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注〕挾三衍以適彼,非無心而付之天下也。

〔疏〕夫聖人虛己,應時無心,譬彼明鏡,方玆虛谷。今顏回預作言教,方思慮可不,既非忘淡薄,故知師其有心也。

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

〔疏〕顏生三行,一朝頓盡,化衛之道,進趣無方,更請聖師,庶聞妙法。

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而#21為之其易邪?

〔注〕夫有其心而為之#22者,誠未易也。

〔疏〕顏回殷動致請,尼父為說心齋。但能虛忘,吾當告汝,必其有心為作,便乖心齋之妙。故有心而索玄道,誠未易者也。

易之者,皞天不宜。

〔注〕以有為為易,未見其宜也。

〔疏〕《爾雅》云,夏日皞天。言其氣皞旴#23也。以有為之心而行道為易者,皞天之下,不見其宜。言不宜以有為心齋也。

顏回日: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若此,則可以為齋乎?

〔疏〕茹,食也。葷,辛菜也。齋,齊也,謂心迹俱不染塵人也。顏子家貧,儒史具悉,無酒可飲,無葷可茹,簞瓢蔬素,已經數月,請若此得為齋不。

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疏〕尼父答言,此是祭祀神鬼獻宗席,俗中致齊之法,非所謂心齋者也。

回日:敢問心齋。

〔疏〕向說家貧,事當祭祀。心齋之術,請示其方。

仲尼日:若一志,

〔注〕去異端而任獨也。

〔疏〕一汝志心,無復異端,入寂虛忘,冥符獨化。此下答於顏子,廣示心齊之術者也。

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

〔疏〕耳根虛寂,不凝官商,反聽無聲,凝神心府。

無聽之以心而籥之以氣。

[疏〕心有知覺,猶起人#24緣;氣無情慮,虛柔任物。故去被知覺,取此虛柔,遣之又遣,漸階玄妙也。

聽止於耳,

[疏〕不著聲塵,止於心聽。此釋無聽之以耳也。

心止於符。

〔疏〕符,合也。心起緣慮,必與境合,庶令凝寂,不復與境相符。此釋無聽之以心者也。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

〔注〕遺耳目,去心意,而付氣性之自得,此虛以待物者也他

〔疏〕如氣柔弱虛空,其心寂泊忘懷,方能應物。此解而聽之以氣也。

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注〕虛其心則至道集於懷也。

〔疏〕唯此真道,集在虛心。故知虛心者,心齋妙道也。

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

〔注〕未使心齋,故有其身。

〔疏〕未察心齋之教,猶懷封滯之心,既不能隳體以忘身,尚謂顏回之實有也。

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

〔注〕既得心齋之使,則無其身。

〔疏〕既得夫子之教,使其人以虛齋,遂能物我洞忘,未嘗#25之可有也。

可謂虛乎。夫子曰:盡矣。

〔疏〕夫子.向說心齋之妙、妙盡於斯。

吾語若若能入遊其樊而無感其名。

〔注〕放心自得之場,當於實而止。

〔疏〕夫子謂瀕生化衛之要,慎莫據其樞要,且復遊入蕃傍,亦宜晦迹消聲,不可以名智感物。樊,蕃也。

入則鳴,不入則止。

〔注〕譬之官商,應而無心,故曰鳴也。夫無心而應者,任彼耳,不彊應也。

〔疏〕若也#26道狎衛侯,則可鳴聲匡救;如其諫不入耳,則宜緘口忘言。示勿#27。彊顯忠貞,必遭於禍害。

無門無毒,

〔注〕使物自若,無門者也;付天下之自安,無毒者也。毒,治也。

〔疏〕毒,治也。如水如鏡,應感虛懷,既不預作也。

一宅而寓於不得已,

〔注〕不得已者,理之必然者也,體至一之宅而會乎必然之符也。

(疏〕宅,居處也。處心至一之道,不得止而應之,機感冥會,非預謀也。

則幾矣。

〔注〕理盡於斯。

〔疏〕幾盡也。應物理盡於斯也矣#28。

絕邇易,無行地難。

〔注〕不行則易,欲行而不踐地,不可能也;無為則易,欲為而不傷性,不可得也。

〔疏〕夫端居絕逵,理在不難;行不踐地,故當不易。亦猶無為虛寂,應感則易;有為思慮,涉物則難。其理鈴然,故與斯譬矣。

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

〔注〕視聽之所得者粗,故易欺也;至於自然之報細,故難為也。則失真少者,不全亦少;失真多者,不全亦多;失得之報,未有不當其分者也。而欲違天為偽,不亦灘乎。

〔疏〕夫人情驅使,其法贏淺,所以易欺;天然馭用,斯理微細,是故難矯。故知人問涉物,叉須率性任真也。

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

〔注〕言必有其具,乃能其事,今無至.虛之宅,無由有化物之實也。

〔疏〕夫烏無六翩,鈴不可以傳空;人無二智,亦未能以接物也。

瞻彼闋者,虛室生白,

〔注〕夫視有若無,虛室者也。室虛而純白獨生矣。

〔疏〕瞻,觀照也。彼,前境也。闋,空也。夫觀察萬有,悉皆空寂,故能盡#29其心室,反照真源,而智惠明白,隨用而生。白,道也。

吉祥止止。

〔注〕夫吉祥之所集者,至虛至靜也。

〔疏〕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徵。止者,凝靜之智。言吉祥善福,止在凝靜之心,凝靜之心#30亦能致吉祥之善應也。

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

〔注〕若夫不止於當,不會於極,此為以應坐之日而馳騖不息也。故外敵未至而內已困矣,豈能化物哉。

〔疏〕苟不能形同稿木,心若死灰,則雖容儀端拱,而精神馳騖,可謂形坐而心馳者也。

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

〔注〕夫使耳目閉而自然得者,心知之用外矣。故將任性直通,無往不冥,尚無幽昧之責,而況人問之累乎。

〔疏〕徇,使也。夫能令根竅內通,不綠於物境,精神安靜,志外於心知者,斯則外遣於形,內忘於智,則集體黜聰,虛懷任物,鬼神冥附而舍止,不亦當乎。人倫鑽仰而歸依,固其宜矣。故《外篇》云,無鬼責無人非也。

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羲几蓮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

〔注〕言物無貴賤,未有不由心知耳目以自通者也。故世之所謂知者,豈欲知而知哉?所謂見者,豈為#31見而見哉?若夫知見可以欲而為#32得者,則欲賢可以得賢,為聖可以得聖乎?固不可矣。而世不知知之自知,因欲為知以知之;不見見之自見,因欲為見以見之;不知生之自生,又將為生以生之。故見目而求離朱之明,見耳而責師曠之聰,故心神奔馳於內,耳目竭喪於外,處身不適而與物的不冥矣。不冥矣,而能合乎人問之變,應乎世世之節者,未之有也。

〔疏〕是,指,斥之名也,此近指以前心齋等法,能造化萬物,孕育蒼生也。伏牛乘馬,號日伏犧,姓風,號太昊。几還者,三皇已前無文字之君也。言此心齋之道,夏禹虞舜以為應物綱紐,伏犧几還行之以終其身,而況世問凡鄙疏散之人,軌轍此道而欲化物。

葉公子高將使於齊,問於仲尼曰:王使諸梁也甚重,

〔注〕重其使,欲有所求也。

〔疏〕楚莊王之玄孫尹成子,名諸梁,字子高,食采於葉,僭號稱公。王者,春秋實為楚子,而僭稱王。齊,即姜姓太公之裔。其先禹之四岳,或封於呂,故謂太公為呂望。周武王封太公於營丘,是為齊國。齊楚二國,結好往來,王帛使乎,相繼不絕,或急難而求救,或問罪而請兵,情事不輕,委寄甚重,是故諸梁憂慮,詢道仲尼也。

齋之待使者,蓋將甚敬而不急。

〔注〕恐直空報其敬,而不肯急應其求也。

〔疏〕齋侯逵爾往來,心無真實,至於迎待楚使,甚自殷動,所請事情,未達依允。奉命既重,預有此憂。

匹夫猶未可動也,而況諸侯乎。吾甚慄之。

〔疏〕匹夫鄙志,尚不可動,況乎五等,如何可動。以此而量,甚為憂慄之也。

子嘗語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懼成。

〔注〕夫事無小大,少有不言以成為懼者耳。此仲尼之所曾告諸梁也。

〔疏〕子者,仲尼。寡之言少。夫經營事緒,抑乃多端。雖復大小不同,而莫不以成遂為懼適也。故諸梁引前所稟,用發後機。

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

〔注〕夫以成為懼者,不成則怒矣。此楚王之所不能免也。

〔疏〕情若乖阻,事不成遂,則有人倫之道,刑罰之憂。

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

〔注〕人息雖去,然喜懼戰於胸中,固已結冰炭於五藏矣。

〔疏〕喜則陽舒,憂則陰慘。事既成遂,中情允愜,變昔日之憂為今時之喜。喜懼交集於一心,陰陽勃戰於五藏,冰炭聚結,非息如何?故下文云。

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注〕成敗若任之於彼而莫足以息心者,唯有德者乎。

〔疏〕安得喪於靈府,任成敗於前塗,不以憂喜累心者,其唯盛德焉。

吾食也執粗而不臧,爨無欲清之人。

〔注〕對火而不思凍,明其所撰儉薄也。

〔疏〕臧,善也。清,涼也。承命嚴重,心懷怖懼,執用粗養,不暇精膳。所候既其檢薄,爨人不欲思凍,然#33火不多,無熱可避之也。

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

〔注〕所撰檢薄而內熱飲冰者,誠憂事之難,非美食之為。

〔疏〕諸梁晨朝受詔,暮夕飲冰,足明怖懼憂愁,內心需#34灼。詢道情切,達照此懷也。

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兩也,

〔注〕事未成則唯恐不成耳。若果不成,則恐懼結於內而刑網羅於外也。

〔疏〕夫情事未決,成敗不知,而憂喜存懷,是陰陽之患也。事若乖舛,鈴不成遂,則有人臣之道,刑網斯及。有此二息,何處逃愆?

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語我來。

〔疏〕忝為人臣,濫充末使,位高德薄,不足任之。子既聖人,情兼利物,又有所以,幸來告示。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

〔疏〕戒,法也。寰寓之內,教法極多,要切而論,莫過二事。二事義旨,具列下文。

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

〔注〕自然結固,不可解也。

〔疏〕夫孝子事親,盡於愛敬。此之性命,出自天然,中心率由,故不可解也。

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問。

〔注〕千人聚,不以一人為主,不亂則散。故多賢不可以多君,無賢不可以無君,此天人之道,叉至之宜。

〔疏〕夫君臣上下,理固又然。故忠臣事君,死成其節,此乃分義相投,非關天性。然六合雖寬,未有無君之國。若有罪責,亦何處逃愆。是以奉命即行,無勞進退。

是之謂大戒。

〔注〕若君可逃而親可解,則不足戒也。

〔疏〕結成以前君親大戒義矣。

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疏〕夫孝子養親,務在順適,登仕求祿,不擇高卑,所遇而安,方名至孝也。

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

〔疏〕夫亂臣#35事主,事盡忠貞,無#36夷險,安之若命,豈得揀擇利害,然後奉行,能如此者,是忠臣之盛美也。

自事其心者,一反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注〕知不可奈何者命也而安之,則無哀無樂,何易施之有哉。故冥然以所遇為命而不施心於其問,泯然與至當為一而無休戚於其中,雖事几人,猶無往而不適,而況君親乎。

〔疏〕夫為道之士而自安其心智者,體違順之不殊,達得喪之為一,故能涉哀樂之前境,不輕易施,知窮達之鈴然,豈人情之能制。是以安心順命,不乖天理,自非至人玄德,孰能如前#37也。

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

〔注〕事有鈴至,理固常通,故任之則事齊,事齊而身不存者,未之有也,又何用心於有身哉。

〔疏〕夫臣子事於君父,鈴須致命盡情,有事即行,無容揀擇,忘身整務,固是其宜。苟不得止,應須任命也。

何暇至於悅生而惡死。夫子其行可矣。

〔注〕理無不通,故當任所遇而直前耳。若乃信道不篤而悅惡存懷,不能與至當俱往而謀生慮死,未見能成其事者也。

〔疏〕既曰行人,無容悅惡,奉受君命,但當適齊,有何閑日謀生慮死也。

丘請復以所聞: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

〔注〕近者得接,故以其信驗親相靡服也。

遠則必忠之以言,

〔注〕遙以言傳意也。

〔疏〕几交游鄰近,則以性#38情靡順;相去遙遠,則任言以表忠誠。此仲尼引己所聞勸戒諸梁也。

言必或傳之。夫傳兩喜兩怒之言,天下之難者也。

〔注〕夫喜怒之言,若過其實,傳之者宜使兩不失中,故未易也。

〔疏〕以官表意,或遣人傳,彼此相投,乍相喜怒。為此使乎,人閒未易。

夫兩喜必多溢美之言,兩怒必多溢惡之言。

〔注〕溢,過也。喜怒之言常過其當也。

〔疏〕溢,過也,彼此兩人,互相善怒,若其順情,則美惡之言叉當過者也。

凡溢之類妄,

〔注〕嫌非彼言,似傳者妄作。

〔疏〕類,似也。夫溢當之言,體非真實,聽者既疑,似使人妄構也。

妄則其信之也莫,

〔注〕莫然疑之。

〔疏〕莫,致疑貌也。既似傳者妄作,遂生不信之心,莫然疑之也。

莫#39則傳言者殃。

〔注〕就傳過言,似於誕妄。受者有疑,則傳言者橫以輕重為罪也。

〔疏〕受者生疑,心懷不信,傳語使乎,殃禍斯及。

故《法言》曰: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則幾乎全。

〔注〕雖聞臨時之過言而勿傳也,必稱其常情而要其誠致,則近於全也。

〔疏〕夫處涉人問,為使實難,叉須未察常情、鈴使賓主折中,不得傳一時喜怒,致兩言有問#40。能如是者,近獲全身。夫子引先聖之格言,為當來之軌轍也。

且以巧闕力者,始乎陽,

〔注〕本共好戲。

常卒乎陰,

〔注〕欲勝情至,潛興害彼#41。

〔疏〕陽,喜也。陰,怒也。夫較‘力相戲,非無機巧。初始戲雊,則情在喜懼;逮乎終卒,則心生忿怒,好勝之情,潛以相害。世間喜怒,情使例然。此舉闕力以譬之也。

泰至則多奇巧;

〔注〕不復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