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教育政策(1)
- 教育政策与法规
- 徐建平 茅锐 江雪梅
- 4980字
- 2015-12-28 11:40:27
第一节 教育政策的一般原理
一、教育政策的含义
教育政策属于公共政策的范畴,具有公共政策的属性和特征。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条例等的总称。公共政策是执政党和政府采取的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教育政策是在教育领域内针对宏观教育方针和微观教育现实问题制定的公共政策,它是引导和规范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教育政策的属性
教育政策的属性表现在:
1.政策目标层面
教育政策是实现教育目的、目标和任务的手段。通过对教育行为的规范,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各类具体教育目标的实现。
2.政策依据层面
制定教育政策应遵循人自身发展的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微观教育政策还应适应教育教学的规律。教育政策不得违背教育法律和其他法律的规定。
3.政策主体层面
教育政策制定的主体包括教育立法机关与教育行政机关。涉及宏观教育发展的政策由立法机关制定(相关内容将在第二节详细介绍)。本节着重介绍由行政机关制定、颁布和实施的教育政策。涉及微观具体教育行为的教育政策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涉及教育事业运行、发挥各项要素协调、整合与运行的教育政策,则通常由其他政府部门制定或由相关政府机关联合制定、颁布和实施。
三、教育政策的本质与功能
从本质上说,教育政策体现了国家的意志,体现了全局性、整体性、普遍性的公共利益。同时,教育政策周期长,不宜频繁更替。
教育政策的功能包括:①分配功能。教育政策过程是一种对受教育权利、资源以及教育行政权力进行分配和调整的过程。②导向功能。教育政策能够有效地统一人们的意志,使得人们能够按照政策规定的原则与要求行动,从而达到最大程度地保障教育目标顺利实现的目的。③控制功能。教育政策对人们的行为或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能产生规制与保障作用。④协调功能。教育政策能够对教育内部各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产生的矛盾和冲突起到协调和平衡的作用。
四、教育政策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将教育政策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学理上看,可作四种划分:①作为计划的政策与作为行动的政策;②实质性政策与象征性政策。③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与再分配性政策。④作为文本的政策与作为过程的政策。从实践层面,可分为鼓励性教育政策、规范性教育政策和限制性教育政策。
五、教育政策的形式与结构
由于决策主体的不同,我国教育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形式:党的政策文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批准的教育政策性文件、党的领导机关和国家政府机关联合发布的有关教育的政策性文件、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和下发的教育政策等。
[资料框1唱1]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与我国重大教育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共举行过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每次大会都做重要讲话,会后发布决定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教育政策。
1 .体制改革:迎来教育事业的春天。1985 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600多位代表讨论的中心议题就是中共中央枟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枠,邓小平出席了会议的闭幕式,发表了一个13分钟的题为枟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枠的重要讲话,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把中央的教育体制改革决定落到实处”。会后,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波澜壮阔地铺展开来。
2 .优先发展:中国教育走上快车道。1994 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 年颁布的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枠。江泽民出席会议,并发表长篇讲话。
3 .素质教育: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1999 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处于世纪之交,会议发布了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枠。江泽民出席会议,并发表长篇讲话,再次发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的号召。
4 .人力资源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2010 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将颁布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枠,确立了2020年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与以往会议不同,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与会人员除了教育工作者、主管教育的政府官员,还有各省、市、自治区的党委书记、省长等“一把手”,规格之高超过以往。
六、中小学教育政策的体系
中小学教育政策在遵循、执行上述一系列教育纲领性政策、基本政策和相关上位政策的同时,由于中小学教育自身学制体系的特殊性质和地位,在调节一些特有利益关系和调控一些特定的教育活动时,应有自身相对特殊的政策要求。
枟宪法枠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我国中小学教育政策体系。其次,枟教育法枠也规定中小学教育是与学前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又相对独立的一种学校教育制度。此外,国家的一些具体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也为中小学教育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形成提供了法律和政策条件。
七、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的异同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比较而言,存在以下不同:
(1)制定的主体、机关不同。法律只能是由立法机关制定,政策一般是由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企业、社团机构)制定。
(2)制定的程序不同。立法要按照枟立法法枠规定的法定程序进行;政策的制定一般只需要经过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企业、社团机构)的领导集体讨论通过即可。
(3)性质、作用、调整的范围不同。法律主要针对对国家、全体人民有直接的、重大影响的社会关系,如教育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教育权利、义务等。政策调整的范围一般更广泛,如教育的内部机构、社会团体,还有与学生、家长有关的很多具体问题。
(4)适用范围不同。法律适用于全国。政策有适用于全国的,也有只适用于一个地方,甚至一个单位的。
(5)执行方式不同。法律靠强制力,靠司法权、行政权执行,对全体公民均有约束力;政策的执行一般靠号召、宣传、教育、说服、示范等手段,执行中常有变通。
(6)稳定性、时效性不同。法律比较稳定,使用的时间相对较长,不因领导人更替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政策没有法律稳定,一般针对某项工作、在某段时间内使用,而且常常因领导人的更替和领导人的主观意愿而变化。
第二节 我国重要的教育政策
我国中小学教育政策通常可包括教育质量政策、教育体制政策、教育经费政策、教师政策等内容。
一、中小学教育质量政策
1.中小学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
中小学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是中小学教育质量政策制定的核心和出发点,它是上位教育政策的统一精神要求与中小学教育自身特点和规律的集中体现。
2.中小学德育政策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德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及其工作开展,加强德育工作领导,提高中小学德育质量和水平,党和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德育政策。主要包括枟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枠枟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定枠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枠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枠枟中小学管理规程枠枟德育工作规程枠枟德育纲要枠枟中(小)学生守则枠枟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枠以及其他重要的教育政策文件中对德育方面的政策规定。
[资料框1唱2] 德育大纲(1988 年试行,1995 年由原国家教委正式公布)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学校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枠,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保证德育的地位,努力做好德育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学德育工作应认真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遵循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在继承和发扬德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赋予德育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内容、新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基础教育实际出发,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次地确定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对中学生进行基本思想政治观点、基本道德、基础文明行为教育、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德育方法,逐步实现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枟中学德育大纲枠(以下简称枟大纲枠)规定了国家对中学德育工作和中学生品德的基本要求。它是中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各级教育部门对中学德育工作实行科学管理和督导评估的基本标准,也是社会和家庭紧密配合学校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依据。
一、德育目标
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高中阶段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二、德育内容
(一)初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
1.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国家的版图河山、语言文字、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著名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驱、文化名人的教育;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和社会主义新中国伟大成就的教育;初步的国家观念———尊重国家标志,维护国家尊严、荣誉的教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教育;尊重兄弟民族,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国防和国家安全及热爱和平、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尊重、关心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
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
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关系的教育。
3.社会主义教育
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
初步的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4.理想教育
学习目的教育;
初步的职业理想教育;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5.道德教育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和分辨是非能力的培养;
初步职业道德、环境道德教育;
枟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枠的教育与训练。
6.劳动教育
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教育;
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
勤劳俭朴,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
以校内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为主的劳动实践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教育;
宪法及有关法律常识和法规的教育;
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的教育;
遵守学校纪律和规节制度的教育。
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的教育;
青春期心理卫生、性道德和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真诚友爱的教育;
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发展个性特长的教育;
坚强的意志品格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训练。
(二)高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
1.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人民斗争史、革命史、创业史和继承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教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前景和报效祖国的教育;
进一步的国家观念———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教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教育。
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教育;
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教育;
维护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发展国际友好合作关系的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尊重、关心、理解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的教育;
关心社会,为家乡、社区的公益事业贡献力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