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大学竞技体育的历史回顾
- 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
- 刘海元
- 5608字
- 2016-01-04 10:33:31
因为近代最早的大学首先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出现的,所以大学竞技体育的历史也追溯到西方国家。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中,美国是最具代表又发展较成熟的国家之一。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经过百年的发展现在规模较大、体制完善、竞赛广泛,成为美国教育和民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美国学生生活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一、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历史回顾
1852年8月3日,在新罕布什尔州的温尼珀索基(Winnepesaukee)湖上,由哈佛和耶鲁大学举行的划艇比赛,是美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学校际间比赛。这次比赛的不寻常之处在于,哈佛大学是在麻萨诸塞州的剑桥,耶鲁大学是在康涅狄格的新哈芬,而这次比赛却是在这两个城市北部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湖上举行。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第一次的校际比赛是被波斯顿的一家铁路公司(Concord & Montreal)赞助,该公司把比赛地点选择在新罕布什尔州,而两所学校的支持者和其他观众就不得不乘火车去比赛地。这样,第一次的校际间比赛就涉及到公司赞助,并且该公司通过竞赛可增加他们公司的营业。【13】
在1800年,最初的大学竞技体育比赛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学生自己组织、并且与对方学校协调来安排比赛,根本没有教练员和管理人员参与这些比赛的组织。在这些比赛中,常春藤联合会变成了最有实力的学校,并且橄榄球也成为首要的运动项目。暴力的竞争吸引了大多数学生观众,这样,原本是学生们娱乐的游戏演变成了夸耀个体的暴力性比赛。此时,大学也开始认识到校际间的体育比赛已经在广泛地增长,而且能带来公众、学生和往届毕业生的捐赠。
随着在比赛中获取胜利的这种压力增大,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们也开始认识到他们需要外部的帮助。这样,在1864年,第一个教练员被耶鲁大学雇用为的是他们能在比赛中打败强敌哈佛大学。这个教练员的名字叫威廉姆斯·伍德是一位临床医生,他介绍了一个严格的训练计划和训练表格。大学的管理者们也开始关注校际间的体育竞赛,但是这种当时盛行的体育活动还没有被接纳为教育的范畴。随着无组织、无合理规则的这种体育比赛的发展,伤害事故经常发生,在1876年,由学生们发起的校际间橄榄球协会成立了。这个协会的成员主要来自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和哥伦比亚的大学生,他们致力于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竞赛规则。然而,橄榄球比赛仍然那么的危险,在一些比赛中学生运动员经常受伤,有时还出现伤亡事故。
在1905年由联合大学和纽约大学参加的一场橄榄球比赛中,联合大学的一名中卫,哈罗德·摩尔在冲撞中不幸死亡。摩尔正好是当年第18位在橄榄球运动中死亡的学生,另外还有149位严重受伤的学生运动员。当纽约大学的校长亨利米切尔·马克克拉肯目睹这一切之后,他想他该为这项运动做些什么的时候到了,随后他向其他院校的校长们发出了邀请信来参加一个关于改革和废除橄榄球运动的会议。在1905年10月,来自不同学校的13名校长举行了会议并宣布他们改革这项运动的意图。当这次会议的3个星后期,62所学校派了代表成立了美国校际间体育运动协会(IAAUS),该协会的主要任务是制定使橄榄球运动更安全和更吸引人的规则。7年后,这个协会更名为美国大学生体育运动协会(NCAA)。
最后,在1920年,大学管理者们开始认识到校际间的体育运动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并把它设置为体育部下的一个分支机构。教练员在体育部也给予一定的学术任务,同时学校也为体育运动提供资金保证。
在此后的60多年,美国大学竞技体育活动历经了不少曲折,并且在一定时期出现了经费预算紧缩的现象,如在美国经济的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大学竞技体育方面的消费就被限制。在回顾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历史中,近年来主要的发展趋势是增加观众的吸引力、商业化、媒体的报道、已毕业生的涉及和资金的募集。随着这些变化的发生,大学竞技体育管理部门由大学体育部的一个下属单位逐渐转变为一个大学校园内资金可观的募捐部。
在大学竞技体育商业化、谋取赢利的同时,给教练员带来无限的压力。结果出现了违反规则、对学生运动员滥用、学分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公众也认识到大学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的整合正受到威胁。在1989年,民意测验专家刘易斯·哈里斯(louis harris)发现78%的美国人认为大学竞技体育失去了控制。同样的一份调查指出2/3的美国人认为国家和各洲政府应对大学竞技体育应加以法律控制。因此,1989年10月19日,骑士基金(knight foundation)的理事们建立了一个骑士代表机构,此机构可代理他们来指导大学竞技体育进行合理化的改革。这个机构的代表主要由各大学校长、公司总裁或主席、会议代表组成。被骑士机构建议的改革方案在支持立法、强化学校和各级协会控制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目的为的是加强竞技体育与大学的整合。这个机构的工作和建议促使NCAA通过了许多关于招生、学分标准、财政参与等方面的准则和法规。【14】
尔后,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又经过几次改组,实施了一些新的管理政策,逐渐发展成为在世界上有影响力、在国内有生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二、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历史
(一)我国近代早期的大学竞技体育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轮船大炮轰开了一直闭关自守的中国大门。清王朝面临灭亡,摇摇欲坠,这时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人士为了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御侮,以挽救清王朝的命运,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这场洋务运动中编练新军成为其主要内容之一,而若想建立新式的军队没有新式的教官是不行的,于是洋务派先后设立了一些军事学校。这些军事学堂聘有外国教官,依照外国军事学校办理,除开设一些近代军事学科外,并设有体育课程,称为体操课。在1898年,新成立的北洋大学堂邀请了武备、电报等校举办了一次校际运动比赛。这是我国近代最早的校际运动会。【15】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各帝国主义相继或联合入侵中国,在中国开办了许多教会学校,其中教会大学主要是由美国教会开办的,在这些教会设立的高等学校的书院里,一般设备较好,大都在课外开展田径、球类等活动。例如,北京的汇文书院,1895年成立棒球队、1901年成立足球队。1907年,汇文书院和通州协和书院开始举行两校间的棒球和足球比赛。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在1901年成立足球队,在1904~1908年,圣约翰大学和英华书院、东吴大学等教会学校组织起大学体育联合会,每年举行田径运动会。总体来说,在1900年前后,在北京、天津、烟台、上海、广东、福建、武汉等地的教会学校都开展了类似西方的体育运动和运动竞赛。
我国近代早期的大学竞技体育开展另一条途径还有美国基督教青年会,这些青年会主要是通过文化、教育、体育活动等方式宣传基督教,并想拉拢、培养一批青年为他们服务。各城市的青年会进行了许多体育活动,对象主要是青年学生,并且在我国举办了多次学生运动竞赛。如1910年,上海青年会发起组织并在南京举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运动会,称为“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参加比赛的全都是大学和中学的学生。1910年,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组织了清华学堂、汇文书院、协和书院三校的体育联合会,1912年在北京举行了田径运动会以后,北京高师也参加该会,组成《北京体育竞进会》,该会于1913年举办了第一届华北运动会,1914年,又联合天津、唐山、保定以及河南、山西省的一些学校,举行了第二届华北运动会。【16】
以上就是我国近代早期大学竞技体育的开展情况,从历史中可发现,自从有了大学,竞技体育就相伴而生,二者一直是作为一个统一体而存在的。说明在那个时代,教育与竞技体育就完成了对接,学校教育就容纳了竞技体育。
(二)我国近代的大学竞技体育
1911年10月,爆发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我国两千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了临时政府,建立了教育部。教育部成立后,对清朝末年的教育进行了重要的改革。颁布了新的学制,对学校体操(学校体育)也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在1911年~1922年间,大学竞技体育运动也得到了发展。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是以体操、游戏为主的运动竞赛:因为辛亥革命后,按民国政府教育部的规定,学校的体操课仍然以兵式操、普通体操和游戏为主。因此,学校的运动竞赛和运动会的项目,也沿袭清朝末年,以体操和游戏赛跑为主。第二是以田径、球类为主的运动竞赛:辛亥革命后,教会学校特别是高等教会学校增多,校际的运动竞赛也迅速发展,在基督教青年会的组织下,发展以田径、球类为主的运动竞赛和运动会。第三是以田径和球类为主的运动会:如1914年在北京由青年会举办的第二届全国运动会,这次运动会实际上都是学生参加,比赛项目有田径、足球、网球、篮球、排球、棒球。【17】
1927年,国民党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在学校教育和体育方面,实行所谓“党化教育”,对学生实行反动教育,并箝制学生思想,控制学生行动。在国民政府的教育部门虽然设有管理学校体育的机构,也订有学校体育的各种法规,但是,在反动和腐败的国民党统治下,既不重视教育,更无视体育,学校体育被视为学校的“小四门课”之一,可有可无。很多学校只注意训练少数选手去夺锦标,作为学校荣誉和招生的宣传工具。因此,这个阶段的大学竞技体育竞赛比较多,大多由学校联合举办。如清华大学与燕京大学之间的群众性友谊竞赛活动、清华与南开大学之间的篮球赛、北京五大学(北京大学、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间的比赛等。【18】
(三)我国现代的大学竞技体育
建国后,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表现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分散到有序的特点。其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1.1949年~1956年,初建阶段
在建国初期的一段时间即1949年~1956年之中,随着高等教育的初步兴建,我国大学竞技体育也初步形成,但当时只是以零散的、校内的竞技体育发展形成。这段时间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组织、训练与竞赛基本上由各大学自主进行。大学竞技体育的比赛形式多为:学校内部进行的班组间、系级间的小型单项比赛;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校际间的体育比赛;省、市范围内的运动会和单项比赛。据记载,当时影响比较大的全国性、国际性学生体育比赛有:
(1)为参加1950年8月在捷克布拉格举行的世界学生第二次代表大会体育比赛,中国学生在当年的7月8日~10日在天津举行了我国学生篮、排球代表队选拔赛。
(2)1954年8月10日至14日在辽宁省旅大市举行了13城市中等以上学校田径、体操运动会。
(3)1954年7月31日至8月8日,中国学生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第12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4)1956年3月7日至13日,中国学生参加了在波兰华沙、札润培思两地举行的第11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
2.1957年~1985年,徘徊发展阶段
从1957年到1985年的28年之间,我国经历了“大跃进”、“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四个历史变化与发展时期,每一时期我国的大学竞技体育都有其特点,但总体来讲,在前三个时段,即从1957年到1976年的这段时间,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缓慢、零散、随机性比较强,仍是以校际体育活动的比赛为主。但这段时期内我国大学竞技体育也培养了不少优秀的运动员,如1966年前,清华大学曾训练出十名运动健将;上海复旦大学、北京航空学院的男女排曾是全国甲级球队。在1966年我国进入文化大革命后,学校体育整个受到破坏,学校体育事业严重倒退,大学竞技体育也被迫停止,但是在1975年却成立了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该协会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下属的全国性的学生体育组织。文革结束后,经过拨乱反正,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加快了重建和恢复的步伐,大学竞技体育也随之有了新的发展。1979年国家体委、教育部发布了《全国学生体育运动竞赛制度》,规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四年举行一次,并于1982年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1982年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后,学校体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大学竞技体育也得到了重建。各大学设立体育代表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1986年~今,有序发展阶段
1984年,23届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后,我国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获金牌15枚、银牌7枚、铜牌9枚共32枚奖牌的优异成绩,金牌总数列第四位,仅次于美国、罗马尼亚和前联邦德国。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人扬眉吐气,一跃登上金牌榜第四,全世界体育强国为之感到震惊。同时在国内也掀起了史无前例的“体育热”,这种热潮也涌入了学校校园,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
1985年12月27日至1986年1月1日,原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在山东掖县召开了全国学校学生业余体育训练工作座谈会,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精神,总结交流了学校开展业余体育训练的经验,讨论和确定了《关于开展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1986年~2000年)的框架。1986年11月11日,原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印发了这项规划,其中确定了课余体育训练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目标,以及10项政策和措施。1987年4月,国家教委又发布了《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并首次确立了全国51所招收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试点院校,并对招生对象、招生方法、教学管理等做了初步规定。从此,我国拉开了高校培养高水平体育运动员的帷幕,使我国大学竞技体育首次走向了有组织、有计划、稳步发展的有序阶段。在其后的发展中,大学竞技体育规模扩大,竞赛扩展,水平提高,呈现出相对良好的发展势头,到2001年,我国有60多所部属、近100所省属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试点院校。