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外篇天地第十二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

〔注〕均於不為而自化也。

〔疏〕夫二儀生育,覆載無窮,形質之中,最為廣大;而新新變化,其狀不殊,念念遷謝,實唯均等,所謂亭之也。故云天地生我並生。

萬物雖多,其治一也;

〔注〕一以自得為治。

〔疏〕夫四生萬物,其類最繁,至於率性自得,斯理唯一,所謂毒之也。故又云萬物與我為一。

人卒雖眾,其主君也。

〔注〕天下異心,無心者主也。

〔疏〕黔首卒隸,其數雖多,主而君者,一人而已。無心因任,允當斯位。

君原於德而成於天,

〔注〕以德為原、無物不得。得者自得,故得而不謝,所以成天也。

〔疏〕原,本也。夫君主人物,鈴須以德為宗;物各自得,故全成自然之性。

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1矣。

〔注〕任自然之運動。

〔疏〕玄,遠也。古之君,謂三皇已前帝主也。言玄古聖君,無為而治天下也,蓋何為哉。此引古證今,成天德之義也。

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

〔注〕無為者,自然為君,非邪也。

〔疏〕以虛通之理,觀應物之數,而無為因任之君,不用邪僻之言者,故理當於王道。

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

〔注〕各當其分,則無為位上,有為位下也。

〔疏〕夫君道無為,而臣道有事,尊卑勞逸,理固不同。譬如首自居上,足自居下,用道觀察,分義分明。

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

〔注〕官各當其所能治矣。

〔疏〕夫官有高卑,能有優劣,能受職則物無私得,是故天下之官治也,

以道汎觀而萬物之應備。

〔注〕無為也,則天下各以其無為應之。

〔疏〕夫大道生物,性情不同,率己所以,悉皆備足,或走或飛,咸應其用,不知所以,豈復措心。故以理褊觀,則庶物之應備。

故通於天地者,德也;

〔注〕萬物莫不皆得,則天地通。

〔疏〕通,同也。同兩儀之覆載,與天地而俱生者,德也。

行於萬物者,道也;

〔注〕道不塞其所由,則萬物自得其行矣。

〔疏〕至理無塞,恣物往來,同行萬物,故曰道也。

上治人者,事也;

〔注〕使人人自得其事。

〔疏〕雖則治人,因其本性,物各率能,威自稱適,枚事事有宜而天下治也。

能有所藝者,技也。

〔注〕技者萬物之不用也。

〔疏〕率其本性,自有藝能,非假外為,故真技衍也。

技兼於事,事兼於義,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

〔注〕夫本末之相兼,猶手臂之相包,故一身和則百節皆適,天道順則本末俱暢。

〔疏〕兼,帶也,濟也,歸也,夫藝能之技,叉須帶事。不帶於事,技衍何施也。事苟失宜,技#2便無用。雖行於義,不可乖德;雖有此德,理須法道虛通;故曰虛通,終歸自然之衍。斯乃理事相包,用不同耳。是故示本能攝末,自淺之深之義。

故曰,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

〔疏〕夫兼天所以無為,兼道所以無欲。故古之帝王養畜拿庶者,何為哉?蓋無欲而蒼生各足,無為而萬物自化也。

淵靜而百姓定。

〔疏〕一人垂拱而玄默,百姓則比屋而可封。故《老經》云我好靜而民自正。

《記》曰:通於一而萬事畢。

〔疏〕一,道也。夫事從理生,理叉包事,本能攝末,故知一,萬事畢。語在《西升經》,莊子引以為證。

無心得而鬼神服。

〔注〕一無為而韋理都舉。

〔疏〕夫進混人問之事,心證自然之理,而窮原徹際,妙極重玄者,故在於顯則為人物之所歸,處於幽則為鬼神之所服。

夫子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剖心焉。

〔注〕有心則累其自然,故當劇而去之。

〔疏〕失子者,老子也。莊生師老君,故曰夫子也。制,去也,灑也。虛通之道,包羅無外,二儀待之以覆載,萬物得之以化生,何莫由斯,最為物本。歎洋洋之美大,以勗當世之君王,可不法道之無,為洗去有心之累者邪。

無為為之之謂天,

〔注〕不為此為,而此為自為,乃天道。

〔疏〕無為為之,率性而動也。天機自張,故謂之天。此不為為也。

無為言之之謂德,

〔注〕不為此言,而此言自言,乃真德。

〔疏〕寂然無說而應答無方,譬縣鏡高堂,物來斯照,語默不殊,故謂之德也。此不言而言者。

愛人利物之謂仁,

〔注〕此任其性命之情也。

〔疏〕慈若雲行,愛如雨施,心無偏執,德澤弘普,惜其性命,故謂之仁也。

不同同之之謂大,

〔注〕萬物萬形,各正其分,不引彼以同我,乃成大耳。

〔疏〕夫刻雕眾形,而性情各異,率其素分,素合自然,任而不割,故謂之大也。

行不崖異之謂寬,

〔注〕玄同彼我,則萬物自容,故有餘。

〔疏〕夫韜光晦述,而混俗揚波,若樹德不異於人,立行豈殊於物哉。而心無崖際,若萬頃之陂,林藪蒼生,可謂寬容矣。

有萬不同之謂富。

〔注〕我無不同,故能獨有斯萬。

〔疏〕位居九五,威誇萬乘,任庶物之不同,順蒼生之為異,而韋性咸得,故能富有天下也。

故執德之謂紀,

〔注〕德者,人之綱。

〔疏〕能持己有之德行者,可謂韋物之綱紀也。

德成之謂立,

〔注〕非德而成者,不可謂立。

〔疏〕德行既成,方可立功而濟物也。

循於道之謂備,

〔注〕夫道非偏物也。

〔疏〕循,順也。能順於虛通,德行方足。

不以物挫志之謂完。

〔注〕內自得也。

〔疏〕挫,屈也。一毀譽,混榮辱,不以世物屈節,其德完全。

君子明於此十者,則韜乎其事心之大也,

〔注〕心大,故事無不容也。

〔疏〕韜,包容也。君子贊人,肆於已前十事,則能包容物務,心性寬大也。

沛乎其為萬物逝也。

〔注〕德澤滂沛,任萬物之自往也。

〔疏〕逝,往也。心性寬閑,德澤滂沛,故為常生之所歸往也。

若然者,藏#3金於山,藏珠於淵,

〔注〕不貴難得之物。

〔疏〕若如前行,便是無為,既不羨於榮華,故不貴於寶貨。是以珠生於水,不索故藏之於淵;金出於山,不求故韜之於嶽也。

不利貨財,

〔注〕乃能忘我,況貨財乎。

〔疏〕雖得珠玉,尚不食以資身;常用貨財,豈復將為利也。

不近貴富;

〔注〕自來寄耳,心常去之遠也。

〔疏〕寄去寄來,不哀不樂,故外疏遠乎軒冕,內不近乎富貴也。

不樂壽,不一及夭:

〔注〕所謂縣解。

〔疏〕假令壽年延永,不以為樂,性命夭促,不以為哀。

不榮通,不醜窮;

〔注〕忘夭壽於胸中,況窮通之閒哉。

〔疏〕富貴榮達,不以為榮華;責賤窒塞,不以為醜。辱壽夭嘗#4不以措意,榮辱之情,豈容介懷。

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

〔注〕皆委之萬物也。

〔疏〕光臨宇宙,統御天下,四海珍寶,總繫一人而行不利貨財委之萬國,豈容拘束入己,用為私分也。

不以王天下為己處顯。

〔注〕忽然不覺榮之在身。

〔疏〕覆有黔黎;主領天下,而推功於物,忘其富貴,故不以己大而榮顯也。

顯則明,

〔注〕不顯則默而止。

〔疏〕明,彰也。雖坐汾陽,喪其天下,鈴也顯智,,豈日韜光也。

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注〕蛻然無所在也。

〔疏〕忘於物我,故萬物可以為一府;冥於變化,故死生同其形狀。死生無變於己,況窮通夭壽之問乎。

夫子曰:夫道,淵乎其居也,浮乎其清也。

〔疏〕至理深玄,譬猶淵海,膠然清潔,明燭鬢眉。淵則嘆其居寂#5以深澄,僇則嘆其雖動而怛潔也。本亦作君字者。

金石不得,無以嗚。

〔注〕聲由寂彰。

〔疏〕嗚由寂彰,應由真起也。

故金石有聲,不考不嗚。

〔注〕因以喻體道者物感而後應也。

〔疏〕考工,擊也。夫金石之內,素蘊官商,若不考擊,終無聲響。亦由至人之心,實懷聖德,物若不感,無由顯應。前託淵水以明至道,此寄金石以顯聖心。

萬物孰能定之。

〔注〕應感無方。

〔疏〕喻彼明鏡,方玆虛谷,物來斯應,應而無心。物既脩短無窮;應亦方圓無定。

夫王德之人,素逝而恥通於事,

〔注〕任素而往耳,非好通於事也。

〔疏〕素,真也。逝,往也。王盛#6不驕不矜,任真而往,既抱朴以清高,故羞通於物務。

立之本原而知通於神。

〔注〕本立而知不逆。

〔疏〕神者,不測之用也。常在理上,往而應物也。不測之神,知通於物,此之妙用,叉資於本。欲示本能起用,用不乖本義也。

故其德廣,

〔注〕任素通神,而後彌廣。

〔疏〕夫清素無為,任真而往,神知通物,而怛立本原,用不乖體,動不傷寂。德行如是,豈不大中之者邪。

其心之出,有物採之。

〔注〕物探之而後出耳,非先物而唱也。

〔疏〕探,求也。夫至聖虛懷,而物我斯應,自非物求聖德,無由顯出聖心。聖心之出,良由物探。欲和#7而不唱,不為物先。

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

〔疏〕形者,七尺之身;生者,百齡之命;德者,能澄之智;道者,可通之境也。道能通生萬物,故非道不生;德能鑒照理原,故非德不明。《老經》云,道生之,德畜之也。

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

〔疏〕存,任也。窮,盡也。任形容之妍醜,盡生齡之夭壽,立盛德以匡時,用至道以通物。能如是者,其唯王德乎。

蕩蕩乎,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此謂王德之人。

〔注〕忽,勃,皆無心而應之貌。動出無心,故萬物從之,斯蕩蕩矣。故能存形窮生,立德明道而成王德也。

〔疏〕蕩蕩,寬平之名。忽,勃,無心之貌。物感而動,逗機而出,因循任物,物則從之。猶具眾美,故為王德也。

視乎冥冥,聽乎無聲。

〔疏〕至道深玄,聖心凝寂,非色不可以目視,絕聲不可以耳聽。

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

〔注〕若夫視聽而不寄之於寂,則有閤昧而不和也。

〔疏〕雖復冥冥非色,而能陶甄萬象;乃云寂寂無響,故能諧韻八音。欲明從體起用,功能如是者也。

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

〔注〕窮其原而後能物物。

〔疏〕即有即無,即寂即應,遣之又遣,故深之又深。既而窮理盡性,故能物眾物也。

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注〕極至順而後能盡妙。

〔疏〕神者,不測之名。應寂相即,有無洞達,既而非測非不測,亦不#8非測,乃是神之精妙。

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

〔注〕我確斯而都任彼,則彼求自供。

〔疏〕遣之又遣,乃曰至無。而接物無方,隨機稱適,千差萬品,求者即供,若縣鏡高堂,物來斯照也。

時騁而要其宿,大小,長短,脩遠。

〔注〕皆恣而任之,會其所極而已。

〔疏〕騁,縱也。宿,會也。若夫體故至無,所以隨求稱適,故能順時因任,應物多方,要在會歸而不滯一。故或大或小,乍短乍長,乃至脩遠,其來者,隨彼機務,悉供其求,應病以藥,理無不當。

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9歸,遺其玄珠。

〔注〕此寄明得真之所由。

〔疏〕赤是南方之色,心是南方之藏。水性流動,位在北方。譬迷心綠鏡,閤無所照,故言赤水北也。崑丘,身也。南是顯明之方,望是觀見之義,玄則疏遠之目,珠乃珍貴之寶。'欲明世問韋品,莫不身心迷妄,馳騁耽者,無所覺知,閤似北方,動如流水,迷真喪道,實此之由。今欲返本還源,析真訪道,是以南望示其照察,還歸表其復命,故先明失真之處,後用顯得道之方。法所顯方法,列在下文。

使知索之而不得,

〔注〕言用知不足以得真。

〔疏〕索,求也。故絕慮不可以心求也。

使離朱索之而不得,

〔疏〕非色,不可以目取也。

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

〔注〕聰明喫詬,失真愈遠。

〔疏〕喫詬,言辨也。離言不可以辨索。

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疏〕罔象,無心之謂。離聲色,絕思慮,故智與離朱自涯而反,喫詬言辨,用力失真,唯罔象無心,獨得玄珠也。

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注〕明得真者非用心也,象罔然即真也。

〔疏〕離婁迷性,恃明目而喪道,軒轅悟理,歎罔象而得珠。勗諸學生,故可以不離形去智,黜聰享體邪。

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日齧缺,齧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日被衣。

〔疏〕已上四人,並是堯時隱士,厭穢風塵,懷道抱德,清康潔己,不同人世,堯知其賢,欲讓天下。莊生示有承稟,故具列其師資也。

堯問於許由曰:齧缺可以配天乎?

〔注〕謂為天子。

吾藉王倪以要之。

〔注〕欲因其師以要而使之。

〔疏〕配,合也。藉,因也。堯云:齧缺之賢者,有合天,位之德,庶因王倪,遙能屈政。情事不次,故問許由o

許由曰:殆哉圾于天下。

〔注〕圾,危也。

〔疏〕殆,近也。圾,危也。若要齧缺,讓萬乘,危亡之徵,其則不遠也。

齧缺之為人也,聰明截知,給數以敏,其性過人,

〔注〕聰敏過人,則使人跋之,屢傷於民也。

〔疏〕歡,聖也。給,捷也。敏,速也。夫聖人治天下也,冕流垂目,難績塞耳,所以杜聰明,不欲多聞見。今齧缺乃內懷聖智,外眩聰明,詞鋒捷辮,計數宏達,德行性機,所作過人;其述既彰,鈴以為息。危亡之狀,列在已下。

而又乃以人受天。

〔注〕用知以求復其自然。

〔疏〕物之喪真,其日已久,乃以心智之衍,令復其初,故自然之性失之遠。

彼審乎禁過,而不知過之所由生。

〔注〕夫過生於聰知,而又役知以禁之,其過彌甚矣。故曰,無過在去知,不在於強禁。

〔疏〕過之所由生者,知也。言齧缺但知審禁蒼生之過息,而不知息生之由智也。

與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無天,

〔注〕若與之天下,彼且遂使後世任知而失真。

〔疏〕若與天位,令御韋生,鈴運乎心智,悅乎天理,則物皆喪己,無復自然之性也。

方且本身而異形,

〔注〕夫以萬物為本,則韋變可一而異形可同。斯迸也,將遂使後世由己以制物,則萬物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