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旱作特色农业实践与思考
- 马尚明
- 3960字
- 2020-08-26 16:40:46
西吉县马铃薯生产回顾与综合增产途径探究
马铃薯是宁夏西海固贫困地区主要的粮菜兼用作物之一,它具有抗旱御灾、高产稳产、适宜当地生产条件等突出特点。近年来,西吉县在马铃薯生产和加工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使这一作物由过去群众度荒的“救命蛋”成为现在振兴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2.78万 hm2,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5.4%,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1.3%,年产量7827.9万kg(折主粮计),占全县粮食总产的40.8%。年加工转化马铃薯35000万kg,实现产值11399.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6.2%,马铃薯制品的商品率达到78.6%,全县42万农村人口中人均仅在种植、加工、销售马铃薯三个环节中收入300元以上。因此,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淀粉加工业的崛起,充分利用马铃薯资源优势,发展“马铃薯经济”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根据近年的生产实践和马铃薯产业化调查,在全面分析了西吉县马铃薯生产的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后,进一步探究加快发展的途径。
1 西吉县发展马铃薯生产的优势分析
1.1 自然优势
西吉县虽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十年九旱”但“十秋九不旱”。特殊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宜马铃薯生长发育。其自然条件为:海拔1688~2633m,年平均温度5.3℃, ≥ 10℃积温1669.9~2450.8℃,无霜期120~150d,年太阳总辐射122.36cal/cm2·min,年生理辐射62.04cal/cm2·min,年降雨350~500mm(平均427.9mm)。其中,春季(3~5月)降雨量76.2mm,占年降水量的17.8%;夏季(6~8月)降雨量231.9mm,占54.2%;秋季(9~11月)降雨量110.8mm,占25.9%。而马铃薯生育关键期的7、8、9三个月降雨量260.6mm,马铃薯全生育期总需水量为300~400mm,苗期需水量少,10%~15%;现蕾开花期需水量多,约75%;淀粉积累期又少,约10%。因而,西吉县降水规律与马铃薯需水特点相一致,并经40多年实践反复验证其吻合程度高于在该县种植的其他作物,水分生产效率为0.59kg/mm,分别比春小麦、豌豆、胡麻、莜麦、荞麦、糜子等主栽作物高20%、25%、43%、13%、18%和24%(见表1)。
表1 西吉县马铃薯与主要农作物水分生产效率比较
注:1990~1994年试验数据;立地条件均为旱坡地;4~9月平均降雨369.1mm;马铃薯产量为5kg折1kg主粮计。
1.2 规模优势
自“八五”以来,西吉县把马铃薯生产作为主要的区域优势作物,建基地、扩规模、增产量,先后在全县建设了一批高产、优质、高效商品薯生产基地,年均栽培马铃薯10000hm2以上,其中:有专业种植村56个,种植1~2hm2的专业户2863户,种植3~4hm2的大户16户。通过规模种植效应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全县马铃薯规模生产,使全县栽培面积由“一五”期间的3904hm2,总产量3638.5万kg,扩大提高到“八五”期间的10258hm2,总产9394.5kg;1996~1997年,栽培面积又上升到13521.5hm2,总产38208万 kg;1998年栽培面积达到27766.7hm2,占全固原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的37.7%,总产73016.5万kg。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栽培马铃薯面积和产量第一县。
1.3 加工优势
在建设基地的同时,加工上抓产业核心,建龙头企业,提高马铃薯制品的商品率,依托资源优势,振兴县域经济,是西吉县对马铃薯系列开发的认识和选择。自1990年开始,引进波兰全套先进设备,建成5000t精淀粉厂1个,1200t变性淀粉生产线二条之后,1997年又与福建莆田香江集团合作投资3亿元,又建成年产6万t精淀粉和4万t预糊化饲料厂各1个,使全县马铃薯加工骨干企业达到5家,年加工马铃薯40万t,乡(镇)200t以上粗淀粉加工厂27家;仅农村拥有加工机械2.4万台(套),加专业村63个,加工大户1600户。使全县仅马铃薯精淀粉能力达到6万t,已成为全国生产规模较大的马铃薯淀粉基地县。
1.4 技术优势
为了推动马铃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马铃薯生产、加工中的科技含量,西吉县成立了“马铃薯生产研究所”、“马铃薯基地建设工作站”、“马铃薯淀粉研究所”等机构,充实技术骨干,专门从事马铃薯良种培育和引进、脱毒繁殖、高产高淀粉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贮藏保鲜、产品开发、市场促销等研究工作。
2 西吉县马铃薯生产水平
马铃薯在西吉县栽培至今400余年,解放初期,全县栽培面积仅2314hm2,平均单产10015kg/hm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注意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西吉县委、政府对马铃薯生产给予应有的重视,栽培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5376.3hm2扩大到80年代的10090.4hm2,增加87.7%。进入90年代栽培面积达到12820.2hm2,又比80年代增加27.1%(见表2、表3)。
表2 西吉县历年马铃薯播种面积和产量变化
表3 西吉县马铃薯平均单产与其他主要粮食作物比较
注:数据来源《西吉统计年鉴》,单位kg/hm2;马铃薯折主粮,“九五”期间数据“1996~1998”三年平均。
从1949~1998年马铃薯生产水平看出,西吉县马铃薯生产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有稳定发展的时期,有徘徊不前的时期,也有陷入低谷的时期,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发展的,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无论是栽培面积,还是加工转化能力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也表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 西吉县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单产低,品质差
西吉县马铃薯生产与邻近地区生产水平相比,首先是单产不高,淀粉含量较低。青海省是全国马铃薯单产较高的省,平均单产37500kg/hm2,而西吉县平均单产7600kg/hm2;省外一些品种淀粉含量18.8%~19.2%,而西吉县现有马铃薯淀粉含量最高的只有17.3%,不适宜加工企业的要求,同时,提高品质方面的引、育种工作尚未得到重视。
3.2 机械化程度极低,农民劳动强度大
全县年种植马铃薯27766.7hm2,接近青海全省的面积(1998年为3.3万hm2),全凭人力、畜力。而马铃薯机械播种、收获仅在试制阶段,距马铃薯机械化的要求相差太远,因费工费时影响进一步的发展。
3.3 品种单一,退化严重,影响单产及其产品质量的提高3.4贮藏保鲜技术落后,烂窖损耗多
西吉马铃薯播种面积扩大后,冬贮数量较以前增加了数倍,冬贮时间长达6~7个月,贮藏方式全部为窖藏,方法基本是以不受冻害为原则。许多农户无论是入窖前处理,入窖方法,贮藏期间管理等都不符合科学贮藏要求,每年损耗约3万t以上,经济损失近900万元。
4 西吉县马铃薯综合增产技术
4.1 建立良种引育繁体系,大力推广良种
良种是作物增产的内因,加快更新换代步伐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措施。西吉县从20世纪60年代起马铃薯种植品种经历了以深眼窝→白兰玉→高原系→宁薯4号为代表品种的4次更新换代,每代新品种的推广增产15%~50%。结合西吉目前对马铃薯生产利用情况,今后引进培育食用型品种的标准为比宁薯4号早熟10天,白皮白肉,食味佳,抗病高产;加工型品种应引进培育早熟、抗病,丰产性稳定,还原糖含量低于0.4%以下,淀粉含量高于18%以上,淀粉颗粒大小均匀且洁白的品种。在全县范围内合理布设加工型品种为主,食用型品种为辅的品种结构。建立一个县有良种繁殖基地,乡有种子繁殖村,村有种子繁殖户的良种繁育体系,做到就近繁殖,多点辐射,加速推广。
4.2 健全脱毒繁育体系,发展脱毒薯生产
把育种和脱毒快繁结合起来,是延缓种薯退化,提高产量的有效手段。内蒙古用“里外黄”、“紫花白”和“深眼窝”脱毒后分别增产72%、66.3%和41%,甘肃脱毒渭会2号增产44.8%~58.1%,宁夏脱毒的4个品种平均增产90.2%。因此,选择增产、抗病、适应性强的种薯,建立以县马铃薯生产研究所为脱毒快繁中心,火石寨、白城等高海拔、冷凉阴湿地区为原种和一、二级良种繁殖基地,向全县各乡(镇)生产基地供应种薯的体系,隔3~5年循环更新1次,发展脱毒薯生产,将会极大提高生产水平。
4.3 推行以马铃薯为纽带的立体复合种植技术
在全县降水和热量较好区域,着力推行早熟豌豆与马铃薯、蚕虫与马铃薯、小麦与马铃薯等模式的立体复合种植技术3800hm2。平均豌豆单产1050kg/hm2,平均马铃薯单产3450kg(折主粮)/hm2,两作混合产量4500kg/hm2,较同类地区单种马铃薯增产28.4%,增值32.8%;马铃薯间作蚕豆,蚕豆平均单产1125kg/hm2,平均马铃薯单产主粮3000kg/hm2,两作混合产量4125kg/hm2,较同类地区单种马铃薯增产24.6%,增值26.8%;小麦套种马铃薯两作混合产量4500~6750kg/hm2,产量和效益均高于单作。是西吉旱地大力推广的一项主要增产技术。
4.4 优化施肥制度,推广叶面肥施用技术
马铃薯是喜钾作物,且需肥量大。但据近年西吉土壤化验结果表明,全县土壤钾多、氮少、磷极缺,并在施肥制度上存在重底肥,轻追肥,重农肥,轻化肥的做法,限制了产量的提高。据城郊马营示范点试验表明,在每hm2施45000kg农家肥的基础上,每hm2施普磷375kg,单产鲜薯16050kg/hm2,比不施磷肥单产13800kg/hm2增产16.3%,每kg普磷增产马铃6kg;每hm2加施尿素225kg (底、追各1/2) 单产23700kg/hm2,比只施农家肥的增产71.7%;施用马铃薯专用肥比常规肥料平均增产10.3%;在马铃薯现蕾开花期间喷施植物动力2003等叶面肥具有明显的防蚜治病、增产作用。所以,只要沿着“重施农家肥、注重施用磷肥,合理施用氮肥,提倡施用钾肥;重施基肥,补施追肥”的施肥路线,就能显著地提高西吉马铃薯产量。
4.5 推广地膜马铃薯高产高效技术
利用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除具有提高耕层温度,促进幼苗早发壮长;减少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促使土壤有效养分转化,保持土壤疏松,改善生育状态;有效抑制杂草生长等特点外,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试验结果表明,覆膜与露地相比早出苗10~13天,早开花15~18天,单株结薯平均4.2个,比露地增加0.75个,单株薯重平均0.93kg,比露地增重0.395kg,单薯重最高达1.3kg,平均单产49440kg/hm2,比露地3970kg/hm2;增产25470kg/hm2,增产率106.26%,平均单产值14832元/hm2,比露地7191元/hm2新增7641元/hm2,增纯收入5803.5元/hm2,投入产出比(净值)达到1:4.5。在西吉县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前景广阔,1999年西吉计划推广2000hm2。
4.6 普及常规栽培技术,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
在马铃薯生产实践中,农民积累并总结出许多增产技术。如合理轮作倒茬、小整薯播种、育苗芽栽、双行靠种植、山坡地等高线播种、前茬伏深耕、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还没有被广大马铃薯种植户全面掌握应用,应大力推广普及,发挥综合栽培技术的增产潜力。
4.7 提高马铃薯窖藏质量,减少损耗
随着马铃薯在西吉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窖藏问题已引起重视,科技部门专门立项进行研究,重点推广窖藏保鲜防病技术。按照科学建窖,一窖一品,窖前严格挑选处理,窖后加强管理,并在非种薯窖中应用抑芽剂,杀菌防腐剂等化学药品处理,预防烂窖,降低损耗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