只许大家谈论她懂的东西,比如吃的、玩的;要是谁问她会不会叠衣服之类的问题,她就会立刻跟对方翻脸。直到现在,苏苏也没有一个聊得来的小朋友。

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爱的出发点并没有错,但他们错在“目光短浅”,只顾着眼前一味对孩子表达疼爱,让孩子生活得更加舒适、快乐,却忘了培养他们日后独自面对生活时需要具备的本领。而溺爱,却将孩子学习这些本领的机会“溺”毙了。

第二种是专横型的家庭教育。在这类家庭中,孩子的意见、愿望、情感总是难以表达,即使表达了,如果与父母的意见不一致,也会受到父母的呵斥与禁止。久而久之,孩子干脆不再表达自我的真实愿望,而单纯依从父母的安排。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信任,长大后往往缺乏自信,遇事易恐惧,难以适应社会。更严重的是,父母这种强制态度也会被孩子继承,使他也逐渐变成一个挑剔、不宽容的人,从而难以与他人相处。

第三种是比较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即民主型的家庭教育。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能够得到父母的尊重、保护,能与父母平等地相处。父母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是孩子的指导者,而不是操纵者。这是一条良好的教育之路,能够保证孩子的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那么,如何塑造“民主型”的家庭氛围呢?

首先,家庭必须要和睦。在一个和美的家庭中,各家庭成员互相关爱、互相扶持。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能够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容易形成善良、活泼的心理品质。相反,如果生活在一个“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看到的是父母的互相指责、埋怨,感受到的是家庭氛围的紧张,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温暖,而只能感觉到无尽的恐惧和紧张。慢慢的,孩子就会形成孤僻、忧郁、畏缩、懦弱等消极的心理。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因为父母长期不和而离家出走、甚至误入歧途的案例,这些深刻的教训,值得父母们引以为戒。

其次,父母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和孩子维持一种平等的关系。这里的平等,首先是一个关注度上的平等,即父母尽量不要给孩子过多关注,不要事事都以孩子为先,否则孩子的优越感就会大增,逐渐形成“溺爱模式”。平等的另一层意思,指的是父母要把孩子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并且不要去过多支配他,由他自主活动。这个空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物质空间,比如将家里某一个小柜子分给孩子使用,由他决定里面放什么东西、怎样摆放;二是要给孩子足够的精神空间,就是孩子喜欢什么、有什么兴趣爱好,父母都要给他充分的自由;另外,还要让孩子有一定的发言权,让孩子参与到某些家事的讨论中来,或者分出一部分家事来由孩子决定如何处理。

好的家庭环境一定是民主的,不能是父母“专制”的,也不能是孩子“高高在上”的。民主的关键词就是平等,父母要既给孩子平等的权利,又要让孩子承担必要的义务。这样,孩子既不会被过度宠爱,又能培养出一定的责任感。

父母小贴士

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最深刻,家庭生活在人的心理上所打上的烙印是终生难以磨灭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护,既不能缺失,又不能过度。不随意呵斥、打骂孩子,也不过分顺从孩子。要尽量做到对孩子尊重、信任,以朋友的态度与孩子相处,建立起民主的家庭关系。

2.父母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

提起家庭教育,总会有人说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的父母。”也许有人会问:“什么才叫‘懂教’呢?”其实,“懂教”的真谛不是真的教,而是做。父母想要教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要先要求自己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种以身示范的作用,比任何耳提面命式的教都来得更有效。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一个家长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子女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这句话明确指出,父母就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孩子生来不具备任何能力,所有对于习惯、能力的习得,都是从父母那里模仿来的。简单说就是,父母今天的所作所为,就是孩子将来的样子。父母如果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自己就要先成为孩子的榜样。

中央电视台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劳累了一天之后,还亲手给病榻上的老人洗脚。洗完脚后,这位母亲正要休息,她的孩子——一个只有五六岁的小男孩,竟也摇摇晃晃地端来了一盆水,用稚嫩的声音说:“妈妈,洗脚。”这位母亲顿时热泪盈眶。

专家认为,3~7岁的孩子正处于“图谱时代”,即他们把外界的行为模式都看成是图谱,印入大脑,并照着这些“图谱”学习各种行为。也就是说,父母不经意的一个行为,都有可能印在孩子的脑海中,成为他们日后的行为标准。那些平日喜欢当着孩子互相谩骂、做出粗野行为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将来就可能是一个举止粗俗的人;那些挥金如土、享乐无度的父母,培养出的很可能是一个“拜金主义”后代;那些满嘴谎言、不敬长辈的人,培养出的多半也是一个“不肖子孙”……

曾有这样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问在场的孩子:“你们长大了最想做什么?”一个3岁的小女孩说:“我最想做妈妈!”在场的观众都笑了,觉得这个小女孩思想很“成熟”。主持人又问:“你为什么想做妈妈呢?”小女孩很认真地回答道:“我妈妈天天待在家里,不上班,整天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吃零食、睡觉……”

孩子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总是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行为,孩子看到的真实生活,就可能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自己未来生活的样子。如果身为父母的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到自己身上不好的那一面,就要在孩子降生之后改变自己,让自己的责任心强大起来,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

下面几个方面的行为规范,是父母应该要求自己做到的:

首先,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孩子面前,要多颂扬那些道德高尚的行为,如乐于助人、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不要给孩子灌输一些对其形成正确价值观不利的东西,比如看见一个很可怜的小女孩在乞讨,轻蔑地说“我才不会同情她”;或者总是因为自己占了公家的小便宜而沾沾自喜;抑或是提起长辈的时候,满口抱怨,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这些不那么高尚的行为和语言,其实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孩子的心,当有一天他也成为一个狭隘、自私、势利的人时,再后悔恐怕就来不及了。

其次,要做脚踏实地的父母,对待工作专注认真,生活上不追求奢靡。这些对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

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和著名核物理学家何泽慧夫妇,不仅在学术上认真严谨,而且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也同样认真,他们尤为强调父母自身的行为、榜样对子女品性和习惯的影响。

由于夫妻双方都是杰出的科学家,所以家中经济条件较为优越。钱三强夫妇很担心孩子们因为家庭条件,变得铺张浪费、大肆挥霍,只注重攀比和奢侈。于是,夫妇两人决定从自我做起,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他们从不追求生活上的豪华、奢侈,何泽慧总是穿着自己的“老三样”:晴天一双平底布鞋,阴天一双解放球鞋,雨天一双绿胶鞋。除了必要的衣物之外,她只有一条咖啡色的头巾,而且也已经洗得发白了。钱三强的生活就更加简朴了。他总是说:“衣服嘛,能穿就行;东西嘛,能用就行!”

夫妇两人身体力行,孩子们看在眼里,耳濡目染,自然也养成了好习惯。钱三强家中的三个孩子,没有一个讲究吃穿、讲究派头,他们都待人谦虚、礼貌,从来不和他人攀比。上学的时候,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坐公共汽车,穿一样的校服,更不会靠着父亲和母亲的特权搞什么“特殊化”。他们衣着朴素,吃喝简单,住行平实,在为“人”和为“学”上,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再次,父母还要注意做一个心态健康、性情良好的人。一对脾气暴躁的父母,是教不出一个温和礼貌的孩子的;一对阳光开朗、乐观积极的父母,也很难想象他们会有一个性情孤僻、郁郁寡欢的孩子。父母只要随时提醒自己,用积极、健康、乐观、宽容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做一个聪明但不奸诈、上进但不急进、认真但不固执的人,孩子自然也会形成健康、良好的性格品质。这也正应了那句话:“父母本身就是一本形象的教科书。”能够长期读一本好书的孩子,心灵自然也是美好的,心境自然也是高雅的。

父母小贴士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怎样的父母都会在孩子的身上反映出来。”孩子生活在家庭中,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的言行举止、情感态度、待人接物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所以,父母一定要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反省自我,给孩子最积极、最正面的影响。

3.强势父母背后的“无个性”孩子

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认识到,在孩子一生之中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智力,而是他们的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适应能力、社会技能等素质。这些素质用一个术语来概括,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