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县马铃薯基地建设的实践与体会此文在《固原日报》1999年9月8日第3版上发表。

西吉地处宁南山区,总面积3144km2,其中:耕地7.33万hm2,海拔1688~2633m,年均气温5.3℃,属于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全年总降水量420.7mm,60.9%的集中于7、8、9三个月,加之全县以黑垆土、缃黄土为主的土壤质地疏松、含K量丰富,秋季较长,昼夜温差大,气候资源和土壤条件都十分适宜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建立马铃薯基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西吉县马铃薯淀粉加工骨干企业始建“八五”初期。1991年建成5000t精淀粉厂,1993~1994年兼并技改6200t泾源淀粉厂,1995年建成1200t 变性淀粉生产线两条,1996年建成15000t新营淀粉厂,1997年又与福建莆田香江(集团)合作投资3亿元,分别建成15000t、20000t的将台、南台淀粉厂和银川20000t预糊化饲料厂,1999年建成固原开发区5000t马铃薯全粉厂。截止到今年4月仅骨干加工企业就达7家,年加工消化马铃薯40万t,马铃薯精淀粉生产能力达到6万t的规模。但由于原料产区分布零散,且数量少,难以满足加工要求,部分靠县外调进,仅运费一项就使成本比本县收购高出50元/t以上。针对这种情况,西吉县充分利用优越的种植条件,在区、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高产高效马铃薯基地建设研究。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等措施,经1994~1998年的努力,建立了稳定、合理、高效的马铃薯生产基地2.71万hm2,年产鲜薯60.9万t,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马铃薯基地建设的成效

1992年以来,西吉县把马铃薯生产加工作为主要支柱产业进行开发,并列入县域经济开发“三大工程”之首,从狠抓基地建设入手,制定了马铃薯基地建设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模种植的原则,先后在距厂区30~40km范围内的城郊、新营等17乡213村建设了一批高产、优质、高效加工薯生产基地,年均种植马铃薯10000hm2,并呈逐年增长趋势。到1999年基地建设扩大到26乡(镇) 303个村,面积达到3.7万hm2。同时组建了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推广实施小组,通过落实技术措施,使马铃薯块茎产量由基地建设前15t/hm2提高到22.5t/hm2,增产50%;淀粉含量由14.6%提高到18.5%,增加3.9个百分点,总产由35万t增至60.9万t,增加74%,已基本使骨干淀粉企业摆脱了原料不足的困境。基地面积的扩大和马铃薯淀粉含量的提高使企业效益明显好转。1998年仅县傻傻(集团)公司和香吉(集团)南台淀粉厂完成工业产值2.49亿元,占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3.37亿元的73.8%,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02亿元的61.9%,上缴利润2400万元,全县42万农业人口人均仅从种植、加工、销售三个环节中收入300元以上,已成为农民增收,地方财政增税的支柱产业。同时,马铃薯生产基地的建设还带动了畜牧养殖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1990年和1998年相比,马铃薯产量由19.6万t增加到49.9万t,全县畜牧饲养量由75.36万个绵羊单位增加到80.2万个绵羊单位;畜牧业总产值2334万元增到3058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优质农家肥积造量由110万t增加到165万t,粮食总产由60697t增加到143000t,粮食平均单产也由1410kg/hm2提高到2188.8kg/hm2。初步显现出马铃薯加工增值后所剩余的粉渣→通过养畜过腹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粮食产量的农业内部良性循环,对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年内基本解决温饱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 马铃薯基地建设的关键措施

2.1 政策启动——增强对基地建设的紧迫感

马铃薯收购价格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农民利益与企业效益。西吉县为加快马铃薯基地建设,制定出台了一些相应优惠的政策。一是县委、政府每年在马铃薯种植、交售两个重要环节中,分别召开全县三级干部参加的马铃薯生产专业会议,县人民政府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种植马铃薯责任书》《马铃薯加工企业与种植户签订购销合同》。二是无论市场价格如何变化,加工企业必须执行交售鲜薯300元/t的最低保护价,让利于农民。三是地方财政和加工企业每年筹措50万元,设立马铃薯生产奖励基金,专门奖励基地建设先进乡(镇)、专业种植村和种植大户,极大地调动了有关部门、乡(镇)及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四是每年种植马铃薯前,企业预付农民一定数额的收购定金,政府有关部门及时赊销化肥、农膜、农药及部分优良种薯。

2.2 行政推动——加快基地建设进程

一是成立组织、加强领导。县上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书记、县长为副组长及相关部门为成员的西吉县马铃薯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县已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基地的氛围。二是落实责任制,狠抓“1112”种植模式。即:每个县级领导、县直部门(单位)和乡(镇)党政一把手,每人抓一个基地村,每村扶持联系100户,每户人均种植0.13hm2马铃薯的千村万户高技术、高产量、高效益马铃薯种植示范样板工程,以典型带动整体种植经营上档次,上规模,使基地的面积规模与企业加工规模相协调,真正实现规模效应。三是严格考核,检查监督。每年,县委、政府在面积落实、产量测定两个时段,组织有关部门,抽掉专门人员成立验收小组,对全县马铃薯基地建设工作进行两次全面考核验收,促使各项指标的全面落实。

2.3 科技带动——提高基地建设中的科技含量

马铃薯的丰产高淀粉不仅取决于其品种的优劣,还与种植方式、合理施肥、田间管理有很大关系。西吉县针对基地建设中科技含量不高等实际问题,一是不断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狠抓科技示范区(点)建设。在全县不同类型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区(点)40个,每年投入科技经费20万元,有23名县级领导联系,46名科级干部参与组织协调,142名农业科技骨干蹲点,推广先进实用马铃薯高产高效综合增产技术、马铃薯套种北京5号豌豆技术、地膜覆盖马铃薯栽培技术等。二是强化技术培训,提高科学种植水平。蹲点技术干部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宁南山区马铃薯高产、高淀粉栽培技术规程。由兴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发行。并采取“五定制度”(定领导、定人员、定任务、定奖罚)。于每年播种前集中宣讲、咨询等形式对广大农民、乡村干部广泛进行技术培训。仅1998年举办马铃薯科技培训班236场次,印发单项技术宣传资料10万份,使受训人员占到总农户的92%,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技术水平,使马铃薯产量和淀粉率逐年稳步上升。

2.4 利益驱动——激发基地建设积极性

近年,西吉县不断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力度。依据县情,发挥优势,以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发展名牌产品为目标,使西吉马铃薯淀粉产品稳定占据东南沿海市场。部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产品在西安、北京、福州、乌鲁木齐、银川等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网点,极大地提高了西吉马铃薯在全国的知名度,各地客商纷至沓来,马铃薯淀粉外销渠道不断拓宽,价格渐涨,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种植和交售的积极性。1998年西吉的“银欧牌”马铃薯生粉产销率达98%,价格由4200元/t涨至4800元/t,产品供不应求,不仅是企业效益显著提高,而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如:兴隆镇姚杜村一农户全家10口人,承包他人10hm2农田,1998年种植马铃薯3.5hm2,年产鲜薯78.75t,除自己加工粉条消化15t,纯收入0.7万元外,出售商品薯63t,按保护价300元/t计,收入1.89万元,利用粉渣育肥肉牛20牛,收入0.6万元。仅种植马铃薯一项总收入3.19万元,人均收入3190元。

2.5 宣传鼓动——扩大基地建设的影响面

西吉为配合基地建设,促进淀粉加工企业的发展,在《固原日报》、《宁夏日报》曾多次开辟专版宣传,中央电视台有关频道做过“银欧牌”淀粉扶贫广告,特别是自宁夏电视台拍摄的《土豆情缘》在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后,迅速扩大了西吉马铃薯在全国的影响面,使西吉马铃薯淀粉生产不论从技术、规模,还是质量上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前来投资洽谈,联合深度开发马铃薯全粉生产前景十分广阔。

3 马铃薯基地建设的主要做法

3.1 提高认识,坚定信心

实践证明,马铃薯在宁南山区具有抗旱御灾、高产稳产、适宜当地生产条件的优点。发展马铃薯生产可以显著增加农民收入,培植地方财源。因此,西吉县的各级党政领导充分认识到搞好马铃薯基地建设对于振兴县域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增强了对马铃薯基地的决心和信心,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领导接着一届,常抓不懈。

3.2 强化领导力度,形成合力

马铃薯基地建设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行政领导的力度。因此,西吉县委、政府将马铃薯生产开发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与干部选拔任用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制定严格的奖惩办法,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县上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以足够的精力抓马铃薯基地建设,县涉农部门发挥各自行业优势,从资金、物资、技术上为马铃薯基地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乡(镇)党委、政府把马铃薯基地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全党动员、全民动手,认真实施马铃薯基地建设的各项指标,全县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包扶领导协同抓,其他领导配合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基地的强大合力。

3.3 列入发展计划,争取扶持资金

西吉县把马铃薯基地建设列入农业发展计划,统一安排部署,制定逐年发展规划,争取中央、自治区及对口帮扶省市的资金扶持。仅1997年建成投产的将台淀粉公司投资55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4000万元。年加工马铃薯10万t,生产(GB8884-88标准)马铃薯生粉15000t,年新增产值6000万元。给基地内的马莲、硝河、将台等6乡(镇)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收入3000万元,户均收入1300元。县人民政府仅1999年给马铃薯26个基地乡赊销磷酸二铵4600t,尿素3500t,碳铵3000t,磷肥4500t,农膜290t(用于地膜马铃薯)、农药10t。总计赊销专项贷款达2150万元。从而加快马铃薯基地建设的步伐和速度。

3.4 引进马铃薯优良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

为了进一步从根本改变全县马铃薯品种退化,产量低而不稳,提高品质和淀粉含量,县委、政府投入引种费38万元,从青海省引进脱毒175、陇薯4号、下寨65、高原4号、青引1号、阿尔法、陇薯1号等7个品种共291200kg,在基地内26乡(镇)29个示范村繁殖推广。在此基础上为配合脱毒马铃薯基地建设,先后从内蒙、青海、甘肃等省区引进甘农1号、大西洋、河薯1号等8个脱毒薯原原种和原种,进行适应性试验、示范,选出适宜本县种植的高产优质接班品种,实现西吉马铃薯品种第4次更新换代。

3.5 规范栽培技术,向科技要产量

西吉推广马铃薯高产高效综合技术,通过大抓“五推三种一改二防”的栽培管理措施来提高产量和产值。五推即: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薯豆套种技术、推广专用肥施用技术、推广以动力2003为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系列技术、推广优良种薯技术;三种即:育芽移栽、小整薯播种、揣薯留芽:一改即:改窄行平种为宽行垄种;二防即:防田间生长期病虫危害和收获贮藏期间的烂窖。

为加快马铃薯基地建设,西吉县筹建了“马铃薯生产研究所”“马铃薯基地工作站”和“马铃薯淀粉研究所”及民办科研组织或专业协会,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产前进行技术培训,现场指导、保

3.6 抓中介组织,做好产加销一体化服务

证良种、地膜、化肥等各类配套物资的及时供应,产中指导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产后根据马铃薯种植区域的分布和面积大小,每年收购之际增设临时收购点,负责马铃薯收购,价款结算等工作,解决了农户的销售困难,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为技术措施的到位和各项任务的完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强化了服务功能,规范了服务行为,维护了农民利益。

3.7 注重宣传引导,加强督促检查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马铃薯基地建设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形成共识,西吉县专门下发文件,沿主要街道、醒目显眼处悬挂、张贴、刷写马铃薯基地建设标语,同时利用广播、有线电视、信息简报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马铃薯基地建设和产业化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极大地推动了全县马铃薯的种植。县上每年专门组织人员视察、检查马铃薯基地建设情况,督促帮助和指导建设工作,有力地推动了西吉县马铃薯基地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