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戶政三十二錢幣下(3)

錢鈔十議

王鎏

第一

三代以上。君臣相通。但有足民之事。更無足君之事。必民足而後君足。猶子孫富而父母未有貧焉。此有子所言。而天下可共知也。三代以下。君民相隔。既有足君之事。又有足民之事。且必君足而後民足。猶父母富而子孫亦免於貧焉。此昔人所未及言。而天下或未知也。夫欲足民。莫如重農務。穡欲足君。莫如操錢幣之權。苟不能操錢幣之權。則欲減賦而絀於用。欲開墾而無其資。何以勸民之重農務穡哉。故足君尤先。然而往往不能操其權者何也。蓋自毀錢為器。起於工匠。而利權一失矣。外洋錢幣。行於中國。而利權再失矣。銀價低昂。操於商賈。而利權三失矣。鉛錢私鑄。竊於奸民。而利權四失矣。錢票會券出於富戶。而利權五失矣。今欲操錢幣之權。必也行鈔以收銀。使銀賤而不為幣。行鈔以收銅。使銅多而廣鑄錢。則國用常足。而民財同阜矣。請綜鈔幣之源流而論之。鄭司農云。周人以布廣二寸長二尺。憑官司印書其上。以為民間貿易之幣。此行鈔所由昉也。至宋張詠始行交子。宋孝宗以金帛易楮幣。藏於內庫。一時楮幣重於黃金。沿及金元。皆用紙鈔。明初盛時亦用寶鈔。其後覷用銀之利。鈔遂有出無入。故宏治以後。鈔竟不行。迨崇禎十六年。生員蔣臣奏行銅鈔。帝意欲用紙鈔。因流賊渡河而止。夫自宋迄明。凡行鈔五百餘年。 本朝順治八年。始兼行鈔幣。歲造十二萬有奇。十八年。因國用充餘停止。苟其有害無利。何以前代行之如是其久。我 朝聊一試之而絕不聞有獘哉。按明戶部侍郎倪元璐嘗欲行鈔。其時省臣條陳有十便。一曰造之本省。二曰行之途廣。三曰齎之也輕。四曰藏之也囗。五曰無成色之好醜。六曰無稱兌之輕重。七曰革銀匠之奸偷。八曰杜盜賊之窺伺。九曰錢不用而用鈔。其銅盡鑄軍器。十曰鈔行而銀不行。其銀盡實內帑。按此十者。惟末二條立法尚未盡善。蓋鈔可用而錢不可廢也。銀雖可廢。宜仍散之民間為器皿。而不宜盡實內帑也。其餘皆至論名言。無可議者。而蒙細推行鈔之利。則又不止於此。凡以他物為幣皆有盡。惟鈔無盡。造百萬即百萬。造千萬即千萬。則操不涸之財源。其大利一也。萬物之利權。收之於上。布之於下。則尊國家之體統。其大利二也。百姓便於行鈔。洋錢不禁自廢。則免外洋之耗蝕。其大利三也。海船載鴉片煙土。每歲私易中國銀累千萬以去。若用鈔。則彼將無所利而自止。則除鴉片之貽禍。其大利四也。民間多用錢票會票。每遇錢莊歇閉。全歸無用。今若行鈔。則絕錢莊之虧空。其大利五也。百姓苦於用銀之重滯。故樂於用票。易之以鈔。則順民心之所欲。其大利六也。鈔法既行。然後禁打造銅器。而以重價收銅。銅既多。乃鑄錢為三等。當百當十當一。則極錢法之精工。其大利七也。國賦一皆收鈔。則無火耗之加派。其大利八也。鈔文書明定數。雖欲上下其手而不能。則絕胥吏之侵漁。其大利九也。鈔直有一定。商賈不得低昂之。則去民心之詐偽。其大利十也。

姦民倡邪教。蓄逆謀。類皆以財利要結人心。國家財用不絀。緩急有備。則戢姦回之逆志。其大利十一也。邊疆起釁每因搶奪銀幣而然。今易以鈔。彼此無所覬覦。則弭邊界之生釁。其大利十二也。天下有銀若干悉來易鈔。則供器皿之鼓鑄。其大利十三也。用銀有白紋元絲洋錢之不同。鈔則歸於畫一。則同天下之風俗。其大利十四也。富家間以土窖藏銀。歷久不用。一聞變法。悉出易鈔。則去壅滯之惡習。其大利十五也。鈔式宜變從前。分為幾等大小鈔。皆書印格言。俾民識字。則寓教民之微意。其大利十六也。貨物壅滯之處。以鈔收之。物價必平。則致百物之流通。其大利十七也。造鈔有局。辦鈔有人。且因財足而興水利。務開墾。則廣謀生之塗徑。其大利十八也。每遇賑恤興築。不假富戶捐輸。則杜官吏之勒捐。其大利十九也。國計大裕。捐例永停。則清仕途之擁擠。其大利二十也。凡漕務河務鹽務。皆有積獘之當釐。而不敢議者。恐經費不足耳。行鈔可無慮此。則除萬事之積獘。其大利二十一也。一切取民者從薄。予民者從厚。則行千載之仁政。其大利二十二也。其餘利益之小者。更不勝言。然前代不善行鈔。其獘亦間有之。一則單紙易壞。而不知宜製造精工。加以裝潢糊裱也。一則自二貫至十文。分為十一等。瑣屑太甚。而不知一貫以下。宜鑄大小錢以便用也。一則舊鈔換新鈔。必增工墨費。每貫三分。而不知舊鈔宜聽其完錢糧。解部銷燬。而不必倒換也。一則鈔法屢更。使民疑惑。而不知立法之初。必先斟酌盡善。既行之後。永不更改也。一則徒設嚴刑。以防偽造。而不知宜選造佳紙。多為印信。分定式樣。稍費工本。使其不能作偽之尤善也。此其獘皆易去耳。夫自古無不獘之法。要恃有隨時救獘之人。而欲圖天下之大功。必先破眾人之論。人徒見宋金元時之行鈔不能無獘。遂以為鈔不可行。豈知其利甚大。一去其獘。即為理財之上策哉。世每言有治人。無治法。然既有治人。必有治法。而立法之善。不過即獘法而更其獘。所謂勝者所用敗者之棋也。嘉慶年間。翰林學士蔡之定奏請行鈔。然徒言行鈔。而不講所以去獘之方。則無以全收其利。而不受其害。宜其議之不行也。蒙嘗博稽載藉。遍訪通人。攷究三十餘年。實見鈔法之行。利在天下萬世也。惟行鈔法。則可以廣收銅器。兼鑄大錢。以便零析之用。而銀將不禁而自廢矣。故為此議。併采先哲名言。及友朋贈答私議條目二十。願以俟世之有遠見而忠於謀國者。

第二

行鈔法。禁銅器。鑄大錢。三者皆前人成說也。交子始於張詠。自後論鈔者多端。而莫精於辛稼軒及明陳臥子錢田間之說。漢賈生論禁銅有七福。而唐劉秩宋劉摯之說皆宗之。蜀漢先主從劉巴之議。始鑄當百錢。而韓文公欲用當五錢。陸桴亭欲用當十錢。其意亦相同。然前人之論。尚未能盡去其獘。予乃更為推而衍之。且前人多分言一事。而予則合言三事。蓋分三者而偏舉之。未嘗不可以各收其利。而未能盡袪其害。合三者而全行之。則見其交相為用。而可以盡善而無獘。是故不行鈔法。則無資本以收銅。而禁銅將至於累民。不鑄大錢則無以佐鈔。而行鈔苦難於零析。不禁銅器。則錢不免有私鑄私毀之虞。而鈔因以有過多過少之慮。惟先行鈔。次禁銅次鑄大錢。舉天下之利權。而盡操之於上。然後可以加惠於四海之民。興利除獘。惟一人之所為。而無所難矣。

第三

宋元以來之行鈔。其立法雖未精。然攷之史策。其利亦甚大。宋高宗為兵馬大元帥時。募諸道勤王兵。張愨建議。即元帥府印給監鈔以便商旅。不閱旬得緡錢五十萬以佐軍。此行鈔之利於軍需者也。宋兵部員外郎范祥為鈔法。令商人就邊郡入錢售鈔。請鹽任其私賣。得錢以實塞下。省數十郡搬運之費。此行鈔之利於鹽法者也。至正河防記。賈魯治河。用中統鈔百八十四萬五千六百三十六錠有奇。此行鈔之利於治河者也。至正十三年。脫脫立分水農司興京畿水利。給鈔五百萬錠。此行鈔之利於墾田者也。夫軍需治河。財之所由耗也。鹽法墾田。財之所由生也。行鈔而耗者可補其耗。生者日見其生。以宋元立法之未精。而其利猶如此。況更鑒其獘而去之乎。不然。舍便易之門。而別求難得之貨。忽遠大之圖。而徒惜纖小之費。吾恐議論日高。而卒未可謂之善理財者也。

第四

凡觀史者。必統計一代之時勢而熟思之。然後於其所不言之處。而知其有無窮之利。否則何以異於耳食者哉。彼宋元史中所載。若張詠孫甫張愨錢端禮于元王文統劉肅之徒。斯固善於行鈔者矣。而吾獨思歷代兵威之盛。莫過於元。元之賦稅又輕而不聞軍需之不給者。豈非用鈔之故乎。且以元順帝衰微之世。而治河營田。其臣猶能興大役以成大功。則鈔之為用博矣。至於末年。以御酒龍衣乞糧張氏。亦可見當時所乏者糧耳。而鈔固未嘗不足也。視明季之苦於無財者有間矣。乃論者謂金章宗之世。以萬貫老鈔易一餅。妄言行鈔則物價騰踊。其害如此。不知既造新鈔。而不收舊鈔。則舊鈔不值一錢。固無足怪。若夫物價之騰踊。原不關於行鈔。不觀之晉書乎。食貨志云。董卓之亂。五十萬錢易米一石。又石季龍傳云。金一斤易米二斗。此皆因米極少耳。夫豈以用錢與金。而致物價之騰踊乎。今一貫以下。仍自用錢。以錢易貨。貨不加少。則斷斷乎其不至騰踊者也。

第五

昔人論鈔之語。有宜於古不宜於今者。有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亦有似是而非者。有理甚是而言之未詳者。當會通而斷之。不可徒拘成說也。宋孝宗謂會子少則重。多則輕。此名言也。然亦不患其出之多。而第患其入之少。苟收斂有術。流轉於上下而無窮。奚至於多而輕哉。宋皮公言交子之法。必積錢為本。此名言也。然今之時勢。又與宋異。百姓家有億萬之銀。國家造鈔以易之。民間所有之銀。即國家用鈔之本。又豈必先務積銀也哉。宋孫甫曰。交子可以偽造。錢可以私鑄。但須嚴治之。不當以小害廢大利。此亦名言也。然苟能製造精美。不惜工本。則鈔又豈可以偽造哉。馬端臨言用鈔則下無犯銅之禁。然用鈔不當廢錢。則銅禁仍未可去也。劉秉忠對元世祖曰。錢用於陽。楮用於陰。華夏陽明之區。沙漠幽陰之域。今陛下龍興沙漠。君臨中夏。宜用楮幣。若用錢不適於宜。夫用鈔自有利益。而錢亦不可廢。劉秉忠不以正對。而為此穿鑿之言。陶宗儀乃視為知術數者過矣。又耶律文正言造鈔不當過萬。此特當日情事。若後世天下之大。而每歲造鈔僅止於萬。亦何濟於用哉。又呂思誠謂偰哲篤曰。錢鈔兼行。輕重不倫。何者為母。何者為子。汝不通古今。徒以口舌取媚大臣乎。夫以鈔為母。以錢為子。鈔數多而錢數少。鈔以便總統之用。錢以便零析之用。此法未嘗不善。偰哲篤雖非達時務者。而呂思誠亦豈中理之論哉。劉定之曰。少造之則鈔貴。而過少則不足於用。多造之則鈔賤。而過多則不可以行。此亦至理。然多少之得中。要在相其時勢。非有一定也。劉氏又曰。一交千文者。鈔之良法也。輕而為中統之一文與三文。重而為至元之一貫析五。皆不可行也。夫謂一文三文之不可行則誠然。若謂五貫之鈔即不可行。則拘泥甚矣。凡前人論鈔之說。皆當辨別其是非。而要可以一言蔽之。凡行鈔必在承平盛世。則有以致富足而弭亂源。若金之末造。疲於用兵。雖貨財山積。亦必告匱。而徒屢更其鈔法。何益之有哉。明之中葉。鈔久不行。至莊烈帝之十六年。財匱已極。方思行鈔。所以雖有倪元璐之才不能為也。論者未嘗不惜其行鈔之晚。然則幸生太平無事之時。其何可不講求鈔法也哉。

第六

行鈔患有偽鈔。猶之銀有假銀。錢有私錢耳。豈遂足為大害哉。吾謂欲作偽鈔。其難百倍於假銀私錢。而禁之差易。昔人論不欺有三。曰不忍欺。不能欺。不敢欺。今誠舉鈔法而善行之。則百姓有不忍欺者一。不能欺者四。不敢欺者二。果能行鈔。而百姓以銀換鈔。予以一分之利。以鈔納糧。又予以一分之利。是百姓陡獲二分之利也。而又一切以仁政施之食毛踐土之民。方將感激鼓舞之不暇。其囗甘心作偽以取顯戮乎。此其不忍欺者一也。特造佳紙。即頒紙式。禁民間不得行用此紙。此其不能欺者一也。多為印記。篆法精工。使人難於摹放。此其不能欺者二也。大鈔則用善書者。筆跡可驗。其餘則監造大臣皆自書名。彼必不能以一人而摹眾人之字。此其不能欺者三也。隨處立辨鈔之人。官給以祿。此其不能欺者四也。犯者嚴刑斬殺梟示。此其不敢欺者一也。首告者重賞。官長能發覺者。立予遷擢。此其不敢欺者二也。夫人之得以作偽者。往往乘於所忽。苟專意防偽。豈有不可防者。即如往者假照一案。亦由於司員之疏忽。一加懲治。焉有再犯者乎。且今民間之會票。尚不容假。豈有國家通行之幣。而遂無術以止其偽乎。世或謂文沈仇唐之畫。尚有偽者。然彼之作偽。止圖徼幸以欺一二人。而非有嚴刑重賞以禁之也。豈可與鈔同日而論哉。故吾謂偽鈔之禁易易也。

第七

今以用銀較之用錢。則錢以重滯而不便於盜賊。以用銀較之用鈔。則鈔又以輕微而不便於盜賊。盜賊之劫銀也。有望其車之塵土而識之者。有囗其舟之水痕而知之者。而用鈔則非有車塵之可望舟痕之可囗也。藏之懷袖。雜之書冊。莫可得而窺伺矣。而世有妖術能算取人之銀者。至行鈔而亦無所施其技矣。且銀則無可標記耳。而鈔則有號數之可稽。有印章之可辨。盜賊取而用之於市。未有不立敗者。顧亭林先生嘗言用銀之害。則河北之響馬必多。至近日而解餉時有被劫者。而商賈行旅更有戒心。使天下但用錢與鈔。則盜賊庶可少弭乎。況乎行鈔則國有餘財。而捕盜之賞必厚。防盜之術必多。而且為民開其衣食之源。則更有以弭盜於無形矣。至於猝遇水火之災。又易於懷挾而去之。則甚矣。行鈔之利之不可勝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