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改变自我,淡定的人生不计较(3)
- 别太计较,也别太不计较
- 程琳编著
- 4924字
- 2015-11-26 12:37:53
记得美国的一位总统说过:“我不在乎别人认为我该做什么,但是我非常在乎我认为自己该做什么。”如果条件可以的话,我们可以找一个宁静的时刻检视我们自己的心灵,抛开世俗世界的声音,只管去倾听自己的心声。
知识的力量让内心坚强
从生理学观点来讲,人的大脑同人的肌肉一样,是越用越发达的。学会学习,就是要学会正确使用大脑,会用大脑,就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
从百科全书上我们可以知道,为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心境或姿势就是态度。我们既需要外在动力的学习,更需要有内在的动机。有句俗话说得好:“你可以带着马到水边,但是你无法强摁住它的头让它喝水。”相反,如果让这匹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去舔盐块的话,它就会口渴不用你要求而自己去喝水。
都说伐木者的效率会下降,那是什么原因呢?唯一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抽出时间去把他们斧子磨锋利。如果农夫想在秋季收获,就必须先在春季或夏季播种;大学生获得知识与毕业文凭之前,也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学习知识;作为秘书如果想升职为经理,也要花额外的时间去加班工作;我们只看到运动员们获得金牌时的荣耀,但他们也是要流许多汗水,埋头苦练才能成功的。
在我们的生命旅程中,在我们得到东西之前,总是得先去付出一些行动。因为收获是不会凭空而降的,不劳而获的事情如同徒劳无益的空想,永远不切实际。我们如果想要喝水,就必须先去倒水。
我们努力奋斗的求知过程,可以作为没事时候的消遣,也可以作为装饰,更可以增长我们的才干。
在我们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阅读可以消遣我们的时间。在我们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以增加我们的脸面。在我们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有的时候我们看见有些人虽然没有知识,同样可以办事,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
在我们求知过程中,不能只为了装潢自己的门面,更不能完全照书本学习而不去社会实践,完全照书本办事就会变成偏执的书呆子,那样所学的知识就无大用了。
求知可以改变一个人,而实践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花草树木,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狡诈者不把学问当回事,愚钝者仅仅是羡慕学问,只有聪明者才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不会告诉人们怎样去做,但运用的方法仍孕育在书本之外。求知是一门技艺,不经过实践是学习不到的。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完全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而不是为了吹嘘炫耀。
有的知识只要粗知,有的知识只需浅尝,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需知其中梗概即可,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细读、精读、反复地读。
在求知过程中,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好书就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讨论使人明辨是非,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自己一个人独立探索,那么,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敏锐。如果一个人不去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那么,他就必定是一个狡黠的人,否则无法掩饰他的无知。
读诗使人聪慧,读史使人明智,哲理使人深刻,演算使人精密,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伦理学使人有修养,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事实上,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我们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射箭可扩胸利肺,骑术使人反应敏捷,打球有利于腰肾,散步则有助于消化,等等。同样,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烦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去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差错,如此等等。这些头脑上的缺陷,我们都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治。
一个人如果想要自己的记忆力有所提高,只有在记忆上多下苦功,才会取得长足的进步。为应对考试而记英语单词的学生,在开始时,几个钟头才能记住几个、几十个,但长时间坚持下去,在这方面连下几年工夫,就会由当初一个小时记住几个变成几百个。精于珠算的高手,正是因为他把脑子全部用在珠算上,才会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计算速度。理工类学校的老师对两位数的口算张口就来,而且绝不会有错误,这也是他们长年练就的结果。
埃诺,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喜剧大师,事实上,他不是一个头脑敏捷的人,但却没人能比他那逗人捧腹的本事,可以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之所以有这么高超的特长,完全是在他的不断努力下得到发展的。他常常琢磨以怎样的表情和动作才能使人们发出愉快的笑声,以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为此,每天他都要在镜子前进行练习,反复揣摩。正是这种刻苦训练的结果,他才表现出了如此高超的技艺,才使得他的技能得到了特殊的发展。
这种体验,就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也曾有过。
从少年时代起,大卫的记忆力就特别差。对于汉字怎么都记不住,更令人头痛的是英语单词。在这方面,班里再也找不到一个比他更差的了。对他自己来说也常常感到头痛,自己也拿自己没办法了。
从大学毕业以后,大卫便自学起《植物学》来,他希望自己能够通过文部省的审定考试。但是,依然令他生畏的是“分类学”,因为需要一一记住各种植物的名字。
刚开始的时候,大卫采集到的二三十种植物,要记住它们的名字并做好标本需要一周多的时间。但后来,经过两三年的反复记忆与刺激,他在这方面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上山采集标本,看到几十种植物,一个小时就能全部记住它们的名字。几年后,大卫参加了考试,为记住热带植物的实物,他提前了一天到了考试的地点外,在野外博物馆,他看到了陈列在那里的从未见过的2000多种热带植物,从上午10点到下午2点左右,大卫便全部记住了它们的名字。
到了第二天考试时,主考官拿出一个火龙果,问他这叫什么,大卫不仅想起了博物馆中陈列的火龙果,就连它旁边的植物名字也想了起来,所以一下子他就说对了。
由以上的事例我们不难看出,记忆力越用会越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古代有句至理名言:“无论才能有多大,若怠于有意识的发挥,也不会有所长进。”
阿西莫夫是美籍俄国人,世界上著名的科普作家。他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阿西莫夫从小就很聪明,在年轻时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之列。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确。”
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说思考题:
“有一位聋哑人,想买几根钉子,就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食指立在柜台上,右手握拳做出敲击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他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样做?”
阿西莫夫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他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
听了阿西莫夫的回答,汽车修理工开心地笑起来:“哈哈,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呀?”
阿西莫夫只得承认自己的回答很愚蠢。因为阿西莫夫“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聪明”,所以,那位修理工在考问他之前就认定他肯定会答错。
吉川英治是日本有名的作家,他以自己精彩绝伦的历史小说吸引着上千万人,不论是《宫本武术藏》、《三国志》,还是《亲鸾凤》,与以前的作品构思都不同,他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与对事情的见解都具有异于他人的独到之处。他的朋友谷本对他评论说:“有人以为,吉川先生的创作与独创性就像泉水一样能够自然涌出来。其实不然,那一幕幕在其想象中复活起来的历史壮剧,无一不是他隐居山间、面壁苦思的结晶。而在他坐禅苦思的同时,他的头脑又得到了锻炼,创作的思路更加敏捷。”
野间清治是遐迩闻名的世界杂志之王、“讲谈社”,他在其自传中写有这样一段话:“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必躬亲。因此,我常将工作的大部分委与他人。我以为,一个领导者是否掌握着众多可以信赖的人,是成败的关键所在。”
“鉴于此,我几乎从不过问杂志的日常事务和材料的收集以及财务出纳等事,我只将精力全都集中在比这些更重要的中心大事上开动脑筋,制作各类计划。另外,我还备有一个妙法手册,用以记载我所注意到的与发展杂志事业有关的事宜。”
“这本妙法手册,我从不离身,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在公司里,在电车上,一有所触动就记下来;走路也记,听别人讲话也记,读报也记。总之,凡是我认为可行或可借鉴的,我都要立刻记下来。”
“我的工作可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思考。有关事务上的事,我是一概不插手的。也许在旁人看来,我是个终日游手好闲的人,但是,我一刻也未停止动脑、设想与思考。因此,我越到晚年,头脑倒越觉清醒,常常会有妙计良策生出。”
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吉川,还是野间,他们无一不在有意识地锻炼着自己的头脑。
别留遗憾,抓住机遇
在机会面前关键是要采取行动,立即行动,机会就成为现实,就会改变你自己的状况;不行动,就永远也不会有机会。
一个人如果想改变自己,在生活中是有很多机会的,就看你是否能够抓住机会。但是,大多数人都是与机会擦肩而过,留下终身的遗憾,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抓住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美国有句谚语:“通往失败的路上,处处是错失了的机会。坐待幸运从前门进来的人,往往会忽略它从后窗进入的机会。”
机会绝大部分都需要自己去把握,想要它自动降临,那只是很小的机会。
现年32岁的路易斯·休特,从事多样化经营,是旗下拥有数个子公司的美国主要建设公司副经理,他对把握机会的诠释为“替自己的才华安装聚光灯”。
路易斯认为,人应该在让大家看得到的地方工作,并尽力让自己的才华在众人之中突显出来。路易斯指出:“现在这个时代,能人辈出,但许多人空有才华而无人赏识,就这样浮浮沉沉地过了一生,令人为之惋惜!”
路易斯绝不甘心被人忽视。在工作一开始的时候,他便将自己安排在容易把握机会的地方。他为了能够达成自己的人生计划,在学校里首先是去主修法律,一方面他认为以此为业既安全又可靠,另一方面他认为作为一名法学家可以有许多机会在众人面前展露自己的才华。在这种观念的支持之下,他以十分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毕业之后,他便马上进入塔拉哈希市一家法律事务所工作,他的所学并没有白费。
在实务方面,他把自己的行动方针定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没多久,他便得到了青年商会、在乡军人组织等团体的认同。
使他获得第一次发展机会的,正是他如此热情参与社会活动的结果。在事务所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即被塔拉哈希市的人们公认为是最有才华的年轻法学家,因此他在24岁就被任命为该市的法院推事。直至今日,他仍然是佛罗里达州年纪最轻的法律推事纪录保持人。
正是这项职位,使州政府对他颇为器重,他在当地的声望愈来愈高。三年后,当他被任命为佛罗里达州饮料局局长时,他的第二次发展机会亦翩然降临。此时的他已成为全州人们所瞩目的对象,但这些荣誉并没有让他满足,他知道自己仍然有发展的机会,并深信在周围的人群当中肯定会有人带领他走向事业的另一座高峰。
果然不出所料,美国最成功的年轻实业家之一路易斯·沃弗逊也在关注他的人群里。充满雄心的这两个人志同道合,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三个月后,路易斯非常自信地告诉沃弗逊说:“你恐怕不知道,有一天,我将成为你们那个团体中的一员。”沃弗逊更想象不到的是,那一天竟然这么快就来临。三年后,在路易斯30岁那年,他被沃弗逊任命为公司的总经理助理。这个旁人求之不得的天大机会,就是路易斯六年来不断展示自己才华的结果。
有句话说得好:机会偏爱有准备的人。是的,机会到处都存在,但是,它只偏爱有准备的人。能不能抓住机会,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目光要长远。只有看得远,才能发现机会,抓住机会。鼠目寸光,就是机会在眼前也看不见。
(2)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种精神来源于一个宏伟的目标,有了目标就能够集中精力持之以恒,面对困难,百折不挠,这样就可能找到机会,抓住机会。
(3)必须有当机立断、说干就干的实践精神。很多人在机会面前犹豫不决,就会坐失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