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3)
- 教育孩子要懂心理学第二版
- 墨墨
- 3658字
- 2015-12-28 17:28:44
在中年男子返身往回走时,只见一个小男孩弯腰在拣那些鱼,并把鱼一把一把地往海水里扔。中年男子很感动地问:“这么多鱼,你能扔完吗?”男孩不停地扔鱼,没听见中年男子的问话。这时,中年男子又对那个男孩说:“救不救这些鱼,谁也不知道,谁也不在乎。”男孩却说:“小鱼在乎,小鱼知道我救了它们的命。”中年男子一下子怔住了,他望着眼前这个男孩,又高兴又激动地重复着:“小鱼知道,小鱼在乎。”孩子凭着自己的执着,尽可能地挽救了一条条小鱼的生命,而大人之所以会麻木,是因为大人理智了,他们认为有许多事情是没有必要去傻做的。
孩子凭着对事物的敏感以及接受能力的优势,获得对成年人进行反向影响的能力。
孩子对成人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成年人看来是不成熟的社会性,如孩子的童真,即原生命形态中尚未受到污染的美好品质;二是孩子正在发展的社会性,特别是那些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性。
毕淑敏的儿子在家里乱翻母亲的杂志,还对母亲说:“我准备到日本旅游一次。”因为他经常突发奇想,毕淑敏没有理他。
他说:“你为什么不发表看法?难道不觉得我很有勇气吗?”
毕淑敏说:“是啊,很勇敢,可是世界上有些事并不单是勇敢就够的。比如这件事吧,还得有钱。”
他很郑重地说:“这上面写着本市将要举办一个有关宗教博物馆建筑创意征文比赛,金牌获得者可以免费到日本观光旅游。”说着,把一个海外刊物递给毕淑敏。
毕淑敏看也不看,说:“关于宗教,你懂得多少?关于建筑,你懂得多少?金牌银牌历来都只有一块,多么激烈的竞争!你还是好好做功课吧。”
儿子毫不气馁地说:“可是我有创意啊,比如这个博物馆里可以点上藏香,给人一种浓郁的宗教气氛,还可以卖斋饭,让参观的人立体地感受宗教,也可以播放佛教音乐,您从少林寺带回来的药师菩萨曲,听的时候就可以让人感到很宁静……”
儿子仍然在絮絮叨叨地讲着自己的创意,但毕淑敏和多数母亲一样,对儿子的创意并不感兴趣,而且,她和多数成年人一样,对这些大胆的创意没有信心,她更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对于儿子的疯狂举动,她叹了一口气说:“好了,随你瞎想好了,不过我要提醒你一句,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我以为最好的创意莫过于一个好成绩了。”
很长时间过去了,当毕淑敏淡忘了这件事的时候,她的儿子收到了一封请柬,邀请他去参加海外颁奖仪式。他竟然获得了创意银牌奖!这与不成熟的社会性相对,孩子们能更好地融入现今的社会,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主体性强,平等意识和批判精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公民意识较强,兴趣爱好广泛,这些都是为人父母者应该学习的。
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他们的接触面非常广,善于接受新事物,父母只有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悟出该向孩子学习什么。
(1)学会欣赏孩子的优点是向孩子学习的首要条件。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如何看孩子的优缺点就成为问题的关键。优秀的父母总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而及时、热情地欣赏孩子的优点,这也是比较有效的教子之方。
(2)向孩子学习,请拿出你的真诚。欣赏孩子不可以无中生有,而要中肯,让他们恰如其分地了解自己,将自信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反之,无中生有地表扬孩子,也许会被孩子视为虚伪和廉价,自然起不到激励作用,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
(3)努力做孩子的好伙伴应成为父母的追求。教育效果与感情深浅关系极大,因此,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一起活动,做平等的、受欢迎的一员,与孩子建立真挚深厚的感情,这样,他们会主动告诉你自己学到的新东西。
(4)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育模式。我们倡导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互为师生。运用这种模式,成年人可以通过自己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影响未成年人的情感品质,在情感的理解力、情绪的控制和表达等方面给未成年人以帮助。也可以在高新技能、灵活的信息、开放宽容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向未成年人学习,有效地实现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目标。
敢于向孩子认错
父母们一直存在自己高于孩子的心态,即使自己做错,也不会轻易承认错误,认为这种做法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其实,只要敢于向孩子认错,不但不会降低威信,反而会提升,因为孩子觉得和你是平等的,你是可以信任的人,这样和孩子的关系自然会亲近许多,大多数事情都会合理平等地解决。
其实,当父母和孩子发生冲突时,如果是父母的不对,那就应该诚心诚意地向孩子做检讨。孩子不会因为父母承认了错误就怀疑父母,相反,他会觉得这是父母拿自己当大人,是对自己的尊重。
一天晚上,上小学的乐乐开始画画,说是课堂上没有留作业。妈妈觉得现在是学习语文、数学的时候,怎么能画画呢?她根本不听乐乐的解释,认为他在说谎,一气之下,还动手撕碎了图画本,乐乐伤心地哭了。在证明乐乐没有说谎后,妈妈很后悔,认为自己太冲动,但一想到身为父母,就应该保持父母的威信,因此一直没有承认错误。长期如此,孩子与妈妈的感情疏远了,他不会轻易与父母沟通,因为他会觉得父母是不讲理、不值得信任的。
作为父母,在自己做错事情,或是做得不够好的时候,对孩子说声“对不起”,向孩子道歉,会在赢得孩子尊重的同时,还培养了孩子的平等意识,这是父母与孩子建立朋友式亲子关系的基础。作为父母,只有和他们做朋友,才能引导他们向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
王先生下班刚回到家,8岁的儿子就迎了上来:“爸爸,我们班李凯昨天拿了一个他爸爸给他买的彩色铅笔盒,很漂亮,我们班同学都很喜欢。爸爸,你也给我买一个吧。”只要儿子的要求合理,李先生向来是有求必应,于是李先生答应这个周末就去买。
第二天下班,李先生一家人正在看电视,李凯的妈妈来了,她说李凯前天买的那只彩色铅笔盒不见了,和他们一起玩的小孩子看见是王先生儿子拿了。听了这话,气急败坏的王先生一把抓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儿子吼道:“你到底拿了没有?”“没拿!”儿子倔强地申辩着,眼里噙满了泪水。见儿子不肯承认,王先生又气又急,扬起了巴掌,狠狠地打了儿子一个耳光。儿子被王先生打疼了,心里满是委屈,“哇”的一声哭了。
几天后,李凯的妈妈又来到了王先生家,抱歉地说她儿子的彩色铅笔盒在另一个同学的书包里找到了。那段时间,王先生在儿子面前感觉很难堪,不管王先生为他做什么说什么,他总是不理王先生。
两周后,是儿子8周岁生日。那天,王先生特意买了一个漂亮的铅笔盒,放在了他的睡床上,王先生还在铅笔盒里留了一张纸条:“儿子,爸爸那天错怪你了,爸爸错了,原谅爸爸好吗?”
第二天,王先生下班进家门,只见门口早已放好了拖鞋,里面有一张纸:“爸爸,我原谅你了!”儿子假装在客厅里看电视,不时用眼角偷偷地看王先生。那一晚,王先生感动得抱着儿子说了一晚的悄悄话。
赵敏的女儿今年9岁了,上三年级。虽然年纪小,但已经能对遇到的事情明辨是非了,有时她还会像个小大人一样和赵敏争论。由于女儿自小就很固执,所以平时即便知道自己做错了,也不肯说对不起。赵敏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行为去引导她,在生活中如果发现自己做错了事或者做得不够好,赵敏会主动向她道歉,并在事后跟她讲道理,分析是谁的错。起初她只接受道歉,自己却不肯开口,只是在表情上有所表示。但经过几次之后,现在她已经会开口说对不起。
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自己也应该带头去做,认真做好。当父母违背了自己说过的事后,若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做检讨,孩子就会感到父母的话真实可信,不是居高临下的骗人把戏,就会使孩子自觉自愿地按父母的要求去做,自己也勇于承认错误、改正缺点。
如果孩子看到父母向自己认错,就会产生一种“平等”的心理,感到父母把自己当成大人看待而激发出“自我约束,自我限制”的自觉性,就会觉得父母不仅可敬,而且可爱可亲。这样,孩子自然愿意和父母说心里话,有事自然愿意跟父母讲。
父母的意见要一致
父母不让孩子饭前喝饮料,睡前吃巧克力,但是孩子的奶奶允许;妈妈认为孩子应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但是孩子的爸爸却认为孩子做家务就应得到奖励……
以上的矛盾和冲突经常会在生活中上演,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式,所以很多人无法与周围的亲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保持一致,这样就会难为孩子,让他们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中。
姗姗每个周末都会去奶奶家,然后周日晚上回到自己家以便周一上学。一次姗姗从奶奶家回来之后,又蹦又跳的,看起来异常兴奋。妈妈看到后,就随口问了一句:“在奶奶家吃的什么,这么高兴呀?”姗姗笑着回答道:“一块大蛋糕和一包巧克力。”听了这话,妈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因为孩子正处于换牙时期,多吃甜食对牙齿的生长很不利。但是孩子只有在周末时才会去奶奶家住,姗姗的妈妈并没有要求孩子的奶奶与自己的教育方式保持一致,所以孩子在奶奶家时,就会把父母定的规矩忘到脑后,等到孩子回来以后,家长就会习惯性地“召回”那些规矩。
当孩子面对大人们不一致的规矩和要求时,就会感觉困惑,不知道谁制定的规矩最重要,慢慢地就会对所有的规矩和要求持一种不予理睬的态度。所以无论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是老师,对于孩子的要求要保持一致,始终站在统一战线上。为了保持一致性,成长专家对于以下几种情况做了分析以帮助父母找到最好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