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旱作特色农业实践与思考
- 马尚明
- 6701字
- 2020-08-26 16:40:46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西吉县马铃薯产业优化升级
马铃薯是西吉县的第一大粮菜兼用作物,在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具有耐瘠抗灾、高产稳产、营养丰富、产业链长的特点。尤其是干旱多灾的西吉气候生态特点与马铃薯喜冷凉、喜光照、要求长日照,昼夜温差大和土质疏松,对钾素养分需求量多的生物学特性相吻合,种植马铃薯相对其他作物高产稳产、经济效益好,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特别是降水集中期与马铃薯需水高峰期高度同步,使其降水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位居各作物之首。且生产的马铃薯淀粉含量高,品质优,为我国马铃薯最佳生态区域,在宁夏乃至全国马铃薯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县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使马铃薯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结合多年产业的实践,谈点自己的看法,供商讨。
1 西吉马铃薯产业发展态势
西吉县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为马铃薯种植和生产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马铃薯加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历届的西吉县委、政府不断深化县情认识,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马铃薯产业。特别是近年来,西吉县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决策,按照区、市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的总体要求,把推进马铃薯产业化发展作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地方特色、壮大县域经济的第一大产业来抓,牢固树立产业化的经营理念,围绕“调结构、扩基地、兴龙头、抓服务、拓市场”的发展思路,强化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科技支撑、资金扶持等关键措施的落实,整合资源,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化进程。逐步走上了一条以优势资源带动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促进市场流通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全县已形成了集马铃薯种植、加工、销售和服务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马铃薯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县农民稳定增收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1.1 商品原料基地建设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西吉县坚持把商品原料基地建设作为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基础来抓,按照“扩张总量、做大基地”的建设思路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结构,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加大良种和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在规模和质量上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面积逐年扩大。2004年,全县共建立商品原料种植基地4万hm2,比“九五”末增长1倍,占区、市总种植面积的33.3%和47.3%;马铃薯种植在全县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比重从过去的第四、第三跃居到第一,全县户均种植面积达到0.5hm2,人均达到0.09hm2。二是优质专用薯面积不断扩大。2004年全县建立淀粉加工型、全粉加工型、早熟菜用型、晚熟外销型等优质专用薯种植基地2.04万hm2,占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一半多。三是单产、总产大幅度提高。脱毒种薯和优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使马铃薯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2004年,加之天时有利等因素,马铃薯平均单产达到22.5t/hm2,最高单产48.9t/hm2,单薯重2.53kg,总产鲜薯90万t以上,占全区总产的34%,创历史新高,为企业和市场提供了充足的商品原料。
1.2 龙头企业加工转化能力不断提升
全县马铃薯加工已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三元加工格局,到2004年底,全县有一定规模的马铃薯加工企业达到80多家。已形成年加工转化80万t鲜薯,生产精淀粉6.5万t、粗淀粉4万t的生产能力。其中傻傻集团仍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马铃薯淀粉生产企业,年可生产精淀粉6万t、全粉0.5万t、预糊化淀粉3万t,加工转化鲜薯40万t的生产能力,全县80家淀粉民营企业年可加工转化30万t以上鲜薯,生产精、粗淀粉4万t(其中年生产能力在1000~5000t的12家,300~1000t的38家,300t以下的30家)。三粉(粉条、粉丝、粉皮)个体加工户发展到1754家,年可加工转化鲜薯10万t。形成了兴隆镇的西冶、代段、王河、高进、单北、单南等20个加工专业村。并具备了较高的技术水平,生产的“银欧牌”淀粉享誉国内外。2004年,县委、政府积极配合区、市改制组加快改制步伐,引进宁夏佳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整体租赁经营,公司所属淀粉龙头企业全面启动生产。同时,采取企业帮扶、能人带动等“五个一”硬措施,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着力扶持发展民营淀粉企业和个体三粉加工户扩大生产。
1.3 科技投入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增强
一是马铃薯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建立起了以马铃薯研究所、马铃薯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县、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及村、组农民技术员的三级马铃薯科技服务网络,加强了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与交流,积极推广和普及了以配方施肥、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重视病虫害防治等主要内容的马铃薯增产高效技术。二是整合资源,组建了马铃薯高科技示范园。脱毒薯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改建了基础脱毒苗生产车间,新建了1万m2的日光温室、3000t的种薯贮藏窖和2万m2的防虫网棚,使脱毒种薯年生产规模达到1000万粒。在气候阴凉、隔离条件好的火石寨等乡建立了原种繁育生产基地。2004年,实际生产原原种800万粒,种植脱毒专用原种40hm2,建立一级种薯繁育田1333hm2。三是脱毒种薯、专用薯良种普及率和科技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县脱毒薯推广面积达到1万hm2,宁薯8号、陇薯3号、青薯168等良种普及率达到了90%,马铃薯淀粉含量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提高了3.5个百分点。充分发挥园区辐射带动功能,积极推广和普及马铃薯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窖藏保鲜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种植效益,单产比“九五”期间平均增长40.5%。
1.4 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把开拓市场、加强服务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环节,不断建立和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并启动运营了农业部定点的袁河马铃薯批发市场,组建了县、乡马铃薯加工、销售协会4个,新建马铃薯鲜薯贮藏周转窖100多个,贮藏能力5000t。着力扶持和发展壮大农民经济人队伍,2004年全县马铃薯销售经济人达到200多人,来西吉县新营、将台等乡的外省区投资收购鲜薯的企业近百家。建成了马铃薯信息平台,及时搜集、筛选、整理、分析各种信息,并将信息服务延伸到了19个乡镇和马铃薯重点加工企业、种植大户,信息服务网络初步形成。规范市场行为,强化各个环节的服务,不断拓宽流通渠道,打造西吉特色马铃薯品牌。2004年,全县外销鲜薯达10万t。其中,仅新营乡从去年10月至今年2月底,已外销马铃薯5万t,创收2100万元, 75%的销往广州、香港,装卸工、拣工、代办等从事马铃薯劳务、信息工作的农民创收132万元。
1.5 马铃薯主导产业地位彰显
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建设,我县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农民稳定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支柱,在地区生产总值中,马铃薯产业占到三分之一多。2004年,马铃薯种植、加工产值达到2.76亿元,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的36.5%;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收入达到5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8%,最高的乡(镇)达到60%左右。同年3月西吉县被中国特产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标志着马铃薯产业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2 西吉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发展空间与前景
2.1.1马铃薯鲜薯、种薯及淀粉加工产品需求量大。由于季节等因素,特别是外省区对西吉县内鲜薯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加之国内种薯供给量严重不足,对马铃薯种薯需求量在80万t,而实际生产能力仅为30万t,种薯市场潜力大。
2.1.2我县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适宜生产优质种薯,是全国马铃薯最佳生产区域之一,生产的马铃薯在外观和品质上均属上乘,加之价格较低等优势,将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和销售市场。
2.1.3马铃薯单产空间较大。据专家分析,西吉县马铃薯单产可达到75t/hm2以上,目前单产仅22.5t/hm2,提高单产潜力很大。
2.1.4马铃薯精深加工和利润空间大。通过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和技改,降低成本,加工转化增值潜力大。
2.1.5马铃薯生产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西吉县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马铃薯产品价格市场竞争力强。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产业发展仍处于粗放经营,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区域化布局水平低,基地建设档次不高,科技支撑作用不强。
2.2.2 马铃薯品质比较低,窖藏手段和保鲜技术落后,损失率高。
2.2.3 龙头企业改革改制的困难大,个体民营加工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落后,原料利用率低,效益差,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2.2.4 马铃薯产业链短且缺乏紧密连接,龙头、基地、种植户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联接机制,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
2.2.5 市场体系不健全,稳定性差,各项服务措施不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马铃薯产业的稳步发展,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改进和认真加以解决。
3 西吉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对策
3.1 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落实第一要务,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发展路子,着力扶持各类马铃薯加工企业、销售企业、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加快加工企业改制和技术管理创新,增强加工和流通对马铃薯生产的带动力;逐步建立“农户+中介组织+企业”的联接机制,发展订单经济,协调加工企业、中介组织与农户、基地的利益关系,促进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在稳定提高基地建设规模的同时,以种薯脱毒化、品种专用化为突破口,健全完善品种繁育推广体系,普及标准化栽培技术和科学的窖藏保鲜技术,提高马铃薯单产、品质和贮藏能力;研究开发产品种类,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全面培育专业市场体系,完善服务功能;扩大外宣推介,着力打造西吉马铃薯和银欧淀粉品牌,发挥带动效应。努力把西吉建设成为以县域为单位的全国最大的马铃薯产品基地,建设成为国家级马铃薯现代生态示范园区,使马铃薯产业真正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特色支柱产业。
3.2 主要目标
再经过3~5年的开发和建设,使全县马铃薯科研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高;优质马铃薯专用薯实现外销,品质显著提高,品种结构合理布局,品种开发种类增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技术水平、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加工规模进一步扩大,效益全面提升;马铃薯市场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生产格局进一步稳固。到2010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7万hm2,其中优质专用薯生产基地4.3万hm2,专用薯基地平均单产鲜薯达34.5t/hm2,实现总产量150万t(其中淀粉加工品种淀粉含量达到18%以上),品质、数量满足加工企业要求;县内龙头企业及各类加工企业达产达标,年加工鲜薯85万t以上,年加工精淀粉6万t以上;外销鲜薯30万t,鲜薯商品率达到75%以上;马铃薯种植加工产值达到3.2亿元,靠种植和加工马铃薯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元以上。
3.3 发展措施
3.3.1 抓基地,着力夯实马铃薯产业基础
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品质、提高效益”的思路,实现做大做强做优基地的目标。一要抓巩固,稳定基地建设规模,使全县马铃薯种植稳定在4.7万hm2以上。二要抓科技,着力加快基地建设的“五化”(种薯良种化、脱毒化、专用化、种植生产标准化和无公害化)进程,多方争取资金,完善提高马铃薯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功能,创新机制,继续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推广机构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建立健全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繁育体系和质量监测技术体系,完善种薯生产技术规程,规范种薯生产,努力把西吉县马铃薯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成为国家级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以园区为龙头,充分利用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政府采购和良种补贴的政策机遇,进一步加快优良专用品种的引进、培育、脱毒和推广步伐,进一步加大马铃薯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机械化作业、窖藏保鲜等关键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快实现“五化”步伐。三要选择条件好的乡镇和村组,精心组织建立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马铃薯加工专用薯基地,以市场为导向,加大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四要创新机制,支持和帮助龙头企业参与基地建设,逐步使基地建设从目前政府主导转变为龙头企业主导,实施订单收购。2005年全面完成基地建设4.7万hm2 (其中脱毒专用薯3.3万hm2),实现总产100万t,到2008年全面实现种薯“三化”目标(良种化、脱毒化、专用化),2010年实现基地建设“五化”目标,总产达到140万t以上,力争把西吉建设成为西部优质专用薯和无公害马铃薯商品原料生产基地。
3.3.2 抓龙头,着力提升马铃薯产业加工水平
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加快傻傻集团公司改制步伐,力争在年内实现改制脱困,并通过与区内外大企业的合作,力促进一步扩大规模,推进技术、管理和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品质,提高加工转化能力,真正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以国联宁夏西海固马铃薯责任有限公司的组建为契机,抓紧自治区支持川区龙头企业与山区农业产业对接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扶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等资本应用手段,引导现有民营企业联强靠大,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加工能力和效益,增强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要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争取新建预糊化淀粉、变性淀粉加工项目,提高马铃薯加工附加值。到2008年,全县马铃薯鲜薯加工规模达到80万t,实现产值2.23亿元。
3.3.3 抓服务,着力营造马铃薯产业发展条件
一要按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紧扣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积极扶持和组建一批中介服务组织,通过中介服务组织的培育发展,实现龙头企业、市场、基地、农户的利益连接。二要充分扶持发挥现有马铃薯运销协会作用,培养建立一批马铃薯中介人才队伍。三要支持各类中介组织参与基地建设和市场开发,提高基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和规范各类订单生产、收购合同,引导农民以土地、产品、资金等要素入股的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加工和流通环节分得利润,保护农民利益。四要不断加大马铃薯产业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行情,为马铃薯产业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服务。要选择一些品质优,产量高,市场效益好的名、特、新品种,调整品种种植结构,大力开拓销售市场,切实解决生产、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等关键环节的问题,力争到2005年,全县实现外销鲜薯18万t。五要优化投资环境,努力打造“平安西吉”、“诚信西吉”,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3.3.4 抓市场,促进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
市场是发展商品经济的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媒介。要推进马铃薯产业升级,必须建立起完备的市场体系。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机制,严格市场准入,实行统一包装、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统一价格,形成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继续加强马铃薯销售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部定点的袁河马铃薯批发市场建设,改善市场交易条件,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使其成为带动覆盖周边市场的马铃薯产品销售集散地。
3.3.5 抓品牌,着力提高马铃薯产品市场竞争力
品牌是衡量一个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要以傻傻集团改制为契机,联强靠大民营企业,加强企业管理和技改,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等级,扩大生产规模,统一产品质量标准和包装,着力重塑和打造“银欧牌”淀粉品牌,扶持争创驰名产品。同时积极争取“西吉绿色商品薯”产地认定。抓紧西吉绿色商品薯和优质种薯商标的征集、注册,创新“西吉绿色商品薯”的品牌,要借助各种媒体和采用多种方式,扩大对外宣传西吉发展马铃薯产业的独特优势和广阔前景,做大做强做靓“中国马铃薯之乡”这块牌子,推进马铃薯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提高西吉马铃薯产业的知名度。
3.3.6 抓病虫害防治,着力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水平
这些年,由于人们只关注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却忽视了防治马铃薯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已经让人触目惊心。2004年仅环腐病、早疫病、晚疫病等3种病害导致马铃薯平均减产4.5t/hm2,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4.03万hm2,直接减收5436万元,这还不包括其他病害以及因各种病害带来的贮藏期缩短、淀粉含量降低等一系列给农民和企业带来的损失。因此,如果不重视任其发展下去,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锐减,加工企业纷纷倒闭,支柱产业颓然倒下,损失将无法估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定期拔除田间感病的植株;厚培土;药物防治;割秧防病等措施防治,确保产量和质量提高。
3.3.7 抓加工排污处理,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马铃薯加工企业的兴起,虽为马铃薯产业发展、当地农民增收、尽快实现脱贫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之产生的污水排放,污染了县内主要河流和水库。据固原市环境监测站2005年4月10日监测结果表明,西吉葫芦河夏寨水库主要污染物CoD252.6mg/L,超标7.4倍,水质为劣类,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对此,政府一要高度重视,积极配合科研单位探索研究治理措施。二要用循环经济的观念,指导马铃薯加工中粉水粉渣的综合利用。三要对已研发出的“马铃薯处理器”、“马铃薯蛋白分离器”、沉淀剂等生化处理工艺和装备,政府从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使其尽快试产运行。四要整合政府和企业多方面力量,积极争取环保专门项目以及依法征收排污费等治理途径,确保马铃薯产业持续、协调、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